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①。舉軍而爭利則不及②,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③。是故卷甲而趨④,日夜不處⑤,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⑥,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⑦;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⑧,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⑨。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 原典:軍爭為危
  • 註解:為,這裡作“是”
  • 古語智慧: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
註解,古語智慧,智慧故事,

註解

①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為,這裡作“是”、“有”解。此句意為軍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②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舉,全、皆。率領全部攜帶裝備輜重的軍隊前去爭利則不能按時到達。不及,不能按時到達預定地點。
③ 委軍而爭利輜重捐:委,丟棄、捨棄。輜重,包括軍用器械、營具、糧秣、服裝等,捐,棄、損失。句意謂如果扔下一部分軍隊去爭利,則裝備輜重將會受到損失。
④ 卷甲而趨:卷,收、藏的意思。甲,鎧甲。趨,快速前進。意謂卷甲束杖急速進軍。
⑤ 日夜不處:處,猶言止、息。“日夜不處”即夜以繼日,不得休息。
⑥ 擒三將軍:擒,俘虜、擒獲。三將軍,三軍的將帥。此句意為若奔赴百里,一意爭利,則三將的將領會成為敵之俘虜。
⑦ 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意謂士卒身強力壯者先到,疲弱者滯後掉隊,這種做法只有十分之一兵力能到位。
⑧ 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奔赴五十里而爭利,則前軍將領會受挫折。蹶,失敗,損折。上將軍,指前軍、先頭部隊的將帥。
⑨ 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奔赴三十里以爭利,則士卒也僅能有三分之二到位。
⑩ 無委積則亡:委積,指物資儲備。軍隊沒有物資儲備作補充,亦不能生存【譯文】
“軍爭”為了有利,但“軍爭”也有危險。帶著全部輜重去爭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敵到達戰地;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卷甲急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百里去爭利,則三軍的將領有可能會被俘獲。健壯的士兵能夠先到戰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後,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馬如期到達;強行軍五十里去爭利,先頭部隊的主將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如期到達;強行軍三十里去爭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馬如期到達。這樣,部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供應就不能生存,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

古語智慧

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即有危害性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危”和“利”貫穿於整個事物發展的過程,是辯證統一的。戰爭同樣也是有利的一面,也有危害型的一面,因此將帥必須有效分析兩軍對峙,相互制約時,不管敵我雙方的任何一方“利”和“危”兩面都要分析,也就是“知己知彼”。當“利”和“危”都作相應分析之後,要想方設法讓兩者相互轉化,目的在於各種戰術都對我方有利,減少和避開危害。這樣辯證統一的分析解決問題是客觀而科學的。
既然任何事情都具有辯證統一的兩面性,政治權力也不例外。政治是權力的中心,一旦獲得權力就意味著能夠呼風喚雨,指點江山,這是政治權力利的一面;另一方面政權在手必然會遭到許多人的窺探,想謀之,這樣就會遭到政敵的迫害,甚至殺害,這是危害的一面。因此雙方都要顧及,並儘量使用計謀讓危害向有利的方面轉化,使得權力得以鞏固。
“利”和“危”的兩面性同樣適合於市場競爭中,企業能否準確把握競爭的利害關係,並根據厲害關係採取相應的措施,揚利避危是能否在競爭中占領主動權的關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僅僅靠領導者是不夠的,企業通常會聘用智囊團,針對利害關係進行全方面分析,通過調整經營結構等方式化利為經濟利益,轉危為利。

智慧故事

秦國滅亡“軍爭為利,軍爭為危”,闡述了“軍爭”具有兩面性,有利也有弊。秦國滅亡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秦始皇帶領軍隊在經過多年征戰,終於滅掉六國,統一了全國。經過長期的戰爭,全國民眾早已因為長期飽受兵役、徭役和賦役重壓而疲憊不堪,丞相李斯深刻得認識到秦國國內的狀況,支持全國上下修生養息。他說:“討伐匈奴雖然是鞏固邊防的必要措施,但從目前來看有害無益,而且會使中原遭受重大消耗。” 但是秦始皇反其道而行之,準備30萬大軍攻打匈奴。
匈奴之戰勝利之後,秦始皇又急於與匈奴劃清界限,於是又準備在全國範圍內調集大批男子修築長城、戍守邊塞。為了保障長城修築和邊關戰士的糧草,全國上下拚命勞作,供給軍需。為保障邊塞軍民生活,朝廷還徵發百姓,用車船輸送糧草。如此勞民傷財,是的秦國出現了如此狀況——秦國國內基本都是老弱婦孺,年輕力壯的青年基本都已經到邊疆修築長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出自於此。戍邊將士風餐露宿,苦不堪言,十多年中死傷無數。
如此大的消耗,早已使得秦國外強中乾,秦王朝的國力也遭到極大削弱。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去世,他的兒子秦二世即位,秦二世治國依然和他父親。終於在公元209年時,被徵發到北方守邊的陳勝、吳廣等人在蘄縣大澤鄉揭竿而起,得到全國的熱烈回響。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秦軍主力一一被殲,新繼位的秦王子嬰再無任何抵抗能力,出城向起義軍投降。秦國軍隊雖然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全無敵手。但如今已經毫無戰鬥力可言了。“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在緊接著進行的征討匈奴、修築長城的過程中,不僅國庫積蓄耗盡,連普通百姓也不堪重負,社會矛盾極為尖銳。果然,有人振臂一呼,立刻群起回響,外強中乾的秦王朝很快就覆滅了。
發動戰爭或被迫參與戰爭都是為了謀求一定的利益,通過戰爭而擴充疆土、鞏固政權、占有資源、擄掠財物,或者爭得有利地位、掌握主動權等,是有利可圖的。但是,戰爭也有其有害的一面。人員的傷亡,財力的消耗,必然破壞經濟,久戰不決更會增加賦役,影響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最終導致國力枯竭、人民貧困(“力屈中原內虛於家”),國運將難以為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