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特產美食,交通,公路,鐵路,軌交,水路,著名人物,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江津,夏商屬
梁州,周屬
巴國,秦屬
巴郡。南北朝之前都是江州縣屬地。
南北朝時期,南齊武帝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建縣,為
江州縣。西魏(553-557年)改為
江陽縣,兼置七門郡,縣治在今江津順江;北周孝文帝元年(557年)縣治遷至現今幾江。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七門郡。開皇18年(公元598年),因縣城地處長江之要津而改江陽縣為
江津縣,隸屬於渝州。
唐代,武德三年(620年),劃江津縣西部設定
萬春縣。武德五年(622年),改名萬壽縣。
宋朝,乾德五年(967年),撤銷萬壽縣併入江津縣。
元代,至元16年(1279年),屬四川行省
重慶路總督府自轄的錄事司。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設定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重慶府,江津縣仍屬重慶。
清朝,江津縣屬四川省,康熙七年(1668年)改設川湖總督,康熙19年(1680年)又改為川陝甘總督治下川東分巡道重慶府。
民國元年(1912年),重慶蜀軍政府與四川軍政府合併,設重慶撫府,後改為川東觀察使,轄川東南54州、廳、縣,後改川東觀察使為川東道,轄36縣,江津均在其中。
民國24年(1935年),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屬四川璧山專區;1950年,璧山專區劃歸川東行署;
1951年1月,璧山專區由璧山縣遷往江津縣,改稱為
江津專區;
1960年,江津專區駐地遷往永川,仍稱江津專區,1968年改為江津地區;
1976年1月,江津地區江北縣歸入重慶,將綿陽地區的潼南縣劃入江津地區,轄江津縣、璧山縣、永川縣、合川縣、潼南縣、銅梁縣、榮昌縣、大足縣(稱之為江八縣)。
1981年,江津地區改為永川地區;1983年2月,撤銷永川地區,其所轄八縣併入重慶市,江津縣屬重慶市轄;
1992年,江津撤縣設市,為省轄縣級市,四川省政府委託重慶市政府代管;
1997年,江津市劃歸重慶直轄市管轄;
2006年撤市設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江津下轄47鎮19鄉;2000年末,江津下轄49個鎮14個鄉;2001年,江津將63個鄉鎮街道調整為37個鄉鎮街道;2002年末,轄2個街道、35個鎮,82個居委、380個村;2006年,江津轄3個街道、23個鎮;2008年撤銷雙福鎮,設立雙福街道;2011年設立四面山鎮、鼎山街道;2012年撤銷支坪街道,設立支坪鎮,至此,下轄4個街道、24個鎮;2014年設立四屏鎮,共下轄4個街道、25個鎮。
2017年,增設聖泉街道。截至2017年8月3日,江津區管轄5個街道、25個鎮。江津區人民政府駐地聖泉街道聖泉路99號。
2019年2月,經重慶市委、市政府批准,中共重慶市江津區委、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江津區機構改革方案》。新的江津區機構改革方案包括黨委機構13個,其中紀檢監察機關1個、工作機關12個。政府工作部門30個,分別為:區政府辦公室、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教育委員會、區科學技術局、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區公安局、區民政局、區司法局、區財政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生態環境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區城市管理局、區交通局、區水利局、區農業農村委員會、區商務委員會、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區應急管理局、區審計局、區體育局、區統計局、區醫療保障局、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區林業局、區信訪辦公室、區招商投資促進局、區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津區位於長江中上游,在北緯28度28分-29度28分、東經105度49分-106度38分之間,地處重慶西南部,東鄰重慶市
九龍坡區和
巴南區、南靠貴州省
習水縣,西接四川省
合江縣,北連重慶市
永川區、
璧山區。東西寬80公里,南北長100公里,幅員面積321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地跨盆東平行嶺谷、盆南丘陵、盆周山地三個地貌區。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地形南高北低,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南部緊靠貴州以山區為主。北部華蓋山等系華瑩山支脈,南部四面山區系雲貴高原過渡到四川盆地的梯形地帶。全區最高海拔1709.4米,主城區平均海拔209.7米。
氣候
