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通知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遼寧省“十四五”生態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遼寧省“十四五”生態經濟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1月3日
內容全文
遼寧省“十四五”生態經濟發展規劃
第一章 發展背景
第一節 發展基礎
一、自然資源本底。
生態系統多樣。遼寧省山地、平原相間分布,大體呈現陸地向海洋過渡的自然地理條件。自然生態系統涵蓋森林、水域、草地、濕地、海洋、荒漠等多種類型,服務功能相對完善。林地集中分布於遼東地區,該地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較為突出,是調節全省氣候等自然環境的生態屏障;中部遼河幹流、遼河三角洲等地區發揮著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並涵蓋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多種類型濕地;草地多集中於遼西北地區,具有農區向牧區過渡的典型代表性;西部丘陵地區發揮著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的重要生態功能。
自然資源豐富。遼寧省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海洋等自然要素分布面積較廣。目前,遼寧省林地總面積713.6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48%,森林蓄積量3.41億立方米;分布有暖性灌草叢類、溫性草原類和低平地草甸類等草原類型,現有確權草原102.7萬公頃,草地綜合植被蓋度66.05%;濕地總面積139.5萬公頃,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9.4%,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6處;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條,主要包括遼河、渾河、大凌河、太子河、繞陽河以及鴨綠江等;遼寧是我國最北部的沿海省份,海岸線長達2110公里,擁有“黃渤兩海兩千岸、六百海島半百灣”等岸線和自然景觀資源。
遼寧地處長白、華北、蒙古三大植物區系及東北、華北、蒙新三大動物區系的交匯地帶,植被類型多樣、物種資源豐富,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較多。遼寧省共有野生動物570餘種,野生維管束植物2000餘種,其中丹頂鶴、東方白鸛、金雕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以及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81種、東北紅豆杉等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種。遼寧位於東亞—澳大利亞遷徙通道,是世界鳥類遷徙、繁殖的關鍵區域。另外,遼寧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屬中緯度西風帶氣候,其光照、降水、風能和冰雪等資源較為豐富。
二、經濟環境基礎。
工業生態化轉型潛力大。遼寧省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裝備製造業和原材料工業優勢明顯,冶金礦山、輸變電、石化通用、金屬工具機等重大裝備類產品和鋼鐵、石油化學工業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全省裝備製造、石化、冶金三大支柱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占全省73.2%。工業綠色轉型持續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和淘汰鋼鐵產能602萬噸、煤炭產能3857萬噸、水泥產能86萬噸。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以“智慧型製造”為主的工業生態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先後出台《遼寧省綠色製造工程實施方案(2016—2020年)》《遼寧省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實施方案》等引導工業綠色發展,鼓勵企業節能減排、提質增效。
農業生態化持續推進。“十三五”末,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3.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以上,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主要農作物化肥與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生態農產品品牌建設成效顯著,全省共有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4個,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農產品品牌11個,綠色食品1026個,綠色食品企業542家。
自然資源生態保護修復成效初顯。“十三五”期間,治理歷史遺留礦山3407公頃,治理生產礦山3656公頃。修復海洋岸線64公里,濱海濕地6424公頃,海洋生態修復項目歷史遺留問題全部清零。造林綠化成效顯著,完成造林77.07萬公頃,治沙能力持續加強。大力植樹種草、封山禁牧,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6.26萬公頃。草原生態顯著改善,完成草原生態修復7.4萬公頃,落實禁牧草原33.37萬公頃,完成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區管護維修46萬公頃。
第二節 發展生態經濟面臨的形勢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要經濟體紛紛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力圖通過科技、產業創新推動綠色轉型,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制高點,拉動經濟成長。綠色貿易新格局正在孕育發展,綠色壁壘已成為一些國家謀求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環境日趨嚴峻複雜。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中央作出了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安排,同時,我國鄭重承諾2030年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些重大戰略的全面實施,倒逼經濟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遼寧自身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北時明確要求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為遼寧發展指明了方向。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單純依靠土地資源增量增長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迫切需要以綠色低碳為重點,挖掘新的經濟成長點,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重塑遼寧競爭新優勢。
第三節 發展生態經濟存在的問題
產業轉型升級挑戰大。產業結構依然偏資源型、偏重化型。冶金、石化、重型裝備等行業迄今仍是遼寧工業主要構成部分,多數行業處於產業鏈上游,產品附加值低,能耗較高,綠色轉型升級任務艱巨,並且新增長點沒有系統形成,經濟成長缺乏後勁。
科技創新支撐不足。目前遼寧在生態經濟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仍然比較匱乏,特別是綜合性、長期性的基礎研發與科技投入依然不夠,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突出。
生態系統較為脆弱。遼寧省森林覆蓋率雖有所增加,但森林中幼齡林占54%,樹種結構單一,且多為單層純林。遼西和遼南低山丘陵以矮林、灌叢和草地為主,遼西低山丘陵區存在大面積臨界裸地,生態系統質量較差;遼西北的沙丘地因開荒耕種和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固定沙丘活化,土地沙化風險逐年加大。同時,隨著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遼寧省地表植被不斷遭受擾動,導致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擴大。整體上看,遼寧省當前自身抗環境干擾能力較差,生態功能脆弱。
