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撫治

鄖陽撫治

官職,明朝成化十二年十二月(1477年1月)設定,全稱“撫治鄖陽等處地方兼提督軍務”,駐鄖陽府鄖縣,掌管鄂、豫、川、陝毗鄰地區的五道八府軍民事務,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鄖陽撫治
  • 性質:官職
  • 別名:鄖陽巡撫
  • 設立時間:1477年
  • 裁撤時間:1680年
官職介紹,設立沿革,管轄範圍,歷任鄖陽撫治,

官職介紹

鄖陽撫治早期主要負責治理流民,後來兼及治下軍民諸事,職同巡撫。大多以都察院憲職出任,加副都御史銜者為正三品,加僉都御史銜者為正四品,少數加其他職銜。駐地在鄖陽府鄖縣(今湖北十堰市鄖陽區)。

設立沿革

正統(1436-1449年)以後,秦巴山區的流民問題日趨嚴重,甚至演變為民變。作為應對,明朝政府於成化元年(1465年)設立荊襄撫治,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恕出任,撫治荊州、襄陽、南陽三府流民。但效果不佳,流民問題依然嚴重。
成化十二年十二月(1477年初),依左副都御史荊襄撫治原傑所奏,置鄖陽府,設湖廣行都指揮使司及衛所,改荊襄撫治為鄖陽撫治,駐鄖縣。轄區逐步擴大到鄂、豫、川、陝交界的八府之地。
正德二年(1507年),遭劉瑾裁撤,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倒台後復置。
萬曆二年(1574年),為了統一事權,加提督軍務銜。萬曆九年(1581年)裁革,萬曆十一(1583年)年復置。
清初由於西南戰事需要而沿置,後於康熙三年(1664年)裁撤,康熙十五年(1676年),因三藩之亂復置,康熙十九年(1680年)平定四川後徹底裁撤。

管轄範圍

鄖陽撫治管轄範圍東至湖廣隨州,西至四川廣元,北至河南靈寶,南至四川巫山,所含五道、八府、九州、六十五縣。
五道:上荊南道、下荊南道、關南道、汝南道和商洛道
八府:鄖陽府、襄陽府、荊州府、安陸府、南陽府、西安府、漢中府和夔州府
九州:均州、裕州、鄧州、商州、金州、歸州、荊門州、夷陵州和寧羌州

歷任鄖陽撫治

鄖陽撫治從設立到裁撤一共204年,歷經一百多任撫治。首任撫治原傑,末任撫治楊茂勛。
明朝
成化
原傑、吳道宏、王濬、劉璋、何經
弘治
鄭時、戴珊、王道、沈暉、黎福、樊瑩、閻(名缺)、陳清、王鑑之、孫需
正德
汪舜民、劉琬、張淳、王憲、任漢、公勉仁、陳雍、王縝、劉玉、方良永
嘉靖
徐蕃、章拯、寇天敘、蔣曙、夏從壽、林富、潘旦、袁宗儒、胡東臯、宋冕、王學夔、於桂、路迎、王以旂、戴時宗、喻茂堅、張岳、桂(名缺)、王守、歐陽必進、任惟賢、葉照、於湛、任瀛、沈良才、張舜臣、劉伯躍、章煥、劉學易、谷嶠、張雨、汪俅、遲鳳翔、吳百朋、吳桂芳、陳志、劉秉仁
隆慶
孫應鰲、武金、汪道昆、凌雲翼
萬曆
孫應鰲、湯賓、王世貞徐學謨、楊俊民、張國彥、毛綱、方宏靜、李材、裴應章、蕭彥、姜璧、董玉、馬鳴鑾、鄭國佐、胡心得、黃紀賢、衛一鳳、陳禹謨、譚自省、楊述中
天啟
薛貞、蔡復一、畢懋康、李若珪、梁應澤
崇禎
蔣允儀、盧象升、宋祖舜、苗胙土、陳良訓、戴東旻、王鰲永、袁繼鹹、王永祚、徐啟元
清朝
順治
潘士民、趙兆麟、朱國柱、胡全材、張尚、王應祚、白秉貴
康熙
王來任、楊茂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