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東益

梅東益(1838—1903),清安徽懷遠縣蘭橋梅郢人,字如筠,名東義、東益,農家出身,晚清淮軍著名將領。梅東益戎馬生涯四十年,戡定禍亂,造福民眾,作戰機智勇敢,身先士卒,逢戰必爭當先遣隊、敢死隊,戰功卓著,受到光緒皇帝李鴻章的青睞和重用。死後光緒皇帝御敕為梅東益在滄州修造梅公祠以示紀念,李鴻章也褒奏其“樸實精勤,調度有方,遇事能知大體,才可獨當一面”。英國藍皮書則稱“(東益)為中國武將有卓識之員”。英主愛德華贈輓聯頌東益:“數十年德被生民,五大洲恩稱父母。”評價之高,實屬罕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東益
  • 出生地:安徽懷遠縣蘭橋梅郢
  • 出生日期:1838
  • 逝世日期:1903
投身淮軍,剿滅土匪,打擊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歷史評價,梅公祠,

投身淮軍

梅身材魁梧,面龐黝黑,性情剛烈,膂力過人。相傳,同治元年(1862年),梅賭博輸光家產,離家出走,投軍從戎,發誓不混出人樣不回家園。民國《滄縣誌》人物傳和《說古道今話滄州》載:梅東益以武生投效淮軍,隨李鴻章部攻克江蘇省城蘇州及太倉、江陰、無錫、金匱等州縣。敘功以把總儘先提拔。同治三年(1864年),隨江蘇巡撫李鴻章攻破鎮江、吳江、常州,又攻克浙江湖州府城,繼而率部力掃平湖、乍浦、海鹽等太平軍營壘。梅東益作戰機智勇敢,身先士卒,逢戰必爭當先遣隊、敢死隊,戰功卓著,受到李鴻章的青睞和重用。同治四年(1865年),梅東益隨李鴻章乘海輪北進,轉戰江蘇、河南、山東等省。“積功存擢副將加總兵,銜賞著勇巴圖魯名號,署山海路游擊。”

剿滅土匪

清軍掃平太平軍後,直隸總督李鴻章以天津河間為直東交界處,土匪出沒,最難治理為由,令梅東益統淮軍樂字營駐河北滄州一帶。梅東益的樂字營時轄步隊四營,炮、馬隊各半營,勤勇衛隊二班,官兵2270人。是時,梅東益悉力巡防,捉拿劫匪數百起,剿滅匪巢數處。山東省海豐縣五營村毗鄰河北,匪盜猖獗。梅東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乘大年初一雪夜,率官兵突然襲擊,予以全部剿滅。

打擊義和團

梅東益在滄州為官期間,還做了不少善事。民國《滄縣誌》贊其“在滄設義塾,平道路,立粥場,施醫藥”。凡有益於民生者無不支持和捐助。因率部剿平熱河承德)一帶匪徒有功,梅被清政府以提督記名。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初,又被朝廷補授貴州提督,仍統領淮軍駐紮滄州。此時,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民族矛盾、民眾與洋教的矛盾日益激化。淶水義和團焚毀洋教堂,懲處傳教士和信徒的事件發生後,縣令帶領親兵馬隊鎮壓大敗而歸。總督裕祿令淮軍右翼統領梅東益,督同副將楊福同等率兵助剿。義和團中途設伏,大敗清軍,擊斃楊福同。梅東益變換策略,設計進行誘殺。

抗擊八國聯軍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淮軍將領聶士成率部參戰。在天津戰役最艱難時刻,繼淮軍將領、蒙城人馬玉昆馳援之後,梅東益率淮軍六營抵津,天津守軍士氣大振。
梅東益雖在天津等地抗擊了列強的入侵,但仍不失對洋人(傳教士)的保護。洋人和朝廷不少官員對其深有好感。據民國《滄縣誌》載:當匪(義和團)焰方漲時,旅滄教士岌岌可危,東益設計護至滬事平。滄州已入停試之列,東益抗爭免於議。外國聯軍分駐天津租界,清軍無敢越界剿賊。東益與外人商定以私人軍隊或家僕往來無阻,土匪得以肅清。直隸總督李鴻章曾讚揚梅東益在津南保全大局中的貢獻非淺。戰後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山東巡撫奏調梅東益統領各軍辦理膠澳畫界之事,(東益)籌劃精詳,士民感頌。日照歷用九以仇教為名,兗曹兩鎮(州)剿撫俱窮,東益(前)往指示機宜,旬日大定。”

歷史評價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梅東益卒於濰縣軍營,終年65歲。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光緒皇帝,在滄州給東益建專祠,表彰其戎馬生涯四十年,戡定禍亂,造福民眾的功績。李鴻章也褒奏其“樸實精勤,調度有方,遇事能知大體,才可獨當一面”。英國藍皮書則稱“(東益)為中國武將有卓識之員”。英主愛德華贈輓聯頌東益:“數十年德被生民,五大洲恩稱父母。”評價之高,實屬罕見。

梅公祠

光緒皇帝御敕為梅東益在滄州修造的梅公祠,坐北面南,由門樓、大殿、側殿、耳房、碑碣等建築物組成。主殿內有梅東益的畫像及名人題聯、題詩等,院內立有梅公祠碑。據民國《滄縣誌·卷之十三·金石》記載:“敕建誥授建威將軍、貴州提督軍門、巴圖魯梅公祠碑文”,由癸卯科舉人蘭鴻翥撰文,奏保知縣、趙州柏鄉教諭、丙子科舉人李奉璋書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立碑。碑文述說了梅東益投軍以來,特別是駐軍滄州的功績。另外,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滄州、青縣、南皮、鹽山、慶雲交河獻縣寧津、吳橋、東光等十餘州縣的鄉紳民眾曾給“總統淮軍樂字馬步全軍、貴州提督軍門、著勇巴圖魯梅公東益”恭立一塊“戡亂碑”。碑文記錄了梅東益剿滅土匪,修造道路,施捨醫藥,救濟災民,關注民生的功德。
梅公祠在“七·七”事變前後曾經是紅十字會和日本人的宣撫班駐地。1947年滄州解放後,改為滄州地區人民醫院門診部。1958年再改為醫院家屬宿舍。1989年滄州市修建大運河新華橋和拓寬新華路時,梅公祠因占道被拆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