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語
詞語信息
【詞目】輜重
輜重【讀音】zī zhòng
【詞義】 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
【示例】今曹家~車輛無數,你們欲得富貴不難,只就今夜三更,大家砍將入去,把
曹嵩一家殺了,取了財物,同往山中落草。—— 《
三國演義》
基本解釋
[impediments;suplies and gear for troops]∶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搬運的物資
[baggage]∶運輸中的(或可以運輸的)設備
軍隊的輜重。
[luggage,baggage]∶外出的人攜帶的包裹行李
後勤以前在中國古代一直被稱為輜重,後來在近代才逐漸改為後勤
引證詳解
1、外出時攜載的物資。《
老子》:“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
史記·
蘇秦列傳》:“ 蘇秦為從約長,並相六國。北報
趙王,乃行過雒陽,車騎輜重,諸侯各發使送之甚眾,疑於王者。”
清
袁枚《新齊諧·喀雄》:“一日周女忽至,帶來輜重甚富,雄驚且喜。”
輜重 2、指隨軍運載的軍用器械、糧秣等。《孫子·軍爭》:“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
新五代史·唐臣傳·王建及》:“﹝建及﹞即呼眾曰:‘今日所失輜重皆在山西,盍往取之!’”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一回:“原來
國歸父、小子憗二將殺散楚兵,據了大寨,輜重糧草,盡歸其手。”
楊朔《征塵》:“隊伍通過我們身旁,長長的一列,最後是輜重隊。”
概述
古代軍事中的用語,後擴用於社會方面。
古代:輜重,軍隊一切
軍用物資,生活物資。糧草,衣被,武器,裝備等(實際上也包含裝載運輸軍用物資的車輛,工具)。運送軍用物資的部隊稱為輜重部隊。
現代:輜重,軍隊一切軍用物資,生活物資。包含運輸車輛工具。糧可能還在內,草可能不算了。現在也不再稱輜重部隊了吧,稱後勤部隊了。
輜重部隊,是古時候的說法,最主要的功能是為前線的將士提供營帳和食物等等,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後勤部隊。
道德經
原文
第七十章 輜重(26)
重為巠根,清為趮君①。
是以君子眾日行②,
不離其甾重③。
唯有環官④,
燕處則昭⑤。
而以身巠於天下⑦?
巠則失本,趮則失君⑧。
2007年12月,“南海Ⅰ號”在
陽江市海陵島附近海域被成功打撈出水,並順利進入“
水晶宮”。此訊息引起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並成為萬眾國人和各大媒體的興奮點。圍繞這艘深沉海底數百年的古沉船,有關它的來歷去向,它豐富的文物寶藏,它考古學上的重要價值等等均引起各界的熱議和爭論。大多數人認為,“
南海I號”是800多年前南宋初年航行於中國至印度乃至中東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貨船,但也有人猜測:“南海I號”可能是 720多年前,為躲避元軍追剿而流亡到現
江門市新會區崖門海口的南宋末代海上行朝的輜重船。這一觀點引起了筆者的關注,為此查探了有關的史料,也認為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試提出以下猜想和疑問供有識之士參考。
猜想一
“南海Ⅰ號”與南宋海上行朝輜重船沉沒年代和沉沒海域有吻合?