江津區屬北半球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夏熱冬暖,光熱同季,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濕潤多陰等特點。常年平均氣溫18.4℃,年平均日照時數1141.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001.2毫米。年平均風速0.8米/秒,最多風向為NE風。年平均蒸發量為805.5毫米。年雷暴日數37天。主要氣象災害有高溫、乾旱、低溫陰雨、冰雹、大風、寒潮、雷暴。
水文
江津區境內河流主要屬長江水系,河流有
長江、綦江河、
筍溪河、塘河、璧南河、臨江河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江津區
戶籍人口1496552人,其中城鎮人口715385人。
2017年,江津區戶籍人口中,男性為767598人,占總人口的51.29%;女性為728954人,占總人口的48.71%。
2017年,江津區戶籍人口中,18歲以下的人口為251258人,占總人口的16.79%;18-35歲的人口為290223人,占總人口的19.39%;35-60歲的人口為595873人,占總人口的39.82%;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52491人,占總人口的24.00%;百歲以上核實健在的157人。
民族
2017年,江津區戶籍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495481人,占總人口的99.56%;少數民族人口6621人,占總人口的0.44%。
政治
區委書記:程志毅
區委副書記、政府區長:毛平
經濟
綜述
2017年,江津區實現
地區生產總值757.1億元,比2016年增長9.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5.8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57.1億元,增長11.1%(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374.5億元,增長11.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14.2億元,增長9.6%。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分別為5.0%、71.0%、24.0%,其中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58.0%。三次產業比重為11.3:60.4:28.3。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522元(8534美元),比2016年增長8.2%。全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0億元,比2016年同口徑增長10.4%。其中,稅收收入44.7億元,增長11.3%;非稅收入25.3億元,增長8.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0.7億元,增長7.4%。其中,教育支出22.7億元,增長10.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5.5億元,增長21.7%;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13.1億元,增長3.5%;住房保障支出2.3億元,下降17.0%。
第一產業
2017年,江津區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86.7億元,比2016年增長4.1%。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5.8億元,比2016年增長3.0 %。
2017年
糧食種植面積154.16萬畝,比2016年增加0.36萬畝。
油料種植面積14.33萬畝,增加0.57萬畝。
蔬菜種植面積55.1萬畝,增加0.88萬畝。
水果種植面積30.85萬畝,增加0.4萬畝。全年糧食產量67.1萬噸,比2016年增加0.01萬噸,增長0.02%。其中,夏糧產量2.7萬噸,下降1.21%;秋糧產量64.43萬噸,增長0.07%。全年穀物產量50.99萬噸,其中,稻穀產量37.0萬噸,下降0.3%;玉米產量13.4萬噸,增長0.9%;紅薯產量11.9萬噸,增長0.6%。全年豬牛羊禽類總產量9.46萬噸,比2016年下降0.4%。其中,豬肉產量7萬噸,比2016年下降1.3%。年末生豬存欄58.82萬頭,下降2.4%;生豬出欄94.36萬頭,下降1.5%。家禽出欄1200.3萬隻,增長1.2%。禽蛋產量2.74萬噸,增長1.5%。水產品產量2.65萬噸,增長2.5%。全年蔬菜總產量92.78萬噸,比2016年增長4.6%。水果產量29.42萬噸,增長7.0%。其中,柑橘產量19.42萬噸,增長6.7%。花椒產量3.96萬噸,增長7.0%。
重慶市(江津)現代農業園區於2009年8月啟動建設,面積120平方公里。有77家農業企業入駐,各類新型經營主體280家,形成5萬畝糧油、晚熟柑橘、蔬菜、花椒、特色養殖(畜禽、水產)等富硒產業基地和1萬畝花卉苗木基地。培育富硒品牌20餘個,建成了一批觀光休閒農業基地。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江津區實現
工業增加值374.5億元,比2016年增長11.0%,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49.5%。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201年增長18.9%。其中,汽車機車及零部件業增長16.1%,裝備製造業增長18.1%,新型材料製造業增長23.5%,電子信息業增長31.9%,食品加工業增長8.3%。
