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國漢字)

道(中國漢字)

道dào,徒皓切,十九皓上聲。

【字形本義】

《鄭崗訓字》『運動行事,道學之道;行為規則,儒學之道。』

道,dao,《說文》『所行,道也。從辵從首。一達謂之道。』。所行,事也,運動;道即是事,相對於物。所行,謂也;道即是謂,相對於名。

【基本含義】

運動行事;行為規範;路、途徑、方法;言、理論、思想;道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
  • 讀音:dào
  • 部首:辶
  • 部外筆畫:9
  • 總筆畫:12
  • 繁體部首:辵
  • 繁體部外筆畫:9
  • 繁體總筆畫:13
  • 五筆:uthp
  • 鄭碼:UANW
  • 倉頡:YTHU
  • 四角號碼:38306
  • 筆順編碼:431325111454
  • 結構半包圍結構
  • 造字法:形聲
  • 詞性:名詞、動詞、量詞、介詞
文形字義,字形本義,基本含義,例句詳釋,《說文》所行,道也。,道,《正韻》言也。,路,《說文》道也。,《說文》道之引伸為道理。,有關道家、道教。,字形結構,漢字演變,解釋二,解釋三,解釋四,解釋五,常用詞組,音韻參考,康熙字典,說文解字,

文形字義

道dào,徒皓切,十九皓上聲。

字形本義

《鄭崗訓字》『甲骨文道,人於路上,行也,不失其道。道從首從三從止,首為起始,行有起止,一止行二,二止行三,三生萬物。道之本義:運動行事,道學之道;行為規則,儒學之道。
道,甲骨文、金文、篆文。道,甲骨文、金文、篆文。
注一:甲骨文「行」,十字路口,行、路二義。行《康熙字典》『又《增韻》路也。』。甲骨文道,沿路而行,當為之事也。
注二:起止所涉,行也事也;無非運動。由之本義,三生萬物⇔萬物三也⇔萬物三維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最早見於黃帝時期《廣成子.自然經》,道之金文,納入此義於字形。以此,道之理念與漢字同在,與中華民族同在。
《說文》『所行,道也。從辵從首。一達謂之道。』
註:所行,事也,道即是事,相對於物。所行,謂也;道即是謂,相對於名。一之起為首,一之達為止。

基本含義

行,事,謂,運動;行為規則。
路,途徑,方法,技藝,條狀物等。
言、表達、談說,猶謂;心裡說、說法、理論、思想、宗教教義等。
道理。

例句詳釋

道dào,根據《辭海》《新華字典》等,道非多音字。

《說文》所行,道也。

所行,事也,運動;道即是事,相對於物。所行,謂也;道即是謂,相對於名。此為道之本意。引申為行為規範。
事,無非運動。正如列寧所言『此世界除運動之物外,一無所有。』,道學之道,中文之道,辯證唯物。
詞組
道理(事理)、當道(主事)、守道(按規矩行事)、道德(行為規範和規律)、婦道、人道、天道、替天行道。
註:A道,A之所為,A之行為規範。守A道,為A之所為。不人道,不乾人事,不有人性。
古例
《老子》『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譯:事,可行也,(可不行也,)非恆行也。物,可名也,(可無名也,)非恆名也。
註:《韻會》『可者,否之對。』,可者,可不也。
《老子》『失道而後德。』譯:事做完不做,則有規律。
註:以上兩例,道是信息,名是載體,德是規律。以“道=規律、理、路等”代入以上,完全不通。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鄭譯:運動,始於一維,因碰 轉π/2而二維,再因碰 轉π/2而三維;三維運動,萬物之共性。
註:也《說文》『女陰也。』⇒『三生萬物。』⇔萬物,三維也。文通理通。
鄭譯:道生一維生根一,一生二維生根二,二生三維生根三,三生萬物成自然。
註:此為三維運動之最簡。
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法,《康熙字典》『又效法也。』
禮記·中庸》『天之謂;隨性之謂道;修道之謂。』
鄭譯:天之謂,性也。行為之謂,道也;修行之謂,敎也。
註:天命,猶基因、內因。謂《說文》『報也。』,所報,事也;即是道。人之可為,人之謂也;如吃如喝,如痴如醉。率《康熙字典》『又《玉篇》遵也。《廣韻》循也。』。人之所為多從心,非隨性。「道」僅限於人,則多有道理不通。
張道陵老子想爾注》:“道者,一也”。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道就是太上老君”。
鄭註:張道陵,叚道家之名,借《老子》之義,行唯心之路,與道家學說背道而馳。將不明無理強加於人,即是宗教。共產黨人不可信教,道理之所在。
例句
如來,佛祖之道,之法,之謂,之事,之信息。
佛祖,如來之名,之相,之身,之物,之載體。
註:如來、佛祖之別,事、物之別,名稱、謂稱之別。
道家之道、佛學之法、文言之謂、自然之事也。

