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鰭魚

狼鰭魚

狼鰭魚是原始的真骨魚類,種類很多,為中生代後期、東亞地區的特有魚類。據相關資料介紹現已絕滅。多數種類牙齒較小,可能以浮游生物為食,但中華狼鰭魚(Lycopterasinensis),甘肅狼鰭魚(Lycopteragansuens)和室井氏狼鰭魚(Lycopteramuroii)的牙齒略大,可以捕食小昆蟲和昆蟲卵。狼鰭魚主要分布於我國北部。是我國遼西,北票市數量最多,是我國分布最廣的魚類之一,狼鰭魚一般保存完好,屬靜水環境下的原地埋藏。從化石埋藏的密集情況看,該魚似有群游的習性。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外形特徵,生長範圍,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習性,演化歷程,發現歷程,種群分布,拓展知識,

基本介紹

狼鰭魚
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狼鰭 魚目的一屬,古名石魚。頭大,椎體筒狀,中部略收縮, 椎體為脊索所洞穿。胸鰭大,背鰭與臀鰭的起點相對,背 鰭小於臀鰭或者近等。叉型尾,最末尾椎骨上揚。本省於 千陽草碧鎮石魚溝的早白堊世志丹群上部,目前僅發現伍氏狼鰭魚 (Lycoptera woodwardi) 一種。
狼鰭魚主要分布於我國北部。是我國遼西,北票市數量最多,是我國分布最廣的魚類之一,狼鰭魚一般保存完好,屬靜水環境下的原地埋藏。從化石埋藏的密集情況看,該魚似有群游的習性。狼鰭魚是原始的真骨魚類,種類很多,為中生代後期、東亞地區的特有魚類。據相關資料介紹現已絕滅。原始的真骨魚類,屬於骨舌魚超目。狼鰭魚在遼西主要分布於義縣組,該魚是中生代後期東亞地區特有的淡水魚類,廣布於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和我國北部水域,為熱河生物群的主要成員。狼鰭魚化石一般保存完好,屬靜水環境下的原地埋藏。從化石埋藏的密集情況看,該魚似有群游的習性。狼鰭魚還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真骨魚類

外形特徵

狼鰭[qí]魚體長一般在10厘米左右,身體呈紡錘形或長紡錘形。背鰭位置靠後,與臀鰭相對,其前有上神經棘。頭部膜質骨具有薄間光質層,尾正型,圓鱗。牙齒尖錐形。十分罕見。
狼鰭魚化石狼鰭魚化石

生長範圍

主要分布於我國北部。是我國遼西北票市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魚類。

生活習性

生活環境

生活於淡水中。

習性

狼鰭魚的多數種牙齒較小,可能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以捕食小昆蟲和昆蟲卵。狼鰭魚一般保存完好,屬靜水環境下的。從化石埋藏的密集情況看,該魚似有群游的習性。

演化歷程

狼鰭魚是原始的真骨魚類,種類很多,為中生代後期(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東亞地區的特有魚類。現已絕滅。
魚類最早發現於寒武紀,繁盛於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甲冑魚幾乎滅絕,軟骨魚硬骨魚興起,中生代起,硬骨魚逐漸較軟骨魚興旺而直到現代。
在狼鰭魚生活的時代,人類尚未出現,那時候,地球上的物種和此時的情況大不相同,哺乳動物的類型極少,鳥類也剛剛誕生,地球上絕大部分被海洋覆蓋。不過,魚類已經比較進化了,狼鰭魚也是硬骨魚類,和我們看到的大多數魚一樣,骨骼已經是骨化成硬骨,植物中的被子植物也剛剛開始萌芽。確切的地質年代就是在侏羅紀的晚期,距離現在約有1.4億年的歷史。
中華狼鰭魚復原圖中華狼鰭魚復原圖

發現歷程

狼鰭魚屬於骨舌魚超目。骨舌魚類是原始的真骨魚類,其獨特之處在於化石屬多於現生屬,而真骨魚的絕大多數類群中現生屬遠超過化石屬。骨舌魚類為淡水魚,現生骨舌魚類除舌齒魚外,均分布於南大陸,而化石材料幾乎在各大陸都有發現。淡水魚類的這種跨洋分布,對於研究各大陸的發展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狼鰭魚化石欣賞狼鰭魚化石欣賞

