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 頒布時間:2022年9月7日
  • 發布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發布通知,檔案全文,

發布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
豫政辦〔2022〕87號
各省轄市人民政府,濟源示範區、航空港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9月7日

檔案全文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十三五”時期,我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深入貫徹“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積極整合資源,統籌推進項目實施,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全省新增高標準農田面積3559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50萬畝,提前實現了高標準農田“十三五”規劃目標,超額完成規劃建設任務。到2020年年末,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6830萬畝,累計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350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示範區39個、示範面積54萬畝,為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650億公斤以上,作出了突出貢獻。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
  按照《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關於到2030年我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9459萬畝、改造提升面積2686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660萬畝等目標要求,對標“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部分高標準農田建設還存在基礎薄弱、管養不夠等短板,亟待通過加大投入、強力推進、科技支撐等措施,大力發展和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築牢糧食安全根基。
  根據2019年、2020年中央一號檔案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50號)等關於加快修編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的相關要求,組織編制了《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了2021—2030年建設目標、主要任務及政策措施,是指導全省科學有序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依據和行動指南。
  規劃實施後,預測到2025年全省高標準農田率達到78%,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率達到45%,實現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高標準農田全覆蓋;到2030年,全省高標準農田率達到84%,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率達到57%。
  規劃期為2021~2030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基本形勢
  一、建設成效
  (一)穩步提升了糧食產能。“十二五”以來,河南省以《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2008—2020年)》為依託,以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為抓手,積極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年末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6830萬畝,累計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09.5億公斤,同步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350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350萬畝。建成後的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增強,灌溉保證率穩步提高,為農業穩產豐產高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超額完成了規劃任務。“十三五”時期,我省深入貫徹“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按照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十三五”規劃要求,積極整合資源,統籌推進,全省新增高標準農田面積3559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50萬畝,超額完成了建設2869萬畝的高標準農田規劃任務,提前實現了規劃目標。以綠色示範創建為引領,創建高標準農田示範區39個、示範面積54萬畝。
  (三)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解決了耕地碎片化、質量下降、設施不配套等問題,促進了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經營發展,有效推動了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轉變,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一是耕地質量持續提升,農作物產能和品質有效提高。耕地質量等級由“十二五”末的平均4.6等提高到平均4.2等左右,為提高產出水平奠定了基礎。二是農田灌排基礎設施持續改善,為推廣節水灌溉生產方式創造了有利條件。“十三五”時期全省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00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50萬畝,每年新增節水能力2.25億立方米;新增和改善排澇達標面積500萬畝,其中新增400萬畝、改善100萬畝。高標準農田灌區生產經營者普遍採用管灌、噴灌、微灌及水肥一體化灌溉模式,節水、節能、減排效率進一步提高。三是農田耕作條件持續改善,“以機代人”耕作方式加快轉變。“十三五”時期,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建和改造農田道路約5.3萬公里,農田生產道路通達率平均達到90%以上,農作物綜合機械化耕作率達到90%以上,其中平原區高標準農田大中型農機宜機率達到90%以上、山丘區中小型農機宜機率達到90%以上,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節本增效明顯。
  (四)轉變了農田經營方式。開展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田經營方式轉變。一是通過實施“百千萬”建設工程及集中連片規模化建設,形成了大批“百千萬”示範方,為規模化經營和現代化農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統計,2020年年末全省高標準農田適度規模化經營面積約占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的70%以上。二是調動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化經營農田的積極性,通過流轉、託管等方式引領規模化經營發展。三是引導小農戶鄰裡間的田塊自主互換,以小並大,促進田塊適度規模化經營。四是吸引其他市場主體通過工程總承包、特許經營、專業化管理等方式經營管理高標準農田。
  (五)最佳化了農業種植結構。高標準農田建成區內優質小麥、優質玉米、優質水稻等優質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高質優,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高質量生活需求。同時,農民通過糧食與蔬菜、油料等經濟作物輪作套種,提高種植收入水平,平衡糧食與經濟作物之間的收入差值,開闢了農業種植業內部良性循環發展的新路徑,為農民增收增添了新選擇。
  (六)促進了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高標準農田的水土資源利用率和耕地產出率大幅提升,推動了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一是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進一步提高。高標準農田複種指數由2015年的185%提高到2020年的196%,糧食產量畝均單產平均提高15%以上。高標準農田畝均年產量普遍達到900公斤,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年總產能達到614.5億公斤,約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90%。二是化肥利用率進一步提高。通過開展測土配方施肥,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由2015年的35.2%提高到2020年的40.14%。三是水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高標準農田建成區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由2015年的0.63提高到2020年的0.66,高於全省0.617的平均水平。畝均用水量由實施前2015年的167立方米降到2020年的158立方米。
  (七)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通過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規模化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開展農田生態防護等綠色生產和防控技術等措施,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農田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新發展,為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一是農業面源污染明顯改善。通過普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降低化肥、農藥等殘留物質對農田環境面源污染的程度,有效改善土壤質地、水分和養分條件。二是節水壓采效果顯著。地下水超採區48個縣(市、區)累計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600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100萬畝,年節水壓采能力達到4億立方米以上,對緩解地下水下降速率過快的趨勢、減輕地下水超采治理壓力等發揮重要作用。三是農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因地制宜開展農田生態防護工程建設,新增農田生態防護面積2000萬畝。
