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水平

道德水平

道德水平就是指一個人的品德,品性, 是社會道德對個人言行的約束程度。某人的道德水平就是某人的言行受社會道德約束的程度。

道德是一種社會性的意識,是人們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水平
  • 影響因素:家庭、老師言傳身教
  • 所屬:社會性的意識
  • 約束範圍:個人言行
影響因素,發展,

影響因素

一、家庭影響。
二、老師言傳身教的影響。
三、社會人文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傳統文化的影響。
四、自己的職業影響。
五、個人學識水平的影響;特別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所掌握的科學知識的影響;除此之外,還要受自身的基因影響,等等。

發展

中國的道德水平發展
我國有一句古語,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三字經》中也有一句話,叫做“性相近,習相遠”。前者是說,人的好壞與所處環境關係極大;後者是說,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相差無幾,是後來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有人學好,有人學壞,其德行才有顯著的區別。這兩句話道出了古今中外所有學者的共識:——人的德行,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學好或學壞得來的。或者說後人的德行是效法前人的德行而來。
文殊哲學研究指出,原始人本來和一般動物一樣,也是靠掠奪大自然提供的現成的生活資料活命的。但在漫長的漁獵和採集過程中,一部分原始人逐漸學會了製作工具,一部分原始人逐漸學會了馴養和種植,即學會了勞動生產。隨著人類勞動生產的不斷發展,逐步改變了自身的生存方式,——由靠掠奪而生存轉變為靠勞動生產而生存。從此人類的發展就和一般動物分道揚鑣了。
無數事實證明,事物的發展並非是朝著同一個方向齊頭並進的。人類的發展與一般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一般動物的進化是不斷改善或增強自身的體能,去適應各種艱難困苦的生存環境,因而只能是適者生存;而人類的發展則是在勞動生產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智慧型,並通過自己的勞動生產為自己創造出越來越好的生存環境。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這部分原始人也就逐步演變為真正的人類。只有那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學會勞動的原始人,它們依然與動物為伍,靠掠奪為生。它們的後人和傳人則一直延續到今天,就成為現代的掠奪者和剝削者。故“人”這個種群,自古就有勞動者和掠奪者之分。
按常理分析,在勞動者之間和掠奪者之間人們是不可能產生好壞善惡的觀念的。因為勞動對象是物不是人,勞動者在聚精會神的勞動過程中偶爾也會傷及他人,但這種傷害都不是故意的,頻繁的;而掠奪者之間則向來就是你爭我奪的,既然個個都是如此,也就無所謂誰好誰壞,誰善誰惡。同樣,當掠奪者和勞動者處於各行其是,互不騷擾的情況下,人們腦子裡也不會產生善惡好壞的觀念。因為,在此情況下,掠奪者和勞動者不過是生活習性不同而已,也就無所謂好壞善惡。排除了上述種種可能,那么就只有在掠奪者把勞動者及其勞動成果列為它們的掠奪對象,且頻頻侵犯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勞動者頻頻遭到掠奪者的傷害時,在勤勞善良的勞動者心目中才能產生這樣的觀念——只有那些貌似同類的殘忍的掠奪者才是最可惡的人。於是,人類的善惡好壞觀也就由此而生。
基於上述簡要分析,文殊哲學明確提出,在影響人的品德的諸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歸根結蒂是一個人自己所從事的社會實踐(即職業)。不管你學識水平有多高,不管你家庭出身有多好,不管你受過多么良好的教育,不管你有怎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旦你加入了掠奪者的行列,不管是自願的還是出於某種外因所迫,你就不再是一個好人,而墮落為一個壞人了。相反,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是決不會輕易地去傷害他人的。而現時的掠奪者和剝削者,特別是那些位高權重的,卻往往滿口仁義道德。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喪失了自己的判斷力。
國外的道德水平發展
英國教育家科爾伯格把道德水平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水平一:是前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一 —— 以懲罰與服從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二 —— 以個人的功利主義目的與交換為價值取向階段;水平二:是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三 —— 以協調人際關係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四— —— 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履行個人義務為價值取向階段;水平三:是後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五— —— 以社會契約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六— —— 以普遍道德原則為價值取向階段。他認為兒童的年齡與其道德發展階段有很大關係。一般0至9歲處於第一水平,9至15歲處於第二水平,16歲後向第三水平發展。但年齡並非是決定因素。儘管發展階段不可跳躍、發展方向不可逆轉,而在發展速度上則存在個體差異,有的發展快,有的發展慢,還有的可能長期處於某一階段上停滯不前。科爾伯格主張用教育,特別是道德兩難故事策略,促使其向更高一階段發展得更快一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