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地區

遼西地區

遼西地區是指位於遼寧遼河以西與內蒙古河北接壤的遼寧西部地區。

狹義上遼西地區特指遼西走廊,即從今日的錦州城區到山海關城區之間的一條狹長地帶,在交通不便的冷兵器時代因地勢平坦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行政區劃上包含了遼寧西部地區的五市。即錦州朝陽阜新葫蘆島、和盤錦(遼河以西部分)。習慣上,作為與遼寧在歷史上有著密切關係、並曾經在行政和經濟上同屬一個地區的內蒙古赤峰、河北承德秦皇島市山海關區,也可以從地理概念上屬於遼西。

基本介紹

地區介紹,地區狀況,歷史,地區歸屬,稱號,

地區介紹

聯繫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作為人文上的遼西,正是中原文化與邊疆塞外的聯繫點,中原與邊塞的顯著分界線就是今天的長城,它的起點就在丹東市境內的虎山長城
春秋戰國以來,遼西地區就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帶。這裡曾經是中原漢族力量最先觸及的少數民族地區,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燕、三國時期的烏桓、南北朝時期的前燕後燕,都在遼西地區留下了歷史足跡。今天的朝陽市,曾經是前燕、後燕的國都,稱為龍城。直到最後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建立前,遼西地區仍然是漢族與遊牧民族正面接觸的區域,如明代的抗清鬥爭,大部分是發生在遼西的拉鋸戰。如松山(錦州)寧遠興城)之戰,袁崇煥、努爾哈赤曾經在這些地區爭奪。

地區狀況

遼西是一個沿海地區,錦州葫蘆島興城渤海灣地區的沿海城市,朝陽阜新屬於內陸。但是作為中華文明與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的紐帶,遼西地區在歷史上很長時期,文化傳播的路線是北京、承德、朝陽 一線,而不是山海關興城、錦州的沿海路線。作為遼寧最古老的古城,朝陽曾有柳城、龍城等都種稱呼,位於朝陽城東南郊的柳城歷史久遠,戰國時,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屬遼西郡。至漢朝時,柳城已成為遼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後被三郡烏桓據為統治中心,曹操北伐烏桓曾揮師柳城,可見柳城在秦漢時期已成為遼東重鎮。公元342年,前燕王在“柳城之北、龍山之西”建都為龍城, 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北燕立國88年期間,龍城為三燕都城達52年之久。隋唐時期,朝陽為營州,唐詩人高適寫有《營州歌》。
遼西地區目前仍然處於遼寧的欠發達地區,自清代以來的漢族居民的大量湧入,農耕生產模式改變了這裡長期的森林和水土資源,遼西地區本屬於半乾旱地區,加上水土的破壞,沒有為農業生產提供一個有力的條件。
遼西地區資源豐富,很多城市屬於礦產資源型城市,自從日本占領東北以來,已經開採多年,面臨枯竭,阜新是典型之一。遼西丘陵也曾經如同長白山一樣樹木蔥蘢,遼西大河—大凌河,是遼寧西部最大河流。漢唐時稱白狼水,遼稱靈河,金改凌河。“河口三角洲規模大,汊流發育。”“白狼”,因西漢時大凌河上游的開發與白狼縣的設定而得名的。遼朝時,將白狼水改稱靈河;金朝又易靈為凌,稱為凌河。元朝時又更名為大凌河,並沿用至今。據《元一統志》記載大凌河上游,又曾稱為凌水。又據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建州人安思道為興中州撰《通濟橋記》碑謂:“去城之東,和龍山下,有水曰凌江”,可知大凌河在元朝時還有“凌江”這一別稱。明朝時,時政府於大凌河下游設大凌河千戶所,隸廣寧中屯衛。清朝接管明統治權後,於康熙八年(1669年)設立大凌河牧群營,至乾隆初年已成為清代東北三大牧場之一。

歷史

據水文資料推斷,古代大凌河流域水量充沛、低山丘陵植被覆蓋率高,具有農牧皆宜的自然環境。可是,約自遼金時期,大凌河河水深度、流量已開始減少,河兩岸水位明顯下降,氣候乾旱的現象也日趨嚴重。據考察這是因為大凌河流域多為沙質土壤,天然植被對於保護土壤、貯存水份,改善氣候具有特殊作用。遼金以來,隨著歷代統治者對大凌河流域掠奪性墾殖的加劇,遂使這裡的自然環境日益惡化。伴隨著濫伐林木、毀林開荒與超量放牧的進行,大凌河流域的草甸被破壞,低山丘陵的沙質土壤極易流失,岩石也不斷引起風蝕沙化。明清以來,大凌河河水再度減少,水位繼續下降。目前兩岸中小支流甚至已乾涸。遼西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振興東北中,我們要發掘遼西的文化,為建設更美好的東北,提供更大的精神力量。