  (八)推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後,耕地質量持續提高,灌排條件和機械化作業條件有效改善,運行管理體系不斷完善等,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一是高標準農田省工、省水、省肥等節本增效明顯,糧食作物普遍增產15%左右,生產成本降低15%以上,種糧農民人年均糧食種植增收150元左右。二是農民通過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輪作提高種植業收入水平,平衡糧食和經濟作物之間的收入差值。三是推動農民兼業化發展,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騰出更多時間拓寬增加收入渠道。四是增加農民就業機會。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農民提供了本地就業機會,可通過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務工取得工資性收入。同時有效拉動機械設備製造、建築建材和運輸等行業發展,從而增加農民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增收。
  (九)提高了科技套用水平。“十三五”時期,深入貫徹藏糧於技戰略,產學研共同發力驅動高標準農田現代化發展。一是設施設備集成化、裝配化、智慧型化發展取得重要進展。農田基礎設施裝配化、生產設備集成化、機械化,管理方式信息化、精細化,套用自動化、智慧型化等,有效提高精準生產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二是生產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不斷增強。高標準農田項目同步建成了一批生產環境遙感監測預警設施,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作物模型等技術提高災害早期辨識能力,形成一體化監測感知和預警網路體系,為減災減排等提供了科技支撐。三是科技普及率不斷提高。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深耕深松、高效節水灌溉等一批穩產高產防災減災實用技術,促進了糧食連續多年穩產高產。據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高標準農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5%。
  (十)取得了改革創新新成效。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體制改革和創新運行管理機制,著力增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高標準農田治理體系。一是制度體系更加完備。省級出台《關於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糧食生產核心區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管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河南省農田建設項目管理實施辦法》《河南省農田建設補助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各地制定了符合地域特點的建設管理制度等,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二是管理責任體系更加最佳化。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民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基本形成,明確縣級政府的主導責任、鄉鎮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村組的運行管理責任,強化各層級的管護責任、受益主體的運行維護責任及行業部門的監督服務責任。三是標準體系建設更加規範。制定了《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河南省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創建指南》等,推進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規範化。四是項目運行管理更加高效。工程立項前,明確受益主體,不做“無主工程”。工程建設中,邀請受益主體全過程參與工程質量監督,保障工程建設質量。工程建成後,建立台賬,統一上圖入庫,及時移交資產和產權,明確管護主體和責任,落實管護經費,確保高效利用。五是運行管護機制更加完善。實行項目建設與工程管護機制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落實的“三同步”制度。建立受益者為主、政府補助為輔、其他社會主體為補充的高標準農田運行管護經費合理保障機制。六是示範創建成效明顯。按照“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套用智慧型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範化”的要求,鼓勵各地開展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創建,示範帶動節水型現代化農田發展。到2020年年底,全省建設高標準農田示範區39個、示範面積54萬畝。七是管理新模式不斷探索。各地積極開展農田基礎設施產權確權工作,培育和建立農民用水合作組織,通過不同形式開展財政缺口補助、商業保險、政府購買服務、建管一體化等試點。初步探索形成了產權明晰、權責落實、經費保障、長效運行的管理模式。八是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有序開展。深入貫徹國務院關於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決策部署,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同步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到2020年年末,全省高標準農田實施改革面積2300萬畝,占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的33.6%,取得了節水增效初步效果。
  二、主要問題
  (一)建設任務仍然艱巨。截至2020年年末,全省還有40%的耕地未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這部分耕地仍然存在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不強、耕地質量不高、田塊細碎化、生態防護水平低等問題。按照《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和《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關於到2025年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面積1929萬畝,到2030年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700萬畝等目標要求,建設任務十分艱巨。
  (二)改造提升需求迫切。長期以來,高標準農田建設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在規劃布局、建設標準、建設內容、資金使用、組織實施等各方面要求不盡一致,加之投入標準偏低,特別是受到自然災害破壞等因素影響,部分高標準農田不同程度存在著設施不完善、損毀等問題,如平原區高標準農田平整度不達標面積約占已建高標準農田面積的40%左右,山丘區高標準農田排澇工程覆蓋面積僅占47%等,急需進行改造提升。
  (三)水資源承載能力不足。一是時空分布不均。受氣候環境影響和資源條件制約,全省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配不均,加上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消耗大及用水方式粗放等問題,導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二是水土資源不匹配。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積8195萬畝,農田灌溉率僅為72.71%。全省水資源總量控制中,農業灌溉配置水量129億立方米,畝均只有115立方米。三是地下水超采嚴重。全省高標準農田大部分處於黃淮海平原區,大部分為需要開採地下水保障灌溉。沿黃平原灌區、海河流域平原灌區淺層地下水超采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緩解,淮北平原區部分地區出現超采問題。高標準農田作為取水大戶,節水壓采治理壓力增大。
  (四)綠色發展水平急需提升。一是節水灌溉發展不充分。到2020年,全省高標準農田節水灌溉率為49%,與節水灌溉率達到100%的要求差距較大。二是農田防護林網體系不完善。受投資、遮陰農田等因素影響,出現農田防護林網、林帶漏網斷帶等問題,影響防護效果。三是農田減排體系不完善。受占用耕地、農民惜地、直接效益不明顯等影響,一些地方原有的田間塘堰被人為平塘復耕,造成雨水排放蓄積和灌溉退水淨化沉澱等困難,農藥、化肥、畜禽糞便等易隨地表徑流進入河道,造成面源污染。四是綠色建設管理措施融合發展不夠。工程、農藝、管理等與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等措施的有效融合不夠,一些高標準農田建成後仍然沿用傳統粗放的生產方式,資源消耗強度大,耕地質量提升不明顯,支撐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五)建設管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加強。一是建設管理的標準化體系需要進一步細化。按照構建標準化體系的要求,與地域特點相適應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運行管護標準、質量監測監督標準、效益評價標準等均有不同程度缺失。二是工程運行、監管能力尚有短板。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用發揮不充分,監督考核機制不健全,監管信息化水平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三是農田建設技術支撐體系亟待加強。農田建設與管理的技術支撐體系未完全建立,全省農田管理系統普遍缺乏農田建設監管機構及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基層缺乏農田建設專業技術人員和監管能力,農田建設進度滯後和建設質量不達標問題時有發生。