重慶江津工業園區成立於2002年,是重慶市政府首批批准的16個特色工業園區之一,由雙福工業園、珞璜工業園、德感工業園、白沙工業園組成,基本形成裝備製造、汽摩及零部件、新型材料、電子信息、食品工業五大產業集群。
類型 | 園區名稱 | 位置交通 | 產業布局 |
---|
工業區 | 雙福工業園 | 江津最北端、重慶近郊西部 | 以汽摩整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物聯網、機器人、商貿物流、智慧型製造、城市建設、養老養生、休閒旅遊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 |
珞璜工業園 | 重慶南部,毗鄰巴南區 | 裝備製造、現代物流、新型材料 |
德感工業園 | 江津經濟功能區西翼 | 以打造國家級裝備製造基地與糧油食品加工基地為定位,主要發展裝備製造、糧油食品加工、現代物流以及生產性服務業 |
白沙工業園 | 緊鄰重慶繞城高速和四面山高速公路 | 農副產品(富硒食品)深加工、機械加工、新型材料 |
保稅區 | 重慶江津綜合保稅區 | 重慶主城南部、繞城高速以內 | 以保稅加工為主導、保稅物流為支撐,保稅服務為鏈條,圍繞智慧型終端、高端裝備、大宗物資和跨境電商等開展招商 |
建築業
2017年,江津區實現
建築業增加值82.6億元,比2016年增長11.7%,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10.9%。88戶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建築業註冊地總產值276.1億元,增長27.6%。
第三產業
2017年,江津區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33.6億元,比2016年增長13.9%;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24.2億元,比2016年增長13.0%。年末全區限額以上商貿單位623家,比2016年末增加75家。其中,限額以上法人單位326家,限額以上個體戶277家。
2017年,江津區實現社會消費品
零售總額295.3億元,比2016年增長13.8%。分行業看,批發業和零售業零售額252.4億元,增長14.4%;住宿業和餐飲業零售額42.9億元,增長10.7%。實現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919.7億元,增長26.0%。實現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77.2億元,增長24.4%。
2017年,江津區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58.8億元,其中,出口32.6億元,增長34.3%;進口26.1億元,增長91.7%。按美元計算,實現貨物進出口8.7億美元。其中,出口4.8億美元,增長30.0%;進口3.9億美元,增長88.3%。
2017年,江津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0.0億元,比2016年增長11.4%。公路里程累計6500公里。其中,一級公路63公里,二級公路531.2公里,三級公路104.5公里,四級公路4004.2公里,等外級公路1797.1公里。境內高速公路120.3公里。其中,繞城高速25.3公里,江合高速47.7公里,江永高速17公里,江綦高速26公里,九永高速4.3公里。全年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8.6萬輛。
2017年,江津區完成郵電業務總量(不含速遞和廣電網路)10.9億元,比2016年增長9.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4億元,增長16.2%;電信、移動、聯通業務總量8.5億元,增長8.2%。
2017年,江津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760萬人次,比2016年增長20.1%。其中海外遊客12.3萬人次,增長30.9%。實現
旅遊綜合收入114.7億元,增長26.2%。全年公民申請出境人數4.2萬人次,下降13.2%。
2017年,江津區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4.8億元,比2016年增長7.3%。年末有中資銀行地區支行21家。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837.3億元,其中人民幣存款餘額833.5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489.0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餘額487.9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底,江津區有高等教育
學校7所,在津學生65220人,在津教師3485人。