道,《正韻》言也。

說,表達,猶謂。引申為說法、心裡說(生僻)理論、思想、宗教教義等。
註:所謂天者,言其然物而無勝者也。,言可以行為言,未必以聲以字以口。故此意不違道之本義。
詞組
道賀、道喜、道謝、道歉、道別、布道、傳道、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離經叛道。
古例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註:英文為『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此道與《老子》之道,略有不同。翻譯忽略了冠詞和時態。
《紅樓夢》『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註:道,以為,心裡說。
例句
無名三角地,有道半邊天。

路,《說文》道也。

道作路解。引申為途徑,方法、技藝、線條狀物等。
詞組
當道(擋路)、借道、黑道、白道、赤道、地道、鐵道、河道、道聽途說。
古例
明·劉伯溫《百戰奇略·計戰》『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
宋·朱熹《中庸集注》『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例句
考試一共十道題。|量詞用法。
立天之道隂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立人之道仁與義,立國之道和與強。

《說文》道之引伸為道理。

解,使「」在一些語境中具備褒義,如『道高一尺,魔高一長』之道,可釋為「有道理者」「正氣」「正義」。由此又引申為真實、正統,可作形容詞。
詞組
公道、地道,道地。
古例
《老子》『不笑不足以為道。』
註:道,解釋為「方法」、「理論」亦可,釋為「事」不通。
《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句
說話頭頭是道,做事樣樣在行。

有關道家、道教。

詞組
老道、貧道、道士、道姑、道袍、道觀。

字形結構

漢字結構:半包圍結構
道(中國漢字)
造字法:形聲
漢字首尾分解:辶首
漢字部件分解:首辶
筆順讀寫:捺撇橫撇豎折橫橫橫捺折捺

漢字演變

如圖所示:

解釋二

一、音dào
  1. 真理:客觀運動規律和軌跡,運動定律——就是道。
  2. 路、方向:街~、河~、鐵~、同~、門~、~聽途說、羊腸小~、治國之~、志同~合。。
  3. 方法;技藝:生財有~、醫~、棋~。
  4. 道理;事理:公~|天~|無~|坐而論~。
  5. 道德;正義:~義|人~|厚~|古~熱腸(表示待人誠摯熱情)|得~多助,失~寡助。
  6. 用言語表示:~謝、~歉、~別、說長~短、指名~姓。
  7. 以為;認為:你~是誰,原來是跑堂的上樓來。
  8. 線條細長的痕跡:橫~兒、鉛筆~兒、硬在玻璃上劃出~來。
  9.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傳~、修~、孔孟之~、安貧樂~。
  10.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家。
  11. 道教的簡稱,也指道教徒:~觀(guàn)、~袍、~士、~姑、老~。
  12. 中國歷史上的行政區域名。唐代分全國為十道,相當於後來的省;清代和民國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設道。
  13. 某些國家的行政區域的名稱。
  14. 量詞
    ①用於某些長條的東西:萬~金光、一~~水,一~~山。
    ②用於門、牆等阻隔物:兩~門、一~防線、一~高牆。
    ③用於命令、題目等:兩~難題、下一~死命令。
    ④相當於“層”“次”:省一~手續、一共四~菜。
  15. 宗教用語:道,之宇宙大道大道無序乃有序。此乃道也。~生一
二、音dǎo
  1. 疏通。“不如小決使道。”——《左傳》
  2. 引導。“來吾道夫先路”。——《離騷》
  3. 開導,教導。“其諫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莊子》
  4. 治理。“道千乘之國。”——《論語》

