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新基建建設示範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

《鄭州市新基建建設示範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是加快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

2022年4月6日,《鄭州市新基建建設示範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正式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州市新基建建設示範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
  • 發布單位:鄭州市人民政府
  • 印發日期:2022年3月10日
  • 文號:鄭政〔2022〕4號
印發通知,發展規劃,制定經過,規劃解讀,

印發通知

鄭政〔2022〕4號
各開發區管委會,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現將《鄭州市新基建建設示範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鄭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10日

發展規劃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當前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是黨中央全面分析當今世界經濟社會格局變革新趨勢,著眼於我國經濟社會邁入新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決策部署、《河南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畫(2021—2023年)》和《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有關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助力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及中部地區崛起,更好支撐鄭州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鄭州建設,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高人民民眾獲得感,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2021—2025年。
一、新基建示範區建設的重大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加快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鄭州市加快“新基建”謀篇布局,既是加快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充分釋放鄭州經濟成長潛力的需要,也是有效推動鄭州市基礎設施結構最佳化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彎道超車、換道領跑,助力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路徑。
開拓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新路徑。鄭州市作為已獲批建設的9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面臨“標兵還遠、追兵很近”的競爭態勢,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相比,鄭州在科技創新能力、產業發展、人才支撐、公共服務能力和城市宜居等水平有待提高。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固根基揚優勢,能夠補短板強弱項,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一方面,信息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已成為城市建設主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智慧城市管理基礎設施是現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新技術新設備的普及套用是傳統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賦能傳統基礎設施,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型化升級改造。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加速鄭州市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核心路徑。
搶占新一輪經濟發展制高點的新手段。“新基建”是我國“十四五”期間的主要投資方向,也將成為“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成長及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因素,是當前爭奪全球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手段。相比傳統基建,“新基建”具有更高的投資乘數,能夠有效解決制約經濟成長和質量提高的發展瓶頸。據測算,鄭州市“十四五”期間“新基建”重點項目總投資將超過6000億元,帶動鄭州市經濟成長1.5萬億元,將為鄭州市“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動能和支撐。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鄭州把握新一輪經濟成長先機,走向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前列的重要手段。
帶動信息產業升級發展的新機遇。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相比,鄭州信息產業的底子還不夠厚實,成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最佳化中的一個“短板”。新基建對應著巨大的信息消費需求,能夠有效拉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催生大量新模式新業態、新市場,帶動信息產業深化發展和結構最佳化,有助於推動高科技產業和信息產業的產業鏈培育與升級發展。
社會資源更加集約高效利用的新方式。在技術方面,共建共享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理念,通過集約建設,需求方可共用基礎性平台或者多功能合一平台,能夠避免基礎設施重複建設,減少資源浪費,提高使用效率。在數據方面,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最為關鍵的生產要素,新型基礎設施能夠通過共建共享方式打通數據壁壘,推動數據流通,提升數據價值。在資金方面,高技術企業及大企業參與積極性較高,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可有效調動社會資本,發揮財政“小支出”撬動社會資本“大投入”的槓桿效應,提高政府引導資金使用效率。
二、建設背景和基礎
“十三五”期間,鄭州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成效顯著。其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紮實,通信網路基礎設施和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局部領先;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新型經濟性基礎設施建設特色鮮明,新型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亮點突出;創新基礎設施全速跟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穩步推進。從外部環境看,我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機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
(一)信息基礎設施局部領先
通信網路基礎設施四通八達。網路寬頻覆蓋領先,截至2020年底,鄭州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總頻寬達到1360G,全國排名第3位;省級骨幹網完成800G升級,實現企業/政府光纖網路接入全覆蓋,小區用戶百兆網路全覆蓋。5G基礎設施全國一流,截至2020年底,5G基站總數達到1.8萬個,進入全國5G建設第一梯隊;5G融合套用深度拓展,在超高清直播、自動駕駛、智慧型物流、視覺檢測、遠程控制等領域積極實踐套用。移動物聯網領先優勢顯著、示範套用進入規模推廣期,窄帶物聯網(NB—IOT)已實現縣城以上區域連續覆蓋,縣城以下業務需求區域覆蓋。衛星通信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創新優勢,北斗套用在農業農村、智慧城市領域已開展試點套用,在鄭州高新區已集聚漢威電子、天邁科技、威科姆、思維自動化等北斗套用技術產業龍頭企業、骨幹企業、潛力企業、中小微企業等各層次企業100餘家,成功舉辦第八屆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暨中國北斗套用大會,同時河南省GIS(地理信息)協會衛星導航工作委員會在鄭州高新區揭牌成立。
數據基礎設施快速發展。數據中心加速布局,截至2020年底,鄭州已建成超大型數據中心3個、大型數據中心1個、中小型數據中心16個,規劃機架數量超過10萬個,在建的上汽集團雲計算(鄭州)數據中心是目前汽車行業最大、最先進的雲數據中心。大數據產業發展成效顯著,鄭東新區智慧島獲批建設“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核心區,鄭州高新區大數據產業園、鄭東新區白沙大數據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鄭州市航空安全等大數據示範套用工程順利推進,IBM、華為等一批大數據領軍企業入駐。
新技術基礎設施全面布局。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擁有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以及機器人感知與控制河南省工程實驗室、河南省腦科學與腦機接口技術重點實驗室、人工智慧研究院等基礎性科技創新平台,在智慧型製造、智慧型交通、智慧型教育等典型套用場景領域構建了一批專用平台,著力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數據(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區域領先,已集聚信大捷安、紫荊科技園、信安通信等100多家網路空間與信息安全企業,形成了貫穿終端、軟體、平台、服務全產業鏈條,具備國內領先地位的產品體系。區塊鏈領域已有產業基礎,截至2020年底,全市接鏈工業企業總數已達2837家,中盾雲安位居全國區塊鏈百強企業。
(二)融合基礎設施全面推進
新型經濟性基礎設施建設特色鮮明。工業網際網路建設全省領先,河南移動等8家企業先後入選省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培育單位,中機六院成功中標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創新套用推廣中心項目,智業科技獲評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APP優秀解決方案。企業上雲加速推進,開展萬家企業上雲計畫,截至2020年,全市超過3.3萬家企業開展了上雲業務,先後培育了35家省級企業上雲服務商。車聯網與智慧型交通建設穩步推進,搭建了出租汽車服務管理信息系統、開展了5G+自動駕駛網聯套用等試點工程,構建了重要節點的一體化監測體系,基本實現了對全市營運車輛位置信息的實時監控、公共運輸客流的動態監測與評估、重要節點的實時視頻監控。智慧交通物流全面領先,已建成投用鄭州機場國際物流多式聯運數據交易服務平台、鄭州陸港訂艙綜合服務平台、鄭州冷鏈大數據監控平台等大型專業性平台,物流企業已在倉儲、安檢、配送、調度等環節普及套用大量智慧型化感知設備。智慧能源全面推廣,全市電廠基本實現智慧型化,輸電環節基本實現智慧化,電力智慧型調度平台建成並不斷最佳化,能源線上監測系統已在41家重點用能單位接入使用。
新型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亮點突出。新型智慧城市管理設施加快推進,“城市大腦”全速推動,“鄭好辦”APP智慧便捷,鄭東新區數字孿生三維可視化城市管理系統率先上線。智慧黃河設施高規格謀劃,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正積極推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生態環保設施的信息化改造。新型生活性設施基礎紮實,教育城域網基本完成全市覆蓋,市屬公辦學校實現光纖全覆蓋,已建設完成7套縣區視頻課程直播系統、176套標清錄播教室和242套高清智慧型錄播教室,教育資源雲平台為全市各層級教育提供了大量優質教學資源;鄭州人民醫院與鄭州市第十人民醫院合作探索5G+智慧醫療模式,智慧型健康檔案系統已完成19家醫院數據接入、3家醫院的結果互查。數字鄉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績突出,已完成中牟、新鄭、滎陽等地54個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建設,實現了溫室的遠程查看和生產管理的自動化;建設了“城市大腦”二期鄭州市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設了“藍天衛士”網,推廣“網際網路+禁燒”,實現了監控監管有效覆蓋。