第二章 發展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基本遵循,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確產業生態化轉型措施,制定生態產業化發展路徑,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統籌保護和發展,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圍繞傳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與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的生態化建設與培育壯大,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空間格局、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改革引領,創新驅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為突破點,以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切入點,運用政府和市場“兩隻手”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整體向中高端和智慧型化水平邁進。把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作為根本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積極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以人為本,富民惠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推動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立足新發展階段,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做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嚴守底線,循序漸進。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運行規律,推動科學決策,分階段、分步驟有序推進重點建設任務和重大工程項目,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
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建立生態資源與經濟發展的互通路徑,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產業特色和經濟優勢,著力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培育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的新優勢。
第三節 發展目標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現代化生態經濟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科技創新、數智引領的綠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生態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全省生態經濟總量明顯提升,生態經濟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突破點,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經濟格局。
產業生態化水平明顯增強。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生態化水平大幅提升,傳統產業實現綠色轉型,環保產業、新能源等產業顯著增強,綠色製造體系基本完善,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生態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生態產業化能力進一步釋放。生態空間的供給能力明顯提高,生態服務和產品供給能力大幅提高,生態產業比重顯著提升。優勢生態資源產業化能力顯著提高。
生態資源保護與修復進一步夯實。森林、草地、河湖濕地和海洋等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能力持續加強,礦山建設與修復進一步提升,自然保護地建設體系更加完善,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綠色成為遼寧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制度體系和治理效能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階段性進展,出台一批高水平的生態經濟制度創新成果。市場、政府、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態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健全。綠色金融、生態補償、督查考核等機制逐步完善。
二、指標體系。
遼寧省“十四五”生態經濟發展規劃指標表
三、遠期願景。
2035年,生態經濟成為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抓手。全省生態經濟發展格局逐漸完善,生態經濟整體實力邁入新台階,生態經濟總量顯著提升,建成區域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的遼寧樣板,成為生態經濟引領社會發展的全國領先省份。建成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全面實現產業結構綠色升級轉型,生態系統服務水平全國領先,生態制度更加完善,支撐遼寧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安全螢幕障穩固,資源實現高效利用,基本建成社會生態經濟和諧共生的美麗遼寧。
第三章 統籌推進產業生態化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目標以及能耗雙控重大需求,在節能優先、高效利用資源、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基礎上,統籌推進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推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聚焦智慧型化、綠色化、服務化,加快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一、推進智慧型化改造。
夯實智慧型製造基礎。推進數位技術全方位、全形度、全鏈條賦能製造業發展,提升研發設計、生產製造、企業運維、服務等產業鏈各環節數位化水平,加快重點工業園區數位化改造。構建省級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安全技術保障等平台,鼓勵工業企業建設企業級安全生產技術保障平台,提升企業安全防護能力。推動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分工協作、共同發展,逐步形成以智慧型製造系統集成商為核心、各領域領先企業聯合推進、一批定位於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深度參與的智慧型製造發展生態體系。
發展智慧型製造裝備。積極培育專業智慧型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圍繞感知、控制、決策和執行等智慧型功能的實現,以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裝備製造商與用戶聯合的模式,推進智慧型製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支撐軟體、工業網際網路等系統集成套用。推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製造業產品中的融合套用,促進工業機器人、數控加工中心等產品研發、設計和產業化。
提高智慧型生產水平。圍繞重點領域,布局一批智慧型工廠、智慧型車間、智慧型生產線,支持企業實施設備互聯、數據互換、過程互動、產業互融,逐步建立面向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型製造模式。支持企業運用智慧型技術和裝備實施技術改造,推進人工轉機械、機械轉自動、單台轉成套、數字轉智慧型,開展“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的智慧型化改造升級。
二、推進綠色化轉型。
推動產品綠色低碳設計。培育一批綠色設計基礎好、創新能力強、品牌和市場影響力大的綠色設計示範企業。推進裝備製造業企業根據自身產品特點積極形成國家或地方綠色設計產品標準。引導企業採取自我聲明或自願認證的方式,依據綠色設計產品標準開發綠色產品。推動綠色產品的有效供給,鼓勵優先採購綠色產品,激發綠色消費需求,實現需求側持續拉動。積極利用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政策,推動我省節能環保裝備和產品創新套用。
加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項目建設。建設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基本滿足電動汽車充換電需要。支持突破新能源通用飛機設計製造、航空零部件柔性生產等技術。加快新能源電動飛機研製,推動海洋核動力平台建設。
打造綠色製造先進典型。加快綠色工廠建設,遴選一批優質企業開展綠色工廠自我對標,以綠色工廠建設創建帶動製造業企業建立能源管理體系並有效運行。依託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省內重點綠色工業園區對接交流,加強園區餘熱余壓廢熱資源回收利用和水資源循環利用。開展綠色供應鏈建設,搭建供應鏈綠色信息管理平台,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企業。
三、推進服務型製造。
發展遠程運維服務。推動裝備企業由主要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鼓勵企業建設遠程運維平台及專家系統,實現運維服務平台及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產品研發管理系統的協同與集成。重點推進智慧型服務能力轉型建設和高端輸變電智慧型設備全球服務基地等項目。
發展系統集成和研發服務。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由裝備製造商向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轉變,提升服務水平,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製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利用創新資源,面向社會提供套用研究和試驗活動等開放服務。
