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子

袍子

(páo zi)中式的長衣服。長袍有單袍、夾袍和棉袍之分,單袍又俗稱“大褂”。魯迅花邊文學·洋服的沒落》:“少年英俊之徒,不但自己必洋裝,還厭惡別人穿袍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袍子
  • 拼音:páo zi
  • 注音:ㄆㄠˊ ㄗㄧˇ
  • 解釋:有夾層的一種長衣
  • 出自:《唐國史補
  • 作者李肇 
基本解釋,詳細解釋,不同款式,滿式長袍(robe),西方長袍,

基本解釋

袍子
(1) [robe]∶同“袍”,有夾層的一種長衣。
(2) [habit]∶表示或標誌某一行業、等級或職務的裝束僧侶的袍子。

詳細解釋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或有朝客譏 宋濟 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紛紛?’ 濟 曰:‘蓋由緋袍子、紫袍子紛紛化使然也。’”《紅樓夢》第三一回:“﹝他﹞把 寶兄弟 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帶子也繫上,猛一瞧,活脫兒就像是 寶兄弟 。” 魯迅花邊文學·洋服的沒落》:“少年英俊之徒,不但自己必洋裝,還厭惡別人穿袍子。”

不同款式

滿式長袍(robe)

長袍有單袍、夾袍和棉袍之分,單袍又俗稱“大褂”。天津民間流行的長袍與正宗皇室的長袍有很大區別,長袍的式樣是右大襟式,左右兩開禊,而皇室的長袍則是四開禊。長袍在其流行的過程中也有較大的演變。清朝初期的長袍又肥又大,長及腳面,並且沒有領子,穿時,須別加領衣,俗稱“一裹圓”,此種服飾為清代官吏經常使用,無禊,後來成為天津地區一般平民所穿用的袍服。清朝晚期,長袍則演變成又短又瘦,並且加上了立領。長袍大襟所遮住的部分稱為“掩襟”,有長掩襟也有半掩襟。最初,長袍上都不帶口袋。民國以後,在長袍的掩襟上普遍安有一個口袋,便於盛放手絹等小物品(沒有口袋時,手絹等小物品一般是放在左袖口內,走路的時候左手不垂放下來或是用手牽著袖口)。舊時,無論是商人、官僚、文人還是平民百姓,只要稍有些“臉面”的人,長袍是必備的服飾之一,它既充當了禮服,又是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服飾之一。在商人中間,凡是屬於“大同事”級別的人(相當於高級售貨員或售貨員中的領導者)在站門市時都穿毛料(在清朝末期,毛料被稱為“巴岦嗶嘰”,大多從南洋流傳進來)和綢緞的長袍,顏色以藍、灰為主,特別是在一些重要的節日及重要的場合,更講究穿用長袍。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長袍才逐步匿跡。
袍子

西方長袍

多為黑色,較寬鬆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