(三)創新基礎設施加速追趕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鄭州現有“雙一流”高校1所,58所普通高等院校,134家科研院所。2020年11月,科技部批覆同意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通過驗收並納入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序列管理,是河南省首個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鄭州率先在全國省會城市建設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台,建立了大型科學儀器設施資源共享機制、專項資金共享補助制度。截至2020年底,鄭州市區域內入網服務儀器已達到3915台(套)。
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截至2020年底,鄭州市累計建成各級各類研發中心3237個。其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6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產業領域形成區域特色優勢。由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骨幹企業和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13家單位組建的河南省地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正向國際一流的綜合性技術創新平台的目標邁進。
(四)建設機遇與挑戰並存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機遇空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河南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畫》等一批國家級、省級相關政策檔案為我市發展新型基礎設施提供了良好政策環境。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實施數位化轉型戰略”作為我省“十大戰略”之一,要求要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型綠色、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國家中心城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明確了我市在中原城市群、黃河流域、中部地區崛起中的重要地位,我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更能抓住共商、共建、共享、共用的本質,在支撐好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基礎上,能夠更好與周邊城市、省市形成聯動,提高新型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和經濟社會效應。2020年,我市生產總值達到1.2萬億元,強大的產業經濟基礎以及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超過1千萬人口、濃厚的歷史人文環境等為我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各地紛紛加大布局,競爭激烈。2020年以來,各地紛紛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多個省市出台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積極搶占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先機。中部地區,武漢實施“攻關”“織網”“搭台”“套用”4大行動,提出了到2022年武漢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和創新能級居全國前列的發展目標;長沙謀劃了16個重點任務積極布局建設國家智慧型製造中心、創新創意中心和交通物流中心,全面推進長沙現代化建設;合肥提出建成泛在感知、高速連線、協同計算、智慧型決策、綠色安全、服務民生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創建全國數字經濟試驗區。東部地區,杭州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萬億計畫(萬億信息產業為引領的“1+6”產業集群)、青島提出打造國際一流的新型基礎設施示範城市、福州構建“互聯感知、智慧型高效、創新引領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廣州創建“信息基礎設施發展高地、國內一流的創新基礎設施集群、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融合套用標桿城市”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目標明確。我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設施、網際網路平台、創新平台等領域與以上地區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尚存在一定差距。在當前去區域化發展和技術競賽加速背景下,如何快速提升自身基礎技術底蘊、創新能力,加快培育發展本土平台企業,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面臨著一定的考驗。
三、建設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及總書記在河南與鄭州視察時的指示精神,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緊盯國家“十四五”戰略布局方向,前瞻30年,緊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機遇,全面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套用為主線,以數據為紐帶,以網路為通道,以平台為載體,以創新為動力,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核心,立足實際,拉高標桿,謀劃實施一批變革性、牽引性、標誌性的重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最佳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重點加強融合基礎設施,前瞻布局創新基礎設施,爭做中部地區崛起示範者和帶頭城市,打造全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標桿城市,創建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示範區,主動肩負起“大市擔當”的新使命,要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全面助力我市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提質進位。
(二)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理順政府和市場關係,創新投融資模式,更好發揮政府支持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或主導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管理和運營。堅持分類定策原則,政府重點參與公共物品屬性明顯,且關係國計民生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準公共物品屬性、私人物品屬性的新型基礎設施則重點通過市場配置資源。
統籌布局,建用協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做好遠近統籌、新舊統籌、協同聯動、建用兼顧,加強對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跨層級、跨系統、跨企業統籌銜接,強化部門協同、市縣聯動、城鄉聯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強化項目抓手,做到以建促用、以用促建,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制度鏈耦合。
夯實基礎,培育生態。把握新型基礎設施的基礎和公共屬性,梳理行業共性技術和通用設施、平台,統一建設標準,集約資源形成合力,共同建設基礎性、支撐性、通用性的設施,形成共建大設施、推動大協作、實現大共享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格局。堅持套用和場景導向,樹牢支撐產業發展的落腳點,拓展新型基礎設施套用場景,發展新型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和關聯產業,健全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生態。
創新引領,安全可信。以創新為引領,鼓勵人工智慧、區塊鏈、量子通信、類人腦等新興信息技術研發投入和前瞻性布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明確安全要求和標準,建立可信安全防護基礎技術產品體系,形成覆蓋終端、用戶、網路、雲、數據、套用的安全服務能力,促進信息安全產業集聚發展。
(三)建設目標
“十四五”期間,以“三新”建設為方向,以專項工程和重點項目建設為牽引,通過實施3類信息新型基礎設施、8類融合新型基礎設施、1類創新新型基礎設施(以下簡稱“381”專項工程),建立動態重點項目庫,項目總投資超過6000億元,其中,新基建建設投資超過3000億元。圍繞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打造我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體系、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建成全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標桿城市。同時,前瞻30年,瞄準前沿新興技術,加強6G、量子信息、類人腦人工智慧、元宇宙等未來產業技術的創新研發與重大設施前瞻布局,將鄭州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未來技術產業“新地標”。
建成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新標桿。“十四五”期間,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引領,在國內大循環和中部地區崛起中主動樹立“大市擔當”新形象,增強鄭州在區域發展中的帶動和服務能力,建成中原城市群新型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核心承載地、中部地區崛起示範和帶頭城市,打造全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標桿城市,創建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示範區。
打造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發揮新基建的基礎支撐和投資屬性,建立鄭州市內微循環、市內微循環與省內國內國際大循環互促的發展格局,全面支撐全市數字經濟提質增效。充分發揮新型基礎設施的投資乘數效應,“十四五”期間全市梳理謀劃的重點項目預計對全市經濟發展貢獻將超過1.5萬億元,成為鄭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構建全市新型基礎設施特色發展新體系。“十四五”期間,全面實施“381”專項工程,打造“信息基礎設施最佳化提升、融合基礎設施重點加強、創新基礎設施前瞻布局”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建成有效支撐重點領域升級發展的新能力。聚焦優勢和重點領域,有序推進,打造特色突出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亮點工程,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引領,在黃河生態、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管理、社會生活領域等打造新型基礎設施示範;以產業公共服務基礎平台建設為引領,在網路安全基礎設施群、物流倉儲、工業網際網路等優勢產業領域建設產業融合新型基礎設施推進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以中原科技城為引領,建成面向我國中部地區、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創新高地。
直道衝刺,瞄準方向最佳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實施“3”個信息基礎設施專項工程,規劃超過70個重點項目,項目總投資超過800億元,均屬於新基建建設投資。到2025年,全市5G基站規模超過4萬個,5G網路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頻寬擴容至2400G;建成中原城市群數據基礎設施核心區,打造我國中部地區規模最大、安全等級最高、計算能力最強、數據套用能力最廣泛的數據中心集群;繼續提升人工智慧、網路安全產業在全國的影響力和引領者地位,打造國家級5G融合套用引領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網路安全產業基地,建設1個國家級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8個省市級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5—10個區塊鏈公共服務平台。