  三、發展機遇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受到高度重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央一號檔案連續多年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系統部署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為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堅強政治保障。
  (二)建管體制更加規範高效。項目高位推動機制進一步強化,省政府成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省級重點督查事項。項目管理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初步構建較為完備的農田建設政策制度體系。部門協調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構建集中統一高效的管理機制,理順農田電力設施建管機制,建立管護長效機制和多元投入機制。
  (三)探索積累了建設經驗。“十三五”時期,尤其是2018年機構改革以來,我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通過示範引導、實施方式創新等,在高標準農田示範創建、建管並重發揮效益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複製、易操作、能推廣的改革成果,為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路徑借鑑。
  (四)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受到高度評價。全省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水土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同步提高,2018~2020年連續三年受到國務院激勵表彰。同時,高標準農田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降低勞動強度、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節約生產成本,增加收益,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增強,農民民眾普遍歡迎。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被媒體正面報導,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省委、省政府“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戰略部署,以穩定糧食產能為首要任務,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及大中型灌區為重點,銜接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充分發揮集中統一建管新體制的優勢,堅持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民眾參與的工作機制,以新一輪規劃為統領,新建和提升並進,數量、質量和生態並舉,建設、管理和保護並重,凝聚力量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現代化高標準農田,按照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套用智慧型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範化、環境生態化的“六化”標準開展高標準農田示範創建,築牢糧食安全陣地,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為河南更加出彩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一)科學規劃、突出重點。以穩定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以現代化農田發展為導向,依據國土空間規劃,銜接鄉村振興、水資源利用、種植業發展等相關專項規劃,科學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以永久基本農田為基礎,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及大中型灌區建設高標準農田,築牢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陣地。
  (二)建改並舉、注重質量。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在保質保量完成新增高標準農田任務的基礎上銜接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有序安排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切實解決部分高標準農田設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建設標準低等問題,有效提升高標準農田質量。
  (三)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切實落實各級政府責任,加強投入保障,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權益,積極引導廣大農民民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和各類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形成“共謀一碗糧、共抓一塊田”的工作合力。
  (四)綠色生態、土壤健康。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切實加強水土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防止土壤污染,通過工程建設和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田生態,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五)分類施策、綜合配套。根據自然資源稟賦、農業生產特徵及影響生產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確定建設重點與內容,統籌推進田、土、水、路、林、電、氣、技、管綜合治理,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實現綜合配套,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
  (六)建管並重、良性運行。加強工程建設和利用評價,把工程運行管護和利用保護擺在與工程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確保建設成效。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健全運行管護機制,落實管護主體和管護經費,確保工程長久發揮效益。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路,強化長期跟蹤監測。
  (七)依法嚴管、良田糧用。對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實行嚴格保護,全面上圖入庫,強化用途管控,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強化高標準農田產能目標監測與評價。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和種糧激勵政策,引導高標準農田集中用於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
  三、規劃範圍
  規劃範圍涉及17個省轄市、濟源示範區和153個縣(市、區)。優先選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及大中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
  四、建設目標
  圍繞田、土、水、路、林、電、氣、技、管等9項建設內容,著力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形成一大批“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高產糧田,重點建設一批節水高效、綠色生態、科技賦能等各具特色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引領高標準農田現代化發展。
  (一)總體目標。本規劃分兩個“五年”規劃期實施,2021—2025年,即“十四五”期間為第一個規劃期;2026—2030年,即“十五五”期間為第二個規劃期。
  “十四五”期間,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面積1929萬畝,改造提升面積1007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74萬畝。到2025年年末,全省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累計達到8759萬畝,其中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924萬畝,實現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高標準農田全覆蓋,高標準農田率達到78%,高效節水灌溉率達到45%。
  “十五五”期間,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面積700萬畝,改造提升面積1679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00萬畝。到2030年年末,全省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累計達到9459萬畝,其中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424萬畝,高標準農田率達到84%,高效節水灌溉率達到57%。
  預期到2035年,通過持續改造提升,全省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數字農田、綠色農田建設模式進一步普及,支撐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形成更高層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
  (二)具體目標。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電、氣、技、管9個方面目標。
