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關防鄉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關防鄉,又名關防鋪,鄉政府駐關防鋪,轄14個村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關防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湖北省
  • 下轄地區:關防鋪、沙溝、土地嶺
組成: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關防鄉:鄉政府駐關防鋪,轄14個村委會:關防鋪、沙溝、土地嶺、總兵、周家坪、鐘坪、一天門、蔡家場、回龍、大磨、包耳場、丁家坪、二天門、龍潭子。歷史:
歷史:
曾經的厲兵際會之地——關防鄉
關防鄉,又名關防鋪。檔案記載,歷史上稱之仙鶴鋪、官坊鋪、仙河鋪,清朝地誌名為關防鋪,為“籍險之關,以相防捍”,邊防、要害防禦之地。南北朝以來,關防和陝南與古城長安屬一個轄區,同屬梁州所轄。直接歸上津郡(上津縣)管轄的時間較長,明成化十二年歸鄖陽撫治鄖陽府上津縣,清朝初年歸順鄖西縣管轄。國民政府時期,這裡曾是湖北第八督察署八區政務中心所在地,轄當時的金錢河、大壩河、八里川、大小星川、仙河流域等地區。陳謝兵團十二旅於1947年10月解放鎮安、上津後,關防鋪於1948年3月解放,這裡是鄂陝四分區上關獨立團駐防,擔負防禦胡宗南洵陽、安康之敵,成立鄖西縣民主政府時,歸屬鄖西縣領導。
關防鄉地處湖北省最北端要塞邊關,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它特殊的區位優勢,特殊的歷史貢獻。在古代,這裡有漢水通長安的陸路棧道,與興安、南鄭同屬藥材、桐油、桑蠶之鄉,曾是五里一鋪,十里一棧,蜿蜒至古都長安,被譽為歐亞大陸絲綢之路的起點。仙河是古文明文化聖地。《寰宇記》“長利水一名仙水西北自豐陽縣界流入”,曾建有與黃鶴樓齊名的仙鶴觀,有三教神像仙人觀(仙人洞),宋朝周恭隱耕於周恭山,留下周恭寺、周恭堰。一、二、三天門的懸棺古文化與勝景奇觀千古流傳。鄖陽志記“仙河源出陝西洵陽南至牛心石注蘭河入漢水”,把鄂陝兩省邊境經濟商賈緊緊的擁抱在一起,朝秦暮楚的“三六九”民眾逢場趕集習慣在這裡傳承數千年。自古以來,這裡還是兵家厲兵之地。地處鄂陝邊界,故有“腳踏兩省三縣,撫治要塞邊關”之稱,明朝湖廣鄖陽撫治最早在二天門設立廟川巡檢司,是當時朝廷派重兵鎮守省際邊關的地方。元朝忽必烈經略中原曾經這裡轉戰,明朝震驚朝廷的劉通起義,這裡與上津一帶與之呼應,明末清初李自成商洛之戰,這裡是屯兵地方,從這裡出漢水下中原。清朝初年這裡是張獻忠餘部休養生息之棲。清朝白蓮教起義首領王聰兒率部轉戰至湖北大梁一帶,殉難於大頭山的閏王篇,洪秀全起義時,德王率部兵進鄖陽府失敗後,曾駐兵關防鋪,掠奪民財。
自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這裡是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九進八出”的戰略核心基地,關防鋪的人民民眾為中華民族獨立與和平作出重要貢獻。紅軍長征時期,徐海東、程子華、吳煥先、徐寶珊率紅二十五軍長征,鄂豫陝省委、紅二十五軍司令部駐在二天門,堅持鄂豫陝邊根據地游擊戰爭三年之久。徐海東率部從二天門出髮長征至陝北,迎接毛澤東主席、黨中央北上延安。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紅四方面軍西征轉戰至鄂陝邊,在這裡撤下革命火種。賀龍、段德昌率紅三軍西行七千里時,司令部駐一天門,鎮壓土豪,推垮地方反動政權,數十名熱血青年跟隨賀龍參加紅軍,紅三軍行進在關防、洵陽、竹溪期間發生了殘酷的肅反事件;抗日戰爭時期,關防鋪是西北局領導的陝南隱蔽根據地龍駒塞至南端重要中心據點,一大批愛國進步人士在關防鋪從事秘密地下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由譚道鵬領導的鄂陝游擊隊在這裡開展游擊鬥爭,1946年秋與李先念率中原部隊13旅吳世安部會師,成立鄂西北軍區一分區,開展艱難困苦的反“清剿”鬥爭,陳先瑞、王海山率十五旅一部歸建時留在這裡堅持游擊戰爭。1947年10月,陳謝兵團十二旅解放陝西省鎮安、鄖西時,鄂豫陝前委指示關防鋪為《鄂豫陝根據地情報網》“通訊小站”,此時,關防鄉為鄂豫陝解放區核心後方基地和前線哨卡關口。1948年3月24日,上關獨立團經土地嶺、周家坪、沙溝口戰鬥進入關防鋪,關防全境解放。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從鄖陽西進時,關防鋪是後方供給轉輾集散之地,關防人民民眾為劉鄧大軍解放全陝南和川北作出巨大犧牲和無私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質樸的關防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鄉村面貌日新月異,鄉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眾安居樂業,各項事業欣欣向榮。形成了以烤菸、林特、藥材、畜牧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格局,構建了礦冶、水電為主的工業發展模式。交通條件明顯改善,全鄉公路通車裡程達到450公里,集鎮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集鎮總面積有原來的1.5平方公里擴大到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逾4000人。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生態環境得到加強,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得到協調發展。一個“特色產業之鄉、生態宜居之鄉、和諧文明之鄉”正在逐步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