彎道超車,緊抓重點加強建設融合基礎設施。實施“8”個重點領域融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工程,規劃超過120個重點項目,項目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其中新基建建設投資超過1000億元,成為“十四五”期間鄭州經濟社會發展主引擎。謀劃1個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雙跨”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孵化10個左右行業級、區域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積極創建國家車聯網先導區,努力爭取國家交通、物流等大數據中心落地,全面提升對鄭州產業數位化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全面推進智慧城市管理、智慧黃河、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數字鄉村等社會性新型基礎設施,建成城市大腦三期,部署建設40個加氫充電綜合站,遴選30個智慧學校試點示範,開展10個特色農業網際網路小鎮試點,培育10個市級數字鄉村特色小鎮,推動實現數據有序向全社會開放共享,教育醫療資源在不同主體共用、城鄉間共享,建成全省生活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引領者,以智慧為引領的黃河生態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區。
換道領跑,集中資源前瞻布局創新基礎設施。實施“1”個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超過60個重點項目,項目總投資達到1200億元,均屬於新基建建設投資,有力夯實我市創新發展基礎。“十四五”末,中原科技城建設成效顯著,力爭將黃河實驗室、嵩山實驗室打造為國家實驗室,圍繞網路安全、農業科學爭取新創建2個大科學裝置,謀劃籌建1—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新增500個省級創新平台,力爭實現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零的突破,推進在新型智慧型終端技術、前沿新興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北斗等重點產業領域建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推動鄭州建設成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石。
四、最佳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
開展通信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工程,建立萬物互聯的一體化網路,適度超前布局建設數據基礎設施,搶先發展新技術基礎設施,全面支撐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以加快推進5G、光纖、衛星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基建為抓手,將鄭州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優勢轉化為信息樞紐經濟優勢,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鄭州建成全國重要的信息通信樞紐和信息集散中心。
(一)全面建設萬物互聯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
立足鄭州通信網路基礎設施發展現狀,把握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原則,順應新技術發展趨勢,逐步建成“公專互補”“固移結合”“天地協同”的萬物互聯的一體化網路。持續提升5G網路覆蓋水平,打造全國領先的5G精品網路;加快移動物聯網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構造泛在感知數字新空間;多措並舉推動平台建設和套用示範落地,打造衛星套用新典範;推動鄭州建成全國重要的信息通信樞紐和信息集散中心。
1.適度超前建設5G網路,營造5G創新生態
面向鄭州市信息消費和行業數位化轉型需求,適度超前推進5G網路建設,強化5G基站要素保障,推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形成“以用促建、以建促用”的良性發展模式。到2023年底,基本建成覆蓋城鄉、技術先進、品質優良、集約高效的5G網路,5G基站規模超過3萬個,5G網路實現鄉鎮以上區域連續覆蓋、農村區域重點覆蓋。到2025年底,建成覆蓋城鄉、安全可靠的精品網路,5G基站規模達到4萬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並向自然村延伸,各行業5G套用的支撐能力顯著提升。
適度超前推進5G網路建設。加快5G獨立組網(SA)規模化部署,推行“微基站+智慧桿塔”、“5G+WiFi6”等新型網路部署方式。部署精品網路,建設覆蓋廣、速率高、體驗好、質量優的5G精品網路,逐步構建低中高頻協同發展的5G網路體系。鞏固提升5G網路樞紐地位,加快中國行動網路雲鄭州大區中心、中國聯通5G核心網中部大區中心建設,增強5G業務的承載能力。強化室內場景、地下空間、重要交通樞紐及幹線沿線5G網路覆蓋,提升典型場景網路服務質量。推廣利用中低頻段拓展農村及偏遠地區5G網路覆蓋。面向智慧型與網聯汽車、物流等重點行業以及中原科技城、鄭州經開區、鄭州高新區、鄭州航空港區等重點科技園區、產業園做好5G網路的行業專項覆蓋。推進在物流、電子信息製造、裝備製造、智慧型與網聯汽車等重點行業開展5G行業虛擬專網試點,打通標準、技術、套用、部署等關鍵環節,圍繞重點行業專網需求,支持鄭州經開區、鄭州高新區、鄭州航空港區、金水區、中牟等區域加快建設5G虛擬專網,滿足對網路能力有特殊需求或網路安全有較高要求的行業、單位專網通信需求,爭創國家5G行業虛擬專網先導區,形成區域先導效應。
建設5G套用創新產業生態。面向交通、物流等重點行業,支持跨界融合創新,推動各行業知識、技術、經驗的數位化,培育一批行業套用解決方案提供商。推進5G測試實驗室、創新中心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加強跨行業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加快5G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載體建設,支持中原鯤鵬生態創新中心、中原5G創新中心、中國移動5G聯合創新中心(河南)開放實驗室、中國聯通河南5G實驗室等項目建設,打造5G套用協同創新產業生態,爭取創建國家級5G融合套用引領區。
2.全面部署千兆光纖網路,推進千兆網路全覆蓋
加快“千兆城市”建設,推進鄉鎮以上設備規模部署,持續擴大千兆光網覆蓋範圍。開展城鎮老舊小區光接入網升級改造,完善產業園區、商務樓宇、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重點場所千兆光網覆蓋。推廣實施光纖到房間、到桌面、到機器,按需開展用戶側接入設備升級,推動全光接入網進一步向用戶端延伸。通過推進家庭內部布線改造、千兆無線區域網路組網最佳化以及引導用戶接入終端升級等,提升端到端千兆業務體驗。大力推進千兆網路套用創新,打造典型行業千兆套用模式示範。
3.建用並舉,一體化加快移動物聯網基礎設施進程
面向萬物互聯需求,適度超前建設移動物聯網網路,在實現普遍覆蓋的基礎上,面向室內、交通路網、地下管網、現代農業示範區等套用場景實現深度覆蓋。到2025年底,鄭州市窄帶物聯網網路實現鄉鎮以上地區普遍覆蓋,重點區域及典型行業深度覆蓋,移動物聯網網路質量和穩定性顯著提升,形成綜合物聯智聯接入能力。
一體化加快移動物聯網基礎設施部署。推動2G/3G物聯網業務遷移轉網,建立窄帶物聯網、4G和5G協同發展的移動物聯網基礎設施支撐體系。重點在中原科技城、鄭州經開區、鄭州高新區、鄭州航空港區等產業集聚區加強光傳輸網路建設,發展基於波分復用技術和光信道技術的通信傳輸體系,推動實現全光自動調度、1TBs超高速率。以千兆接入為目標,全面推廣10G工業無源光網路技術,全面升級光纖接入網。支持產業集聚區、中牟等地圍繞智慧型製造、車聯網等重點行業客戶需求拓展網路切片、邊緣計算、行業專網等領域網路建設。推動移動物聯網基礎設施與其他新型基礎設施協同發展,著力做好網路運維、監測和最佳化等工作,提升網路服務水平。
統籌推進泛在感知設施部署。推動各區縣統籌部署泛在感知設施,面向市政、交通、安全、電力、氣象、環境建成具備統一連線、採集、匯聚、分析能力的接入體系。建立物聯網標識體系,強化對物聯網終端、感測器、智慧型終端等感知設施的智慧型管理,實現統一認證和有效識別。按需部署物聯網邊緣計算設備,支持本地數據存儲、指令控制、邊緣計算分析、數據挖掘與決策。
打造開放共享物聯感知平台。鼓勵發展大型物聯網開發平台,提供便捷的物聯網開發工具和綜合性物聯網解決方案。依託4G/5G等物聯網路建設全國性的物聯網連線管理平台,統籌建設行業級、城市級、城市群級物聯網綜合管理平台和套用平台,實現連線共享、技術共享、服務共享。建立統一連線協定和數據互動機制,推動物聯網設備共用和數據共享。推進物聯網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融合套用,形成物聯網典型場景下的集成創新套用,促進物聯網規模化發展。
4.加強衛星通信平台建設,多措並舉推動創新套用
加快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建設。基於國家總體戰略部署,推進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建設,建設輻射中原地區的衛星套用中心,打造面向全省的衛星導航和地理信息服務平台。推動共建共享共用。在國家允許範圍內積極爭取接入國家衛星數據,做好與周邊高精度定位數據資源、衛星遙感數據與套用成果的互通共享。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服務原則,打造立足鄭州、服務全省的衛星套用體系。
加強北斗套用創新示範。加快推進鄭州航空港區北斗產業園、鄭州高新區北斗雲谷等項目建設,支持基於“北斗+5G”打造精準時空技術與通信技術的融合創新平台,建設北斗套用示範區,深入推進北斗在精準農業、交通管控、應急救援等領域的創新套用;加快推廣北斗在汽車導航、特殊人群關愛、物流派送等生活服務類領域的套用,提升民眾幸福感。充分發揮鄭州場景套用優勢,加強衛星遙感在自然資源監管、生態修復、環境監測、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等領域套用,重點探索在黃河生態治理、農業監測等場景的深度套用。加速推進河南省地理信息導航產業園區等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落地。
5.鞏固網路樞紐地位,加快新技術套用
鞏固提升網路樞紐地位。實施鄭州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提升工程,進一步擴大流量疏通區域。充分發揮鄭州直聯點作用,進一步吸引信源集聚、產業聚集。積極爭取國家(鄭州)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建設布局,進一步提升我市在國家網際網路頂層架構中的地位。結合“一帶一路”建設,積極爭取在鄭州增設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提升國際信息通信服務質量。持續提升骨幹網承載能力,部署骨幹網超大容量光傳輸系統,打造P比特級骨幹網傳輸能力,引導100G及更高速率光傳輸系統向城域網下沉。加快推進骨幹網向以雲計算數據中心為核心的雲網融合架構演進,積極推動數據中心之間直連網路建設。推進網路功能虛擬化、軟體定義網路、IPv6分段路由(SRv6)等技術和全光交叉(OXC)等設備規模化套用,提高網路資源智慧型化調度能力和資源利用效能。
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和套用。持續深化網路基礎設施IPv6改造,千兆光網、5G網路等新建網路同步部署IPv6,提升IPv6網路性能和服務水平。推動IPv6與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技術融合發展,支持在金融、能源、交通、教育、政務等重點行業開展IPv6+新技術(如SRv6,APN6)試點以及規模套用,增強網路對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鼓勵典型行業、重點企業拓展工業網際網路IPv6套用,打造行業和區域IPv6套用標桿。
(二)適度超前布局中部一流的數據基礎設施
在農業、交通物流、黃河生態等絕對優勢領域搶抓機遇布局國家級數據中心/節點,在工業、車聯網、超高清、網際網路等領域根據需要布局網際網路數據中心(IDC)及邊緣數據中心,建立數據、算法、算力全鏈條產業生態,建設中原城市群數據基礎設施核心區。到2025年,建成我國中部地區規模最大、安全等級最高、計算能力最強、數據套用能力最廣泛的數據中心集群,做好承東啟西,積極申報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把鄭州建設成為國家樞紐節點的核心城市,融入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
統籌規劃布局數據中心,爭創國家相關試點示範。立足全省及中部地區,積極引進網際網路、銀行、證券、保險、物流等重點企業全國性或區域性數據中心,爭取在能源、農業種業、交通物流、黃河生態、衛生健康等領域布局國家級行業數據中心,支持在工業、車聯網等領域按需布局邊緣數據中心。加快推動中國移動(河南)數據中心、中國移動鄭州數據中心、中國聯通中原數據基地、中國電信鄭州航空港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進度,開展智慧型計算中心布局,搭建公共算力服務平台,推進人工智慧、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和集成套用,建設鄭州特色“數網”體系。
持續最佳化數據中心空間布局,分梯度布局、統籌發展。以金水區、二七區、中原區、管城回族區為主體建設全市數據中心基本功能保障區,重點發展面向智慧城市需求的低時延業務;以鄭州航空港區、鄭東新區、鄭州高新區、鄭州經開區為主體建設數據中心產業核心發展區,打造雲邊協同、產業協同的重點區域;以其他區縣(市)為主體建設數據中心產業轉移拓展區,主要承接新增業務發展需求。圍繞三大功能區域,打造集約化、綠色化、智慧型化的高質量數據中心集群。
推進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大數據相關產業。支持數據加工處理、數據交易、數據安全等數據服務核心技術研發與基礎支撐能力建設。支持建立市公共數據開放服務平台,健全數據資源整合共享與開放服務體制機制,暢通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制度環境,支持推進鄭州市大數據交易中心建設,打造全國試點。深化數據套用,支持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基礎電信企業、滎陽市數字經濟產業園、鄭州市交通運輸管理中心、鄭州銀行等數據中心構建數據驅動發展新方式,面向政務、金融、交通等行業套用需求,開展大數據產業項目試點示範,研發推廣一批大數據解決方案及服務,發展大數據核心產業。
