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外側緣(lateral border of foot)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足外側緣
- 外文名:lateral border of foot
- 所屬學科:人體解剖學
- 公布時間:2014年
足外側緣(lateral border of foot)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
足外側緣(lateral border of foot)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足的外側邊緣。出處《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1...
足外側皮瓣(lateral pedis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以足的跟外側動脈為血管蒂,位於足跟外側面的皮瓣。該皮瓣的切取範圍近側到外踝上方3~4cm,遠側達第五跖骨基底部,背部在外踝及足背外側1/3部,下方到足底外側緣。主要用於局部轉位,修復足跟或跖底負重創面。美國醫師格拉布(Grabb)於1981年...
足外側皮瓣切取範圍:上界為足背外側1/3,下界為足外側緣,前界為達第5跖骨結節,後界達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本皮瓣切取範圍較小為其不足。適應症 足外側皮瓣移植術適用於手背、手掌及虎口部分皮膚缺損。麻醉和體位 硬脊膜外阻滯或蛛網膜下腔麻醉,手部選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手術步驟 手部創面經清創,量取布...
足背 足背(dorsum of foot)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以足的內、外側緣為界,足的上表面為足背。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 (第二版)。
即在上關節腔活動時,主要表現為足的跖屈和背屈運動,在下關節腔(距骨與跟骨、舟骨之間)活動時,通過跟骨後面和距骨頸上面中點連線的軸線(由後向前上方的斜線),跟骨、舟骨連同其它足骨對距骨轉動,足內側緣上提,跖面轉向內側時,叫做內翻,反之,足外側緣提起,足跖面轉向外側時,叫做外翻。
等到小孩開始學走路時,畸形變得明顯,表現為走路時只有腳的外側緣著地,同時步態不穩,跛行.隨著時間延長畸形進一步加重,腳部和小腿肌肉之間的平衡不協調,出現肌肉痙攣,再加上體重增加,足外翻下垂加重,嚴重者足背著地行走,腳著地處出現滑囊和胼胝,小腿骨也跟著變形.診斷 足外翻畸形明顯時,一出生就可以根據外形確診,但如果...
馬蹄足內翻即足內翻呈馬蹄狀,主要分為先天畸形和後天性內翻兩種,是一種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馬蹄內翻足的形成主要由於足部肌力不平衡所致,肌肉的不平衡久之形成骨關節畸形,在畸形的基礎上負重造成畸形更加嚴重。病症簡介 足內翻,後跟向上,足外側緣著地及足底向後。病理病因 一、先天性馬蹄內翻畸形 病因迄今不清,...
足外翻的綜合康複方法 ①足部矯正手法:通過牽伸、按摩及誘發方式,對由於不同機制形成的足外翻有針對性地選擇康復矯正手法。a.對痙攣的足 外側肌群輕柔摩擦、肌腱按壓和松解;足內側鬆弛的 肌肉多擊打、重壓和刺激,增強其肌張力和收縮力;b.適度牽拉足外側緣攣縮的軟組織,由弱到強,逐級加力,緩慢施行;c.托...
足內翻步態(equinovarus-foot gait)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物理醫學與康復名詞。定義 步行時足觸地部位為足前外側緣,特別是第五跖骨基底部,常有承重部位疼痛,導致踝關節不穩,進而影響全身平衡的狀態。支撐相早期和中期由於踝背屈障礙,可能造成支撐相中期和末期膝關節過伸。髖關節可發生代償性...
1.運動:脛神經支配小腿後部及足底肌肉,損傷後足不能跖屈和內翻,出現仰趾外翻畸形,行走時足跟離地困難,不能走快。足內肌癱瘓引起弓狀足和爪狀趾畸形。2.感覺:感覺喪失區為小腿後外側、足外側緣、足跟及各趾的跖側和背側,故稱為拖鞋式麻痹區。3.營養:足底常有潰瘍,足部易受外傷、凍傷和燙傷,常因...
中醫認為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是由先天稟賦不足所至。西醫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遺傳因素、胚胎髮育障礙、胚胎髮育缺陷、胎位異常、肌肉發育不良、骨骼發育異常。臨床表現 小兒馬蹄內翻足前足寬而厚,伴有內收畸形,患足1-5趾短縮,跟骨內翻,足跟窄小,足下垂或伴有空凹畸形,患足外側緣向外成明顯弧形改變,患肢肌肉...
運動時,跟骨和舟骨連同其餘的足骨對距骨作內翻(提起足內側緣使足底轉向內側)、和外翻(提起足外側緣使足底轉向外側)運動。足的內、外翻常與踝關節協同運動,即內翻常伴以足的跖屈,外翻常伴以足的背屈。跟骰關節和距跟舟關節合成跗橫關節或稱旭巴(chopart)關節,它的關節線呈橫位的“S”形。跗骨間關節的生理...
距骨在足關節中處於骨性關節盤的地位,即在上關節腔活動時,主要表現為足的跖屈和背屈運動,在下關節腔(距骨與跟骨、舟骨之間)活動時,通過跟骨後面和距骨頸上面中點連線的軸線(由後向前上方的斜線),跟骨、舟骨連同其它足骨對距骨轉動,足內側緣上提,跖面轉向內側時,叫做內翻,反之,足外側緣提起,足跖面轉向...
