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歷史上的漳衛南運河,航運發達,水體清澈,承擔著供水、航運、行洪、灌溉等重要功能,撫育了沿河一代又一代人民,也孕育了漳衛南運河光輝燦爛的歷史。
漳衛南運河的農田水利工程起源很早,可上溯到先秦時期。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出現了大型的引漳灌溉工程--引漳十二渠。以後歷代都有一些農田水利工程出現,但規模不大,發展速度也不快。元代以後,由於漕運的發展,農業生產用水不能保障,農田水利工程的發展亦受到種種限制。此外,由於河流洪枯懸殊,農田水利的發展也受到水資源時間分布制約,就地域分布情況,以上、下兩段農田水利開發較快。
漳衛南運河水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開始於建國後。五十年代興建
四女寺樞紐、
共產主義渠及
劉莊閘。由於
人民勝利渠、共產主義渠等
引黃濟衛工程的投入運行,促使冀、豫、魯三省在沿漳衛南運河興建引水閘涵、揚水站,發展灌溉。1958年3省共興建
涵閘74座、揚水站3199馬力,提引水能力達1184m3/s,據不完全統計共灌溉農田37.5萬hm2。1959年,三省在沿河又增建引水閘涵、揚水站100餘座,共灌農田約63.5萬hm2。1960年年底,沿
漳衛南運河共有引水涵閘140座、涵管137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建岳城水庫及其民有灌區、
漳南灌區。1963年
海河流域發生大洪水後,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偉大號召,更掀起了治理漳衛南運河的高潮。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漳衛新河擴大治理、
衛運河擴大治理、
漳衛河擴大治理時,新建、改建大量
涵閘、揚水站,特別是興建了衛運河
祝官屯樞紐,漳衛新河袁橋、吳橋、王營盤、前羅寨、慶雲、
辛集六座攔河閘以及德州市修建的
七里莊攔河閘。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衛河擴大治理工程,新建、改建部分涵閘、揚水站。
四十年來,漳衛南運河水系在大力進行河道擴大治理、興修水庫等防洪工程的同時,在
除澇、供水、灌溉等方面興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經過幾次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基本形成目前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格局。九十年代後新建、改建了部分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主要有
岳城水庫向安陽、邯鄲供水管道,改建
冠縣班莊揚水站,新建
武城縣衛運河南屯引水閘,新建夏津白莊揚水站,改建清河縣
李莊揚水站等。
水庫
漳衛南運河系在河北省境內共有小型水庫11座 ,有大型1座水庫(
岳城水庫)歸海委管理。
行洪河道
漳衛南運河系共有5條主要行洪河道,
漳河、
衛河、
衛運河、
漳衛新河、南運河,河道總長777.5公里,有主要堤防(一、二級)13條、長1081公里,一般堤防2條、167.1公里。
1、漳河 漳河自
岳城水庫起至
漳衛河匯流口徐萬倉全長119公里。
京廣鐵路橋至徐萬倉段長104.9公里,左堤自
磁縣高莊至徐萬倉長99.7公里,右堤自臨漳縣西太平至徐萬倉長101公里。漳河大部分險工己除險,堤防達到50年一遇設計洪水標準。漳河現有大中型穿堤閘涵22處,其中左堤10處,穿堤涵管29處,其中左堤7處。
2、衛河 在河北省境內長76.4公里,左堤長62.l公里,右堤長40.21公里,流經我省的
魏縣、大名兩縣。按照50年一遇洪水標準,安陽河口-徐萬倉段設計流量為2500立方米每秒,汛內溝口-徐萬倉段設計排澇流量700-1000立方米每秒。
衛河左岸有穿堤閘涵10處,右岸有6座;衛河穿堤涵管112處,其中左岸71處。
3、
衛運河 為河北、山東兩省的界河,長157公里,左堤在我省境內,長162.4公里,流經我省的館陶、
臨西、清河、故城四縣。河道設計行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標準,設計流量為4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為5500立方米每秒,深槽三年一遇排澇流量1150立方米每秒。衛運河左堤共有穿堤建築物97處,其中館陶25處,臨西23處,清河7處,故城42處。
4、
漳衛新河 是
漳衛河水系的入海尾閭,全長243公里 ,為河北、山東兩省邊界河,北邊為河北省。河北省境內河道長187公里,左堤長187公里,右堤長20.3公里。30多年來,河道內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淤積,泥沙主要淤積在各攔河
節制閘上游附近河段。
5、南運河 是漳衛河的入海尾閭之一,南運河經山東省德州市、河北省衡水市、滄州市到天津市
金鋼橋上匯入
海河入海,全長309公里,河北省境內長241.5公里,呈半
地上河。遇漳衛河50年一遇洪水時,南運河限泄流量300立方米每秒。南運河建有4座攔河節制閘,即安陵閘、代莊鬧、北陳屯閘、周官屯閘,由河北省南運河管理處負責管理。
蓄滯洪區
漳河大名泛區處於大名縣城下游,位於衛河與漳河匯流的三角地帶,北倚漳河左堤,南界衛河左堤,承擔本地區滯瀝和漳河洪水的滯洪任務,是漳衛河系綜合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名泛區包括3部分,即漳河行洪道、
魏縣東王村分洪口門以下的分洪區和滯洪區。大名泛區內有大名縣城,是
大名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全區共涉及大名、魏兩縣17個鄉鎮、321個村、57849戶,26.6021萬人,耕地面積42.4萬畝。
大名泛區有台莊20個,
避水台203個、救護台184處52188平方米;避水樓房30700平方米;修建撤退道路5條47.7公里。可解決9.2956萬人的安全避險問題。同時在
衛河和
漳河建橋樑6座以方便疏散民眾。
樞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