按需布局,分步建設雲計算和邊緣計算基礎設施。加快計算設施智慧型化升級,推進多元異構的智慧型雲計算平台建設,增強計算設施高速處理海量異構數據和數據深度加工能力。建立政務、能源、交通、電信等公共服務領域的計算技術體系並推動計算能力共享互通,集成基礎算力資源、專業算力資源數據開發利用環境,構建面向公共、行業的一體化算力服務體系,建成重點領域的“數腦”體系。部署邊緣計算基礎設施,支持邊緣計算作業系統、開發框架的研發,重點推動共享邊緣計算部署,實現本地“連線+計算”。推進邊雲協同發展,推動邊緣計算多雲部署與中心雲的協同,包括資源協同、套用協同、數據協同、智慧型協同等多種協同,支持雲計算的技術、資源與邊緣計算共享。
(三)加速攻關發展前沿引領的新技術基礎設施
遵循“技術攻關—場景挖掘—典型示範—全面推廣”路徑,重點推進人工智慧、區塊鏈、信息安全等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推進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爭創國家試點示範。
推進新一代人工智慧核心技術攻關,建設一批新一代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平台。依託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信息通信技術企業,加快引進建設人工智慧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機構,支持機器深度學習、類腦計算、神經網路等AI底層技術攻關,開展自然語言處理、語音互動、圖像識別、視頻識別、物體和場景識別等重要專用技術攻關及通用平台建設。實施“AI+產業沙箱”培育計畫,積極開展人工智慧在製造、物流、醫療、教育、環保、政務、安防、交通、農業、金融等領域套用示範,推進專用平台基礎設施建設。到2025年,建設1個國家級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建設8個省市級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建成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
建設區塊鏈公共平台基礎設施,打造典型套用示範,搶占區塊鏈發展先機。按照“技術先行、平台支撐、推廣套用、確保全全”發展思路,加快推進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搶占全國區塊鏈發展高地。重點推進本地區塊鏈龍頭企業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建設區塊鏈創新中心,加快區塊鏈關鍵技術引進和研究。深化與國內區塊鏈龍頭企業合作,支持推進區塊鏈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設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的區塊鏈試點平台,根據行業需求重點支持5—10個開源社區、區域、行業及跨鏈服務為主的區塊鏈公共服務平台;推動區塊鏈與數據交易、數字政府、金融、物流、醫療、智慧財產權、可追溯等領域深度融合,持續推動“鄭E登”、肉品安全智慧型化監測技術平台、鄭州中級人民法院電子證據平台、河南紫雲食品藥品區塊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區塊鏈食品溯源防偽實驗室等區塊鏈項目建設與發展,開發一批新的典型示範套用。
發展網路安全產業,建設國家網路安全產業基地。推動網路安全產業的孵化、培育、聚集、提升,健全網路安全全產業鏈條,推動智慧型物聯網終端以及基於國密專用安全晶片的物聯網終端的安全加固、興科中部安全信息總部等一批重點項目,以金水區、鄭州高新區為重點打造全國重要的網路安全產業基地。強化網路安全、密碼安全、數據安全相結合的創新研發投入,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家網路安全技術標準,形成覆蓋政務、生活、企業管理、金融安全等多領域的網路安全套用,推進安全大腦、網際網路內容安全大數據監測平台等項目落地。健全網路安全產業人才、創新、政策支撐體系,加快構建產業發展生態體系。
五、重點加強融合基礎設施
開展八大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工程,加大通用平台建設,推進數據集中共享,統籌謀劃、共商共建共享,圍繞工業網際網路、智慧交通、智慧倉儲物流、智慧能源等特色產業,加快推動發展新型經濟性基礎設施;圍繞城市管理、智慧黃河、生活設施、數字鄉村,全面推進建設新型社會性基礎設施,在全國率先形成適應數字經濟和智慧社會發展的融合基礎設施體系。
(一)加快構建“1+N”的工業網際網路體系
健全工業網際網路體系。在網路方面,加強工廠內外網建設,推進機器換人以及智慧型感測設備部署,以計量服務、汽車、食品加工等行業為重點推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的建設和套用,提高網路傳輸和感知水平,進一步增強網路基礎資源支撐能力。在平台方面,培育一個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雙跨”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圍繞鄭州市重點行業和塊狀經濟,孵化10個左右行業級、區域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1+N”工業網際網路新型基礎設施發展體系,通過“擴功能、降門檻”構建平台底座支撐,最佳化套用開發環境。在安全方面,依託河南省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技術保障平台,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安全資源庫、安全測試驗證環境,並與國家安全技術平台對接,爭創工業網際網路關鍵設備邊緣安全加固國家試點。
強化套用和產業服務。繼續實施“萬企上雲”計畫,鼓勵中小企業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鼓勵軟體企業、工業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相互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建設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套用創新推廣中心,積極爭取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河南分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河南分院在鄭落地。通過“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建平台”與“用平台”雙輪驅動,打造資源富集、良性互動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生態。每年推動5000家以上企業上雲上平台,推動企業從基礎設施上雲向核心業務系統、設備上雲發展,提升上雲深度和質量。
(二)深化布局智慧型便捷的智慧交通設施
統籌推動感知、通信、處理等設施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協同建設,推進交通大腦、車聯網、軌道交通、智慧航空等智慧型設施建設,支持公路、城市道路、鐵路、捷運、民航、郵政等基礎設施智慧型化升級,構建“全息感知、全程服務、智慧決策”的海陸空鐵一體化綜合交通智慧運行與服務體系,鞏固提升鄭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助力鄭州交通樞紐地位“再升級”。推進平台互聯、數據互通和設施共享,提升綜合交通運輸協同運行管理與服務水平,積極發展多式聯運,推動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變,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樞紐經濟先行區。
統籌推進交通大腦建設。統籌推進“一中心、四平台”建設,整合交通行業各類數據資源,實現跨部門業務協同,支撐行業監管決策與行業套用服務。建設鄭州市交通數據資源中心,建成涵蓋數據倉庫、數據目錄、數據可視化管理的交通數據資源中心,支撐基於大數據分析的交通一體化監測、公眾信息服務、協調聯動等系統套用。建設鄭州交通運行一體化監測平台和交通協同調度平台,準確掌握全市交通運行情況,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實現不同部門間全方位、全流程、實時化的業務協同。建設鄭州綜合執法指揮處置平台,提高交通運輸違法事件的發現率、處置率,提升事件回響效率,變被動執法為主動布控。建設鄭州交通決策分析平台,支持公共運輸、城市出行的決策分析。
加快推進車聯網新基建。積極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加大試點示範力度和廣度,開展5G智慧型公交運營,推動開展智慧型網聯汽車示範線路、鄭州航空港區智慧型網聯汽車試驗示範基地等重點項目。逐漸推進蜂窩車聯網(C-V2X)在重點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規模部署,結合5G網路覆蓋部署新一代車用無線通信網路(5G-V2X),支撐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積極推進鄭州至洛陽的智慧高速公路項目建設,打造鄭州都市圈至洛陽都市圈之間的高速第三通道。推進鄭州市道路基礎設施、交通標誌標識的數位化改造和新建,在橋樑、隧道等道路關鍵節點加快部署窄帶物聯網(NB-IoT)等無線通信網路設施,支撐設施遠程監測、安全預警。加快重點區域交通設施車聯網功能改造和核心繫統能力提升,分階段推動車路協同路側單元、邊緣計算及防護設施等智慧型化道路設施部署,建設信息開放、互聯互通的車路協同雲服務平台,加快推進東三環L3級智慧型網聯快速公交、金水區無線通信網路(5G-V2X)車路協同智慧交通安全測評基地建設、鄭州經開區基於5G的車路協同車聯網大規模驗證與套用項目等項目建設與推廣,開展車聯網身份認證和安全信任試點。大力發展智慧型網聯汽車產業,建設河南智慧型交通信息裝備服務研發中心,支持金水區、鄭州經開區、上街區等加快推進智慧交通產業總部基地、中鐵七局創新產業園中原網際網路+交通大數據套用產業園項目進程。
打造融合高效的軌道交通新基建。深度套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推動鄭州市軌道交通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建設鄭州捷運12號線智慧捷運示範線。建設鄭州捷運一體化生產和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完善建設、運營、運維、服務等智慧捷運套用體系。持續推動運用信息化現代控制技術提升鄭州市軌道交通全路網列車調度指揮和運輸管理智慧型化水平。建設鄭州市軌道交通智慧型檢測監測設施,實現機車、車輛等載運裝備和軌道、橋隧、軌道交通站點等關鍵設施服役狀態線上監測、遠程診斷和智慧型維護。建設智慧型供電設施,實現智慧型故障診斷、自愈恢復等。加快5G技術在鄭州市軌道交通車廂內的覆蓋,推動5G上行增強技術面向特殊場景需求的部署,加強軌道運行數據的準實時監測,提升車廂乘客的信息化套用水平。
建設鄭州智慧機場。創新服務產品和運營模式,統籌各種運輸方式、運力資源銜接;深化鄭州機場航空貨運電子試點,建立電子貨運服務平台、資料庫,推廣電子運單套用;建設智慧貨站,套用智慧型視覺、智慧型管理等技術,推動鄭州機場北貨運區智慧化改造。
提升鄭州綜合交通樞紐智慧化服務水平。提升公路智慧化服務,推廣交通突發事件信息的精準推送和伴隨式出行服務;推進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ETC)系統套用,推進與公路運行監測等數據融合,全面提升公路信息服務水平;準確定位車輛位置,提供“一鍵式”智慧型應急救援服務;提升服務區智慧型化水平,完善智慧型感知設施,為充換電設施建設提供便利。推動綜合客運智慧型化,以便捷換乘為導向,完善智慧型聯程導航、票務服務、標識引導、綜合立體換乘等設施。推動跨運輸方式安檢互認。加強事件監測、環境監測等系統建設,構建樞紐綜合運行協調平台,推動城市公共汽車電車、城市軌道交通、出租汽車(含網約車)與鐵路、航空運行時刻、客流規模變化等運營信息有效銜接,加強組織調度、運力安排等方面的協同銜接和應急回響,保障極端惡劣天氣、重大突發事件、重點時段等情況下及時輸運旅客。
(三)全面建設高效協作的智慧物流設施
加大對倉儲物流基礎設施的智慧化改造,形成布局合理、覆蓋廣泛、銜接順暢的倉儲物流新型基礎設施網路,構建物流信息互聯共享體系,支持建設具有國際影響的現代國際物流中心。到2025年,實現倉儲物流平台間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監管數據互聯互認,物流多式聯運協作,倉儲物流行業供應鏈上下游系統聯動,精準推動政務、金融等行業與物流業的配套發展,建成智慧化物流生態圈,助力“樞紐+通道+網路+平台+主體”的“五位一體”物流業發展體系建設,推動物流體系優勢向供應鏈優勢轉變。
打造“數字+”國際物流中心,建設鄭州智慧物流倉儲品牌。加快推進863物流軟體與電商孵化器、上街區通航機場改擴建、蘇寧雲商智慧型物流產業園、傳化公路港二期等智慧物流基地建設。依託航空港全球貨運航線網路、米字形高鐵和高速公路網,以航空港、國際陸港為載體,以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積極推進國家物流樞紐(鄭州)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打造“數字+”航空物流產業示範區和“數字+”國際陸港物流中心,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構築開放、包容、共贏的數位化航空經濟生態圈和數位化陸港經濟生態圈,建立鐵公機海四港一體協同聯動,提升鄭州空港型物流樞紐智慧型化水平,提升鄭州全國物流門戶和樞紐地位。
推進倉儲物流全流程的智慧型化,重點推進5G+智慧物流園區建設。推動倉儲物流設施運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改造,實現存、取、管全程智慧型化,支持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集成感測等5G物聯網感知與大數據技術套用,支持物流機器人的套用推廣,搭建入庫、在庫、出庫等環節的深度感知智慧型倉儲管理系統,打造智慧型倉儲、智慧型安檢、智慧型調度、智慧型配送、智慧型冷鏈,實現倉儲設施與貨物的實時跟蹤、網路化管理以及庫存信息的高度共享。開展物流園區智慧化改造試點,統一數據標準,建立統一的工作流程、協同、調度與共享機制,逐步推進各物流園區之間的信息共享,實現園區之間互聯互通和園區物流一體化。
