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目錄一覽
第一輯 如何走出教育困境
也許有人說,教育資源均衡說易行難,短時間很難做到。但實際上,最難的不是均衡本身,是怎么轉換相關部門的思維。長期以來,相關部門習慣於用行政指令解決問題,不善於或不注重建立並運用機制解決問題。
中國家長緣何為教育一擲千金 / 3
“藥兒園”病根在投資不足和非專業管理 / 5
不當的加分只會製造“偽善” / 7
河南替考事件再次敲響考試專業化和法制化的警鐘 / 9
“離婚擇校”的尷尬怎么化解 / 11
徹底打開“學歷門” / 13
對付“隱瞞一時是一時”的良方是“公開一點是一點” / 16
高考新方案對農村教育調查不充分 / 18
師生低劣互動是教育評價單一的後果 / 20
放棄資格是規避處罰還是承擔責任 / 22
高校腐敗突顯系統性缺陷 / 24
高考招生改革如何消除腐敗糾結 / 26
整治教育亂收費得從根上入手 / 31
責權不明的章程很難落實 / 33
報考公務員與理性還有差距 / 35
“學習效果穩步下降”根子在哪 / 37
第二輯 堅守教育的真諦與使命
大量事實說明,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校長是學校的靈魂,不懂教學的靈魂必然使教學成為工具。不懂教學的校長是不合格的校長,這是一個與教育的效率和質量直接相關,進而與民族復興密切相關的命題。
瞄準人民幸福辦教育 / 41
為什麼必須取消高考加分 / 44
教育當延續歷史負責未來 / 51
公民教育任重道遠而又迫不及待 / 52
信仰是現代教育的精髓 / 55
專業考核嚴格與否是招生公平的關鍵 / 58
加分應在“陽光”後 / 60
淡化分數後,高校憑什麼招生 / 62
從“正能量”流行看國民科學素養 / 64
保護未成年人應成為汽車文明的重要內容 / 67
打通千門萬徑破解“就業難” / 69
每段經歷都是一種財富 / 71
“高明”校長要靠制度培養 / 75
校長要過“教學關” / 78
第三輯 讓教育真正發生
受教育者不只不能被綁架,教育還應該通過活動建構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喚醒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提高受教育者的主體認知水平,增強其主體性能力,把學生培養成主人,而不是培養成工具。
學生究竟屬於誰 / 83
學校是需要文化的 / 89
國學教學在於培養有根的現代人 / 93
依法治教,就是教師自己的事 / 95
生命的價值高於任何教育 / 97
讓尊重生命成為普適文化 / 99
教師神聖才能品德高尚 / 101
教師的彼岸在哪兒 / 104
鄉村教師是解決鄉村教育問題的重要支點 / 106
親職教育的幾點常識 / 108
親職教育立法,尚需過幾道坎 / 110
數學需要解放,而非“滾出”高考 / 113
當前幼兒教育層次低,急需“百花齊放” / 116
獨立教師這個群體,到底能發展多快 / 120
快樂僅是浮標,生活需要安根 / 123
中國小適度規模是科學發展的必要條件 / 125
第四輯 我所期盼的理想的教育
要將減負工作向縱深推進,教育行政部門有必要轉變思維方式,告別發文越多越重視的觀念,從保護教師的專業尊嚴入手,明確責權邊界,促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負責。
高考需要更多的專業和自主 / 137
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剛剛開始 / 141
作業的最終話語權屬於教師 / 143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困境與出路 / 145
深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 / 158
實現高考招生良性公平唯放權高校 / 160
改革是通向人民滿意教育的主要路徑 / 164
希望中國教育更加公平、科學、人性 / 165
禁校企提名院士僅是向學術評價回歸的起點 / 168
幼兒教育要走出政府包辦觀念建立良性生態 / 170
中國教育的文化自信從哪裡來 / 173
良好的教育生態應遵守校際倫理 / 176
教師當下最需要的還是尊重 / 178
第五輯 理想大學的應有樣態
教育不是紡一條線,也不是織一個網,更不是編“美德袋”,做“知識框”,而是要陶冶一顆心靈。教育曾是少數人走向幸福的一條小道,然而多數人尚未走通,大家不妨想一想,要怎樣將通過教育實現幸福的羊腸小道變為人人都能走得通的康莊大道呢?