提升工業設計服務能力。開展製造企業與工業設計機構精準對接,推進工業設計產業化。鼓勵重點企業設立網際網路型工業設計機構,發展工業設計資源網上共享、網路協同設計、眾包設計、虛擬仿真等網際網路工業設計新技術、新模式。開展服務型製造示範遴選活動,培育發現一批示範帶動作用強的典型範例,深入開展“服務進千企活動”等活動,促進模式創新和套用推廣。鼓勵企業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開展產品綠色設計,在產品設計開發階段系統考慮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個環節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影響,促進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向綠色低碳轉變。
|
(一)數位化典型套用場景打造工程。 圍繞製造業數位化套用場景資源,重點謀劃推進船舶總裝建設數位化轉型、飛機裝配智慧型升級等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改造升級項目。 (二)智慧型化改造提升工程。 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工業機器人、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能源裝備等重點領域,推進智慧型化、數位化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物流倉儲、經營管理、售後服務等關鍵環節的深度套用。在基礎條件較好的領域,開展數位化車間/工廠的集成創新套用示範。 |
第二節 推進原材料工業深度開發
聚焦高級化、精細化、規模化,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原材料工業綠色高效發展。
一、推進高級化發展。
延長石化產業鏈條。保持乙烯、丙烯、PX、PTA等大宗基礎化工原料規模優勢,推進石化產業向高端化發展,沿著烯烴、芳烴、新材料與精細化工產業鏈,布局從“石油—差別化纖維—時裝”“石油—高端樹脂—新材料製品”“石油—橡膠—輪胎”“油品—表面活性劑—日化產品”“瀝青—碳素材料”“石油、煤焦油、生物質—專用化學品”等優勢產品鏈。
做強冶金產業鏈條。發展高品質鋼鐵材料、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等套用產業,加強與下游套用產業的市場對接和配套協作。針對高端汽車板、電工鋼等產品需求,提升產品檔次、提高本地市場占有率;圍繞船舶與海洋工程用鋼、裝備用鋼、建築用鋼、軍工鋼等優勢鋼鐵新材料發展下游高端用鋼產業,上下游產業互動提升,增強產業鏈整體競爭實力。
補齊菱鎂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短板。重點發展特種鎂質耐火製品、航天航空用耐火塗料,培育壯大鎂建材和鎂化工產業,補齊產業鏈短板。鼓勵企業在新材料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校聯合建設技術研發、檢驗檢測等創新和公共服務平台,強化新材料領域的技術支撐。
二、推進精細化發展。
推進石化產業“減油增化”。推動全省煉化結構由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型轉型升級,促進煉化生產向安全清潔綠色高效生產轉型,實現煉化產業集約化、高端化、綠色化、一體化發展。積極推動燃料型煉廠實施成品油質量升級,全面轉型為以化工新材料為主的新型特色煉廠。重點發展高端聚烯烴、專用樹脂、特種工程塑膠、高端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功能材料、醫用化工材料、高端電子化學品、日用化學品等專用化學品,新型催化劑、特種添加劑、新型助劑等特種化學品。
推進冶金產業精深加工。鋼鐵行業重點發展高純鐵粉、粉末冶金製品、人參鐵鑄件等礦產深加工產品;瞄準先進鋼鐵材料的發展方向,以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鋼、汽車用鋼、裝備用鋼、電工用鋼、建築用鋼、軍工用鋼等高品質鋼鐵材料為重點,提高高端鋼材產品的供給能力和水平。有色金屬重點發展鋁合金、鈦合金、高溫合金、高性能銅材料等有色金屬材料及製品;推進鋁合金擠壓材、板帶箔材等加工材及深加工產業發展;擴大鈦合金管材、棒線絲材和零部件產量;積極發展軍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先進鋁合金、鈦合金材料。
推進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等重大需求,重點發展碳纖維、芳綸纖維等纖維材料,稀土磁性材料、高純金屬、泡沫金屬等功能材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電子陶瓷、高性能銅箔等電子材料,高性能電解銅箔、新能源複合金屬材料等新能源材料,以及單晶合金、耐蝕合金等航空材料。
三、推進集群化發展。
建設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全面建設大連、盤錦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改造提升撫順、遼陽、瀋陽、錦州、營口五大具有產業競爭力的石化產業基地,著力打造阜新、葫蘆島、鞍山三大特色石化產業基地,按照核心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逐步完善從油氣加工、有機化工、高分子聚合物化工、化工新材料到精細化工的全產業鏈,從而實現遼寧省石化產業的高質量、綠色生態化發展。
推進冶金產業集群發展。以新材料和深加工為重點,積極推進綠色冶金產業集群發展。重點發展鞍本鋼鐵深加工產業集群、遼陽工業鋁材深加工產業集群、大石橋—海城菱鎂新材料產業集群、錦州鈦及特種金屬產業集群、營口鋼鐵深加工產業集群、瀋陽蘇家屯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群、大連金州登沙河精品鋼材產業集群和朝陽有色金屬產業集群等。
|
(一)烯烴產業鏈提升工程。 重點發展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丙烯專用料、EVA樹脂、ECOH樹脂等高端聚烯烴,補充完善環氧乙烷深加工產業鏈,發展下游塑膠製品、日用化學品關聯產業。到2025年,烯烴原料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大部分合成樹脂、表面活性劑產品實現在省內精深加工。 (二)芳烴產業鏈提升工程。 構建煉油—PX—PTA—聚酯深加工全產業鏈。到2025年,全面提升PTA產品在省內精深加工比重。 (三)精細化工產業鏈提升工程。 重點發展工程塑膠、高性能合成纖維、碳素、特種橡膠、功能性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及電子化學品、新型催化劑、環保型水處理劑、油品添加劑等高端專用化學品。 (四)高品質鋼鐵材料產業鏈升級工程。 重點發展海洋工程和船舶用鋼、裝備用鋼、建築用鋼、汽車鋼、電工鋼、軍工鋼等先進鋼鐵新材料。加強與下游用鋼產業的配套協作,加大先進鋼鐵材料的研發力度,推動鋼鐵深加工產業集群化發展。 (五)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產業鏈升級工程。 以鋁和鈦產業為重點,加強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建設,培育深加工企業。重點發展軍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海洋工程等領域先進有色金屬材料,提高產業鏈創新能力和水平。 (六)菱鎂產業鏈升級工程。 提升鎂質耐火材料質量穩定性,重點發展含鉻產品的替代製品、無碳低碳鎂質耐火製品和軍工、航天航空用耐材塗料。研發和生產高性能、高附加值鎂質建築材料和化工材料,加快推廣二氧化碳回收及提純、電熔鎂砂能源綜合利用等新技術。 |
第三節 推進節能環保產業培育壯大
聚焦綠色化、高值化、多元化,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形成,提升遼寧省產業綠色發展水平。
一、推進綠色環保產業發展。
補齊綠色環保產業短板。加快改善環境質量、補齊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項目及環境安全保障項目建設。引導大型節能環保裝備製造企業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建設環保裝備產業園區和環保服務業集聚區,支持園區聘請“環保管家”“能源管家”,推廣節能環保服務。
大力發展綠色環保裝備。研發和推廣套用高效加熱、節能動力、餘熱余壓回收利用等工業節能裝備,低能耗、模組化、智慧型化污水、煙氣、固廢處理等工業環保裝備。重點推廣非電行業廢氣超低排放、有機廢氣治理裝備。
壯大綠色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智慧型船舶、綠色環保、高端裝備、能源電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綠色製造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做大做強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二、加快資源綜合利用。
推進再生資源高值化循環利用。以廢鋼鐵、廢塑膠、尾礦、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為重點,推動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依託優勢企業技術裝備,推動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依託網際網路、區塊鏈、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構建國內國際雙軌、線上線下並行的再生資源供應鏈。鼓勵建設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產業園區,推動企業聚集化、資源循環化、產業高端化發展。統籌布局退役光伏、風力發電裝置、海洋工程裝備等固廢綜合利用。
推進工業固廢規模化綜合利用。推進尾礦、粉煤灰、煤矸石、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赤泥、化工渣等大宗工業固廢規模化綜合利用。推動鋼鐵窯爐、水泥窯、化工裝置等協同處置固廢。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和企業加強資源耦合和循環利用,創建“無廢園區”和“無廢企業”。實施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通過以評促用,推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新增工業固廢能用盡用、存量工業固廢有序減少。