建設鄭州市智慧物流信息服務平台。著力推動運輸方式之間、區域之間、園區之間、供應鏈上下游之間信息互聯互通,提高物流各環節協同水平。推進智慧農產品綜合服務中心、郵政金融績效數位化平台、河南省物流信用公共服務平台等物流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四)引導發展安全清潔的智慧能源設施
推進電力“源網荷儲”全環節的智慧型化改造升級,打造堅強智慧型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推進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大型數據中心建設,建設鄭州市電力數據中心和電力需求回響平台,構建智慧電力體系;同步推進油氣、燃氣、供暖等領域智慧型化建設。到2025年,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全面實現業務協同、數據貫通和統一物聯管理,打造源荷互動、安全高效、智慧回響的“新型”電力體系;全面推進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和充電樁建設,建成覆蓋全市的智慧型充換電網路;油氣、燃氣、供暖等領域智慧型化設備升級改造基本完成;完善能源大數據中心功能,強化能源網路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清潔高效綠色的智慧能源網初步建成。
加快智慧電網建設,打造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實現“源網荷儲”協同發展和柔性互動。引導企業在發電、輸電、變配電、用電、儲能等環節加快部署智慧型感測器和智慧型儀器儀表,著力推進電力數據中心、數字電網基礎平台和數位化業務平台建設,構建全景實時智慧型電網系統。在發電環節,持續推進鄭州市火電廠智慧型化改造,建設智慧型發電廠。在輸電環節,全面部署智慧型化儀器儀表,推進輸電設備智慧型化改造,打造智慧型電網,提高輸電環節的智慧型監測水平。在變配電和調度環節,建造智慧型變配電站和數位化調度平台,支持在開發區、區縣建設和改造智慧型變配電站,提升變配電環節的智慧型化水平;支持區縣級能源電力數位化調度平台建設,最佳化能源電力調度系統和管理。在用電環節,建設電力數位化業務平台,支持企業在用戶端部署智慧型終端設備,建設縣市級電力數位化業務平台。
推進泛電力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互聯互通的智慧電力體系。基於堅強智慧型電網,深入挖掘海量數據價值,推動電網功能、業務、管理全面升級,打造泛電力物聯網,加快推進二七商圈能源網際網路示範區域項目等項目建設。在感知層,部署線上感測器、智慧型電錶和計量儀表、電力安全防護設備,開展5G鷹眼、5G變電安全生產管控、5G+AR遠程輔助檢修等場景測試試點建設。在網路層,依託衛星地面基站、5G基站,建設5GURLLC/mMTC、電力無線專網、廣域窄帶物聯網和調度數據網,全面提高數據傳輸效率。在數據層,建設市級電力數據儲存中心,支持申報國家級電力數據中心試點。支持鄭州電力公司打造數據中台,建設企業級主數據管理體系,統一數據調用和服務接口標準,提供設備狀態評價、客戶全景畫像等數據共享套用服務。開發電力數字產品,面向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居民、研究機構等提供服務,開展數據運營。在平台層,建設市級電力大數據管理和服務平台,探索數據價值變現和數據資產經營服務,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安全防護體系;引導電力公司部署智慧型家庭互動終端,建設電網運行安全監測系統,支持鄭州經開區等區域開展電力設備運行大數據監測服務平台建設試點,逐步打造全國電力線上監測試點示範區。
科學合理布局充電設施。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和充電樁建設,加快構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公交充電站、換電站等基礎設施網路,新建公共停車場按照一定比例配建新能源汽車停車位,加強居民小區、商業樓宇、行政辦公、公園、大型產業功能區等重點區域停車場充電樁建設。加快建設行業專用充電基礎設施,對於公交、出租、環衛、物流、郵政快遞、分時租賃、共享汽車等公共服務領域的電動汽車,優先在停車場站配建充換電設施,實現與城市公共充電基礎設施高效互補。建設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服務與監管平台,健全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監督管理體系,整合電動汽車充電資源,實現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安全運營。
加快推進加氫充電綜合站建設,構建覆蓋全市的加氫充電綜合站分布網路體系,助推鄭州市氫能產業鏈發展。在鄭州主城區以及登封、新密等市(區)部署建設40個加氫充電綜合站,滿足氫燃料電池車用能需求。在氫氣供給企業、燃料電池車等部署終端感知設備,採集氫能生產和需求信息。建設市級(鄭州市)加氫充電綜合站管理和服務平台,匯總有關氫能生產、儲存、消費等數據信息,實現智慧化管理。
加快推進油氣輸送、供氣供暖等領域智慧型化建設。對接河南省智慧型油氣管網平台,加快油氣管網部署智慧型化儀器儀表,實時監控管道運行動態。加快開展燃氣管網數位化管理系統建設,推進接收站、門站和調壓站等環節設備智慧型化建設,提升自動控制水平,加快推進鄭州華潤燃氣智慧燃氣信息科技中心等項目建設。推進智慧清潔供熱體系建設,發展“地熱能+數位化”的城市清潔智慧型供暖。
支持新技術在能源領域的套用。推進基於風電的微電網系統建設、促進清潔能源消納,支持登封、新鄭、中牟、鞏義等地開展綠色智慧型微電網和虛擬電廠試點。支持登封嵩山等旅遊景點建設供應、消費兩端全部達到100%綠色的全電試點示範景區。推進鄭州二七商圈能源網際網路綜合示範項目建設,打造能源網際網路先行綜合示範區。
(五)統籌推進智慧韌性的城市管理設施
以城市大腦建設為統領,統籌布局感知、監測等ICT智慧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業務中台和數據中台,打造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統籌市-區縣-鄉鎮城市綜合管理服務中心建設,統籌布局在城市管理、交通出行、教育醫療、應急安全、社區治理等領域的智慧化套用設施,不斷適應智慧韌性城市建設新需要,全面實現“一腦賦全城、一網治全城、一碼通全城、一端惠全城”。
加快統籌布局ICT智慧型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台,打造鄭好辦、鄭政釘超級套用APP。統籌天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智慧型化改造,加強地下管網及相關市政設施的深度感知與智慧型監測以及浮空應急通信平台的布局,實現一體化的城市智慧型設施布控。基於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立集感知、服務、指揮、監督等為一體的城市管理服務平台,加強對城市管理工作的統籌協調、指揮監督、綜合評價,提升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型化管理水平。深化大數據智慧型化套用綜合服務能力,持續疊代更新鄭好辦、鄭政釘,疊代“健康碼”的系統功能,推進建設一碼通,統一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商業服務入口。
建設智慧城市數據中台,打造城市智慧型運行中樞。加快推進城市大腦三期、城市安全大腦、智慧高新實驗場建設,建設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和智慧城市中台,推進中台數據從政務數據到城市運行感知數據、網際網路數據、企業數據擴展,實現從封閉自用的政務信息資源發展成為多方乃至全社會共建共享共用的城市大數據公共服務平台,全面賦能社會各行各業、各社會主體發展。全面提升城市數據中台對多源異構數據的採集、處理、開發、分析、展現、治理等能力,實現城市數據從共享交換、開放開發轉向對城市大數據全生命周期的治理。深化智慧城市數據中台和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重點領域的服務深度,加快推進環衛、城管、法院、公安、紀檢、應急、醫療健康等管理服務平台建設。
軟硬協同構建更富韌性的城市風險管理體系。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市政基礎設施提質升級和智慧型化改造。建立系統完整的城市風險管理大數據平台,聚焦疫情防控、自然災害、人口膨脹、交通擁堵、資源緊缺等問題,基於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訊技術,構建城市神經網路感測系統和風險大數據預警系統,實現由單一災害分析向多災種耦合評估轉變,全方位增強城市韌性。建設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台,構建健全的應急管理體系,從資源保障、信息溝通、風險預警、應急協調、恢復重建等方面完善各層級聯動機制,由單一專業、單一部門孤軍作戰向多專業、多部門、多元主體協同作戰轉變,全面提高城市回響能力、應變能力、抗壓能力、恢復能力。
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平台建設,打通城市智慧服務最後一公里。以城市大腦為基礎,打造智慧社區平台,支撐構建集社區共治、居民服務、物業管理、商家運營、政府監管為一體並可持續運營的智慧化平台。支持構建一人一檔、一戶一檔、一車一檔、一事一檔、一鋪一檔的數據體系,建立到入戶精度的一張社區底圖,實現基層社區的智慧型化、精準化的格線管理。推廣社區安全與管理的智慧型化套用,推進社區數據與管理的智慧化分析、輔助決策、指揮協同。開展協同應急,實現小區、物業、街道、政府等多級多端互聯互通,及時回響。
(六)強化建設治理高效的智慧黃河設施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建設,構建服務大治理、大保護、高質量發展的共性基礎能力平台,服務支撐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成功打造“智慧黃河示範基地、黃河歷史文化數字傳承和創新高地、流域協同創新和開放高地”,建設一批高端精品數字設施,將鄭州打造成為黃河全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數字樞紐中心。
建設智慧黃河示範基地,打造水利治理和生態保護智慧化示範。推進智慧黃河建設,圍繞水資源集約管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水沙關係調控、流域協同管理等重點內容建設集約化、智慧型化管理設施。建設透徹感知體系和全面網際網路體系,鋪設全時、全域、全量的感知設備,推進鄭州流域的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領域數據互通和資源共享,實現鄭州流域“全領域數據融合、跨領域業務聯動”,重點建設鄭州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智慧監控平台。支持建設以黃河為核心的水利一張圖、水利生態大數據中心繫統和水利業務中台,搭建智慧水利中樞體系,推進智慧型決策。面向黃河安瀾、水資源供需、生態環境、違法作業等構建協同套用系統,健全智慧黃河套用體系。
推進黃河數字文化建設,促進黃河文化數位化傳承和創新。圍繞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建設,疊加數字基礎設施,整合黃河歷史文化資源,共築黃河新文化。全面梳理沿黃文化資源,建立黃河(鄭州)文化素材庫、黃河(鄭州)大數據平台。支持利用5G、VR/AR、3D等數位技術對黃河流域文化體驗園、文化傳承館、特色文化節、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文化名村等文化景觀和發展載體升級,建設具備創新性、體驗性、互動性的數字文旅新模式。圍繞鄭汴國際文化遺產帶,打造智慧黃河新文旅展示和套用平台,創新黃河文化展示和傳播新形象。規劃建設推廣套用VR、AR等新技術,建設文旅數字創意中心,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旅遊未來空間。
構建跨區域信息共享和資源開放平台,推動流域協同發展。支持黃河(鄭州)大數據平台,開展跨區域信息共享和資源對接,主動與其他省市協同推進黃河流域基礎設施和資源一體化,推動黃河治理協同、交通設施互通共享、文旅資源互通共享、產業資源互通共享、物流信息資源互通共享,打造流域開放高地。建設科技創新服務一體化共享平台,以“總部科創灣、黃河科創谷、金水科教園、河洛科創基地”為創新核心,推進與流域其他科技創新資源間的開放共享與協同創新,打造流域協同創新高地。
(七)加速推廣集約共享的智慧生活設施
推進開展社會性生活新型基礎設施,重點加強教育、醫療等關係國計民生的生活性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十四五”期間,遴選30個試點示範,推動智慧課堂和智慧校園建設,推進教育資源共享;加快醫療設施智慧型化改造,推進醫療數據充分共享,打造智慧醫療公共服務平台體系。
1.加快智慧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全面完善學校網路信息基礎設施,推動教學設備智慧型化。穩步推進5G網路在中國小校的覆蓋,探索5G技術在教學、教管等環節中的推廣套用。漸序推進新型多媒體設施、智慧型化學習/教學終端的普及套用。
加快智慧課堂建設,推進遠程教學的深度套用。遴選試點學校,運用5G、物聯網、AR/VR、人工智慧等技術打造樣本教室,開展沉浸式授課,打造精品樣板課程。以點帶面,劃分教學區域分批建設公共智慧課堂,逐步推進區域內共享和全市智慧課堂的全覆蓋。開展遠程教學,實施“網上結對、線上牽手”行動,打造精準扶智新標桿。
加大智慧校園建設力度,推動學校向全方位多層次教育管理邁進。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原則實施智慧校園示範校培育工程,形成統一規範標準,全市分批推廣。分區域選擇學校,遴選30所中國小試點,完善智慧校園信息基礎建設。基於邊緣雲布局校園管理公共平台,實現學校以及區域教學資源的精準管控,提高教學資源的套用效率。打造鄭州市統一開放的校園管理基礎平台,推進現有各學校智慧管理平台有序接入,實現統籌協同管理和集約節約資源,原則上各學校不再新建管理基礎平台。