師生,大學理所當然的主人 / 185
大學的職能是為學生實現人生使命服務 / 188
推動大學行政角色與學術角色分離 / 191
為生活而教育,為理想而大學 / 193
大學與社會的多邊界 / 198
積極過好有章程的大學生活 / 201
現代大學必須建立獨立的第三方專業評價 / 203
行政化削減大學理想空間 / 206
改革高校企業不能迴避產權問題 / 209
對東西部高校要一碗水端平 / 212
最佳化大學教師薪酬結構很有必要 / 214
成為留學中心,中國還缺啥 / 217
後 記 / 219
精彩書摘
中國家長緣何為教育一擲千金
最近幾年,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一擲千金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各種補習班、提高班,不管效果怎樣,報上名再說。放假了也不能閒著,出國遊學一番總是好的。
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焦慮。因為中國現在的高考招生是讓所有學生去排同一條隊,即比總分。相比之下,其他國家高校的招生有好幾條隊可以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優勢選擇排哪條隊。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排隊的人分散了,沒那么多人競爭;二是在優勢中比拼,學生和家長信心更強,沒那么焦慮。而我們排一條隊,多一分可以甩掉一大波人。於是,擔心孩子被甩下的家長就會想盡辦法從各個方面給孩子增強補弱,大筆的金錢投入在所難免。
在教育已開發國家,各高校招生篩選的標準不一樣,自然就形成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和人與生俱來的多樣性形成一種吻合。而我們現在教育的問題是要把多樣性的人轉換成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標準的實際載體就是考試分數。這就又與就業問題產生連鎖反應。本來就業需求是多樣的,不同單位需要不同的人,但我們高校培養的學生是單一的。
這也是為什麼家長假期送孩子出國遊學的原因之一。不排除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想法:讓孩子先出去看看,如果有意留學,就順勢送出國。這種心理的根源在於他們認為高考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不能讓孩子的潛能得到有效發展,那么就只能用腳投票。
現在有兩點有待改革。一個是政府包攬招生和考試。招生主體應該是高校,但事實上,中國其實是政府在招生。政府把某一個分數段的學生派到某一個學校進行教育培養。另一個就是總分錄取模式。看總分表面公平,實質不公平。因為各科有難有易,分數不等值。應該把各科成績分開呈現,各高校根據各科考分,決定招哪些學生。但現在還做不到,只要總分夠,學校就不能拒收。
因此,關鍵在於給予高校招生自主權,實行多元錄取機制,以多個標準評價學生。比如在美國,SAT成績在不同高校的招生中所占比重是不一樣的,社區學院可能只看這個分數;比較高端的學校會參考分數,占比通常是25%~40%,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最多只給予25%的權重。這樣一來,各高校都能騰出空間,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學生上學時就可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和活動,儘可能發展自己的個性。
另外,各高校要建立自己的專業招生團隊。比如哈佛的招生團隊除了看SAT成績、社會活動,非常看重學生的使命感,一般會通過學生遞交的申請短文、面試以及其他材料,進行匯總分析。如果有學生不老實,找中介機構代筆,文章口吻與學生身份不匹配,那么就可能被發現。這就是一種專業性。
實現
高校自主招生,擁有專業招生團隊,形成招生的多樣性,學生自己也能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在這種多對多局面下,家長和學生的壓力就會降下來,也就不會花錢如流水,因為統一考試的分數作用降低了,不再是惟一依據。
內容簡介
《重建教育生態》是
儲朝暉“教育評辨”系列的第四冊,也是系列收官之作,從“如何走出教育困境”“堅守教育的真諦與使命”“讓教育真正發生”“我所期盼的理想的教育”“理想大學的應有樣態”等方面,精選了作者近十年的教育好文,既剖析了當下教育的問題與困惑,又給了切合教育規律、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作者基於自身30多年來對教育的實地調查、實踐、思考和反思,道出了很多已被我們遺失或無視的教育常識,對每位教育當事人而言既是清醒劑,又是指路航標。每一個與教育相關的個人,都可以運用自己的理性和思考改變教育,讓教育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