中等職業學校3所,普通中學44所,國小9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稚園361所。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757人,普通中學教職工4970人,普通國小教職工4449人,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20人,幼稚園教職工3810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0.77萬人,在校生2.36萬人,畢業生0.85萬人;普通高中招生0.81萬人,在校生2.32萬人,畢業生0.76萬人;普通國中招生1.41萬人,在校生3.91萬人,畢業生1.24萬人;國小招生1.24萬人,在校生8.54萬人,畢業生1.28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21人,在校生93人,畢業生16人;秋季學期學前教育在園幼兒3.63萬人。
科學技術
截至2017年底,江津區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94家、重慶市高新技術產品285個。申請專利4090件,其中申請發明專利1373件;獲得專利授權量2229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40件。全年有18個產品獲重慶市名牌產品稱號,有3個產品獲重慶知名產品稱號。全區擁有國內註冊商標8054件,涉外商標109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8件,地理標誌5件,重慶市著名商標60件,江津知名商標142件,農產品商標2304件。全年新增註冊商標1083件,新增重慶市著名商標4件。新申報中國馳名商標1件,地理標誌1件。註冊富硒商標52件,微型企業註冊商標814件。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底,江津區共有
文化館、圖書館、
檔案館各1個,陳列館2個,名人故(舊)居7個,藝術表演團體30個,電影放映隊33個,鎮街綜合文化站29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各1座,電視差轉台2座。出版各類報紙302期906萬份,館藏圖書5.4萬冊。組織綜合性文藝演出1380餘場次,其中鄉鎮演出1100餘場次。放映電影3.8萬場。有線電視用戶19.4萬戶,其中在冊數位電視用戶19.3萬戶。製作播發廣播6387.5小時,電視節目播出6205小時。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55%,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84%。
體育事業
2017年,江津區獲國家級以上比賽獎牌171枚,重慶市級比賽獎牌465枚。更新維護農民
體育健身工程100個。舉辦各類較大規模體育賽事及活動150場(次),直接參與人數42萬餘人(次)。11月舉辦了江津區第三屆運動會。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底,江津區共有
衛生技術人員701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140人,註冊護士2374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7755張,其中區級以上醫院4579張,鎮街衛生院2964張。全年全區無甲類傳染病報告病例,乙類傳染病報告病例5473例,發病率406.62/10萬,乙類傳染病中死亡病例111例,乙類傳染病死亡率8.25/10萬。報告死亡傳染病病例112例,傳染病死亡率8.32/10萬。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4.19 %,新法接生率100 %,住院分娩率99.97 %,嬰兒死亡率4.49‰,孕產婦死亡率10.44人/10萬人。
特產美食
江津花椒
江津是“中國花椒之鄉”,早在公元14世紀的元朝就開始種植花椒。境內花椒種植面積50萬畝,位居全國三大花椒基地之首,鮮花椒年產量26萬噸左右。
江津白酒
江津盛產高粱白酒,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土特產辭典》中,產自江津的“幾江牌”白酒被列入中國97種名優白酒之中。
江津米花糖
江津米花糖原為太和齋米花糖,始創於1910年,1979年被四川省商業局評定為優質產品。米花糖出名的有:“玫瑰”牌、“荷花”牌、“幾江”牌、“芝麻官”牌。
江津柑橘
江津柑橘種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早熟有溫州蜜柑,中熟有渝津橙、卡拉卡拉等,晚熟有清見、默科特、W·默科特、塔羅科血橙等。
江津芝麻桿
江津芝麻桿 以芝麻為主要材料,經過多道工序製成。芝麻桿從原輔材料取料到整個製作過程,按傳統、嚴格的工藝流程和管理程式生產。
石蟆鎮橄欖
石蟆鎮橄欖是重慶江津的特產。石蟆鎮是重慶市僅有的規模種植橄欖之地,是重慶市命名的“橄欖之鄉”。
交通
江津區地跨長江兩岸,緊臨渝黔高速公路、
成渝高速公路、渝蓉鐵路、
渝黔鐵路,是川東南、黔北通往重慶的必經之地。
公路
截至2017年底,江津區普通
公路里程累計6500公里,其中一級公路63公里,二級公路531公里,三級公路105公里,四級公路3875公里,等外級公路1926公里。境內高速公路191公里,主要有繞城高速、渝瀘(江合)高速、四面山高速公路(重慶江津至貴州習水)、江永高速等。行政村公路通暢率100%,客運覆蓋率100%。
截至2017年底,通過江津區的主要交通線路和樞紐有:江津公路長江大橋、幾江長江大橋、鼎山長江大橋、觀音岩長江大橋、白沙沱長江大橋、新白沙長江大橋、地維長江大橋、210國道、渝昆高速、渝黔高速、重慶繞城高速、渝瀘高速等。
鐵路
成渝、渝黔、渝貴