全面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功能,持續最佳化教育資源雲平台服務體系。依託“鄭州市教育大數據平台”工程進一步整合現有教育管理業務系統,逐步增加教師資源、智慧課堂、校區管控等業務功能,提升教育管理效率。持續豐富鄭州教育雲平台上各種形式的學習資源,打造多樣化學習資源共享共建平台,增加面向學生、老師、家長等各類對象多樣式,多形態的優質學習資料,向鄭州市民推廣普及,推動鄭州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2.推進智慧醫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推進醫院智慧型化建設。藉助網際網路、5G、物聯網感測等技術提升智慧化服務水平。加強5G網路覆蓋,推廣使用智慧型醫療設備、醫用機器人提供智慧型導醫分診、院內導航等服務。提取共性特徵,統一各醫院醫療數據標準和接口標準,逐步構建醫院信息化系統通用平台,減少未來醫院信息化升級新建過程中的重複建設。
打造互聯互通的院間醫療協作平台。打造安全、互聯互通的院間醫療協作平台,建設協同共享的醫療雲平台,逐步推動鄭州市各級醫療機構醫療數據上雲。創新開展人工智慧輔助診療平台套用,支持鄭州市中心醫院、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開展AI+醫療影像識別系統實踐,打造輔助診療平台,支持向公共平台發展。探索醫聯體網際網路醫院模式,為鄭州市民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遠程診療便民服務。
構建醫療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鄭州市統一醫療資源保障調度平台,提升醫療資源保障水平和調度運行效率。建設流行病監測預警平台,提升城市流行病監測的智慧型化水平。培育醫藥電商,提升供藥保障能力,加強網際網路醫療的市場化能力服務支撐。
(八)大力支持城鄉一體的數字鄉村建設
積極推進鄉村通信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部署數據採集感知設備和終端套用設備,搭建生產生活數據信息庫和數據平台,推進城市醫療、教育等資源向鄉村共享,建設智慧鄉村大數據信息平台,夯實數字鄉村根基。到2025年,實現智慧農業引領全省農業發展,智慧鄉村建設在全國具有影響力,開展10個特色農業網際網路小鎮試點,培育10個市級數字鄉村特色小鎮。
加快推進農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農業物聯網,發展智慧農業。在農業生產環節,建設農業病蟲害測報監測、農田智慧型監測平台,建成全市數字農田水利“一張圖”和農業生產數位化監控體系,實現全程監控、精準管理,支持中牟、滎陽、新鄭、新密、登封等縣(市)打造智慧化農業生產示範區。在農產品加工環節,打造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實現農產品全程可追溯。在農產品流通及銷售環節,支持中牟、滎陽、新密等縣(市)的農產品集散地建設冷鏈倉儲和物流集散中心,搭建區域級市級大宗農產品貿易(批發銷售數據)平台。進一步完善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立健全農產品網路銷售的物流設施、供應鏈設施和支撐保障設施。建設農業信息服務基礎平台。建設涵蓋耕地、種質資源、農業生產等信息的農業大數據資源庫,實現數據精準採集、預警、分析、決策輔助和共用共享。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套用信息服務體系,推動信息化與農業裝備、農機作業服務和農機管理融合套用。依託城市大腦建設推動農業信息化服務平台和套用系統整合,打造具有影響力的農業網際網路平台。
著力推進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智慧鄉村大數據信息平台。支持市級醫療、教育、政務等平台資源向農村共享,支持農村數據信息全面整合。在農村生態環境方面,實施農村污水、空氣、垃圾等治理工程,部署環境監測感測器和垃圾智慧型化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鄉鎮級環境監測系統,構建市級農村環境監測平台。在基層教育方面,支持有條件的鄉鎮中國小部署安防、教育機器人等智慧型化設備,接入市級平台,共享市級平台資源。在基層醫療方面,推進基層醫療機構部署智慧型化醫療設備;支持有條件的鄉鎮建設村、鄉、縣、市四級醫療機構間的數據共享、遠程就醫和分級診療的智慧化醫療服務體系。在村級政務方面,建設鄉村政務網,推進城鄉政務一體化,支持鄉鎮推進網上政務服務大廳、自助服務一體機建設,推動鄭好辦APP在農村普及。
六、前瞻布局創新基礎設施
開展創新基礎設施專項工程,圍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構建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前沿引領,以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有序布局為核心、以科教基礎設施協同創新能力提升為保障的創新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建成國家區域創新中心。
(一)統籌謀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按照“強化儲備、建立梯次、創建高峰”的原則,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水平推進、高強度資金投入”,謀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塑高端創新平台體系。實施大科學裝置籌建計畫、大科學家引進行動,整合重組實驗室體系,積極布局區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等省實驗室,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優勢領域創建國家實驗室或分支(基地);爭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網路空間安全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布局建設超短超強雷射平台、量子信息技術基礎支撐平台、智慧型醫療共享服務平台等科學基礎設施,推動鄭州建設成為中部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二)加大力度建設科教基礎設施
堅持“以本地科教創新能力提升為根本,以合作引進補創新短板為重點,以產學研共建為原則”,打造科教融合創新發展高地。推動本地科研院所、高校加快構建以科研裝備、科研資源配置、人才培育為核心的科教基礎設施體系;最佳化科教資源配置,推動基礎研究設施共享,構建與社會資源開放互通的科教環境。瞄準國內外高水平科研院所、一流大學、龍頭企業,圍繞人工智慧、汽車及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優勢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基礎研發為重點,積極推動在鄭州建設研發中心和技術轉移轉化基地,謀劃落地一批未來技術學院。借鑑浙江西湖大學、廣東南方科技大學辦學模式,在鄭州市謀劃籌建1-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圍繞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大學創建,培育一批特色骨幹學科群和科教實踐基地。
(三)積極創建產業技術創新集群
以產業升級為主線,聯合國家級創新平台,在重點領域構建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構築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相適應的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到2025年,建成一批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領域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新增500個省級創新平台,力爭實現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零的突破。
建設新型智慧型終端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重點依託鄭州航空港區和鄭州經開區,瞄準新型顯示、積體電路、車聯網和4K/8K、車載終端、AR/VR、計算終端等新型智慧型終端,積極發展針對行業套用的專用積體電路設計,立足鄭州,面向全國,打造多主體、多類型、多層次產業技術研發創新平台體系,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智慧型終端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
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重點依託鄭開科創走廊,以中原科技城為核心,建設大數據、雲計算、新一代人工智慧、5G、軟體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重點依託鄭州高新區,推動智慧型感測器材料、設備、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系統集成等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核心共性技術協同創新平台,打造“中國(鄭州)智慧型感測谷”。支持金水區、鄭州高新區加快網路安全技術攻關,建設全國重要的網路安全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
建設高端裝備製造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加強鄭州許昌區域聯動,重點依託鄭州經開區、航空港區,聯合許昌經開區、長葛市等產業集聚區,重點攻克異形和微型盾構、多軸聯動加工中心、智慧型電站、礦用大功率變頻傳動系統等核心裝備技術,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高端裝備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
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依託鄭州經開區、中牟,加快突破車體輕量化、車聯網及智慧型駕駛系統、氫燃料電池等技術瓶頸制約,著力發展純電動、氫燃料和智慧型網聯汽車,建成國內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
建設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圍繞創新藥物研發和產業化,加快構建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台,加快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P3實驗室)、安全性評價平台、中藥標準檢測平台,深化推進與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單位合作。
建設北鬥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依託鄭州高新區、港區,圍繞布局授時終端、智慧型裝備製造、北斗套用系統集成以及北斗位置服務四大領域,以北斗導航與遙感產業智慧財產權需求為嚮導,集成優勢資源推進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在戰略層面有效結合,推進鄭州北斗導航與遙感產業企業智慧財產權戰略的實施,推動北鬥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建設。
(四)積極打造高能級創新發展平台
打造一體化高端創新發展載體。強化跨域創新合作,發揮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作用,充分利用鄭開、鄭洛西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協同創新,共謀發展,建設以中原科技城為龍頭,以鄭開科創走廊和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為“一城一廊一帶”高能級協同跨域創新的大科創戰略平台。強化全市統籌布局,發揮區縣特色優勢,打造高能級創新平台和發展載體。加快構建以中原科技城為龍頭,以鄭州高新區、金水科教園區、龍子湖高校園區為聯動的創新策源地和區域創新高地建設。以中原科技城為引領,加快推進大數據、智慧型計算、流域水科學、農業科學等領域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建設,謀劃網路安全專用大科學裝置落地。以鄭州高新區、金水科教園區、龍子湖高校園區為聯動,圍繞網路安全、智慧型感測器、新興技術等領域,積極爭取國家級試點示範建設。
加快提升“雙創”載體發展能級。依託區縣雙創載體,標準化推廣“智慧島”雙創載體建設模式,突出小政府大社會和市場化運作,著力構建區縣創新生態小氣候,打造一批新興產業集聚區、未來產業先行區和創新創業引領區。推動雙創基地提質增效,開展創新街區建設試點,探索建設“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轉化機制。
建設高能級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台。依託龍頭企業、重點園區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構建“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產業園區”全鏈條技術研發和轉化體系。提升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運行質效、建設一批技術轉移中心和高校智慧財產權運營管理中心,積極參與中部地區技術交易市場聯盟,推進國家專利審協河南中心、鄭州技術要素交易市場全鏈條服務,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七、發展新型基礎設施技術和產業
緊抓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建設機遇,堅持“現有產業未來化”和“未來技術產業化”,推動信息產業和新產業業態的布局與發展,超前布局前沿技術,謀劃未來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一)努力培育推廣新套用和新模式
緊抓新型基礎設施新機遇,培育新型基礎設施套用,推廣新模式,開創新業態,發展新經濟。