解釋三

  1. 道路。【例】地道、鐵道、下水道
  2. 途徑;方向。【例】志同道合、請你指條道兒。
  3. 道理;正當的事理。【例】頭頭是道。
  4. 方法,辦法;技藝。【例】門道|醫道|生財之道、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5. 德行;封建倫理綱常。【例】道義|大逆不道。
  6. 思想學說或宗教教義。【例】孔孟之道|傳道|修道。
  7. 道家。我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以老聃老子)和莊周(莊子)為代表。道,可道,非常道
  8. 道教。我國主要教派之一,創立於東漢時。道教徒;屬於道教的。【例】計公(袁可立)出處之際,其道尤龍海內。|道士|道姑|道觀。
  9. 民間信仰。【例】一貫道。(十)說。【例】道白|說東道西|一語道破。
  10. 引申為用話表示情意。【例】道謝|道歉。
  11. 歷史上的行政區域。在唐代相當於省,清代和民國初年在省下設道。
  12. 線條;細長的痕跡。【例】畫了一橫道兒。
  13. 量詞。【例】一道溝|兩道題|裂了一道縫兒。
  14. 中國古代的長度單位,常用來形容兩者間距離,即忽米,等於1米的十萬分之一。
  15. 【道德】 dàodé 一種社會性的意識,是人們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範。
    〖例句〗遵守公共道德,是人們和諧生活的基礎。
  16. 【道理】dàoli ①事物的規律:老師在講新陳代謝的道理。②情理;理由:他的話有點兒道理。
    〖例句〗父親經常給我講如何做人的道理。
  17. 道貌岸然】 dào mào àn rán 道貌:行為的樣子。岸然:高傲的樣子。多指假裝一本正經,實際表里不一。
    〖例句〗他道貌岸然地出現在人們面前,使大家心裡覺得很不舒服。

解釋四

引申義:1.從頭走到尾。2.施行。實行。
轉義
  1. 出發點。啟程地。(圍棋術語)格點。(哲學名詞)起點。原點。(宗教名詞)道教。道家。道士。
  2. 完整的一條(路途)。完整的一段(行程)。(哲學名詞)事理。規律。政治主張。思想體系。
  3. (行政區劃名)一條路途兩邊的居民點。區域。
  4. 入手點。門檻。方法、技術、技藝。
說明
  1. 《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是:陰陽的交合是宇宙萬物變化的起點。或者說:陰陽是世間萬物的父母。
  2. 漢語常用語“道謝”在字面上的意思是:賓客在主人家門口上路之前說感謝話。
道,所行道也。――東漢·許慎《說文
一達謂之道。―《爾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禮.地官.遂人》。註:“途容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老子》五十三章
道
道聽而途說。――《論語·陽貨》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史記o項羽本紀》
道渴而死。――《山海經·海外北經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素書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又如:大道,問道於盲;要道;人行道。

解釋五

  1. 道德。
    《易·繫辭上》:“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荀悅《漢紀·高祖紀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達道義,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勳,五曰表賢能。”
    李山甫《酬劉書記一二知己見寄》詩:“自喜幽棲僻,唯慚道義虧。” 明馮夢龍《夢磊記·寓傳訛信》:“他與我道義文章非泛有。”
    李贄《與周貴卿書》:“仆與先公正所謂道義之交者。”
  2. 闡明。
    《史記·太史公自序》:“《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常用詞組

