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區(河北省滄州市運河區)

運河區(河北省滄州市運河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運河區,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也是滄州市政府所在地,因京杭大運河貫穿全境而命名。運河區位於滄州市區西部,總面積117.7平方公里,人口30.9萬(2013年),轄1鄉1鎮、6個街道辦事處,63個行政村和51個社區。

運河區東以清池大道為界與新華區毗鄰,南、西兩面與滄縣接壤,北面與青縣相連。距北京200公里,距天津100公里,距石家莊和濟南220公里。

2011年,運河區地區生產總值(GDP)173.4億元。

運河區是滄州市交通的重要樞紐,京滬高鐵滄州西站在此設站;京滬高速、黃石高速、307國道穿境而過。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礦藏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文化現象,名優特產,風景名勝,清真西寺,滄州文廟,水月寺,著名人物,佟忠義,謝清潔,

建制沿革

1958年,現轄區域屬滄縣城關公社城關管理區和南關管理區。
1961年6月1日,以滄縣城關公社為基礎建立滄州市。該區南部由南大街公社管轄,北部由新華路公社管轄。
1980年3月6日,滄州市設立新華、運河、郊區三區,因境內由著名的運河蜿延而過,故名“運河區”。
1980年5月7日,運河區籌備組成立,黨群部門在南大街公社原址辦公,政府及後來的人大部門在市招待處南院辦公,旋即組建六個街道辦事處。
1981年,規範地名,辦事處名稱定為:西環中街街道辦事處、南環中路街道辦事處、水月寺街街道辦事處、市場街道辦事處、公署街道辦事處和南湖街道辦事處。
1985年10月,區政府辦公樓於順河國小南側建成啟用,1989年1月遷至水月寺街225號。
1997年11月7日,撤銷滄州市郊區,南陳屯鄉(不含王希魯村)和小王莊鎮(不含三里、北趙家墳村)兩個鄉鎮,83個村併入運河區。
2000年,調整區劃,運河區轄水月寺、市場、公園、南湖、西環、南環共6個街道及小王莊鎮、南陳屯鄉。
2002年3月20日,對社區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將原53個居(家)委會,撤併為39個社區居委會,原城區18個非農業村成立小區管委會同時併入相應的社區居委會。
區政府2008年因滄州城市建設進行拆遷,辦公地址更改為光榮路26號。

行政區劃

1980年3月6日,滄州市設立運河區,轄西環中街街道、南環中路街道、水月寺街街道、市場街道、公署街道和南湖街道6個街道。
2000年進行區劃調整。截至2013年,運河區全區轄6個街道1鎮1鄉,63個行政村和51個社區,分別為:水月寺街道市場街道公園街道南湖街道、西環街道、南環街道,以及南陳屯鄉小王莊鎮
街道名稱駐地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人)
水月寺街道
水月寺大街
9.4
2.85
市場街道
清池大道
1.0
0.9867
公園街道
浮陽大道
35
4.978
南湖街道
清池南大道
1.8
1.3
西環街道
光榮路
8.7
5.2552
南環街道
浮陽南大道
23
8.9
南陳屯鄉
黃河西路
34.764
3.81
小王莊鎮
浮陽北大道
3.836
3.0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運河區,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位於滄州市區西部,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8°13′00〞-38°24′51〞、東經116°47′-116°57′14〞之間。截至2013年,運河區總面積117.7平方公里。運河區東以清池大道為界與新華區毗鄰,南、西、北兩面與滄縣接壤,北面與青縣相連。
運河區

地貌

滄州市運河區地處冀中平原東部,地勢平坦,起伏不大,南北長,東西窄,海拔平均10米。

氣候

運河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概況是:四季分明,溫度適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災害性天氣常有發生,春旱、夏澇、秋爽、冬乾。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晴朗,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3.4℃,一月份平均氣溫零下3.9℃,最低氣溫零下20.6℃,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6.6℃,有時最高氣溫可達42.9℃。無霜期為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500-700毫米左右。各月降水很不平均,七、八兩個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0%。