培育新套用,推廣新模式,發展新業態。把握新型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需求,圍繞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網上教育資源平台、應急管理大數據平台、黃河岸線資源信息系統等行業通用平台建設培育一批等新套用,圍繞遠程醫療、工業網際網路、數字孿生城市、網上課堂等推廣一批新模式,圍繞行業大數據中心、車聯網、充電樁、網際網路醫院、能源網際網路等發展一批新業態。
開創新產業,發展新經濟。重點布局發展平台經濟,支持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基礎設施開發與建設運營,優先發展信息基礎設施類平台經濟;推動行業網際網路平台的建設運行,積極發展具備行業屬性網際網路平台經濟。深化發展數據產業,推進網際網路數據中心(IDC)、內容分發網路(CDN)、液冷產業、雲產業等數據中心核心產業發展;深化發展數據採集、加工處理、交易、安全等環節,做強數據產業業態。充分發揮新型基礎設施服務屬性,積極謀劃虛擬現實、雲遊戲、車聯網、超高清等的前沿新興產業。
(二)全面推動產業鏈集聚發展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產業上下游發展帶來巨大動能,是重塑提升鄭州電子信息產業生態的重要契機。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緊抓“雙循環機遇”,完善鄭州信息產業生態。
加快壯大硬體產業。做大做強鄭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重點布局發展積體電路產業,與當前鄭州電子信息製造互促發展。支持培育有行業套用的積體電路設計本地企業發展,著力實現供應鏈本地化。加快引進高端顯示項目,鞏固提升智慧型手機產能,布局建設5G及北鬥技術套用產業基地,加快推進鯤鵬硬體生產基地、浪潮安全可靠生產基地,中國長城(鄭州)自主創新基地、紫光智慧計算終端全球總部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形成1000萬台PC終端和伺服器生產能力。
持續完善產業生態。在基礎軟體方面,引進國內龍頭企業及其成熟的開發者平台,打造軟體產業發展生態,逐步實現本地企業對基礎軟體技術積累。在套用軟體方面,抓好鄭州市內微循環,做強信息安全產業,加快培育工業軟體產業,推進鄭州市外循環,引進與培育相結合,做實套用軟體產業。
不斷補齊基建標準。重點支持在車聯網、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以及物流倉儲等領域形成細分領域的新基建相關標準,以標準促進產業推廣,引領細分產業發展。
著力推動人才培育。重點支持5G、新計算(鯤鵬)、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納入高校課程體系。加快推動5G、新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以及智慧物流倉儲、智慧交通等鄭州優勢領域認定新職業,建立職業培訓體系。
(三)超前布局前沿新興技術
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以超前30年的眼光謀篇布局,搶灘占先,充分發揮中原科技城和鄭開、鄭洛西優質科創資源匯聚協同優勢,搶先布局量子信息技術、類腦人工智慧、矽基光電子、元宇宙等前沿技術,有力推動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加強套用基礎研究和未來技術套用場景建設,在空白領域開展“無中生有”產業技術創新布局,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示範區。
搶占量子信息技術布局先機,努力在未來發展格局中謀劃發展新優勢。聯合省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量子信息領域的創新平台,謀劃建設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構建國際一流的量子製備中心、量子精準測量控制中心、量子技術套用探索平台、量子通信鄭州衛星地面站等基礎科研設施。圍繞核心設備、傳輸幹線、系統平台等關鍵環節,加快發展量子通信等新興產業。建設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路河南段及鄭州量子通信城域網,架設智慧型能源網路、空中交通管制、銀行和醫療保健行業的量子保密通信接入網,率先在電子政務領域啟動量子安全套用試點。
把握先進計算發展趨勢,實現類腦人工智慧的關鍵技術突破。聯合鄭州高校以及科研機構開展類腦人工智慧前沿性研究,依託河南省腦科學與腦機接口技術重點實驗室,深化多方協同的合作,共同推動技術實現體系化的創新,借鑑其他先進國家布局經驗,突出政產學研多方合作在類腦智慧型創新中的合力作用,構建國內多方協同的創新體系。
加快矽基光電子技術研發,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結合資源優勢,推動技術研發與產品開發共同創新。發揮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科研優勢,加快矽基光電子基礎研究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鄭州高新積體電路企業開發與矽積體電路工藝兼容的技術。
積極開展元宇宙技術儲備,搶占未來先機。最佳化政策環境,引導企業加緊研究未來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相互動的重要平台,並從價值交換、互動體驗、消費場景、文化創意、增值服務等角度,在體現“現實”+“虛擬”的融合價值的業務上,加大布局力度並加速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研發、落地和推廣。
八、全力實施新基建綠色低碳行動
認真落實國家和河南省有關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要求,加強全市新型基礎設施重點項目的節能降耗管控力度,鼓勵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等領域廣泛採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新設備和新能源,推進新基建賦能社會各領域節能減排,在促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著力提高新基建綠色發展水平
著力提高數據中心綠色發展水平。面向IT設備、製冷和散熱系統、供配電系統等領域,支持全市數據中心加快套用先進綠色技術產品,引導網際網路數據中心走高效、清潔、集約、循環的綠色發展道路。支持河南聯通、河南移動、河南電信、數字中原、景安公司創建一批國家綠色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發揮引領示範作用。最佳化網際網路數據中心能源、水資源、土地、公共設施等資源供給,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力度,提高數據中心綠色化水平。加強對全市網際網路數據中心能效的全流程管控,支持數據中心企業採用高效綠色產品,實現節能降耗目標。加快培育一批綠色數據中心服務商,提高綠色技術服務保障水平。
持續推進其他新基建綠色發展。鼓勵利用人工智慧等多種技術手段,積極推進網路設施智慧型化改造和綠色升級,降低移動基站等設施功耗。鼓勵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的在用新基建設施開展節能改造,加快現網老舊高耗能傳統設備退網或升級改造,新建數字基礎設施全面採用節能減排新技術和節能設備。積極推廣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使用。加速新基建賦能社會各領域節能減排,構建“智慧型+”綠色生態體系,降低社會總體能耗。
(二)著力完善新基建節能管理制度
打造綠色節能全流程管理體系。會同有關部門全面提高新基建資源利用效率,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加快構建新基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落實嚴格的水資源、能耗指標統籌管理制度,推動完善各部門聯審聯批制度、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和動態跟蹤監督制度,開展精準執法、精細管理,制定應對突發環境事件預案。
建立新基建重大項目全流程綠色管理機制。結合省市節能降耗工作要求,建立新基建重大項目節能和環評審查機制,推進新基建項目在設計、施工、採購和運維等關鍵環節全面落實綠色發展要求。設計階段,新基建項目應制定完善的節能降耗方案,加強對新基建在IT設備、製冷和散熱系統、供配電系統以及清潔能源利用系統等方面的管理,確保運行階段長期處於節能狀態。施工階段,鼓勵新基建項目使用綠色電力和滿足綠色設計產品評價等要求的綠色產品。運維階段,定期對全市新基建重大項目的能效情況進行評估。針對現網老舊高耗能傳統設備,制定詳細改造計畫,定期監督檢查改造成效。
九、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本規劃提出的“十四五”時期全市新型基礎設施發展體系和新技術產業體系發展原則、目標明確,各重點領域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均符合國家、省市相關規劃及政策檔案要求。規劃實施不會導致區域性的環境質量下降,所需資源、能源均在資源能源承載能力之內。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體制機制和各項保障措施,規劃的環境保護目標均能實現。
(一)實施環境影響分析
本規劃實施將對資源消耗和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本規劃重點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和重點培育的新技術產業實施過程中不產生有害廢氣、廢水、廢渣等物質,但本規劃實施將會對資源消耗和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推動數據量爆發式增長,帶動數據傳輸、存儲、計算、套用環節和互聯設備等新型基礎設施能耗大幅上升,其中以5G基站、數據中心、邊緣計算伺服器等新基建為代表的能耗供需問題日益突出,同時本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動力設備、空調系統等配套設備將產生噪聲影響,計算機及其他IT設備使用過程中所產生電磁輻射也將對環境質量產生一定影響。
本規劃鼓勵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環境影響總體可控。本規劃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有關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要求,規劃提出的“十四五”時期重點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和重點培育的新技術產業,堅持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主動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要求,順應新型基礎設施共商共建共享共維的發展趨勢,通過大力發展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深化新技術和傳統基礎設施的融合,加快創新基礎設施構建,著力構建綠色節能、智慧型環保、創新高效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著力推進人工智慧、區塊鏈、量子通信、類人腦等新興信息技術前瞻性布局,實施新基建綠色低碳行動等措施,著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制度鏈耦合和高效最佳化配置,著力推進新基建賦能社會各領域節能減排,在促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具有全面創新性和競爭力的現代設施體系和產業體系。總體而言,規劃提出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和重點產業均為立足於我市高質量發展基礎和未來發展趨勢,鼓勵發展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類型,對環境影響可控。
(二)與相關規劃協調性
本規劃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規模、結構、重點任務、重點工程等方面與國家、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十四五”規劃綱要以及新基建“十四五”專項規劃等上位規劃做了有效銜接,重點發展領域、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與上位規劃相符合。本規劃在謀劃重點任務、重點工程、措施路徑等方面,強調堅持共建共享、綠色發展,堅持強化部門協同、市縣聯動、城鄉聯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堅持形成共建大設施、推動大協作、實現大共享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格局,堅持將推進節能降耗、低碳循環綠色發展、資源集約利用等理念貫穿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技術產業培育的全過程,堅持前瞻布局前沿新興技術產業,搶占創新發展高地,為國家、省、市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和管控措施。根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培育的新技術產業發展特徵,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嚴格落實環保法律法規,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採取相應的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力爭將環境風險降到最低,實現新型基礎設施與環境和諧發展。加強全市新型基礎設施重點項目的節能降耗管控力度,鼓勵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等領域廣泛採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新設備和新能源,推進新基建賦能社會各領域節能減排,在促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會同有關部門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落實嚴格的水資源、能耗指標統籌管理制度,推動完善各部門聯審聯批制度、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和動態跟蹤監督制度,開展精準執法、精細管理,制定應對突發環境事件預案。
