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運河
- 又稱:御河
- 原為:古老河道
- 所屬:海河的支流
- 河北段河長:劉凱
基本簡介
歷史沿革
隋大業四年(608年)重修永濟渠,基本上利用曹魏時舊渠。因沁、淇兩河合於衛又得名衛河。因隋煬帝乘龍舟沿永濟渠抵涿郡,故又名御河。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先後開通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從此京杭運河不再繞道中原,起名為京杭大運河,以天津三岔口為界,南為南運河、北為北運河。明、清漕糧運輸增加,故又名漕河。因分段命名,衛河下至三岔口稱衛漕。現以水系劃分,因其屬漳衛南運河水系,故稱南運河。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南運河經過幾次治理,形成自四女寺樞紐始,流經山東省德州市、河北省故城、景縣、阜城、吳橋、東光、南皮、泊頭市、滄縣、滄州市、青縣等縣市,止於天津市靜海縣十一堡的上改道節制閘,全長309公里的河道。其左堤長271.4公里,堤頂起點高程26.6米(黃海高程,下同),止點高程7.3米。右堤長273.1公里,堤頂起點高程26.8米,止點高程7.5米。河底起點高程15.3米,止點高程0.85米,河底縱坡上陡下緩為1/18000~1/31000,河槽為單式U型斷面,上口寬110~25米,槽深7~9米,堤距1663~45米。
天津市境內的南運河段歷史上本是於三岔河口與北運河同注入海河幹流,三岔河道在今金剛橋以下。1917年天津發大水,次年11月在整治海河幹流時,進行了三岔河口裁彎取直工程,把三岔河口的地理位置向上游推移至現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