水文

京杭大運河南運河南北穿過運河區,運河區因此而得名。南運河全長509公里,在運河區轄區內長3700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運河區屬海河低平原區、黑龍港河、南運河流域,藉此建立了滄州市首個萬畝噴灌區,面積達1.1萬畝。
滄州擁有129.7公里海岸線,海洋捕撈、海水養殖已具規模,海洋生物1000餘種,盛產魚、蝦、蟹、貝類等海產品,其中“渤海對蝦”、“梭子蟹”享譽海內外。

礦藏資源

截至2014年,滄州境內有華北油田大港油田兩大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達15億噸,天然氣儲量達282億立方米。

植物資源

滄州是著名的“鴨梨之鄉”和“金絲小棗”之鄉。金絲小棗、冬棗、鴨梨等土特產以其優良的品質馳名中外,是傳統的出口創匯產品,全市2013年年產紅棗近43.5萬噸,鴨梨46.5萬噸。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3年,運河區人口30.9萬,約占滄州市市區總人口的60%。

民族

運河區是滄州市十個民族宗教工作重點縣(市、區)之一,全區現有27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2.2萬人,其中回族人口1.7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數的77%。

經濟概況

2011年,運河區生產總值(GDP)173.4億元;全部財政收入25.1億元;一般預算收入8.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6.6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位居滄州市第一,全部財政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在滄州市名列前茅。

第一產業

農業占運河區GDP的比重很小,2013年底運河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812萬元,與2012年持平;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5346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0.2%。2013年播面6104公頃,總產量25627噸,單產4198公斤/公頃,全區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大豆、甘薯、花生、棉花也有一定的種植。蔬菜以葉菜類為主,白菜、甘藍、白蘿蔔、胡蘿蔔、黃瓜、南瓜、西胡、豇豆、四季豆、茄子、辣椒、西紅柿、大蔥、蒜頭、韭菜也有一定的種植。為了促進土地流轉,政府租用村民土地種樹,一方面增加綠化面積,一方面能為村民增收。2013年政府共租種土地2萬餘畝,租用10年,種樹約600萬株。2013年花卉種植業受修路影響產值有所下降。2013年運河區特色農業有一定的發展,形成了較為有特色的農業技術合作社。
2013年,運河區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菜籃子”工程。全區集中財力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以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為代表的新興農業。突出抓好現有園區、基地的提升、擴規、增效工作,年內力爭使全區原有的沿河大棚菜、無公害蔬菜科技示範園區、國家級苗木基地、畜禽養殖小區等整體規模擴大30%。按照“優先發展大群體,兼顧發展小群體”的模式,重點抓好占地100畝的大和莊養殖小區建設;積極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中介服務和經濟合作組織,年內爭取再建立二三個蔬菜種植、農產品運銷等協會組織;實施國家匹配林工程,年內計畫發展林果面積5000畝以上;啟動滄州民俗植物園建設,投資3000萬元,發展遊樂休閒觀光農業;實行強強聯合,建立全國知名的獸藥飼料園區;同時,建好區級農業綜合網和專業網站,年內實現部分鄉村入網。

第二產業

2013年運河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8.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與2010年的33.29億元相比增長15.2%,年均遞增3.59%,總量占GDP的19%。由此可見,增加值總量呈曲線增長態勢,增速逐年放緩,總量占GDP比重上下細微波動相對穩定。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5.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比2010年的138.6億元增長33.6%,年均遞增7.52%;實現利稅1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01%,比2010年的11.5億元增長16.5%,年均遞增3.9%。自2010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呈曲線上漲態勢,增速上下浮動明顯。運河區規模以上工業發展呈現生產速度逐年放緩,效益增速波動明顯的態勢。
2014年1-3月份運河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4家,比2010年增加1家;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9.3億元,完成增加值10.1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1%,增速低於2013年同期的4%;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26%;實現利稅3.9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2.28%;實現利潤2.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1.8%。
重工業繼續在規模以上工業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輕、重工業分別實現增加值0.61億元和9.55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4.3%和8.4%。重工業總量和增速都遠高於輕工業,其總量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94%,比2010年的93.6%提高了0.4%,工業結構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兩項資金方面,應收賬款淨額為12.1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3.17%;產成品為3.6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56%。兩項資金占流動資金的比重為30%。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額為258.8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7.9%。其中,資產在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0家,同比2012年增加了2家,企業的資產規模不斷擴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業成本為41.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47%,增速快於營業收入增速2.21%;營業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90.1%。

