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州歌

《營州歌》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七言絕句。此詩描寫邊塞地區尚武風氣,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北方少數民族青少年的形象,表現了他們的生活風貌和豪放的性格,讚揚了他們豪邁勇武的精神。此詩體現了胡漢民族之間精神文化的摩盪和融合,透露出剛健、雄渾的民族氣息,在唐代邊塞詩中是稀有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營州歌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高常侍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高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營州歌
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
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營州:唐代東北邊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
⑵厭(yàn):同“饜”,飽。這裡作飽經、習慣於之意。
⑶狐裘(qiú):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較珍貴的大衣,毛向外。
⑷蒙茸(róng):裘毛紛亂的樣子。語出《詩經·邶風·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⑸城下(xià):郊野。
⑹虜(lǔ)酒:指營州當地出產的酒。
⑺千鐘(zhōng):極言其多;鐘,酒器。
⑻胡兒:指居住在營州一帶的奚、契丹少年。

白話譯文

營州一帶的少年習慣在曠野草原上生活,穿著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獵。他們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會醉倒,這些少數民族的孩子10歲就能騎馬奔跑。

創作背景

唐代東北邊塞營州,原野叢林,水草豐盛,各族雜居,牧獵為生,習尚崇武,風俗獷放。高適於天寶中出塞燕趙從軍,通過邊塞所見所感寫成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首句先描寫對象“營州少年”,再用“厭”字點明其對原野生活的熟悉程度。緊接著,作者於第二句寫少年的穿著與狩獵行為。穿著點明其慣習騎射,非中原之士。而“獵城下’’則點明城鎮附近的少年也愛射獵,可見其尚武風氣之濃。三、四句又從另外兩方面以見尚武之風。第三句寫“酒”,第四句“馬”,這兩者往往是習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物件。但千鐘不醉,十歲騎馬則實屬罕見,這樣寫抓住描寫對象特點,酣暢淋漓地點明邊塞之與眾不同,指出邊塞居民之豪氣乃自幼形成的風氣,遠超過一般習武之人。
這首絕句的藝術特點是構思上即興寄情,直抒胸臆;表現上白描直抒,筆墨粗放。它的細節描寫如實而有誇張,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點。詩人善於抓住生活現象的本質和特徵,並能準確而簡煉地表現出來。
自古以來邊塞詩,多寫征戍之情,荒寒之境,而這首詩獨以欣賞的眼光注視著草原風光和各族人民之間的關係,以富有特徵的形象:原野,狐裘、虜酒、騎馬、打獵等點染出富有特色而又充滿生機的古代東北邊地的生活畫卷,熱情洋溢地讚美了營州少年渾脫可愛的形象。在唐人邊塞詩中,這樣熱情讚美各族人民生活習尚的作品,實在不多,因而這首絕句顯得可貴。

名家點評

元·楊士弘《批點唐音》:“盛唐側韻之可法者。”
明·邢防《唐風定》:“古調”。
明·唐汝詢唐詩解》:“虜酒胡兒,倒裝作對,益見奇絕。”
明·胡應麟詩藪》:“王翰《涼州詞》、王維《少年行》、高適《營州歌》……皆樂府也。音響自是唐人,與五言絕稍異。”

作者簡介

高適(約704年—約765年) ,漢族,字達夫、仲武,景縣(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睢陽(今河南商丘)。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20歲西遊長安(今陝西西安),功名未就而返。開元20年去薊北,體驗了邊塞生活。後漫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天寶三載,與李白杜甫岑參同游梁園(今河南商丘),結下親密友誼,成為文壇佳話。天寶八載(749年),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50歲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渤海縣侯終散常侍,世稱“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5歲,贈禮部尚書,諡號忠。
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台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和稱“邊塞四詩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