地區歸屬

遼西地區在行政上可歸納為遼西五市。即錦州市阜新市朝陽市葫蘆島市盤錦市部分地區,以及縣級興城市
歷史文化上內蒙的赤峰和河北的承德秦皇島市山海關區也曾歸入遼西地區。

稱號

古生物的“龐貝古城”
熱河生物群的地層在中國遼寧西部地區,化石豐富,歷史悠久,它是研究熱河生物群的經典地區。
1億2千多萬年前,今天遼寧西部地區是一個風景秀麗、氣候溫潤、生命勃發的原始湖。水中魚蝦成群,水龜出沒;空中古生物的叫聲不絕於耳。天空中不時有鳥兒滑翔而過,湖岸上高大喬木形成一片片森林……霸王龍到湖邊喝水時,忽然一聲天崩地裂般的巨響,火山爆發了,大量有毒氣體與幾百萬噸的火山灰自空中墜下,方圓數千公里內,成千上萬的各類生物在瀰漫的灰塵中掙扎,最後窒息而死。此地成了無數生靈的葬身墓地,一座被火山灰掩埋的“龐貝古城”。
對這裡的生物來說,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但是,它們卻為今天的古生物學家留下了觸及那個時代脈搏的空間。這裡的地質岩層,像是一本保存了上億年的古書,真實地記錄著發生在這裡的每一段故事。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季強博士介紹,我國北方中生代的熱河生物群,是中亞一個獨特的陸相生物群,已有八十幾年的研究歷史了。當時的主要特徵是以三尾擬浮游、狼鰭魚,還有東方葉肢介這樣的化石為代表的。目前發現了有二十幾個化石門類,其中人們最熟悉的就是長羽毛的恐龍。
正是這些1億2千多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的各門類生物,構成了一個系統、完整的“熱河生物群”。很早以前,當地農民常常用一些有著草木魚蟲之類的板狀岩石,堆壘圍牆,砌豬圈用。
在20世紀初,因當時的遼寧省西部地區都歸屬於熱河省,所以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教授,在他1923年撰寫的《中國地質學》里,將這一帶含狼鰭魚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地層。
1928年,葛利普教授又把這個地層所含的動物化石命名為“熱河動物群”。
1962年,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顧知微院士發展和完善了美國學者葛利普教授的觀點。他進一步把含有“狼鰭魚”、“東方葉肢介”和“三尾擬蜉蝣”為代表的化石群,通稱為“熱河生物群”。
從美國學者葛利普教授開始,中國遼西地區就成為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學家經常光顧的地方。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除了一些常見的魚類等化石外,一直沒有其他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被發現。
古鳥類化石絕無僅有
中生代古鳥類化石群在中國的發現,在古生物界颳起了強勁的"中國風"。全世界的古生物專家學者,都把目光從德國的索倫霍芬移向中國的遼西地區。
1990年9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的年輕古魚類學者周忠和,在遼西朝陽一個叫波羅赤的小鎮附近進行古魚類考察時,意外地發現了3塊鳥類化石。
隨後幾年,他們在這一地區又相繼發現了許多不同種類的白堊紀早期的鳥類化石。經過研究,它們被稱為“華夏鳥類群”,這一意外的發現,正式揭開了中國早期古鳥類化石調查研究的大幕。
白堊紀早期的鳥類化石,曾經一度是令古生物學家最感到遺憾的生物進化空白之一。在此之前,古生物界對於鳥類是如何從1億5千萬年前的祖先始祖鳥,演化到距今不到1億年的較為進步的鳥類這一過程幾乎是一無所知。而華夏鳥類群的發現和研究,打破了100多年來始祖鳥在鳥類起源研究領域一統天下的格局。這些不同種類的鳥類化石,在種類、數量和保存的精美程度等方面,遠遠超過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地區。
就在華夏鳥類群帶給古生物界的驚喜未已時,1994年,一個更大的驚喜接踵而來:當古鳥類專家侯連海教授看到一塊化石標本時,也被它那種與始祖鳥十分相像的圖形所震驚。
激動不已的侯連海教授將此鳥命名為“孔子鳥”,意指“祭祀孔子的鳥”,以此表明它的中國特色和久遠的年代。經過研究後發現這個孔子鳥具有兩重性,一個是它的原始形態保存得非常明顯,比如它的前肢3個肢爪,甚至比始祖鳥還原始,它能爬樹的結構更強烈。但它也有進步的一個方面,比如它的顎骨上,牙齒已經退化,帶著而來的腳之翹就跟現實鳥類完全一致。
存在於1億2千萬年前的孔子鳥,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能夠進行遠程飛行的最早鳥類,它已經成為知名度僅次於始祖鳥的化石鳥類。這不僅歸功於它特有的原始和進步特徵的組合,而且還由於在短短的幾年間,發現了成百上千件的化石標本,以及精美的保存。
