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指運用水利、農業、林業、科技等措施對農田進行綜合治理,改變不利於農業生產發展的自然條件,提高農田生產能力,將基本農田建成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農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 外文名: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 意義: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 方法和形式:關鍵在組織領導
  • 建設的原則:基本國情與農田水利建設相適應
意義,方法和形式,原則,滯後主要原因,對策建議,相關政策,

意義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的基礎產業,也是我國各項事業的根本保證。我國水旱災害發生較為頻繁許多地方的地形、土壤、氣候條件也對農業發展很不利,不採取灌溉排水措施,農業生產就無法順利進行。因此,興修農田水利,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自古以來就是關係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大事。在建國後幾十年里全國上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農田水利建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最近幾年我國又在一些大的防洪工程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但是與農業產出能力直接相關的農田水利建設並不多,管理日漸疏忽。現在我們不僅沒有擴大以前農田水利建設的戰果反而嚴重透支了以前的成果。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並要求把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已然把農田水利建設放到了重要位置上來。

方法和形式

實踐證明,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關鍵在組織領導,各級水利部門要及時、主動向政府提出建議,尤其是村級單位,要認真傾聽民聲,重視民聲,把普通民眾的想法和思路及時的向上反映。綜合分析,積極解決。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辦農民之所需。用民主的方法,組織廣大農民民眾,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對於受益範圍為一村一組的工程採取“一事一議、民主決策”的辦法,組織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或全體村民大會進行投票表決。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增加投入,扶持農村公益性水利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國家建設投資的引導。鼓勵廣大民眾和民營資金投入農田水利建設。加大對民眾的水利知識宣傳,興修水利始終是農民民眾的根本利益,改善農村生產條件的行為,增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重要途徑。

原則

1.基本國情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相適應原則
農田水利建設的建造促進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的投入,大大的加快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雖然從上世紀70年代始我國人均耕地呈減少的趨勢,但是由於科學技術的套用,特別是農田水利基礎建設的蓬勃發展,保證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改革開放後,一方面農村體制改革的進行,調動起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發展的資金和科技支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農業發展從缺糧扭轉局勢,保證了國家農業糧食生產的安全穩定。
2.社會穩定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相適應原則
農業問題關係著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國也越來越重視“三農”問題的解決。我國農業基礎的穩定,直接影響著我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只有穩步的發展農業基礎,才能夠保證我國國民經濟的長久穩定發展;只有穩步發展農業基礎,才能夠更好的調整我國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穩步的發展農業基礎,才能夠達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3.國家糧食安全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相適應原則
我國糧食生產的發展,依賴於國家長久的對農業發展進行各方面的支持,由於我國區域性的條件不均衡,需要各地區根據自身條件進行相關的措施,保證各地農業的穩定有序發展。我國目前的農產品主要以灌溉農業為主,因此加大對灌溉技術的投入,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巨大的意義。
4.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相適應原則
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包括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我國的農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我國l4億人口的溫飽問題,溫飽問題得不到解決,就談不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國民經濟的基礎就更無從談起,而要發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先要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基礎的基礎”,它間接的影響著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理應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
5.國家水資源安全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相適應原則
我國總用水量約有70%用於農業,而灌溉用水卻占整個農業用水的90% ,可見,我國水資源的管理的重點是對農業用水的最佳化管理。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了水資源危機,缺水城市已經超過全國城市的半數以上,還有一些城市出現了水生態危機,嚴重的影響了正常的生產和生活。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加速,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城市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等等均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解決用水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為保障水資源安全,就要利用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可持續發展,要進一步的加大對灌溉節水的投入力度和技術支持,保證農業灌溉用水的零增長或者負增長,將節約的灌溉用水用於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去。

滯後主要原因

1.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管理體制存在問題
我國農村現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存在著一定的制約,由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逐漸退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這導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歸屬和管理存在著不落實和不明確等問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管理機制需要向公益性和準公益性的目標進一步發展。由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經濟效益不高,特別是收益要長期才能看到效果,導致農民缺乏參與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進而影響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管理和維護責任制度的落實,出現農田水利基本設施老化失修就是一個可以理解的問題。
2.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機制尚未形成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資金長期需要地方政府財政的資金補助,由於當前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國家完全取消“兩工”制度,這導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農民投入部分出現急劇減少,加劇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的資金和勞力缺口;由於農民進城務工的現象非常普遍,著導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青壯年勞動力的急劇減少,影響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工和投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沒能引進新型的投入手段,大部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被用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單位的管理和事業費用支出。

對策建議

1.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管理的改革
首先,應該在總結近年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管理和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切實抓好現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管理改革,進一步明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所有權,落實管理責任。建用水合作組織管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國家補助形成的資產劃歸用水合作組織:對經營性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應積極吸引社會資本的注入,並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引入市場機制,實現企業化和規範化管理。其次,各地應該抓緊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加快灌區管理單位的體制改革,以“減員增效”為手段降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管理的成本,提高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管理水平。最後,新建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應該明晰工程所有權,落實工程建設和管護責任,發揮所用者和管理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建立有效的農業用水收費制度
加快水價改革。要總結、完善和推廣一些地方試行的“超定額累進加價”、“豐枯季節水價”、“兩部制水價”等合理的計價制度,充分發揮價格槓桿對水供求關係的調節作用,有效地節約水資源。積極推廣實行“供水到戶、定價到戶、收費到戶”終端水價制度,在確定終端水價的基礎上,實行“水價、水量、水費”的公示制度,有效地減少水費收取的中間環節,遏制中間環節亂加價、亂收費和水費的截留、挪用現象,減輕農民不合理的水費負擔。
3.強化公共財政支出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支持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農業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統籌城鄉發展、鞏固國家糧食安全基礎和維護農村穩定的高度,加大財政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將小型農村水利設施納入公共財政支持的範圍,真正做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財政上的保障。
4.劃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事權財權
應建立起農民為投入主體、地方政府負總責、中央財政適當補助和社會力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水利設施建設投入機制,調動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農民參與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繼續發揮農民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督促地方政府切實負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責任。
5.整合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資金投入
應該遵循“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記其功”的工作原則,確保“治理一處,受益一處,建設一處,鞏固一處”的效果,不但農民得到了實惠,調動了積極性,而且資金運行安全有效。要進一步明確各分管部門的職能和分工,確保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和管理的有效配置。

相關政策

2016年3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於支持貧困地區農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脫貧攻堅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十三五”時期,中央預算內農林水利建設投資用於貧困地區的比重達到40%左右,地方同步加大投入,力爭貧困地區農林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得到明顯加強,特色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加快發展。
意見提出,提高貧困地區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十三五”時期,對納入範圍的165個貧困縣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需求予以優先保障,確保在貧困縣新建高標準農田3000萬畝以上。同時,以加快國務院確定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為統領,優先啟動實施貧困地區重大水利工程項目。
在產業發展方面,意見明確,啟動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範工程;研究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支持貧困地區合理開發小水電,重點選取部分水能資源豐富的貧困縣,研究採取“國家引導、市場運作、貧困戶持股並持續受益”的扶貧模式,建立貧困戶直接受益機制。
在改善貧困地區民生條件方面,意見提出,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和供水保證率;完善貧困地區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加快貧困地區水庫移民脫貧解困步伐,確保2020年實現水庫移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在生態保護和建設方面,意見提出,以136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1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重點,加大石漠化綜合治理力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