  1.田。通過合理歸併和平整土地,坡耕地田坎修築,實現田塊規模適度、集中連片、田面平整,耕作層厚度適宜,山地丘陵區梯田化率提高。
  2.土。通過培肥改良,實現土壤通透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強、酸鹼平衡,有機質和營養元素豐富,著力提高耕地內在質量和產出能力。平原區耕地普遍達到畝均“一季千斤,兩季一噸”。
  3.水。通過加強田間灌排設施建設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提高灌溉保證率、用水效率和農田防洪排澇標準,實現旱澇保收。
  4.路。通過田間道(機耕路)和生產路建設、橋涵配套,合理增加路面寬度,提高道路的荷載標準和通達度,滿足農機作業、生產物流要求。
  5.林。通過農田林網、岸坡防護、溝道治理等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高農田防禦風沙災害和防止水土流失能力。
  6.電。通過完善農田電網、配套相應的輸配電設施,滿足農田用電設施電力需求,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
  7.氣。通過氣象監測網路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布設和作業裝備升級,實現高標準農田氣象監測全覆蓋,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強化氣候資源利用及氣象災害風險區劃能力,發揮氣象趨利避害作用。
  8.技。通過工程措施與農藝技術、生物技術相結合,推廣數字農業、良種良法、病蟲害綠色防控、氣象災害防禦與適用、節水節肥減藥等技術,提高農田可持續利用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
  9.管。通過上圖入庫和全程管理,落實建後管護主體和責任、管護資金,完善管護機制,確保建成的工程設施正常運行、高標準農田用途不改變、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第三章 建設標準和內容
  一、建設標準
  依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等規定,按照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的總體要求,以構建現代化高標準農田體系為導向,以持續提高糧食產能為中心任務,以農田旱澇保收和宜機化為基礎,質量、數量和生態並舉,田、土、水、路、林、電、氣、技、管等綜合配套,總體達到“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標準。
  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主要工程使用年限一般不低於15年,工程質量合格率達到100%,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不超過8%,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於75%,節水灌溉率達到100%,宜機化率不低於90%,作物生產能力大於前三年平均水平(其中平原區年畝均糧食產能大於1000公斤)。
  二、建設內容
  (一)農田平整。通過合理規劃,提高田塊歸併程度和平整度,滿足機械化作業、節水灌溉、排水的需要。田面平整度、耕作田塊布置根據氣候條件、地形地貌、作物種類、機械作業、節水灌溉與排水效率等因素確定。通過客土充填、剝離回填肥沃的表土層,改善農田耕作層。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因地制宜修築梯田,增強農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平原區中型以上農機綜合作業率達到100%,山丘區達到90%以上。
  (二)農田土壤質量提升。根據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規劃,因地制宜通過綜合措施提高耕地質量。通過持續治理,達到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和環境質量標準。採取物理、化學、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治理退化土壤;利用石灰質物質、土壤調理劑和有機肥改良治理酸化土壤;通過工程排鹽和生物、化學、土壤調理劑、綠肥種植等措施治理鹽鹼土壤;通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適度深耕、施用具有鬆土功能的土壤調理劑、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治理土壤板結;採取機械深耕、深松、土壤調理等措施改良障礙土層;通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科學施用化肥等農藝和生物措施開展土壤培肥,使耕地基礎地力得到保持或持續提高,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當地中值以上水平。建成高標準農田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原區一般不低於15克/公斤、山地丘陵區一般不低於12克/公斤,土壤pH(酸鹼度)值一般保持在6.0以上,鹽鹼區土壤pH值保持在8.5以下。
  (三)農田水利。以旱澇保收為重點,灌溉與排水並重,骨幹工程與田間工程並進,統籌布局灌排體系。水源建設優先利用地表水,合理開採淺層地下水,嚴格控制開採深層地下水。平原區推廣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運用模式,山丘區推廣“五小水利工程”攔蓄雨洪資源互為補充工程模式;田間灌溉設施完善,因地制宜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及水稻控制灌溉、溝畦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排水工程建設系統完整,田內溝渠與田外排水通道、灌溉與排水溝渠統籌布局。建成後,灌溉保證率達到75%以上,田間工程配套率達到100%,排澇標準達到5~10年一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產出率明顯提高。
  (四)田間道路。按照農田機械化要求,最佳化機耕路、生產路布局,合理確定路網密度,統籌銜接田、水、林、電、路、村規劃。整修和新建機耕路、生產路,配套建設農機下田(地)坡道、橋涵等附屬設施,提高農機作業便捷度。建成後,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平原區達到100%,丘陵區達到90%以上,滿足農機作業、農業物資運輸等農業生產活動要求。
  (五)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根據因害設防、因地制宜的原則,對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進行合理布局,與田塊、溝渠、道路等工程相結合,與村莊環境相協調,完善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體系。農田防護林網應結合周邊已成生態林、防護林、環村林等統籌布置。在風沙危害區,結合立地和水源條件,兼顧生態和景觀要求確定樹種,對退化嚴重的農田防護林實施更新改造;在水土流失易發區,合理修築岸坡防護、溝道治理、坡面防護等設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充分利用現有溝、塘、渠等,建設生態緩衝帶、生態溝渠、地表徑流積蓄與再利用設施,攔截和消納農田退水中的各類污染物,增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成後,受到有效防護的農田面積比例不低於90%,農田防洪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
  (六)農田輸配電。對適合電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農田鋪設高壓和低壓輸電線路,配套建設變配電設施,為泵站、機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電力保障。建成後,實現農田機井、泵站等供電設施完善,電力設施建設與維護符合相關標準,用電質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七)氣象災害防禦與資源利用。與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結合,以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利用為導向,規劃建設涵蓋多要素氣象站、農田小氣候站、作物自動化觀測、自動土壤水分站、農田遙感監測等設備的農業氣象自動化監測網路,提升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能力,完善農業氣象災害動態監測預報預警體系;最佳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建設,更新升級作業設備,實現氣象防災減災和資源高效利用的雙重保障作用。
  (八)農田科技措施。按照現代化農田建設要求,以數字農田建設為導向,落實農田信息化管理、農田生產設施智慧型化、農田生產環境遙感監測、農田科技套用等科技措施。農田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設應充分利用縣域或區域農業信息化平台及現有農業生產監測網路設施,通過完善補充,達到網路互聯互通、設施設備兼容、數據資源共享、操作程式便捷的建設標準。通過農田生產設施集成化、套用智慧型化建設,構建農田現代化生產經營體系。通過生產環境監測遙感網路設施建設,構建農田生產環境綠色防控體系。通過農田科技服務隊伍建設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高效節水灌溉、生態防護等綠色技術,構建農田科技套用體系。建成後,農作物優良種子、農田節水灌溉、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推廣普及率達到100%。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和農機全程作業普及率達到90%。
  (九)強化後續管護。按照建管並重要求,項目建設與工程管護體制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落實。嚴格落實高標準農田建後管護責任制度,明確管護主體、管護責任和管護義務,落實管護人員、經費和措施。建立獎補機制,引導和激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涉農企業和村組集體等參與高標準農田設施的運行管護。建成後,編制、更新相關圖、表、冊,完善資料庫,設立統一標識,落實保護責任,實行特殊保護。
  三、重大工程