做大做精再製造產業。積極推廣再製造產品,大力發展高端智慧型再製造。加快增材製造、特種材料、無損檢測等再製造關鍵共性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套用。發展先進航空發動機中單晶/定向高溫合金渦輪葉片、調節片等構件的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推廣基於增材製造的廢舊工具機關鍵零件質量控制及性能預測評估技術,積極研發大功率工業級金屬3D印表機,支持發展鐵基合金鍍鐵再製造技術和無刻蝕鍍鐵技術。推動再製造產品的評定和推廣套用,發布一批省級再製造產品技術目錄,規範再製造產品技術目錄。
三、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
氫能產業。支持煤制氫、化工尾氣制氫、可再生能源電力制氫等多種途徑制氫。支持低成本制氫、儲氫、運氫示範項目建設,打造國內首家氫能戰略儲備中心。謀劃建設氫能碼頭和氫能貿易中心。
風電產業。積極推進遼西北和貧困地區風電場建設,按集中與分散並舉、陸地與海上齊進的原則布局新增風電,鼓勵風電就地消納。
光伏產業。重點支持在農村、廢棄礦區等地利用閒置土地、荒坡、設施農業等發展光伏,推動太陽能多元化利用。推進村級光伏電站建設,大力發展農光互補等分散式光伏發電,促進農村光伏建設與建築、設施農牧業相結合。
核電產業。穩步推進紅沿河二期建設。加大核電安全投入,完善核電安全監管,加強在運核電廠、工程建造現場及核級設備製造廠等一線監管力量。積極探索核能綜合利用,推進核能制氫、核能供暖等核能綜合利用。
|
(一)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數字平台建設項目。 開展再生資源產業數位化平台建設,加快推廣“基地+平台+金融”模式,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數位化轉型。 (二)環保產業服務專業平台建設項目。 培育掌握特色核心技術、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環保龍頭企業,推動提高環保設備製造業占環保產業比重。 |
第四節 加速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聚焦生態化、循環化、減量化,加速推進生態農業發展。
一、加快打造優質生態農業。
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化肥減量增效等技術,引導農民施用有機肥、炭基肥、沼渣沼液還田等方式減少化肥使用。引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大力推廣使用高效、低殘留農藥和精準施藥配套技術;進一步擴大生物農藥的使用範圍,以逐步替代化學農藥的使用;推進地膜使用標準化減量化,推廣和擴大可降解農膜的使用;鼓勵農膜生產企業開發更多種類的功能性可降解農膜;對廢舊農膜應加強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建設一批廢舊地膜回收網點和加工廠,探索地膜使用量控制機制。
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方式。加大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和健康養殖,大力推廣優質、高效和集約化的生態養殖新技術。積極探索畜禽養殖與糧食、蔬菜、林果、養魚相結合的生態種養新模式和新技術,逐步建立種、養、加相結合的複合型生態系統模式。
加快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推廣污水減量、厭氧發酵、糞便堆肥等生態化治理模式,建設覆蓋全鏈條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對畜禽糞污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以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做好新建、改(擴)建畜禽養殖小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嚴格環境審批手續,確保糞污處理設施建設的高標準,保證污染物排放達到標準。
推進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實施秸稈機械還田、腐熟還田、青黃貯飼料化、食用菌基料化利用,實施秸稈氣化、固化成型、材料化緻密成型等項目,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
二、全面開展典型模式示範。
生態循環模式。在條件成熟地區突出種養融合、互利互促,促進資源區域循環綜合利用,大力推廣套用“稻漁共生”“養殖—沼氣—種植”、果園立體種養、一水兩用、一地多收的多功能生態循環模式。推廣“糧食種植+生態養殖+有機糞肥施用+有機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多級循環利用模式。
保護性耕作模式。由中科院所屬相關機構、省內科研院校、企業和地方政府聯合推進,在鐵嶺市昌圖縣、阜新市阜蒙縣、瀋陽市瀋北新區建設3個萬畝級黑土地保護利用核心示範基地,在錦州市黑山縣、盤錦市大窪區、朝陽市建平縣建設3個千畝級輻射示範基地,重點開展地力提升和保育技術、種養一體化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智慧型化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體系等科技成果試驗、示範、推廣。
三、夯實生態農業發展基礎。
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推進退化耕地治理,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綜合運用保護性耕作、施用有機肥和秸稈還田等措施,改善耕地內在質量,提高耕地基礎地力。
強化耕地質量監測監管。紮實推進全省耕地質量監測網路建設,按照每10萬畝建設1個監測點的標準,加快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建設;以每1萬畝為單位建立0.5萬個耕地質量調查點。建設省、縣兩級耕地質量數據信息平台,加強耕地質量數據信息管理、分析和使用。建設省、市、縣三級黑土地保護監測評價隊伍,完善耕地質量監測與評價技術標準和規範。
|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工程。 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動農業地方標準制定。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 (二)“黑土糧倉”工程。 建設全域黑土地綜合利用保護示範。集成示範以秸稈還田為主,有機肥施用、輪作培肥、深松深翻等為輔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大力開展農業循環體系、農業廢棄物多樣性利用、資源減量與替代、農業污染治理等新技術和新方法套用推廣。 (三)生態循環型農業示範。 創建一批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創建若干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基地。以各類新型經營組織為實施主體,集成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和成熟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
第五節 探索“雙碳”目標實現路徑
聚焦低碳化、清潔化、高效化,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和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探索“雙碳”目標實現路徑。
一、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
提高工業能效水平。推動冶金、石化、建材等重點高耗能行業企業和紡織、製紙、皮革等行業企業實施綠色低碳改造,推進變壓器、鍋爐(窯爐)、電機系統、風機系統、餘熱余壓利用等通用設備綠色低碳改造。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引導和鼓勵發展電弧爐短流程煉鋼,逐步提高電爐煉鋼在鋼鐵冶煉中的占比,降低鋼鐵行業總體排放水平。鼓勵鋼鐵、建材、石化等實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試點示範。
推動重點行業生產過程清潔化。推進重點行業企業依法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引導企業使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從源頭削減或避免污染物產生。深入挖掘重點行業企業減排潛力,降低治理成本。鋼鐵、水泥行業推進超低排放改造,鋅冶煉行業實施高效清潔化電解、氧壓浸出技術改造,石化行業開展高效催化、高效精餾、重劣質渣油低碳深加工等工藝技術改造。針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煙(粉)塵等主要污染物減排,支持一批通過採取改進生產流程、調整生產布局、改善管理、加強監測等措施,以及對物料、水和能量等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和循環使用,發展減排的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項目。
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套用。鼓勵企業加強設備更新和新產品規模化套用。推廣可降解生物基材料製品及高阻隔多層共擠功能性薄膜、廢舊塑膠瓶或瓶片加工生產化纖用再生聚酯專用料、管材用改性再生專用料技術裝備。研發和套用氫冶煉、富氧冶煉等低碳鋼鐵製造技術、利用環氧乙烷和二氧化碳反應生產新能源鋰電池電解液溶劑技術、二氧化碳和氯氫催化反應生成甲醇技術。最佳化完善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套用保險補償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技術裝備、綠色材料套用。鼓勵各地方、各行業探索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新機制。
二、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提升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推動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穩步推進能源供應體系轉型。鼓勵氫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的套用。嚴格控制鋼鐵、煤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業煤炭消費,鼓勵有條件地區新建、改擴建項目實行用煤減量替代。控制新增煤電規劃建設,進行煤電機組節能減排改造,持續加大落後煤電機組的淘汰力度。