鐵路交匯江津,鐵路總里程達161.5公里,火車站16個,其中三級站4個。渝貴鐵路在境內設有珞璜南站,實現了江津至貴陽2小時,江津至廣州6小時。
軌交
在江津區內規劃有5號、17號、19號等重慶
軌道交通線。其中,軌道交通5號線延伸線江津段已開工建設,在江津境內設雙福站、享堂站、江津高鐵站、聖泉寺站4個站,計畫2020年建成投入營運。規劃中的軌道交通5號線江津段二期工程(江津至魚洞段),將從濱江新城跨江延伸至江津幾江半島,往東經支坪組團、珞璜組團至巴南區魚洞。
水路
江津歷史上是長江重要的
水路交通樞紐。至2017年底,江津區內建成生產性泊位53個。珞璜港正在建設。境內港口可通過208公里高速公路,連線雲貴川黔周邊省市;港口鐵路專線連線渝新歐可直達德國杜伊斯堡,南向鐵路可達昆明、貴陽、南寧、北海。向東是江海聯運,2450公里直達上海港。
著名人物
江淵(1400—1473),字時用,號定庵、可潛,別號竹溪退叟。明朝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慶府江津縣九龍鋪(今江津區雙福街道享堂社區)人,官至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鐘雲舫(1847.8—1911.1),名祖棻,自稱鐵漢、錚錚居士,清四川東道重慶府江津縣青草背(今江津區鼎山街道)人,被尊稱為“聯聖”,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卞小吾(1872—1908.6),清四川東道重慶府江津縣稿子鄉(今江津區石蟆鎮)人,清《重慶日報》的創辦者,是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宣傳家、愛國實業家、辛亥革命烈士,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漆南薰(1892.9—1927.3),字樹棻,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李市(今江津區李市鎮)人,經濟學家、四川國民黨左派活動家、革命烈士,2003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吳芳吉(1896.5—1932.5),號碧柳,自署白屋吳生,世稱白屋詩人,祖籍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德感壩(今江津區德感街道),出生於重慶楊柳街碧柳院,是現代傑出的詩人、教育家,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冉鈞(1899.5—1927.4),原名高鎰,化名浩然,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雙福黑林村(今重慶市江津區雙福街道)人,重慶和四川地區共產主義先行者,革命烈士,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聶榮臻(1899.12—1992.5),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吳灘場(今江津區吳灘鎮)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新中國國防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2003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李初梨(1900.4—1994.5),原名李祚利,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高占(今江津區白沙鎮)人,曾任新華社社長、中聯部副部長、黨委書記,是文物收藏和保護的先行者,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周澤昭(1901.12—1990.4),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今江津區)人,醫學家、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著作有《救護手冊》、《戰爭毒氣病的病理治療》、《戰爭外科學》、《兒哺育法》等。
譚祖堯(1902—1927.4),字述尼,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高占(今江津區白沙鎮)人,李大釗秘書,革命烈士,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李先聞(1902.10—1976.7),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長沖鄉(今江津區長沖)人,中國植物細胞遺傳學奠基人。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第11屆國際遺傳學大會副主席。
李亞農(1906.6—1962.4),名旦秋,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高占鄉(今江津區白沙鎮)人,歷史學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並籌建上海歷史研究所,任所長。