  以高標準農田現代化發展為導向,以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等糧食生產核心區、沿黃和南水北調乾渠沿線農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帶、中原“農谷”、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淮南和沿黃優質水稻種植區等為重點區域,集聚要素資源,集中打造一批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整縣(市、區)推進示範縣建設,實施綠色農田示範項目,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示範區,實現“兩區”範圍內一縣一示範區。樹立高標準農田現代化建設標桿,築牢糧食生產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可持續發展根基。
  (一)高標準農田示範工程。以穩產高產、節水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提高農業灌溉效率、提升耕地地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為核心,與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相結合,按照“省級主導、市級統籌、縣級實施”的原則,通過使用政府專項債券和政策性銀行貸款方式融資,在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等糧食生產核心區,按照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套用智慧型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範化、環境生態化“六化”標準開展高標準農田示範創建。到2025年,集中連片改造提升1500萬畝畝均總投資4000元左右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推動我省農業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到2030年,通過持續開展示範區建設,糧食穩產增產基礎更加穩固,農業現代化生產條件更加完善。
  1.“六化”標準引領。
  (1)建設標準化。以構建高標準農田現代化標準體系為導向,以統一規劃布局、統一設計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竣工驗收、統一上圖入庫的“五統一”為核心,堅持質量、數量和生態並舉,總體達到“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要求。
  (2)裝備現代化。以農田裝備現代化為導向,充分利用現代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產業發展成果,推動農田基礎設施裝配化和農田生產管理設備集成化,夯實農田生產設施現代化和管理手段現代化基礎。推動基礎設施裝配式發展,著力提高基礎設施綠色建築水平,鼓勵使用綠色環保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模組化、結構化組裝建築等,實現減少占地、宜拆裝、節能、省工。推動農田管理手段現代化,著力提高農田生產管理設備的自動化、機械化、集成化水平,採用機電一體化泵站、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機電井首部集成化、水泵節能變頻、遙感監測、飛機噴防等設備和技術,有效提高生產效率。
  (3)套用智慧型化。以支撐現代農田生產少人化和智慧型化為導向,充分運用物聯網、人工智慧發展成果,發揮農田數字賦能的作用,構建空地一體、萬物互聯的網路空間,提高農田全要素生產率(減少活勞動投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精準生產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農田產出率)。推動農田“物聯網+”體系建設,強化農田信息化管理、生產作業調度自動化、生產環境預報預警遙測、耕地質量監測等四大系統功能,實現現地感知、遠動傳輸、遙控調度、實時讀取、精準決策等智慧型化套用。
  (4)經營規模化。以適度規模化經營發展為導向,以整縣(市、區)示範、綠色示範、科技示範等為引領,促進以小農戶之間承包田自主互換為基礎、“四類”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化經營為骨幹、其他農耕農事服務主體為補充的農田適度規模化經營發展。一是通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農田生產條件,提高耕地等級質量,促使小農戶自發互換田塊,提高田塊規模化水平。二是充分發揮“四類”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化經營農田的積極性,帶動規模化經營發展。三是引導農業託管企業、訂單企業等市場主體開展不同形式的農耕農事規模化經營和服務,促進規模化經營發展。
  (5)管理規範化。充分發揮新體制、新機制優勢,通過工程建設管理、運行管理、利用保護全過程規範化管理,達到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高水平管理、高效率利用。強化設計、施工、工程質量和耕地質量、竣工驗收規範化管理,制度建設、產權明晰、管護責任落實、管護經費保障、運行服務體系等規範化管理;推進農田建後利用保護規範化,高標準農田建成後,及時劃為永久基本農田,樹立高標標識,統一上圖入庫,頒發合格證書,實行特殊保護。
  (6)環境生態化。大力發展噴灌、“微灌+水肥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灌溉模式,提高節水減排壓采能力;普及深耕深松、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提高農田健康水平和土壤涵養固碳能力。著力推廣農田林網防護、溝渠田坎植物護坡、農田退水淨化等綠色建設模式,改善農田氣候條件,增強農田生態環境保護能力。
  2.建設標準和內容。系統建設田間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灌溉設施以高效節水灌溉設施為主,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覆蓋面積達到100%,其中噴灌、“微灌+水肥一體化”灌溉模式達到90%以上。建設完善田間排澇系統,排澇標準達到5~10年一遇。統籌推進耕地地力提升,實施退化土壤治理、障礙土層改良、土壤培肥等措施,示範區內耕地質量等級達到4等以上。高標準建設農田路網,田間道路通達程度達到100%,滿足大型農機作業需要。推進科技示範創建,配套建設高標準農田區域服務中心,合理布局農田環境監測、病蟲害防治和耕地質量監測站點,每5萬畝~10萬畝規劃建設一個氣象監測點,充分運用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推進良機、良種、良法與農田基礎設施有效融合,提高農田全要素生產率。實施農田林網工程、岸坡防護工程、坡面防護工程、植物防護措施等,農田有效防護面積達到100%。鼓勵使用綠色環保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
  3.籌融資渠道。一是加強財政投入保障。爭取國家加大對我省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與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相結合,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優先支持示範區建設,省、市、縣級足額落實配套資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大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投入力度。二是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發揮政府投入引導和撬動作用,採取投資補助、以獎代補、財政貼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支持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通過政府專項債券或政策性銀行貸款籌措示範區建設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支持國有企業規劃有收益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支持社會資本依法依規採用“EPC+O”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示範區。
  4.建設管理模式。以調動各方參與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的積極性為導向,以建設管理實施方式改革為突破口,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政策扶持作用,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領域。通過建設管理一體化、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實施方式改革,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共同建設管理運營高標準農田的長效機制。示範區管理採用設計建設管理運營一體化、特許經營或採用土地流轉、託管、商業保險、專業化管理等規模化經營管理模式面積達到示範面積的80%。
  (二)整縣推進示範工程。選擇潛力大、基礎好、積極性高的縣(市、區),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基本實現區域內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高標準農田全覆蓋。加大對黃河灘區遷建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工程建設的支持力度。到2030年,縣域示範面積覆蓋基本農田面積90%以上的縣(市、區)達到50個。通過整區域推進,集聚要素、創新機制、樹立典型、總結經驗,引領帶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三)綠色農田建設示範工程。以環境友好型農田建設為導向,培育一批集高效節水灌溉、耕地質量保護提升、生態涵養、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園生態景觀改善為一體的綠色農田示範區。結合亞行貸款黃河流域綠色農田建設、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耕地保護等重點項目,創建10個高標準農田綠色示範區。示範區內節水灌溉工程覆蓋面積達到100%,其中噴灌、微灌面積達到90%以上。農田生態防護面積達到100%,耕地質量等級達到4等以上。
第四章 建設分區和建設任務
  一、建設分區
  根據區域氣候、地形地貌、水源、土地利用條件等因素,將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劃分為平原區、山丘區2個類型大區(一級區)及9個區域片區(二級區)。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分區發展規劃圖(2030年)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
  (一)平原區。範圍包括豫北平原區、豫東平原區、豫中平原區、淮北平原區和漢江平原區,涉及107個縣(市、區),耕地面積8396.61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4.5%;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5389.05萬畝,占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的78.9%,可發展空間3007.56萬畝。