提升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在能源消費環節,開展以電代煤、以電代油、以電代氣、以電代柴,加快形成以清潔電力為中心的能源消費體系。在具備條件的行業和地區加快推廣套用電窯爐、電鍋爐、電動力設備。鼓勵工廠、園區開展工業綠色低碳微電網建設,發展屋頂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等,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重點用能行業的節能技術裝備創新和套用,持續推進典型流程工業能量系統最佳化。推動工業窯爐、鍋爐、電機、泵、風機、壓縮機等重點用能設備系統的節能改造。加強高溫散料與液態熔渣餘熱、含塵廢氣餘熱、低品位余能等的回收利用,對重點工藝流程、用能設備實施信息化數位化改造升級。鼓勵企業、園區建設能源綜合管理系統,實現能效最佳化調控。
三、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鞏固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控生態空間占用,穩定現有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等固碳能力。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推動城鄉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加強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推廣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
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濕地保護。整體推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提升海草床、鹽沼等固碳能力。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提升生態農業碳匯。
|
(一)工業降碳減排工程。 推動冶金、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業重點企業實施綠色化低碳化改造,推進變壓器、鍋爐、電機系統、風電系統、餘熱余壓利用等通用設備綠色化低碳化改造。 (二)鞏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工程。 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嚴守生態空間占用,穩定現有生態系統固碳作用。嚴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推動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加強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三)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工程。 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提升碳匯增量。以森林、草原為重點,開展林草碳匯試點工作,完成1000塊碳匯樣地調查和數據分析,構建主要造林綠化樹種碳匯模型,逐步提升碳匯能力。 |
第四章 穩步推進生態產業化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依託森林、草地、濕地、海洋和冰雪等具備優勢資源要素,構建符合遼寧省實際的生態產業化發展機制。
第一節 推進森林資源生態產業化
以綠色發展為目標,以安全、生態、協調為發展方向,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生態林業,保障遼寧省森林生態安全。
一、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提升中藥材規模和質量。發展道地藥材標準化種植,發展關龍膽、遼細辛、遼五味、人參、威靈仙等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發展中藥配方顆粒,開發保健品、藥膳和藥食同源中藥材等系列產品,擴大中醫藥生產加工規模,提高產品附加值。
提升產品加工科技水平。加強林業與科技融合,依靠優質品種推廣和豐產栽培技術,建設大型山野菜、食用菌等林產品和有機食品精加工基地。
規範林下畜禽蜂蛙養殖。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進一步明確林下雞鴨、蜜蜂、林蛙等養殖規則,加強科技投入,實施標準化生產,規範林下養殖產品銷售質量和銷售途徑,實現林下養殖規模化、標準化。
二、做大做強林產品市場。
實施林業產品名牌戰略。通過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帶動,培育和創建丹東板栗、建昌核桃、撫順和遼陽大果榛子、遼東紅松子、葫蘆島大棗、鞍山南果梨和君子蘭等一批特色林產品品牌。提升林產品加工業,鼓勵和引導企業重點發展經濟林、森林中藥材、森林食品等非木質林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快推進林產品加工產業園區發展。
加強林業生態產品市場建設。通過政府引導和激勵,增加生態產品的需求,促進利益相關方進行市場交易。引入社會資本和專業運營商具體管理,提高資源價值和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建立現代物流體系,加強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林業生態產品出口。
科學發展地方特色經濟林。突出區域和產品特色,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形成以瀋陽設施葡萄、寒富蘋果、蘋果梨,大連蘋果、甜櫻桃,鞍山南果梨,丹東草莓、藍莓,錦州葡萄,營口蘋果、葡萄,朝陽蘋果,葫蘆島蘋果、秋白梨等經濟林產業發展格局。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規範林地承包經營,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探索完善“三權分置”運行機制,鞏固所有權、保障承包權、落實經營權,鼓勵公益林經營,放活商品林經營。規範林權流轉、完善林權流轉服務、推行林地流轉備案制度、強化流轉管理、加強林權流轉用途監督、推進林權流轉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做好林權管理社會化服務。引導和鼓勵農民以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入股、合資、合作等形式組建專業合作組織。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以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推動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規範發展,推進分類管理,活化經營機制。進一步開展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行動,促進合作社提質提效。
|
(一)道地藥材示範基地工程。 建設道地藥材參茸、遼五味等示範基地,開展道地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二)林下養殖有機食品精深加工。 採用國際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建設林下養殖產品精深加工。 (三)中藥材產學研深度開發工程。 依託遼寧省科研院所,知名中醫藥企業,圍繞遼寧中藥材綜合利用開發產業,針對制約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問題進行聯合攻關,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 (四)生態經濟林示範基地工程。 因地制宜營造遼寧特色生態經濟林,實施林下立體複合經營,提升森林經濟產出效率。 |
第二節 推動濕地資源生態產業化
以內陸和沿海濕地資源為依託,以創建遼河國家公園為契機,全面整合全省濕地資源,綠色升級傳統濕地產品,培育濕地教育產業,做大做強遼寧濕地綠色品牌。
一、加速傳統產業綠色轉型。
促進濕地傳統綠色食品規模化。創建國家級水產生態養殖示範場,提升遼寧河流濕地稻魚養殖生產,整合河蟹養殖產業,擴大藕蓮、籽蓮種植,創新鹼蓬、葦筍等綠色食品開發,通過政府引導和企業聯動,整合零散養殖戶,促進濕地食品規模化高質量發展。
推動濕地原料綠色創新發展。依託豐富蘆葦植物資源,綠色升級造紙、編織、人造絲等原料生產。引導創建蘆葦綠色加工生產農業合作社,推廣蘆葦編織工藝品、文創旅遊紀念品、康養生活用品等生產,實現濕地資源的綠色化利用。
二、積極培育濕地服務業。
拓展濕地生態教育產業。以遼河國家公園建設為核心,強化全省濕地與野生動植物相關自然保護地的生態教育職能。通過強化管理、增加資金投入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手段,開展濕地教育培訓,向社會開放濕地生態教育服務,提升全民濕地保護意識,提升濕地保護管理水平。
發展濕地生態康養高端服務業。與溫泉康養、文旅康養和醫療康養結合,建設濕地生態康養服務高端產業示範區,建立遼河流域、鴨綠江和大小凌河流域的濕地康養產業體系。
|
(一)生態種養循環工程。 充分利用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統的天然淨化能力,形成種植業和養殖業共生的循環經濟鏈。 (二)濕地產業鏈提升工程。 延長產業鏈條,發展魚、蝦、貝、藻類、水稻、蓮藕等綠色有機食品及副產物加工。開展濕地創意文化產品研發、影視製作、動漫製作、濕地寫生、攝影等產業。 |
第三節 推動草沙資源生態產業化
堅守生態保護優先原則,以遼西丘陵水土保持與防風固沙生態屏障建設為契機,推進草沙生態產業化,完善草牧產業和畜禽養殖業發展,推動矽砂和風光電產業與生態修復協同發展。
一、打造草沙生態產業。
建設優質人工草場。通過標準化圍欄人工草場建設,建立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現代牧草生產基地,推進集中連片、節水灌溉、精準管理的人工種植高產優質飼草基地建設。