  1. 道白dàobái
    [spoken parts in an opera] 戲曲中的說白
  2. 道班 dàobān
    [railway(highway) maintenance squad] 鐵路和公路養路工人的組織,每班負責一段路的養護工作。
  3. 道別 dàobié
    (1) [say goodbye and leave]∶分別時與人打招呼
    握手道別
    過了十字路口,兩人才道別。
    (2) [say good-bye before setting out on a journey]∶辭行
    一清早他到王大媽家道別。
  4. 道不拾遺 dàobùshíyí
    [no one pockets anything found on the road;no one would keep lost articles found by the roadside] 無人撿取路上失物。形容刑法嚴峻,無人敢犯法。也形容民風廉直,社會安寧。
    為長陵令,道不拾遺。——《漢書·何並傳》
  5. 道場dàochǎng
    [Taoist or Buddhist rites (performed to save the souls of the dead);place where the Taoist or Buddhist rites are performed] 道士或和尚做法事的場所,也指所做的法事。
  6. 道道地地 dàodào-dìdì
    [be out and out;be pure and simple;one hundred per cent] 非常地道
  7. 道德dàodé
    (1) [morals;ethics]∶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標準和禮貌規矩。
    (2) [moral]∶合乎道德的
  8. 道德規範dàodé guīfàn
    [moral norm] 人們在道德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
  9. 道德經 Dàodéjīng
    [ Dao De Jing of Laozi] 書名,即《老子》,我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
  10. 道地 dàodì(1) [be out and out;be pure and simple;be through and through;every inch]
    (2) 有名副其實之意
    (3) 真實
    (4) 稱名產為“道地”貨
  11. 道釘 dàodīng
    [spike;dog spike] 鐵路上用於將路軌固定在軌枕上的類似的釘。
  12. 道乏dàofá
    [erpress thanks for sb's labor] 道辛苦,對別人的疲勞表示慰問
  13.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dào gāo yī chǐ,mó gāo yī zhàng
    [as virtue rises one foot,vice rises ten;the good is strong,but the evil is ten times stronger] 道:正氣。:邪氣。本是佛家告誡信徒勿受外界誘惑之語。意謂正氣難以修得,而邪氣卻容易高過正氣,後比喻為正義而奮鬥,必定會受到反動勢力的巨大壓力。也比喻有了成就以後,困難會更多。又比喻新事物興起,不久又會有更新的超出其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賬。——《初刻拍案驚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亂情昏鉕認家。——《西遊記
  14. 道姑 dàogū
    [Taoist nun] 女道士
  15. 道觀 dàoguàn
    [Taoist temple] 道教的
  16. 道賀 dàohè
    (1) [congratulate;congratulate sb. on a happy occasion]∶對某人成功或運氣好表示祝賀,道喜。
    道賀他兒子畢業。
    (2) [felicitate]∶認為幸運或幸福而表示祝賀。
  17. 道行 dàohéng
    (1) [mdral conduct;spiritual character]∶僧道修行的功夫
    (2) [skill;ability]∶比喻技能本領
  18. 道家 Dàojiā
    [Taoist school;Taoists] 先秦時期的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
  19. 道家流 dàojiāliú
    [Taoist school] 以先秦老子、莊子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流派
  20. 道教 Dàojiào
    [Taoism] 公元前6世紀時,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一種宗教,奉老子為教祖,南北朝時盛行起來。
  21. 道具 dàojù
    [prop;stage properties] 演出戲劇或拍攝電影時所用的器物
  22. 道口 dàokǒu
    [crossing;road junction] 鐵路軌道、公路與另一條鐵路軌道或公路的平面交叉。
  23. 道里 dàolǐ
    [milage] 路程里程
    度道里(路上行程)會遇之禮畢。——《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4. 道理 dàoli
    (1) [principle;truth]∶事物的規律
    跟他講解物理學的道理
    (2) [reason;argument]∶事情或論點的根據;理由
    擺事實,講道理
    (3) [method;way]∶辦法
    我們可以商量個道理救得此人么?——《儒林外史
    (4) [intend;plan]∶打算
    候朝廷諸事安頓後,再做道理。——《三俠五義
    (5) [handle]∶處置處理
    咱們可先將他帶回去,再作道理。——《施公案
  25. 道路 dàolù
    [road;way;path]∶供人馬車輛通行的路;兩地之間的通道。也用於比喻事物發展或為人處世所遵循的途徑
    人生道路
    自張材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資治通鑑·唐紀》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26. 道路以目 dàolùyǐmù
    [to be frightened into complete silence but to exchange their hatred with eyes] 人們在路上相遇時不敢打招呼,敢怒而不敢言,只能以目示意。形容反動統治的暴虐與專橫。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語·周語上》
    百姓嗷嗷,道路以目。——《三國志·董卓傳》
  27. 道貌岸然 dàomào-ànrán
    [artificial outward saintliness;appearance of man of integrity;hypocratical devoteness pose as one of high morals] 莊重威嚴的樣子。現多諷刺假裝正經、表里不一。
    因看見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清· 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28. 道袍 dàopáo
    [Taoist priest's robe] 道士穿的袍子
  29. 道破 dàopò
    [lay sth. bare;reveal;point out frankly] 說穿說破
    一語道破天機
  30. 道歉dàoqiàn
    [apologize to;make apology] 為不適當或有危害言行承認不是;承認使人委屈或對人無禮,同時表示遺憾
    因為遲到而向女主人道歉。
  31. 道情 dàoqíng
    [a form of folk art;ballad with a moral theme] 曲藝的一個類別。淵源於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漁鼓、筒板伴奏,故又稱道情漁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同源異流的多種形式,如陝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表演形式。
  32. 道人 dàorén
    (1) [a respectful form of address for a Taoist priest]
    (2) 舊時對道士的尊稱
    (3) 稱道教徒為道人。
    (4) [monk]∶和尚的舊稱。
  33. 道士 dàoshi
    (1) [Taoist priest]∶指崇奉道教而又從事教務的人。
    那道士又執令牌,燒了符檄。——《西遊記
    (2) [monk]∶修佛道之士的略稱。魏晉時指和尚
    佛教初傳此方,呼僧為道士。——《盂蘭盆經疏下》
  34. 道術 dàoshù
    (1) [administer a country means]∶治理國家的方法
    (2) [Taoist magic arts]∶道家的法術
  35. 道台 dàotái
    [“taotai,”formerly,Intendant of Circuit] 古代官職名,也叫道員
  36. 道聽途說 dàotīng-túshuō
    [hearsay;what is spoken and heard in the street;pick up what has been heard on the way] 路上聽來的訊息。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漢書·藝文志》
  37. 道統 dàotǒng
    [Confucian orthodoxy] 宋、明理學家稱儒家學術思想接受的系統。他們自認為是繼承周公、孔子的道統的
  38. 道途dàotú
    [road] 道路路途
    唯恐道途顯晦。——唐· 李朝威《柳毅傳》
  39. 道喜 dàoxǐ
    [congratulate sb. on a happy occasion] 對別人的喜慶事表示祝賀。
  40. 道謝dàoxiè
    [express one's thanks] 用言語表示感謝。
    我向您道謝。
  41. 道學 dàoxué
    (1) [a Confuc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the Song dynasty]∶宋代儒家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等的哲學思想。
    (2) [affectedly moral]∶形容迂腐守舊
    假道學
  42. 道義 dàoyì
    [morality and justice] 道德和正義。
    道義上的支持。
  43. 道藏 dàozàng
    [collected Taoist scriptures] 道教書籍的總稱,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六朝以來道教經典。
  44. 道子 dàozi
    [line] 線條“
  45. 以下詞組源自《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
    道道兒
    ① 辦法;主意:只要大家肯動腦筋,完成任務的~就多了。
    ② 門道:聽了半天也沒聽出個~來∣你不懂這裡面的~,千萬要留神。
    道教
    名 我國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道林紙:名 一種比較高級的紙,以木材為原料製成,按紙面有無光澤分為毛道林紙和光道林紙兩種。因最初為美國道林公司製造而得名。
    道門