  平原區田面相對平整,灌溉條件以井灌為主、井渠結合灌溉為輔。耕地質量達到四等以上占比65.55%。高效節水灌溉率約為36.7%。
  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輪作為主,秋季間作套種大豆、花生、棉花、果蔬及雜糧,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比例約為74∶26,複種指數199%。
  田面平整度不夠,地表水源建設和利用不足,地下水超采,田間道路通達率不高、農田排澇體系不完善、生態防護體系建設不充分。耕地質量提升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規劃到2030年新發展高標準農田面積1876.46萬畝,高標準農田總面積達到7265.51萬畝,高標準農田率達到86.53%;新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546.4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總面積達到4528.5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率達到62.33%。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
  (二)山丘區。範圍包括豫西山丘區、豫北山丘區、南陽盆地山丘區和淮南山丘區等,涉及46個縣(市、區),耕地面積2874.48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5.5%;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1440.65萬畝,占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的21.1%,可發展空間1433.83萬畝。
  山丘區耕地平整度不高,地塊相對較小,田坎防護水平不高,耕地質量達到四等以上占比42.43%。高效節水灌溉率25.5%。
  水源以地表水為主,大部分耕地水源山高水低,“五小水利工程”不完善,天然降水利用率不高。生態防護體系不完善。生產道路投資大,通達率低。高效節水灌溉發展不充分,存在較大發展潛力。
  作物種植一年兩熟,豫西山丘區、豫北山丘區和南陽盆地山丘區以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小麥1014.12萬畝,玉米797.65萬畝,水稻42.92萬畝)。淮南山丘區以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為主(小麥221.29萬畝,水稻604.23萬畝)。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比例約為72∶28,複種指數185%。
  規劃到2030年新發展高標準農田面積752.84萬畝,高標準農田總面積達到2193.49萬畝,高標準農田率達到76.31%;新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27.6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總面積達到895.5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率達到40.83%。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
  二、分區建設重點
  (一)平原區。
  1.農田平整。以適應農機作業、節水灌溉為基本任務,結合農田灌排體系、林網和田間道路布局,合理劃分和適度歸併田塊,基本達到大型農機作業的田塊要求。田面平整度高差應不超過±5厘米。有效土層厚度應達到80厘米以上,耕作層厚度達到25厘米以上。宜機化率達到100%。
  2.農田水利。
  (1)灌溉工程建設。以旱能澆為基本任務,灌溉設計保證率達到75%以上,保障中等乾旱年農作物用水需求。優先考慮地表水灌溉,充分發揮已建成大中型灌區的灌溉條件,合理採用田間灌溉形式。全面推廣高效節水灌溉生產方式,渠道防滲、管灌、噴灌、微灌等工程節水條件及畦灌、溝灌等農藝節水措施面積達到100%,管灌、噴灌、微灌工程建設面積達到60%以上。平原井灌區大力推廣管灌、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模式,適度規模化推廣糧食作物水肥一體化灌溉模式。淮北平原區、漢江平原區和沿黃平原水稻種植區,結合稻麥輪作種植制度,全面推廣控制灌溉節水模式,因地制宜推廣管灌、噴灌、微灌及水肥一體化灌溉模式。
  (2)排澇工程建設。以減少水澇災害保穩產為基本任務,完善排澇體系,總體上達到5年一遇排澇標準,做到一日暴雨三日排除。田間排澇溝道不低於3年一遇排澇標準。外排澇溝道達到5~10年一遇排澇標準。平原窪地區應結合排澇溝道、河道修築堤防,防止倒灌農田。
  3.田間道路建設。適應大型農機具田間作業要求,田間道路通達度達到100%,機耕路的路面寬度4~6米,生產路的路面寬度控制在3米以內。
  4.農田防護林網建設。適應農田適度規模化經營發展趨勢,在考慮周邊生態林、防護林、環村林防護條件的同時,因地制宜,按照15~60公頃規劃設計格線,有效保護和改善農田生態環境,農田防護控制率不低於90%。
  5.農田輸配電工程建設。適應農田灌溉、農業機械作業及數位化農田等作業用電需求,與田間道路、農田水利等工程相結合,落實電力設施建設與維護相關標準,提升用電質量和安全水平。農田高低壓電力配套率達到100%。
  6.科技措施。按照農田現代化建設要求,以數字農田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數字賦能作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充分利用縣域或區域農業信息化平台及現有農業生產監測設施,通過完善補充達到網路互聯互通、設施設備兼容、數據資源共享、操作程式便捷的標準。大力引進、套用、普及良機、良種、良法,科技普及率達到100%。
  7.農田土壤質量提升。
  (1)以農田肥沃健康為基本任務,通過2~3年的持續治理,達到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和環境質量標準。土壤有機質含量不低於15克/公斤、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6.0~7.5,鹽鹼區土壤pH值不超過8.5,耕地質量等級應達到4等以上。
  (2)退化土壤治理應採取物理、化學、生物和工程等綜合治理措施。治理酸化土壤時,根據土壤酸化程度,利用石灰質物質、土壤調理劑和有機肥進行改良。改良后土壤pH值應保持在6.0以上;治理鹽鹼土壤可採取工程排鹽和生物、化學、土壤調理劑、綠肥種植等措施,使土壤鹽分含量保持在0.3%以下,pH值保持在8.5以下;治理土壤板結可採取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適度深耕、施用土壤調理劑、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
  (3)主要通過機械深耕、深松、土壤調理等措施改良障礙土層。深耕適用於犁底層、磐層、白漿層等改良,作業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宜,宜為25厘米~50厘米;深松適用於改良各種具有磐層和白漿層的土壤,保持原土層基本不變,打破犁底層、加深耕層,作業深度一般應為25厘米~35厘米。若深度打破障礙磐層,作業深度可達35厘米~50厘米,具體按照磐層距地表深度確定。
  (4)土壤培肥主要通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科學施用化肥等農藝和生物措施,使耕地基礎地力保持或持續提高,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當地中值以上水平。高標準農田應持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
  (二)山丘區。
  1.農田平整建設。以適應農機作業、節水灌溉為基本標準,結合農田灌排體系、林網和田間道路布局,合理劃分和適度歸併田塊,基本達到中型農機作業的田塊要求,宜機化率達到90%以上。田面平整度水田格田內田面高差不超過±3厘米,水澆地畦田內田面高差不超過±5厘米。水田有效土層厚度達到50厘米以上,耕作層厚度大於20厘米。水澆地有效土層厚度達到80厘米以上,耕作層厚度大於25厘米。地面坡度為5~25°的坡耕地宜改造成水平梯田,梯田化率不宜低於90%。
  2.農田水利建設。
  (1)灌溉工程建設。以旱能澆為基本標準,灌溉設計保證率保障中等乾旱年農作物用水需求。水澆地灌溉設計保證率達到75%以上,水田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於85%。優先考慮地表水灌溉,充分發揮已建成大中型灌區的灌溉條件,合理採用田間灌溉形式。因地制宜推廣“五小水利工程”攔蓄雨洪資源互為補充工程模式。全面推廣高效節水灌溉生產方式,渠道防滲、管灌、噴灌、微灌工程建設節水灌溉工程條件及畦灌、溝灌等農藝節水措施面積達到100%,管灌、噴灌、微灌工程建設面積達到40%。豫西、豫北、南陽盆地山丘區因地制宜推廣管灌、噴灌、微灌及集雨節灌模式。淮南山丘區水稻種植區,結合稻麥稻油輪作種植制度,全面推廣控制灌溉節水模式,因地制宜推廣管灌、噴灌、微灌及水肥一體化灌溉模式。
  (2)排澇工程建設。按照澇能排的要求,完善排澇體系,總體上達到5年一遇排澇標準,做到一日暴雨三日排除。田間排澇溝道不低於3年一遇排澇標準。外排澇溝道達到5~10年一遇排澇標準。水田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採用10年一遇,1~3日暴雨3~5日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3.田間道路建設。適應農業現代化需要,與田、水、林、電、路、村規劃相銜接,統籌兼顧,滿足中型農機田間作業要求。機耕路的路面寬度4米以上,生產路路面寬度控制在3米以內。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達到90%以上。
  4.農田防護林網建設。適應農田適度規模化經營發展趨勢,結合周邊生態林、防護林、環村林防護條件,因地制宜利用道路、防洪溝道、田坎等種植生態防護林、多年生深根喬木,有效保護和改善農田生態環境,農田防護控制率不低於90%。合理修築岸坡防護、溝道治理、坡面防護等設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農田防洪標準按重現期10~20年一遇確定。充分利用現有溝、塘、渠等,建設生態緩衝帶、生態溝渠、地表徑流積蓄與再利用設施,攔截和消納農田退水,增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能力。
  5.農田輸配電工程建設。適應農田灌溉、農業機械作業及數位化農田等作業用電需求,與田間道路、農田水利等工程相結合,落實電力設施建設與維護相關標準,提升用電質量和安全水平。農田高低壓電力配套率應達到100%。
  6.科技措施。按照農田現代化建設要求,以科技措施基礎化為導向,以數字農田建設為引領,充分發揮數字賦能作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配套推進人工影響天氣保障系統建設,提高幹旱抵禦能力。推進農田基礎設施裝配化、集成化建設和經營管理自動化、智慧型化。充分利用縣域或區域農業信息化平台及現有農業生產監測設施,通過完善補充達到網路互聯互通、設施設備兼容、數據資源共享、操作程式便捷的標準。農田生產環境和耕地質量監測網路覆蓋率達到100%。大力引進、套用、普及良機、良種、良法,科技普及率達到100%。