第三產業

2013年,運河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589913.6萬元,批發業銷售額為1153373.3萬元,零售業銷售額為709777.9萬元,住宿業營業額為31168.3萬元,餐飲業營業額為71838.1萬元。2009年至2013年的五年期間,全區限上商貿企業個數由16家增加至66家,增長了4.1倍。限上商貿業的就業人數由6289人增加到10800人,年均增長1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09年的20.3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59億元,年均增長23.8%。到2013年商貿業增加值達到3.3億元,占第三產業的13.5%;占地區生產總值的9.5%;對GDP的貢獻率為6.7;拉動增長為0.3%。
隨著運河區對環境保護的加強,全區商貿整體行業不斷增長,限額以下法人及個體經營戶自2009年來以每年500多家遞增。民營資本的投入不斷增加,運河區60多家限上商貿企業中,國有企業僅占7.6%。住宿、餐飲類不斷增長。從限上企業的銷售統計數據來看,運河區限額以上商貿企業日趨強勁,企業經營加快加大,對消費市場穩步拉升。2009年以來,限額以上商貿業銷售額占全部銷售額的比重分別:71%、72.3%、75.8%、81.4%、77.7%。至2014年一季度,限上商貿業銷售額達41.3億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8.2%,占全部銷售額的比重達77.6%,拉動全部銷售額增長3.2%。限額以上企業規模優勢突出,成為消費品市場的主導力量。

交通

運河區作為全市交通的重要樞紐,京滬高鐵、朔黃鐵路兩條幹線鐵路繞區設站,其中京滬高鐵滄州西站位於運河區境內,東聯西拓,南通北達;大運河南運河繞區而過;京滬、石黃、滄京三條高速公路環城交匯,307國道在運河區南部縱貫;運河區區內道路縱橫交錯,迎賓大道、永安大道、開元大道、新華路、解放路等滄州市重要的“五縱六橫”路網貫穿全區。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4年,運河區著力推進道路建設,增強城市承載力。黃河路提升工程、署西街打通工程房屋徵收工作全部完成,育紅路打通工程全面竣工,雙金路已經開工。運河區深入實施中心城區環境提升行動,取締露天燒烤131家,規範主幹道兩側占道經營、店外經營、有煙燒烤1800餘處;圓滿完成海河路、渤海路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拆除違章建築5萬餘平方米,清除溝渠淤積4萬餘方。運河區還開展“萬人百株樹”活動。2014年春季植樹2.45萬餘畝、200多餘萬株,果嶺灣、大運河兩個森林公園規模均已超過5000畝,環城景觀帶建設全部按期完成。2014年秋冬季植樹已全面鋪開,已流轉土地4200餘畝。

教育事業

河北省重點中學滄州市第一中學滄州市第二中學位於運河區,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滄州師範學院等高等院校也位於運河區。

醫療衛生

2013年初,運河區抽調十餘名專業醫務人員,前往南陳屯鄉姚莊子村開展送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通過開設諮詢台,免費測血壓,免費發放宣傳材料等方式,為當地民眾送醫、送藥到家。運河區還圍繞“健康服務年”做文章,為轄區百姓送健康知識、送健康理念。以“樹健康理念→調生活方式→送健康服務→促健康恢復→提健康指數”為目標,全力打造10條健康主題宣傳街道,10個健康主題公園,15分鐘健康服務圈,實現社區同址辦公,為打造“繁華、靚麗、和諧、宜居”新運河奠定基礎。2013年3月份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與運河區15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簽訂了社區居民健康管理合作協定。組織婦幼保健站醫務人員對轄區50多家幼稚園2000餘名在園兒童進行體檢,並對衛生保健制度、安全防護、消毒隔離設施等方面進行了督導和檢查。同時,繼續做好常規疫苗接種、麻疹疫苗和脊髓灰質炎疫苗查漏補種工作,堅持每月例會,定期通報各防保所免疫規劃工作完成和進展情況。