    ① 指道家、道教。
    ② 舊時某些封建迷信的組織,如一貫道、先天道等。
    道牙名 馬路牙子,多用一塊一塊的混凝土構件或石材嵌在路面兩側連線而成。也叫道牙子
    道院名 ① 道士居住的地方;道觀。② 指修道院
    道砟名 鋪在鐵路路基上面的石子兒。也作道碴

音韻參考

[上古音]:幽部定母,du
[廣 韻]:徒晧切,上32晧,dào,效開一上豪定
[平水韻]:上聲十九皓
[粵 語]:dou3dou6
[閩南語]:to7

康熙字典

〔古文〕蕥衟ᬹ《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於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眾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注》順其道也。
又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注》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陶去聲。《正韻》言也。《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論語》道千乗之國。《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於務本。
又引也。《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於宋,敝邑為道。
又從也。《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山海經》風道北來。《注》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易林》冬藪枯腐,當風於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葉徒厚切,頭上聲。《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葉下醜。

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二】【辵部】道
所行道也。從辵從預。一達謂之道。ᬹ,古文道從預寸。徒皓切〖注〗衟、蕥,亦古文道。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所行道也。毛傳每雲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伸為道理。亦為引道。從辵首。首者,行所達也。首亦聲徒晧切。古音在三部。一達謂之道。釋宮文。行部偁四達謂之衢。九部偁九達謂之馗。按許三偁當是一例。當作一達謂之道。從辵首。道人所行也。故從辵,此猶上文邍人所登故從辵也。自邍以下字皆不系於人。故發其例如此。許書多經淺人改竄。遂不可讀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