鐘惦棐(1919.10—1987.3),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幾江鎮(今江津區幾江街道)人,電影評論家,曾任中國電影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夏培肅(1923.7—2014.8),女,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今江津區)人,計算機專家。1960年,設計試製了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電子計算機。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開達(1933.4—2013.7),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先鋒鄉(今江津區先鋒鎮)人,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西南雜交水稻之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鄧若曾(1936.6—),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白沙鎮 (今江津區白沙鎮) 人,曾任國家青年排球隊教練,國家女子排球隊教練、總教練。
蹇錫高(1946.1一),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今江津區)人,高分子化工專家。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風景名勝
四面山風景區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重慶市首批十大旅遊度假區)
四面山風景區位於重慶西南部,屬雲貴高原大婁山北翼余脈。景區面積213.37平方公里,主要有望鄉台、土地岩、龍潭湖、洪海、珍珠湖等八大核心景區、128個景點。
愛情天梯
(中國愛情朝聖地)
愛情天梯位於江津區中山鎮常樂村。2006年,“愛情天梯”獲評“中國當代十大經典愛情故事”,兩位主人公被評為“感動重慶十大人物”。2012年,“愛情天梯”獲評“重慶新地標”。2015年,“愛情天梯”獲評人文勝地類“新重慶·巴渝十二景”。
四面山少林寺
四面山少林寺位於江津區中山鎮白鶴村,由原雙峰寺擴建而成。雙峰寺原名景德寺,又名雙景寺,始建於宋景德年間。寺廟旁邊有古墓群,有保存完好的歷代主持墓5座,明代和尚墓155座。
四面山少林寺包括大雄寶殿、藏經樓、祖師殿、地藏殿、觀音殿、鐘樓、鼓樓、佛學院宿舍、佛學院教室等建築,傳承禪宗佛法及南少林武術。其中的石刻、壁畫、楹聯合稱寺內三絕。
清溪湖
(國家水利風景區)
清溪湖位於江津區蔡家鎮,是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始建於1977年。清溪湖水庫壩高45米,壩頂長188米。
黑石山風景區
(重慶市級風景名勝區、市級森林公園、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黑石山風景區位於江津區西南部,是江津聚奎中學所在地。有中國五十大書院之一的聚奎書院,“川東第一大禮堂”鶴年堂以及抗戰遺址石刻群。
石門大佛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門大佛寺位於石門鎮境內,1956年8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直轄以後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正殿為七重飛檐歇山式頂,琉璃瓦蓋,通高24.84米,依崖而建。寺內有中國現存最大的腳踏蓮花觀音造像,通高13.5米,屬深浮雕近圓雕石刻,該造像是中國第九大佛,是世界最大的觀音菩薩石刻造像。
重慶影視城
重慶影視城位於江津區白沙鎮,先後有《重慶諜戰》、《霧都》、《母親母親》等近90部電影、電視劇在此拍攝。2018年7月2日,白沙影業正式掛牌,重慶市文化委授予白沙影業為“重慶影視攝製一站式服務平台”。
榮譽稱號
獎項 | 授予單位 | 授予時間 |
---|
全國武術之鄉 | 原國家體委 | 1996-12 |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國家旅遊局 | 2004-12 |
中國花椒之鄉 | 國家林業總局 | 2004-12 |
全國雙擁模範城 | 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民政部等 | 2012-03(至2017年,多次獲得過) |
中國長壽之鄉 | 中國老年學學會 | 2012-06 |
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區 | 國土資源部 | 2013-06 |
全國防震減災工作先進區 | 國家地震局 | 2013-12 |
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 原農業部 | 2015-01 |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 工業和信息化部 | 2015-03 |
全國森林旅遊示範區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 2016-09 |
中國富硒美食之鄉 | 中國烹飪協會 | 2017-10 |
中國生態宜居新城 | 新華社 | 2017-12 |
中國生態硒城 | 中國產學研促進會 | 2017-12 |
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 農業農村部 | 2018-10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