壯大牧草加工產業。依託牧草產業戰略聯盟,整合草產品加工科技資源,實現集團化經營。根據我省草原以灌草叢為主的特點,研發新技術充分利用灌木深加工,特別是山坡地小型灌草叢收割機械和灌木柔絲、粉碎等加工機械,解決飼草短缺問題,促進草畜平衡發展。
推進草畜一體化發展。圍繞現代草產業發展,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最佳化調整產業結構,全面推行草畜一體化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推廣肉牛雜交改良技術、飼料飼草使用技術等牧業養殖綜合配套技術,建設草原生態綠色畜牧基地。
推動矽砂和風光電產業。充分發揮中國鑄造用矽砂產業基地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發展精品鑄造用砂。大力壓縮附加值較低且對資源破壞程度大的產品產量,重點發展舊砂再生技術、砂芯3D列印技術、石油壓裂砂、航天精工鑄造用砂、特種覆膜砂、消失模砂等科技含量高的矽砂項目,打造高端鑄砂、精品鑄砂加工基地。
二、規範完善草沙產業。
制定標準規範產業發展。政府協同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制定草沙產品行業標準,研發新產品。成立草沙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加強原料和產品質量檢驗,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和自建基地的方式擴大產業規模,保障原料供應,提高企業加工能力。
完善供需產業鏈條。通過訂單收購、返還利潤、參股入股等形式,構建穩定的購銷關係,形成農民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企業走、企業跟著市場走的產業鏈條。帶動規模化養殖,減少草沙產品遠距離運輸,儘可能讓產品就地轉化,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
(一)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項目。 大力發展苜蓿等優質牧草種植,每年建設1個優質高產飼草料基地,共建設5個。每年實施糧改飼60萬畝,收儲青貯飼料200萬噸。 (二)最佳化畜牧業發展布局。 以瀋陽地區為中心,開展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積極推廣整株青貯、全混合糧飼餵技術,探索和建立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推進一體化經營,提高奶業綜合競爭力。 |
第四節 推進海洋資源生態產業化
以實現海洋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產業化為目標,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下,合理開發海洋資源,逐步實現海洋資源生態產業化。
一、促進傳統產業生態轉型。
海洋漁業。嚴格執行海洋漁業伏季休漁制度,逐步壓減漁船數量和功率總數,控制近海捕撈強度,引導漁民轉產轉業。開闢遠洋漁業可持續發展新空間,參與以南極磷蝦漁業為代表的全球漁業資源開發,培育建設高端遠洋漁業產業基地。支持規模化、立體化、智慧型化養殖,推進貝殼等養殖生產副產物資源化利用,進一步挖掘遼參、錦州毛蚶、營口海蜇、大連鮑、大連蚝、大連裙帶菜、丹東黃蜆子、東港梭子蟹、東港雜色蛤等品牌價值。
海洋鹽業和鹽化工業。加快鹽田改造升級,推進海鹽工廠化、集約化生產,穩步提高海鹽單產和產品質量。加速海洋鹽業產品結構調整,擴大精製鹽產能,逐步擴大工業鹽等高附加值系列產品生產供應。積極拓展濃海水及苦鹹水綜合利用與深加工,依託新技術新產品,打造高端鹽化工產業基地,推進“水—電—熱—鹽田生物—鹽—鹽化”一體化發展。
二、推進新興產業綠色發展。
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業。推進海洋生物製藥、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新型海洋生物原料、海洋現代中藥、海洋生物基因製品等研發和生產,重點推進抗阿爾茲海默病甘露特鈉等海洋創新藥,大力發展南極磷蝦油、海藻深加工等新型海洋生物製品,提高高利潤率產品占比。
海洋清潔能源利用業。有序推進海上風電技術創新和示範套用研究,發展海上風電輸電創新技術,建設海上風電場配套電力輸出工程。培育海洋能開發利用和裝備製造企業,開展波浪能發電工程示範。支持海洋清潔能源與海水淡化和深遠海養殖發展新模式,推動漁光一體智慧漁業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海水氫能源開發利用,加快氫能產業基地建設。
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擴大海水淡化規模化套用,支持大型海水淡化項目和配套輸水工程,加快推進海水綜合利用及配套管網工程高新技術示範。鼓勵海島因地制宜建設海水淡化工程,提高海水淡化在區域供水的配置比例。推進海水提取微量元素技術產業化,加快海水提取鉀、溴、鎂等系列化產品開發,實現海水化學資源高值化利用。推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集成技術拓展套用,拓展形成電、熱、水、鹽一體化海水綜合利用產業鏈。
|
(一)“藍色糧倉”工程。 1.現代海洋牧場建設。加快海洋牧場示範區,形成鴨綠江口海域、長山群島海域、遼東半島西部海域、遼東灣北部海域和遼西海域等大海洋牧場核心片區。 2.漁港經濟區。建設重點漁港30座左右,整合現有小散和不規範漁港,騰退恢復自然岸線,推動海洋漁業與休閒旅遊、海洋康養等融合發展。 (二)原生優質自然資源養護區建設工程。 1.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區。建設原生優質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區15個,約200萬畝,涉及原生優質海洋資源養護品種20種左右。 2.濱海濕地資源養護區。建設鹼蓬濕地資源養護區,利用濕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發展藍碳產出生態服務和生態產品,促進海洋生態旅遊、生態養殖、碳交易等新業態的發展。 3.海洋鹽業資源養護區。依託全國四大海鹽場之一“中國海鹽之鄉·復州灣”優質自然資源,建設21萬畝海洋鹽業資源養護區,重點採用新技術對鹽田進行製鹽工藝改造。 |
第五節 培育冰雪資源生態產業化 以國民消費升級為契機,打造全國知名冬季特色冰雪體育文化基地和冰雪裝備製造基地。
一、大力發展多元化冰雪產業。
打造冰雪產業集聚區。依託遼寧省大中小型32個滑雪場打造行業聯盟,形成協作和良性競爭關係,增加冰雪資源經濟產出,培育遼寧東部冰雪產業集聚區,融入國家北方冰雪運動總體發展戰略。
冰雪資源與文創體育產業融合。以“冰雪遼寧”為主題,開發冰雪嘉年華、冰雪馬拉松等民眾參與度高的冬季活動項目。打造滑雪節、冰雕雪雕大獎賽、“雪原探險”系列活動等戶外活動。發展“冰雪+體育”,打造國內知名冰雪賽事基地。
二、培育壯大冰雪裝備製造業。
推動冰雪裝備製造業技術研發。圍繞重點領域,推動科技研發,著力突破冰雪裝備製造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打造輕重裝備結合、研發製造銷售服務兼顧的全產品鏈、全產業鏈的冰雪運動裝備製造基地。
拓展冰雪裝備製造產業鏈。發揮傳統裝備製造業優勢,發展造雪機、壓雪車、澆冰車、製冷等場地(館)設施設備和清冰車、除雪車、雪板養護等維修養護裝備。拓展冰雪裝備製造產業鏈,培育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冰雪裝備企業。
|
(一)冰雪運動項目。 鼓勵建設冰雪場地設施,舉辦全民冰雪運動會、青少年冬季項目運動會。積極申辦全國冬運會,支持各地承辦國家級、國際級高水平冰雪賽事活動。推動瀋陽冰上運動中心、撫順雪上運動中心等建設。 (二)培育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基地。 遼寧特色冰雪體育裝備中心、中奧冰雪裝備產業園、錦州大型冰雪體育裝備製造業園區等。 |
第六節 加快生態旅遊產業發展
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新模式,高質量開發森林、海洋、濱河濕地和溫泉冰雪等生態休閒產品,打造休閒度假勝地。
一、深度挖掘優勢旅遊資源。
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推進冰雪游、沿邊游、民俗游、紅色游、溫泉游、楓葉游等,培育旅遊新業態,開發特色旅遊觀光項目和文化休閒體驗項目。
打造山地全季旅遊。大力推動桓仁五女山創建5A級景區,依託鞍山千山風景名勝區、丹東鳳凰山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地,持續宣傳推介春季以“賞花觀鳥休閒度假游遼寧”為主題,夏季以“消夏避暑遼寧行”為主題,秋季以“賞楓採摘休閒遊,金秋美景遼寧行”為主題,冬季以“嬉冰雪 泡溫泉 到遼寧 過大年”為主題的遼寧“四季旅遊”品牌。
二、加快發展草沙生態旅遊業。
發展草沙生態游。圍繞沙地、天然草原、林下草原、盆景草原、稀樹草原等不同類型的草沙景觀,建設沙地植物園,增加科普基地,開發民宿、農家樂、房車營地等旅遊項目。
發展民族文化游。依託遼西北的滿蒙文化、紅山文化等資源,挖掘民族傳統文藝表演、民族體育、傳統人文景觀資源等傳統文化資源,打造以皇家牧場文化和滿蒙文化體驗為內涵的民族文化旅遊精品線路。
三、積極推進海洋生態旅遊業。
轉型升級濱海旅遊產業。開發海洋美食消費、文化創意、海洋生態觀光體驗、郵輪遊艇、避暑旅居、休閒度假康養等高附加值特色文旅產品,規劃建設一批高端濱海旅遊項目。拓展國際郵輪旅遊線路,推進中國(大連)郵輪旅遊發展試驗區建設,助力大連國際郵輪客運中心建設。
加快發展海洋海島休閒度假旅遊。開發海島度假、濱海溫泉、海洋文化展示、海洋美食消費等多種旅遊業態,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海洋海島旅遊產品。開發面向日本、韓國、俄羅斯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的避暑旅居海島。
四、加快推動冰雪旅遊。
依託東部和西部的山地冰雪資源,錦州灣海冰資源,大遼河、大小凌河等水系的河冰資源,打造冰雪溫泉、冰雪觀賞、氣候體驗、冰雪度假、冰雪遊樂等冰雪旅遊新產品,挖掘遼寧地域特色冰雪活動。
|
(一)打造四季旅遊線路品牌。 1.春:結合濕地河口和鄉土鄉情,重點培育沿海六市江河入海口春季觀鳥浪和瀋陽、大連、鞍山、丹東、營口鄉村賞花踏青游等春季“賞花觀鳥”精品線路。 2.夏:結合生態康養和親子研學,重點培育濱海避暑旅居游和遼東森林避暑養生游等夏季“消夏避暑”精品線路。 3.秋:結合弘揚抗戰精神和抗美援朝等紅色記憶,重點培育瀋撫本丹沈環線和大丹本鞍營大環線等秋季“賞楓採摘”精品線路。 4.冬:結合工業遺產和非遺民俗,重點培育瀋陽現代化都市圈、遼東山林冰雪溫泉游和遼西文化走廊等冬季“冰雪溫泉”精品線路。 (二)海洋文化與旅遊產業集群和重點項目。 大連金石灘度假區大白鯨航海時代、國際郵輪客運中心、中國大連漁市場。丹東浪頭港旅遊綜合體。錦州濱海新區帆船帆板訓練基地。 (三)特色冰雪旅遊項目。 撫順聚隆國際旅遊度假區、瀋陽奧悅冰雪及水上體育綜合體、盤錦遼河口冰凌穿越。 |