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博士介紹,如果你熟悉鳥類研究的歷史,你會發現鳥類化石,尤其是中生代鳥類化石是非常稀少的。比如說始祖鳥在19世紀中葉被發現,但在隨後將近150年的時間內,只是發現了7塊標本和1根羽毛。而在中國遼寧西部,在一個叫四合屯的地方,那裡沉積了數以千計的孔子鳥化石,這也是一種原始的中生代的鳥類。我們在這裡發掘的時候,曾經在十幾平方米的地方發現了將近10隻鳥。
白堊紀公園
如果說鳥類化石是遼西化石寶庫的經典藏品,那么大量珍貴的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化石則是這一寶庫中的新秀。
這裡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期哺乳動物張和獸的骨架,它是世界上第一具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獸類的骨架;有亞洲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中生代蛙類化石,它距今至少1億2000多萬年,為研究蛙類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遼西地區距今1億2千多萬年前的熱河生物群被世人稱為中國的“白堊紀公園”。其化石分布範圍最廣,埋藏數量最大,化石保存最精美,所發現的古生物種類之多,特別是其中的帶“羽毛”的恐龍、被子植物和白堊紀早期鳥類的發現,被稱為20世紀古生物界的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熱河生物群,實際上是以中國的遼西地區為重點,包括東亞和東北亞地區在內的,中生代晚期的一個獨具特色的生物群。這個生物群生存於1億2000多萬年前,也就是侏羅紀結束之後的白堊紀早期。在1億2000萬年前,遼西地區的火山活動是十分頻繁的。大量的火山活動,大量的火山灰有毒物質和有毒的氣體,殺死了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包括湖裡的、河裡的魚蝦龜等。在河裡的生物遺體,迅速被火山灰埋到了湖底,形成一個缺氧的還原環境。加上火山灰非常的細,所以當它們形成化石的時候,就可以把化石身上長的每一根毛,或者羽毛這些細微的結構保存下來。這也就是為什麼遼西的化石會如此大量的保存,保存得如此精美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被西方人稱中國的遼西,是中生代生物的“龐貝城”的主要原因。
侯連海教授介紹說,1998年,我們在四合屯發掘的時候,特別注意到孔子鳥的埋藏方向都是一致的,可見災害來自一個方向,而所有的動物都想避開這個災害,但結果還是被火山灰埋下了。正是這種特異埋藏,使不少鳥類和恐龍等脊椎動物,除骨骼等硬體部分完整保存外,它們還完整地保存了羽毛、皮膚印痕等結構,一些恐龍甚至還保存了胃部食物殘留物及胃石、卵等。所以只有在中國遼西這種獨特的環境背景下,化石才得以完整精美地保存下來。
北票的化石採集大軍
遼西地區北票市是一個典型的煤礦城市。康熙年間,清朝政府向遼西地區的四個小鎮發放了煤炭開採許可證,但真正使北票這座小城市名聲大振的卻是"中華龍鳥"的出世。
在北票市以南30多公里的一片丘陵地帶中,有個普通的小山村四合屯。這是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此地的老鄉們耕種瘠薄的土地,過著簡樸的生活。但自從在四合屯的這個山溝里,發掘出了轟動世界的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尾羽龍、北票龍和中國鳥龍等珍稀化石後,這個聞所未聞的小山村便成了當今世界上最為著名的一個古生物化石聖地。
對於當地的農民來說,這些石塊就像埋藏在山中的金礦,是他們改善生活的一條捷徑。現在,當地農民對產出各種化石的岩層了如指掌。由於常年的挖掘,他們都積累了不少經驗,其熟練和準確程度,常常令從事化石發掘的專業人員也感到驚訝。
“摸鳥板”就是村民們津津樂道的一項技巧。“鳥板”實際上是只有4毫米厚的黑色頁岩層,因富含鳥化石而得名。由於岩層很薄,鳥化石保存在裡面,在挖掘時骨骼並沒有露出來。只是在岩層表面顯示出凸凹不平的痕跡,這些痕跡起伏很小,不仔細看很容易錯過。但是,村民們挖得多了,已經達到了“有沒有鳥,不用看,一摸就知道”的熟練地步。大量的古鳥化石就是這樣被老鄉們“摸”出來的。
中華龍鳥”等珍稀化石的出土,使四合屯這個貧困的小山村出了名。同時,也使村民們意識到自己的田間地頭原來還是個聚寶盆。在金錢的驅動下,近幾年來,遼西地區民眾性的挖掘活動規模越來越大。他們一邊挖,一邊“修”,形成了一條龍的化石採集大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