目前,“南海I號”出水了1萬多枚的古代銅錢,其中最
晚代的是
宋高宗趙構“建炎”銅錢。許多學者據此認定南海I號應為南宋初年(公元 1127-1131年),即距今800多年前的出口商船,但也有學者認為,僅憑出水最晚代的銅錢對“南海I號”妄加斷代是不可靠的,因為眾所周知“建炎” 銅錢的使用期限不但覆蓋整個南宋朝代,且延用至元朝初年,而且宋代是嚴禁銅錢和白銀出口的,可是“南海I號”僅一個破倉中就有上萬枚古銅錢和為數不少的白銀金飾,船上未破的船艙中可能還有南宋其他紀年的錢幣,因而現在就為南海I號斷代為時尚早。只有等待南海I號所有遺存物清理後,其斷代才是最準確的,但就目前來判斷,南海I號是南宋沉船卻是可以肯定的。至於與南宋末代海上行朝是否有關聯,我們拭目以待。
有一信息值得關注,那就是南海I號沉船所在
陽江海陵島附近的海域,與南宋末年海上行朝活動的海域高度一致。據《宋史》、《續資治通鑑》、《崖山志》、《宋季三朝政要》、《經世大典序錄·政典·征伐》、《二王本紀》等史書記載,1276年
楊淑妃與
陳宜中、陸秀夫、
張世傑等南宋文武大臣在福州擁立
趙昰,即位景
炎帝,尊淑妃為楊太后。隨後在1000多艘戰船和輜重船護駕下建立海上行朝,沿海岸南下直至廣東,曾先後駐蹕汕頭
南澳島、惠州甲子門、香港九龍、珠海官富場等地,後又經
新會崖門、
陽江海陵島,來到
湛江雷州灣上的
硇洲島,準備轉去現屬越南的占城,試圖召集勤王兵力,反擊元軍,恢復宋室。期間因颱風突襲,景炎帝失足墮海致病不治,楊太后及眾臣才不得不擁立其異母弟
趙昺接位為祥興帝。後
宋軍攻打雷州失敗,元軍占領
海南島,截斷了宋行朝往占城
海路,南宋行朝只好回航再經陽江海陵島海域撤至新會崖海之濱的崖山上,建立與元軍崖海最後慘烈決戰的南宋行宮(朝),期間兩經南海I號沉船的海域。
崖海決戰以南宋全軍覆沒、丞相陸秀夫負帝昺蹈海殉國而告終。宋帥
張世傑率殘兵駕16艘戰船突出元軍重圍,並待元軍撤出崖門後,尋到並護衛楊太后重返崖山。楊太后確悉帝昺死後,奮身投海而歿。張世傑等草草砌建
蚝殼陵安葬太后,率剩餘戰船和輜重船撤至
陽江海陵島附近海域(即南海I號沉船海域),最後遭遇颱風船毀人亡。
綜觀以上史實,南宋海上行朝及宋
敗軍均曾三經“南海I號”沉沒海域,且多次遭遇颱風侵襲。經過長途航海,負載較重的輜重船是很有可能曾在此沉沒的。
猜想二
沉船狀況有吻合?
“南海I號”是怎樣沉沒的?是天災還是人禍?根據相關的報導稱,“南海I號”沉船所處海域的情況比較簡單,水下沒有暗礁,海底平坦,航線也是靠近海岸線行駛。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主任、負責本次“南海I號”水下考古的主要負責人
張威(曾先後兩次率隊赴新會崖門進行宋元崖海大戰水下考古勘察)認為:基本可以判定“南海I號”不是迅速翻沉,而是傾斜著沉沒的。所以船上很多東西都滾落在
沉船一側。這些狀況符合裝載重物、遭遇颱風傾側入水致沉的特徵。
筆者翻查史籍,證實南宋海上流亡行朝和敗軍途徑“南海I號”沉船海域的時段中,曾多次遭遇颱風,而更令人遐想的是,迄今為止,“南海I號”及其周圍一直沒有發現古人骸骨。專家表示,“南海I號”是一艘木船,當時沉沒速度比較慢,而且整船長約30.5米、寬9.8米,船身並不算龐大,門窗也不高。沉船事故發生時,船上人員是可以逃離的,但有疑問的是逃出沉船後,如何逃上頗遠的岸上(見 2007年12月21日《南方都市報》的報導)。可以肯定如果沒有同行船隊的施救,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有學者猜測認為,正因為“南海I號”可能是南宋末代海上行朝的輜重船,當它沉沒之際,船上的船員有可能被同行的船隊救起。
猜想三
“南海Ⅰ號”出水的大量瓷器珍品與南宋宮廷用品吻合?