種群分布

骨舌魚類化石發現於除南極外的世界各大陸,從晚侏羅世到漸新世,但絕大多數早期骨舌魚類化石發現於我國。自從英國學者格林伍德(P.H.Greenwood)將狼鰭魚歸入骨舌魚類之後,狼鰭魚成為已知最早的骨舌魚類。其後我國境內中生代陸相地層中不斷有新的骨舌魚類化石發現。迄今為止,我國境內報導的骨舌魚類約有25屬50種。廣布於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和我國北部水域,為熱河生物群的主要成員。該屬最初由著名德國解剖學家米勒(J.Mfiller)根據采自西伯利亞外貝加爾地區的魚化石建立。我國狼鰭魚化石的科學研究開始於索瓦士對采自我國北方(凌源大新房子一帶)的真骨魚的研究。該化石被索瓦士命名為Prolebiasdavidi,以後英國學者伍德華(A.S.Woodward)將其歸入狼鰭魚屬。此後國內外的許多學者都對狼鰭魚進行過研究,並建立了約16個種。
狼鰭魚狼鰭魚
狼鰭魚還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真骨魚類。自1959年第一屆全國地層會議以來,在我國一般把含狼鰭魚的地層確定為晚侏羅世,以狼鰭魚群的消失作為劃分侏羅紀與白堊紀的界線。但是,研究介形類,古植物和一些其他門類的學者一直把狼鰭魚層的時代看作早白堊世,爭論持續了幾十年。因此,狼鰭魚備受地質古生物學家的關注。隨著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許多古魚類學家認為狼鰭魚的生存時代為晚侏羅世至早自堊世,而最新的觀點認為其時代為早白堊世。

拓展知識

狼鰭魚是東亞地區有特色的一種魚化石。在中國,尤其是在遼寧以及河北等地相當集中,其中的數量很難計算。當你到出產狼鰭魚的地方看一看,你一定會很吃驚,一塊塊保存十分完整的狼鰭魚化石在比較薄的岩石上面,安然地注視著遠方。以前,在侏羅紀晚期,在遼寧的西部地區曾是一片海洋和湖泊,在那裡出沒很多的水生動物,像魚類、兩棲類以及水生爬行動物等。有一天,突如其來的火山噴發驚動了水中的魚兒,它們紛紛逃跑。但是為時已晚,強烈的火山爆發噴出的熱焰烘烤的狼鰭魚無處可逃,伴隨著火山噴發飛射出來的火山灰降落在湖面上,魚兒使盡渾身力氣也沒能逃脫,最後就被灼熱火山灰覆蓋起來。由於火山灰的細密,加上高溫作用,魚兒被緊緊地包裹起來,後來,隨著地質變化,上面又蓋上了時代較晚的地層,光陰消逝,被火山灰緊裹的魚兒就形成了化石,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狼鰭魚是一條挨著一條排列著,是自然界的一場災害留給我們後人的一段遠古精彩故事。
在狼鰭魚化石的產地,科學家們在同一地層里,甚至和狼鰭魚緊挨著找到了恐龍化石,既有大型的蜥腳類恐龍,也有小巧玲瓏的鸚鵡嘴龍化石,十分驚喜的是還有鳥類化石相伴。它們的屍體在同一時代、同一地方掩埋,有足夠的理由說明它們曾經是生活在一起,只不過各自的生活環境不同罷了。魚兒生活在水中,而恐龍是生活在氣候是溫暖潮濕地區的陸地上,鳥兒悠閒地飛翔在空中,它們共同維繫著侏羅紀晚期遼寧西部的一片天地。
在眾多的假化石中,相對來說,魚化石的摻假比例要低一些。因為魚化石發現的機會相對要多一些;其次,作假魚化石的價值要便宜的多,而作假的難度又比較大,裡面的許多軟骨、魚鰭仿真的技術難度較大,所以,真正完全的作假魚化石是很少見到的。儘管如此,還是有人挖空心思在琢磨這方面的事。最多見的是對不完整的魚化石進行塗抹。做法是:自行配置顏色與魚化石骨骼相近的鐵鏽紅的溶液,然後,根據化石中缺少的部位進行補充,一般最多見的是用筆描出魚刺的形態以及魚的輪廓,看上去十分完整,實際上在多處是用筆畫的骨骼,所以,在區別真偽的時候,首先觀察整塊化石的顏色,經過處理的這類化石顏色前後都是一致的,往往顏色和化石所在石板的顏色相差比較大。再者,顏色特別突出、集中的地方觀察骨骼一般都是不存在的,因為這些線條是依據已經脫落骨骼的痕跡畫上去的,所以看上去是一個沒有絲毫突出和骨感的水平面。
新華網石家莊10月26日電(記者馬天雲)記者從河北省平泉縣委宣傳部獲悉,這個縣平泉鎮猴山溝村發現一處狼鰭魚化石產地。專家認為,這個化石產地的發現對於研究熱河生物群的分布、組成,探索某些門類生物的起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價值。
據介紹,前些年猴山溝村的村民們就在這個村大王山附近發現過不少帶有魚、海螺、蚌、藻類植物等圖案的石塊,但並不知道是化石。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孫春林在當地考察,發現有狼鰭魚類、腹足類和植物等化石。
孫春林介紹說,狼鰭魚生存於距今約1.45億-1.25億年的晚侏羅紀-早白堊紀時期,是我國北方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魚類,尤其是在遼寧西部和河北東北部等地有廣泛分布,其中的數量難以計算。
孫春林認為,平泉縣榆樹林子鎮、黃土梁子鎮、平泉鎮與遼西凌源地區相鄰,基本屬於同一地層單元,都屬於熱河生物群的分布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