  7.農田土壤質量提升。
  (1)根據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規劃,因地制宜通過綜合措施提高耕地質量。通過2~3年的持續治理,達到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和環境質量標準。土壤有機質含量山地丘陵區一般不低於12克/公斤,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6.0~7.5,鹽鹼區土壤pH值不超過8.5,耕地質量等級達到4.5等以上。
  (2)退化土壤治理應採取物理、化學、生物和工程等綜合治理措施。治理酸化土壤時,根據土壤酸化程度,利用石灰質物質、土壤調理劑和有機肥進行改良,改良后土壤pH值保持在6.0以上;治理鹽鹼土壤可採取工程排鹽和生物、化學、土壤調理劑、綠肥種植等措施,使土壤鹽分含量保持在0.3%以下,pH值保持在8.5以下;治理土壤板結可採取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適度深耕、施用土壤調理劑、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
  (3)主要通過機械深耕、深松、土壤調理等措施改良障礙土層。深耕適用於犁底層、磐層、白漿層等改良,作業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宜,宜為25厘米~50厘米;深松適用於改良各種具有磐層和白漿層的土壤,保持原土層基本不變,打破犁底層、加深耕層,作業深度一般應為25厘米~35厘米。若深度打破障礙磐層,作業深度可達35厘米~50厘米,具體按照磐層距地表深度確定。
  (4)土壤培肥主要通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科學施用化肥等農藝和生物措施,使耕地基礎地力保持或持續提高,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當地中值以上水平。高標準農田應持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
  三、分區建設任務
  基於全省“十三五”時期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依據國家下達我省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結合各地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和“兩區”面積,參考各地發展空間或已實施未達標的數量及占全省的比重,兼顧各地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條件和積極性,確定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
第五章 建設監管和後續管護
  一、強化質量管理
  (一)嚴控建設質量。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合理規劃建設布局,科學設計建設內容,統一組織項目實施。全面推行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契約管理制,實現項目實施精細化管理,嚴格執行相關建設標準和規範,落實工程質量管理責任,確保建設質量。
  (二)開展質量評價。依託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跟蹤監測土壤理化性狀、區域性特徵等指標。按照《耕地質量等級》(GB/T33469),在建設前後分別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變更調查,評價高標準農田糧食產能水平,做到“建設一片、調查一片、評價一片”。
  (三)加強社會監督。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權益,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及時公開項目建設相關信息,在項目區設立統一規範的公示標牌和標誌,接受社會和民眾監督。
  二、規範竣工驗收
  (一)明確驗收程式。嚴格執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辦法》《河南省農田建設項目管理實施辦法》等規定,按照“誰審批、誰驗收”的原則,組織開展縣級初步驗收、省轄市竣工驗收、省農業農村廳抽查,驗收結果逐級上報。對竣工驗收合格的項目,核發農業農村部統一格式的竣工驗收合格證書。
  (二)規範項目歸檔。項目竣工驗收後,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檔案管理工作指南》要求,做好項目檔案的收集、整理、組卷、存檔工作。
  (三)加強工程移交。項目竣工驗收後,及時按照有關規定辦理交付利用手續,做好登記造冊工作,明確工程設施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需要變更權屬的,及時辦理變更登記發證,確保高標準農田權屬清晰。
  三、統一上圖入庫
  (一)完善信息平台。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上圖入庫數據要求》,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快農田管理大數據平台建設,做好相關信息系統的對接移交和數據共享工作,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全面承接高標準農田建設歷史數據,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立項、實施、驗收、使用等各階段信息及時上圖入庫,形成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一張圖”。
  (二)加強動態監管。綜合運用航空航天遙感、衛星導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移動通信、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天空地一體的立體化監測監管體系,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據可查、全程監控、精準管理。
  (三)強化信息共享。落實國家及我省關於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的要求,完善部門間信息共享機制,實現農田建設、保護、利用信息互通共享。加強數據挖掘分析,為農田建設管理和保護利用提供決策支撐。
  四、加強後續管護
  (一)健全管護機制。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管護工作的指導意見》(豫政辦〔2021〕42號)要求,健全高標準農田管護機制,明確管護主體,壓實管護責任,落實管護經費,創新管護方式,確保高標準農田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
  (二)完善管護制度。建立健全日常管護和專項維護相結合的工程管護制度,完善運行管理、日常維護、經費管理等制度。
  (三)明確管護責任。落實縣級政府負總責、鄉鎮政府屬地監管責任、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監督服務責任。發揮村級組織、承包經營者在工程管護中的主體作用,落實受益對象投入管護責任,引導和激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參與農田設施的日常維護。
  (四)落實管護資金。各地要建立農田建設項目管護經費合理保障機制,制定管護經費標準,對管護經費全面實行預算績效管理。對灌溉與排水、機耕路、生產橋(涵)、農田林網、低壓供電、農田信息等公益性強的農田基礎設施,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給予運行管護經費補助。完善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高標準農田管護的政策措施,保障管護主體合理收益。探索推行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災毀保險。
  (五)探索多元化管護模式。鼓勵發展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災毀保險。探索推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專業管護機構、專業協會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的管護模式,有條件的地方探索項目建管護一體化、第三方購買服務等方式,形成多元管護格局。
  五、嚴格保護利用
  (一)強化用途管控。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要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毀、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嚴格耕地占用審批,經依法批准占用高標準農田的,要及時補充,確保高標準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升。
  (二)加強農田保護。推行合理耕作制度,實行用地養地相結合,加強地力培肥,防止地力下降,確保可持續利用。對自然損毀的高標準農田,要納入年度建設任務,及時進行修復或補充。嚴禁將不達標污水排入農田,嚴禁將生活垃圾、工業廢棄物等傾倒、排放、存放到農田。
  (三)堅持良田糧用。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完善產糧大縣獎補政策和農民種糧激勵政策,保障農民種糧合理收益,調動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引導高標準農田集中用於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