根據國內有關媒體報導,目前,“南海I號”已初步打撈出金、銀、銅、鐵和瓷類等器物6000多件。這些器物據估算僅為全船所載總量的極少部分,但僅此就足以給專業研究人員和民間愛好者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間,其中許多人認為只有商貿出口船才會有如此品類多樣、數量巨大的裝載,而且還根據個別出水器物帶有西域特徵,推斷“南海I號”為駛向印度或阿拉伯的中國商船。
可是也有人作了更大膽的猜想,認為船主可能是南宋末代的楊太后及最後兩位皇帝
趙昰和趙昺。
據史書記述,早在1275年南宋
謝太后率帝顯在
臨安(即現杭州)降元之前,
楊淑妃攜同其
子吉王趙昰和宋度宗另一子信王趙昺,帶著全部家財離開臨安,可見楊淑妃和二王還保有大部分宮廷用品和珍寶財物的。謝太后與帝顯降元後,
陳宜中、
陸秀夫、
張世傑等護衛楊淑妃及二王經寧波,由舟山登船入海,其所有輜重家財和宮中用品肯定裝上輜重船隨隊出發。從現今“南海I號”已出水的數千件瓷器中,我們看到其中匯集了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
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品類超過30種。據專家考證,這些珍瓷多數可定為國家一、二級文物。如果不是高級的商貿船,那么只有貴為皇家才可擁有和收藏。
無獨有偶,1996年,在新會崖山南宋行朝草市咫尺相連的古井官沖一個土名叫“皇帝碗碟山”的地方,廣東省和新會市的文物專家,僅在兩個探方內就考古發現了4000多件成排成疊放置的各類古瓷陶器(見廣東文物考古研究、
新會市博物館《廣東新會官沖古窯址》)。這些瓷陶器物與“南海I號”出水的部分瓷器一樣,有些底部分別刻有疑為人名的文字(見廣州日報2007.12.23 A3版)。另外,兩地出土(水)的陶瓷種類
多同為盤、罐、碗、盞、碟等。兩者是否有關聯,抑或反證新會沿海地區也可能是“海上絲路”中的一個小港口,對此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考證。
猜想四
“南海Ⅰ號”出水的金銀飾品、女性化妝品與南宋楊太后等皇室用品有吻合?
“南海I號”目前出水的眾多珠光寶氣的金、銀飾物和女性化妝器物令人驚訝。首先是金器,這是令人最注目最為氣派的物品,其中有長達1.7米、由四股八條金線精編而成、表面飾瓔珞紋的鎏金腰帶,有粗如拇指、徑過碗口、重逾四兩、鑄有龍紋的鎏金手鐲,還有豪氣十足的金
戒子等黃金飾品。這些首飾足可佐證主人的身份非富則貴,顯赫非常。有人猜想“南海I號”的僱主為身材異常高大、腰貫萬金的外國人,但也有人質疑,假如如此,為什麼“南海I號”至今未發現任何外國貸幣和外國其他生活用品。外國商人出海貿易不帶本國貨幣和生活用品是不可能的,所以有學者和愛好者指出,龍紋是皇族至高無尚的象徵,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就算是富商巨賈或是朝中重臣,大多不敢潛越,在其手鐲上飾上龍紋的。從以上金飾反映的信息來看,這些飾物不排除屬於南宋末代的楊太后或帝昰、帝昺。
更令人詫異的是,“南海I號”出水還有銅鏡、五彩絲綢、胭脂盒、宋代
篦梳、硃砂等女性化妝用品。寧夏考古所原副所長、海上絲路研究專家杜玉冰女士指出,在中國沿海,攜帶女性不利出海的觀念自古相傳,因此中國民船出海一般不會有女性隨同。如果“南海I號”沒有女性,為何又有如此多的女性用品?有人推測是外商的女眷,更有人推測,南宋末代海上行朝,不但有楊太后和陪侍的宮女,而且還有大量的文武大臣女性家眷。隨船載有如此多的女性用品是毫不出奇的,這一點似乎為“南海I號”可能是南宋末代海上行朝的輜重船增加了猜測的想像。
猜想五
出水銅錢與新會出土古錢吻合?
眾所周知,廣東新會是宋元崖門海戰,最後導致宋朝徹底滅亡、元朝興起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995年12月25日,在新會縣城南面
振興路一建築工地上出土了數以噸計的古銅錢(見2005年12月28日《新會報》頭版和2006年1月3日的《羊城晚報》)。這一考古發現曾
鬨動一時,這些古銅錢計有49個幣種,除宋代紹興、乾道等紀年銅幣外,還與本次南海I號出水的10000多枚銅錢一樣,不但同有建炎紀年的銅錢,而且同樣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開元、
乾元通寶等。當時就有學者提出,新會出土古銅錢的地點,700多年前是與崖海相連的銀洲湖邊,這批銅錢可能是南宋末代王朝撤至新會崖門,潰敗時匆忙中堅壁埋藏在離崖門不遠處的這一海灘中的。
如果兩批銅錢同出一源,那么南海I號的來歷真的令人頗費思量了。
以上5種猜測,可能有些牽強,也可能是偶合,特提出供有識之士參考,以對南海I號的研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