十、強化建設保障
做好組織、制度、資金和基金、協同發展相關保障,切實保障本規劃內容的落地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新基建建設領導組織體系。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新基建建設工作專班,各開發區、區縣(市)和市政府有關部門為成員,在市發展改革委設立工作專班辦公室,負責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重大方向方針制定、周期性工作計畫確定、重大事項協調與管理、部門間協調監管的組織等任務,制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事項推進工作機制和流程,建立重大事項協同配合機制,積極爭取國家、河南省相關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創建全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示範。
建立健全新基建建設管理機制。在新基建建設工作專班領導下,建立由市長召集的新基建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市領導根據分工對口成立相應的工作專班,制定各領域的專項規劃,加快重點項目的推進實施,豐富、細化細分領域的推進路徑和建設方案。各開發區、區縣(市)要強化屬地管理職責,上下聯動,按照《規劃》和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專項建設方案,成立工作專班,明確責任人,細化分工,確保新基建建設順利實施。
開展新基建發展評價。堅持結果導向,研究制定新基建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和考核體系,開展新基建發展水平評估、績效考核。進一步完善規劃實施中的動態監測、中期評估、總結評估機制,強化監督問責,確保規劃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定期發布鄭州市新基建發展白皮書,推廣新基建優秀案例,展示鄭州新基建風采。
建設新基建項目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建設新基建項目綜合管理服務平台,推進項目統籌協同,設立新基建專用政務服務與管理通道,提高對項目全過程管理能力和新基建項目審批效率,推進新基建項目質量提升。
組建鄭州市新基建發展聯盟。組建市級新基建發展聯盟,加快推進各領域新型基礎設施的標準制定,推進企業間創新協同、市場協同和信息共享,彙編優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案例,開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培訓,舉辦新型基礎設施相關會議會展。
(二)推進開放共享
加強推進機制創新,建立新型基礎設施共商共建共享機制,推動共性資源集約使用和開放共享,避免重複建設,推進具備共性能力的設施向新型基礎設施形態演進。同時,在新型基礎設施開放共享機制建設中,確保網路、設備、平台、數據、個人隱私等全方位的安全防護。
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機制。統一建設行業通用平台,支持行業內共性能力集約,建設行業共用的基礎能力;推進市級與區縣級在政務、交通、物流等領域平台基礎設施實現共建共享,避免重複建設;推進城市與鄉村間共建共享,支持城市的醫療、教育等資源向鄉村開放共享。建立資源協同機制,建立並完善數據開放共享機制,推進領域內、跨領域的數據開放共享;建立跨行業的物理資源共商共建共享機制。推動具備共性屬性的私有平台向行業平台、公共平台演進。
分類施策,推進重點領域的共商共建共享有效落地。在信息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中重在推動數據的流通、共享。在融合基礎設施共建領域,支持行業內資源集聚並開放,在政務、黃河生態、公共服務、物流、數字鄉村等領域建立市級統一平台基礎設施,整合開放資源和技術,原則上各區縣不再單獨建設;統一數據標準,支持各行業數據流通、有條件共享,實現行業間數據協同。開展基礎設施跨行業協助共建,推動城市燈桿、監控桿、電力桿等桿塔向5G建設開放;推進基礎電信企業與電力、高速公路、鐵路相關企業和有關部門的溝通合作,深化行業和部門間的共建共享,開放資源共建光纜等設施。
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安全保障。加快推進建設城市安全大腦,全面提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動安全防護能力。圍繞網路安全、設備安全、平台安全、數據安全、隱私安全,加大安全技術、安全軟硬體產品的推廣和套用力度,持續更新並不斷適應新的安全場景需求,全面提升全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安全保障。圍繞新型基礎設施安全需求,大力引進安全服務企業,發展安全產業。
(三)保障資金需求
堅持項目帶動,設立新型基礎設施產業投資資金,創新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模式,分類確定新基建投資的市場主導地位,加強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以政府投資為引導,社會資本多渠道參與,充分調動社會資本。
分類確定新基建投資的市場主導地位。對於公共物品屬性、關係國計民生的新型基礎設施,以政府配置資源為主;對於準公共物品屬性、私人物品屬性的新型基礎設施,以市場配置為主。重點加強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既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公共部門的作用。
設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不低於100億元新型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下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3個專項子基金,全面保障“381”專項工程和項目落地實施的資金需求。建立基金退出機制,採用低息貸款、股權投資等方式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於注重底層的、最低有效投資規模較大、公共性較強的網路連線設施、大型基礎設施,採用直接投資方式。積極創新債權投資方式。
全面調動社會資金,爭取基礎設施信託投資基金(RIITS)試點。進一步完善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機制,通過貸款貼息、後獎補等方式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逐步消除體制障礙,明確監管規則,放寬市場準入,政府重點發揮協調和激勵作用。支持倉儲物流、黃河治理以及港區、鄭州經開區等國家級新區、開發區領域爭取國家RIITS試點。
(四)完善人才政策
用好“鄭州人才計畫”,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相關的人才傾斜和支持力度,推行“人才+資本+場景”的引才模式,建設新基建人才發展梯隊,強化新基建人才交流、培訓。
推進人才梯隊建設。設立新基建頂尖人才引進專項,引進兩院院士、長江學者、海外高層次人才等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支持5G、新計算(鯤鵬)、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納入高校課程體系,啟動數位化人才“十萬碼農”培養計畫,打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最後“一公里”。加快推動5G、新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以及智慧物流倉儲、智慧交通等鄭州優勢領域認定新職業,建立職業培訓體系。
加強人才交流與培訓。搭建鄭開、鄭洛西高科技人才交流通道,鼓勵企業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建立科技人才雙向流動機制,搭建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橋樑,通過“高校科技人才行”等人才對接活動,全面推進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定期分類組織開展新基建人才培訓,強化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新基建發展理念引導和業務能力培養,加強企業家、企業業務骨幹對新基建技術知識、業務模式的培訓。
(五)強化協同發展
發揮鄭汴一體化、中原城市群、河南省會城市等鄭州區位優勢地位,樹立區域協同發展理念,提高城市間配置資源和協作效率,促進鄭州與周邊一體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鄭州與周邊城市協調發展,塑造區域品牌,增強區域引領作用。加強宣傳,謀劃舉辦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峰會,策劃5G等專項峰會,提升鄭州及區域新基建的品牌影響力。
推進城市間平台共享,助力智慧城市群建設。建立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智慧型感知網路及標準統一、數據開放、信息共享的公共信息套用服務平台,支持鄭州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其他地市基礎設施互通發展。推進數據中心資源、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等行業平台與周邊地市共商共建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推動跨區域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共商共建共享。著力推動區域間經濟性融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在車聯網、物流新基建、智慧交通等與其他地市協同發展。加快推動區域間社會性融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黃河治理、教育、醫療等與其他地市及省市共享互贏。

制定經過

《鄭州市新基建建設示範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是加快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

規劃解讀

該規劃顯示,發力新基建,鄭州有了新布局和新目標:建成中原城市群新型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核心承載地、中部地區崛起示範和帶頭城市,打造全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標桿城市、創建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示範區。
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實施“數位化轉型戰略”“換道領跑戰略”等“十大戰略”,要求在未來產業上前瞻布局、在新興產業上搶灘占先、在傳統產業上高位嫁接、在生態圈層上培土奠基;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型綠色、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在這份規劃中,鄭州市提出,圍繞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打造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體系、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建成全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標桿城市。同時,前瞻30年,瞄準前沿新興技術,加強6G、量子信息、類人腦人工智慧、元宇宙等未來產業技術的創新研發與重大設施前瞻布局,爭創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建設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等,將鄭州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未來技術產業“新地標”。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鄭州市將以專項工程和重點項目建設為牽引,通過實施3類信息新型基礎設施、8類融合新型基礎設施、1類創新新型基礎設施,建立動態重點項目庫,謀劃超過230個項目,總投資超過6000億元。
“加快新基建謀篇布局,既是加快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充分釋放鄭州經濟成長潛力的需要,也是有效推動鄭州基礎設施結構最佳化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彎道超車換道領跑、助力鄭州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質進位的重要路徑。”對於此規劃的出台,鄭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如是表示。
新基建具有投資乘數效應,能夠有效解決制約經濟成長和質量提高的發展瓶頸。據測算,“十四五”期間,鄭州市新基建重點項目將帶動該市經濟增加1.5萬億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