第五章 全面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態要素,開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第一節 推進生態資源保護和修復
科學推進國土綠化,積極開展森林、草原、河湖濕地、海洋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升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築牢遼寧生態屏障。
一、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
提升森林質量。培育鄉土樹種,加大中幼齡林的撫育力度,積極改造低效林和退化次生林修復。通過針闊混交、喬灌混交等方式,最佳化森林生態結構。到2025年森林蓄積量達到3.81億立方米,到2030年,碳匯量達2300萬噸。
強化森林資源保護與修復。維護以清涼山、龍潭灣等自然保護區為代表的天然林生態系統,將天然林和公益林納入統一管護體系。加大人工純林改造力度,培育復層異齡混交林,建設國家儲備林。推行退化防護林修復,恢復退化防護林整體功能。
加強全國科學綠化示範省建設。加強困難立地造林綠化技術研究,總結推廣困難立地造林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措施,因地制宜選擇綠化方式,倡導有條件地區營造伴有珍貴樹種的混交林。以落實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強遼東重要水源地生態保育、遼西北防風固沙、三北防護林、國家儲備林等重點工程建設。推進“網際網路+”義務植樹,提高義務植樹盡責率。完成造林56.67萬公頃,其中,飛播造林6.67萬公頃。
二、開展草原生態修復與防沙治沙。
促進沙化治理技術集成創新。強化風沙農作物選育研究,開展立體農業生態模式、沙丘地滴灌高效節水生態模式、旱生植物種質資源引進等風沙治理技術集成。結合當地經濟植物,強化防護林質量提升技術,建設經濟型防護林體系。開展沙地榛樹、沙地果樹選育研究,研發、篩選、示範推廣抗旱沙地作物,引進示範沙地農作物種植、病蟲害防治等綜合技術。
持續推進防風固沙生態屏障建設。推進草原生態修復和生態防護林建設,完善遼西生態廊道,支持彰武草原生態恢復示範區建設,推進遼寧西部百萬畝草原生態帶建設。劃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推進科爾沁沙地生態脆弱地區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三、推進河湖濕地系統保護與修復。
加強流域修復和污染防治。加強遼河、渾河、蒲河、北沙河、繞陽河、臥龍湖等流域岸線生態修復。開展遼河口乾支流排污口整治規範化試點,統籌開展流域工業污染源治理、城鎮污水處理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加大濕地生態修復力度。嚴格濕地及周邊環境用途管制,整合提升零散分布濕地生態資源品質。針對破碎化嚴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濕地,實施退養還灘等工程,綜合運用污染清理、地形地貌修復、自然濕地岸線、植被恢復、生態移民等手段,調整受損濕地生態系統結構,逐步恢復受損濕地生態系統功能。
四、加強海洋保護與修復。
系統修復受損海洋生態系統。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保護與修復海灣、海島、河口、濱海濕地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提升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建設海岸帶藍色生態屏障,提高海洋生態承載力和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強岸線岸灘整治修復。因地制宜實施海岸帶受損岸線整治修復,確保自然岸線保有率保持穩定。沿海城市依法清除岸線兩側的違法建築物和設施,恢復和拓展海岸基幹林帶範圍。
加強海島保護修復。堅持區域化、一體化,加強對受損海島的生態和植被的修復。實施清淤整治工程,恢復海島周邊海域的納潮面積和納潮量,提高海域水體交換能力。
|
(一)國土綠化工程。 合理落實造林綠化用地,堅持以水定綠、量水而行,加強精細化管理,積極採用鄉土樹種草種,科學恢復林草植被。 (二)草原保護和修復工程。 開展草原圍欄管護,實施草原生態修復和有害生物防治,推進退牧還草,建立完善省級國家標準草原固定監測點。 (三)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 開展退化濕地修復,開展國家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逐步完善全省濕地監測體系。 (四)海岸帶保護和修復工程。 嚴格保護現有自然岸線,修復受損岸線,實施“退堤還海”“退養還灘”,恢復海洋生態功能。 (五)遼河流域(渾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以遼河流域渾太水係為完整的地理單元,實現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中下游的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通過布設七個生態修復單元30個子項目,達到“修復礦山生態環境、改善河流和庫區水環境質量、增強東北森林帶水源涵養能力、保障國家農產品提供區生態服務功能、降低遼河口濕地污染負荷、提升遼河口濕地生物多樣性”等目標。 |
第二節 系統推動礦山建設與修復
統籌礦山生態修復與礦區自然資源利用,系統推進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歷史遺留礦山治理,促進礦地融合與礦山綠色可持續發展,探索礦山生態產業新模式。
一、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加強綠色礦山建設。新建礦山全部按照綠色礦山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積極推動已有礦山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到綠色礦山標準。
推進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建設。切實發揮地方政府組織領導作用,在礦山分布集中、綠色礦山建設成效顯著的地區,積極推動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規劃引領、政策推動,由點到面、集中連片、整體推動礦業綠色發展。
構建綠色礦業發展長效機制。建立完善分行業綠色礦山考評標準,堅持示範引領,細化落實綠色礦山激勵政策,落實礦產、土地、財稅、金融支持政策。對實行總量調控礦種的開採指標、礦業權投放,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優先向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安排。
二、推動礦山系統修復治理。
堅持礦山自然恢復。做好礦山生態環境本底評價,堅持因地制宜、節約優先、經濟可行的原則,劃定礦山生態修復類型,明確不同類型礦山生態修復策略,堅持自然恢復為主、避免過度人為干預。
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專項整治,加大廢棄礦山、政策性關閉礦山等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支持力度,及時復墾損毀土地。按照“一礦一策”原則,擴大礦山尾礦、廢棄礦山土石料等廢棄資源綜合利用規模與水平。
|
(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因地制宜開展礦山地質災害隱患消除、地形地貌重塑、土地復墾與綜合利用、植被恢復、礦區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工程後期管護、生態修復效果監測評價等工作。 (二)綠色礦山建設工程。 到2025年底,全省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的生產礦山數量預期達到260個左右,符合綠色礦山創建條件的生產礦山建成率預期達到50%,全面推進鞍山立山區、海城市、丹東鳳城市、盤錦興隆台區、鐵嶺調兵山市等5個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建設。 |
第三節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 以遼河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構建以遼河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持續最佳化生態安全格局。
一、加快遼河國家公園建設。
建設遼河流域生態文明示範區。實行遼河堤頂硬化、美化,全面打通濱河路網,深度挖掘和利用遼河歷史文化資源,在一般控制區開展河岸觀光、濕地教育體驗、生態農業等特色綠色循環低碳經濟,形成可重製、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典型模式,助力遼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
建立共建共管共享制度。研究制定遼河國家公園的法規制度體系,研究起草《遼河國家公園條例》,制定遼河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生態環境管控、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科普、訪客管理和社會參與等相關管理辦法和標準,共同保護國家公園周邊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
推進國家公園分區管控。合理劃定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嚴格保護重要物種棲息及繁殖地,確保種群穩定發展。國家公園內一般控制區原則上限制人為活動,通過必要的生態措施逐漸恢復擴大濕地規模,穩步提升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
二、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