歷史文化

文化現象

運河區是全省唯一一個大運河穿城而過的城區,具有獨特的運河文化。古老的大運河承載著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的靈氣。古老的文廟、水月寺、清真西寺,現代的勝利公園、南湖公園、獅城公園、名人植物園,體現運河區的獨特文化。

名優特產

滄州金絲小棗
滄州紅棗又稱金絲小棗,滄縣獻縣泊頭交界處及其周圍是金絲小棗生產地。其中泊頭市和位於產區中心的滄縣崔爾莊是滄州紅棗的正宗代表。無棣縣金絲小棗栽植歷史距今已有2300多年,現有百萬畝棗糧間作,其品質、產量居全國之冠,被譽為“中華金絲小棗第一縣”。
滄州棗樹栽培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大城、滄縣、河間、獻縣、泊頭、鹽山、海興等縣都是小棗盛產之地。
滄州蜜棗
滄州蜜棗產於河北滄州運河以西的產棗區。八月中下旬,選果型飽滿,個大、無病蟲害無傷疤、七八成熟、果皮由青綠變黃白色而有光澤的金絲小棗摘下,嚴格按操作要求加工。成品扁方形,琥珀色,半透明,果面有豎向絲紋,肉質香甜如蜜,口感柔韌,富彈性,含果糖及蔗糖60%以上,有益脾、養胃、補血、健肝、壯氣等功效,還可為中西式糕點的餡料及其他食品的添加料。

風景名勝

清真西寺

滄州市的清真西寺位於運河區民主街西寺胡同內,始建於公元1740年,占地面積1445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510平方米,內有大殿一座,折房13間,平房20間,總計房屋33間,屬於伊斯蘭教哲赫仁耶派唯一一座清真寺。清真西寺文革時被拆除,僅存留四間房,此處先後被紅旗塑膠廠、市軋鋼廠、運河區紅旗服裝廠占用。1990年9月,由市政府撥款25萬元,區政府撥款5萬元作為紅旗服裝廠搬遷費,全部搬出清真西寺,雙方訂立了交接協定書。現修復的清真西寺可供60—70人做禮拜之用,基本滿足了哲派民眾正常的宗教活動。其餘房屋由清真西寺租賃給滄州市民族幼稚園使用。

滄州文廟

滄州文廟主體建築至今仍保留著明代建築風格,其建築布局和建築形式都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和精髓。文廟即孔廟,位於滄州市曉市街北端,南北長1105米,東西寬37.2米,坐北朝南,共三進院,門前原有7米長的照壁,東為禮廳,西為義路。
孔廟始建年月已無可考。1993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滄州文廟很好的詮釋了滄州文化。滄州文廟從2009年啟動了滄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古建修繕工程,力爭延續這傳承了600年的歷史脈搏。

水月寺

水月寺,始建於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期間各朝各代多次修復重建,清光緒二十一年,僧性真(恆修)斷腕募化三年修葺水月寺,被滄州人譽為“一文和尚”。據民國二十二年《滄州志》記載,“琳宮梵宇煥然一新”,其勢宏偉壯觀,占地5000多平方米。據滄縣志記載:“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觀燈橋東西,後周廣順年公元953年始建。明宣德十年僧人澤安移建於城北鹽場東側。明正統十七年僧人澤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成文、董寶仁等繼而重修,光緒二十一年駐防樂軍梅東益等又重修……可謂吾邑之冠。”由於歷史原因,水月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於一旦。

著名人物

佟忠義

佟忠義(1879~1963),字良臣,男,滿族,武術名家。曾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上海市體委委員。著有《武術之道》、《中國摔角法》等書。

謝清潔

謝清潔,女,1940年生,中共黨員,河北省滄州市北環橋社區黨總支副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