第六章 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一)完善體制機制。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驗收考核、統一上圖入庫要求,構建集中統一高效的管理新體制。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民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強化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直接負責的責任制,加強規劃實施、任務落實、資金保障、監督評價和運營管護等工作。省農業農村廳要全面履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統一管理職責,省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水利、電力等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做好規劃指導、資金投入、新增耕地核定和交易、水資源利用和管理、金融支持等工作,協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逐級落實建設任務和工作責任,地方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主動協作配合,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按期完成。加強建設資金全過程績效管理,科學設定績效目標,加強績效運行監控和評價,強化結果套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二)加強行業管理。嚴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從業機構資質審查關,提高勘察、設計、施工和監理等相關單位門檻,杜絕無資質或資質不符合要求的從業機構承接相關業務。大力推行信用承諾制度,依法依規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從業機構失信懲戒機制。加強行業自律和動態監管,緊盯2種對象(招標人和投標人),抓住3個關鍵方面(勘察設計、招投標、工程質量),督查15項禁止事項,形成競爭有序、誠實守信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市場環境,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資金安全,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打造成惠民工程、優質工程和廉潔工程。
  (三)強化隊伍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和技術服務體系隊伍建設,強化人員配備,重點配強縣、鄉兩級工作力量,與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相適應。加快形成層次清晰、上下銜接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加強業務交流,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和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強化規劃引領
  (一)構建規劃體系。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體系,市、縣級要按照“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等位規劃相互協調”的原則,在全面摸清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分布和利用狀況基礎上,根據省級規劃分配任務,編制本地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市級規劃經省農業農村廳審核、本級政府批准後發布實施,並報省農業農村廳備案;縣級規劃經省轄市農業農村部門審核、本級政府批准後發布實施,並報省、省轄市農業農村部門備案。
  (二)加強規劃銜接。各地在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時,在建設目標、任務、布局以及重大項目安排上,要銜接國土空間規劃、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等相關規劃,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糧食保障要求等因素,科學開展水資源論證,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明確建設的重點區域、限制區域和禁止區域。
  (三)開展規劃評估。嚴格落實規劃,按照規劃時序落實新建和提升任務。在規劃實施中期,採用各地自評與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規劃目標、建設任務、重點工程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客觀評價規劃實施進展,總結提煉經驗做法、剖析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一步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
  三、加強資金保障
  (一)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保障增長機制。積極爭取國家加大對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最佳化省、市、縣級財政支出結構,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重點事項,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標準和成本,保障財政資金投入;按照《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支出責任省級分擔辦法》規定,及時落實支出責任,足額保障負擔的建設資金。按照《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關於印發〈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農〔2022〕5號)規定,各地要通過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中的土地出讓收入等渠道,支持本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設標準,打造示範項目。
  (二)完善多元化籌資機制。發揮政府投入引導和撬動作用,完善政銀擔合作機制,採取投資補助、以獎代補、財政貼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對有收益的市場化項目,在嚴格規範政府債務管理的同時,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結合職能定位和業務範圍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引導商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最佳化信貸資源配置,提升金融支持精準度。完善政銀擔合作機制,加強與信貸擔保等政策銜接。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使用政府專項債券建設高標準農田。有條件的地方在債券發行完成前,對預算已安排債券資金的項目可先行調度庫款開展建設,債券發行後及時歸墊。鼓勵保險機構開發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的農業保險產品。加強新增耕地指標跨區域調劑統籌和收益調節分配,拓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在不加重農民負擔的前提下,積極鼓勵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籌資投勞,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運營管理。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探索利用國外貸款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三)統籌整合資金。建立高標準農田資金統籌使用機制,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推進集中連片建設,確保完成目標任務。省級層面統籌資金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任務和資金相匹配的原則,將資金分解落實到縣。縣級層面制定整合資金使用方案,統籌使用各類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將任務和資金落實到地塊。
  四、加強科技支撐
  (一)加強技術創新。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關鍵技術問題,集聚跨學科、跨領域優勢力量,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加大對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提升、農田信息化監管、生態治理等關鍵技術問題的攻關力度,重點突破。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二)完善創新機制。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機制,鼓勵農田建設領域各類創新主體建立創新聯盟,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機制。建設一批長期定位監測點、技術創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大資源開放和數據共享力度,最佳化科研平台管理機制。
  (三)開展科技示範。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實用裝備和技術,加強農田建設與農機農藝技術的集成與套用。開展生態綠色農田、數字農田和土壤鹽鹼化、酸化、退化及工程性缺水等專項建設示範,引領相同類型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區域化整體建設,在潛力大、基礎條件好、積極性高的地方,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區域示範。
  五、嚴格監督考核
  (一)強化激勵考核。建立健全“定期調度、分析研判、通報約談、獎優罰劣”的任務落實機制,加強項目日常監管和跟蹤指導。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要求,強化質量管理,提升建設成效。進一步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制度,強化評價結果運用,對完成任務好的予以支持,對未完成任務的進行約談。
  (二)動員民眾參與。構建民眾監督參與機制,積極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社會組織等廣泛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形成共同監督、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注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激發耕地所有者、農民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參與高標準農田項目規劃、建設和管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加強風險防控。強化廉政建設,嚴肅工作紀律,推進項目建設公開透明、廉潔高效,切實防範農田建設項目管理風險。加強工作指導,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嚴格跟蹤問責,對履職不力、監管不嚴、失職瀆職的,依法依規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