推進自然保護區建設。整合最佳化及調整43處自然保護區,新晉升5處自然保護區,加強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和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強化對自然保護區規劃與實施的指導,構建完善的自然保護區評估體系。
保護提升自然公園。開展自然公園的邊界調整,對2處風景名勝區、5處地質公園地質遺蹟和2處海洋公園進行保護恢復和功能提升。
加強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與管理。加強大連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海縣長山群島、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盤錦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4處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的保護和管理,提升遼寧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國際影響力。
三、修復提升生態系統連通性。
打造多功能生態網路。依託重要山脈、河流水系、動物遷徙路線、重要交通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連通醫巫閭山、樓子山、五花頂、大黑山、大夥房水庫等大型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重要湖庫濕地等重要生態源地。營造“源廊成網、生境連通”的多功能生態網路,增強生態系統整體性和系統性。
生物廊道修復與提升。以朝陽、阜新、葫蘆島、錦州、瀋陽部分區域為重點,進行植樹造林和林分改造,修復以天然針闊混交林為主的生物廊道。以撫順、本溪、丹東、營口、鞍山等部分區域為重點,選用沙松、紅松等本地樹種最佳化森林樹種結構,修復以紅松沙松闊葉混交林為主的生物廊道,改善生物生境質量,提升廊道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
|
(一)重要生態廊道與生態網路建設重點工程。 對於廊道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急需提升的區域,如盤錦市、錦州市、阜新市等,採取封禁保育、植被恢復、生態補水等生態保護措施。 (二)自然保護地體系重點工程。 1.遼河流域生態文明示範區工程。構建遼河幹流和濕地生態系統生態帶,保護遼河及流域生物多樣性及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 2.遼河國家公園建設工程。依據遼河流域特點,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遼河國家公園。 |
第六章 構建生態經濟發展長效機制
第一節 健全工作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省生態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統籌解決生態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建立健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和地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和配合。建立健全生態產業資源開發和產業生態化的多部門聯合預審機制。
第二節 創新體制機制
激活生態經濟運行機制。探索利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產業治理等逐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推動生態經濟科技創新。積極探索研發一批低成本、效果好、易操作的環境治理技術和裝備,重點推廣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清潔生產、水生態修復等實用技術,出台相應技術規範和指南,加強對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修復的技術指導。
最佳化生態產品有效供給。明確生態產品的產權歸屬,開闢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增值與收益、拓寬生態環境保護提供資金來源渠道的全新市場化路徑。制定生態產品和服務的統一標準和品質規範,實行標準化生產,有效開展生態保護、環境監測、價值評估等工作,建立與生態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空間開發格局。建立多元化主體共同參與和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各主體在生態產品供給決策、監督機制等方面作用。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繼續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分類實施,探索綜合性補償途徑。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制定和完善相關生態保護補償政策。堅持誰污染、誰賠償,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健全市域之間、縣域之間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實行以流域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為依據的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完善礦山環境治理恢復責任機制,加強環境保護監管,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
第三節 強化保障機制
發揮綠色發展基金撬動作用。充分發揮現有低碳綠色產業股權投資基金首期5億元基金作用。重點支持綠色高載能、先進裝備製造、生態旅遊、綠色交通、綠色農業等生態產業發展,促進生態經濟發展。鼓勵各市政府整合、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與社會資本共同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支持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生態修復、綠色產業發展。
用好用足人才政策。統籌人才專項資金,著力引進生態經濟相關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學科技術帶頭人等高層次人才及團隊。聘請技術顧問,在重大項目論證、技術研發等關鍵環節進行諮詢指導。
加強宣傳與公眾參與。發揮政府宣教職能,組織相關機構對企業進行綠色產品生產的宣傳教育培訓,提供生態技術支持。依託主流媒體、網際網路,發動廣大民眾積極投入生態經濟發展。增強民眾在生態經濟發展中的參與和監督作用。
政策解讀
一、編制背景
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八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加快構建生態文明5大體系,首提“生態經濟”概念,指出要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編制本規劃。
二、“十三五”期間發展基礎
工業生態化轉型潛力大。工業綠色轉型持續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和淘汰鋼鐵產能602萬噸、煤炭產能3857萬噸、水泥產能86萬噸。
農業生態化持續推進。“十三五”末,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3.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以上,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主要農作物化肥與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
自然資源生態保護修復成效初顯。治理歷史遺留礦山3407公頃,治理生產礦山3656公頃。修復海洋岸線64公里,濱海濕地6424公頃,海洋生態修復項目歷史遺留問題全部清零。
三、“十四五”期間主要目標
到2025年,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現代化生態經濟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科技創新、數智引領的綠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四、“十四五”期間重點任務
統籌推進產業生態化。一是推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完成工業的智慧型化、綠色化、服務化改造。二是推進原材料加工業深度開發,推動工業的高級化、精細化、集群化發展。三是推進節能環保產業培育壯大,培育綠色環保產業、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產業發展。四是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通過生態循環和保護性耕作等模式,打造優勢農業產業。五是探索“雙碳”目標實現路徑,推動工業低碳轉型、清潔能源低碳轉型、提升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
穩步推進生態產業化。推進森林資源生態產業化、推動濕地資源生態產業化、推動草沙資源生態產業化、推進海洋資源生態產業化、培育冰雪資源生態產業化、加快生態旅遊產業發展。主要是依託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冰雪資源要素,發展“生態+”產業。
全面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一是推進生態資源保護和修復,開展林業、草原、濕地、海洋4項生態資源要素的保護和修復。二是推進礦山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快綠色礦山和綠色礦山示範區建設,加大修復力度。三是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創建遼河國家公園並實行分區管控,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加強生態廊道的保護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