其發病率為1/1000,男孩為女孩的2倍,單側稍多於雙側。其發病與骨骼、肌肉、神經及遺傳等因素有關。出生後即出現單足或雙足馬蹄內翻畸形,即足跟小、足跟內翻、前足內收內翻,各足趾向內側偏斜,此外常合併小腿內旋畸形。隨著年齡的增大,畸形逐漸加重。尤其在負重行走後,由於足背外側緣著地,常出現局部胼胝。
肩胛骨外側角肥大,有朝向前外下的關節盂,接肱骨頭。盂的上、下方有盂上結節和盂下結節;盂的內側稍細,即肩胛頸。由頸的上方伸出彎向前外側的喙突,其根部內側有肩胛切跡。肩胛骨下角稍厚;上角甚薄。肩胛骨上緣薄;內側緣即脊柱緣,稍厚;外側緣即腋窩緣,最厚。岡盂切跡位於肩胛岡外側緣與關節盂之間。...
脛後神經支配小腿後部及足底肌肉,損傷後足不能跖屈和內翻,出現仰趾外翻畸形,行走時足跟離地困難,不能走快。足內肌癱瘓引起弓狀足和爪狀趾畸形。2.感覺 感覺喪失區為小腿後外側、足外側緣、足跟及各趾的跖側和背側,故稱為拖鞋式麻痹區。3.營養 足底常有潰瘍,足部易受外傷、凍傷和燙傷,常因潰瘍不能...
足底深弓 足底深弓(plantar deep arch)是2016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足底外側動脈斜向前外,穿趾短屈肌深面至足底外側緣,終支向內彎行至第一跖骨間隙近端,與足背動脈的足底深支吻合而成的動脈弓。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1.巴彬斯基征:患者仰臥位,用一鈍尖刺激物刺劃病人的足外側緣,由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再轉向內側,引起拇趾背伸,其餘四趾屈及扇形展開,稱“開扇征”,是典型的巴彬斯基征陽性表現。第二種方法為刺激足底外側緣時只出現拇趾背伸,其餘四趾不牙合屈也不扇開。第三種方法是刺激足底外側時,拇趾及其它四趾皆背屈...
脛骨體呈三稜柱狀,前緣和內側面都直接位於皮下。其前緣銳利,在皮膚表面可以摸到。外側緣為骨間嵴。內側面表面無肌肉覆蓋,在皮下可以觸及。後面的上份有一斜向內下方的膕斜線。脛骨下端膨大,下面有關節面,內側的骨突叫做內踝(medial malleolus)。外側有腓骨切跡。腓骨 腓骨(fibula)細長,位於脛骨外後方,分...
距骨在足關節中處於骨性關節盤的地位,即在上關節腔活動時,主要表現為足的跖屈和背屈運動,在下關節腔(距骨與跟骨、舟骨之間)活動時,通過跟骨後面和距骨頸上面中點連線的軸線(由後向前上方的斜線),跟骨、舟骨連同其它足骨對距骨轉動,足內側緣上提,跖面轉向內側時,叫做內翻,反之,足外側緣提起,足跖面轉向...
距骨在足關節中處於骨性關節盤的地位,即在上關節腔活動時,主要表現為足的跖屈和背屈運動,在下關節腔(距骨與跟骨、舟骨之間)活動時,通過跟骨後面和距骨頸上面中點連線的軸線(由後向前上方的斜線),跟骨、舟骨連同其它足骨對距骨轉動,足內側緣上提,跖面轉向內側時,叫做內翻,反之,足外側緣提起,足跖面轉向...
足背靜脈弓 足背靜脈弓(dorsal venous arch of foot)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在足背遠端淺筋膜內的靜脈網互相吻合形成的靜脈弓。弓的兩端沿足背內、外側緣上行,分別匯成大、小隱靜脈。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患兒訴足背疼痛、負重後加重,晚上亦痛。逐漸出現跛行。在舟骨上方有輕度腫脹及壓痛。壓迫足縱弓時亦痛。患兒常用足外側緣走路。【X線表現】舟骨密度增深變扁,可僅有正常舟骨的1/2~1/4厚。以後可呈碎裂狀,鄰近諸關節間隙增寬。病變癒合後大多數患者的舟骨恢復正常。【預後】本病預後良好。曾有人對20例患者...
距骨在足關節中處於骨性關節盤的地位,即在上關節腔活動時,主要表現為足的跖屈和背屈運動,在下關節腔(距骨與跟骨、舟骨之間)活動時,通過跟骨後面和距骨頸上面中點連線的軸線(由後向前上方的斜線),跟骨、舟骨連同其它足骨對距骨轉動,足內側緣上提,跖面轉向內側時,叫做內翻,反之,足外側緣提起,足跖面轉向...
距骨在足關節中處於骨性關節盤的地位,即在上關節腔活動時,主要表現為足的跖屈和背屈運動,在下關節腔(距骨與跟骨、舟骨之間)活動時,通過跟骨後面和距骨頸上面中點連線的軸線(由後向前上方的斜線),跟骨、舟骨連同其它足骨對距骨轉動,足內側緣上提,跖面轉向內側時,叫做內翻,反之,足外側緣提起,足跖面轉向...
體力勞動者和寒冷乾燥季節多見,皸裂好發於足跟、足跖外側緣、手掌、手指屈側等處。損傷深淺不一,可以僅有皮膚乾燥、淺表細小裂紋、龜裂,只累及表皮,此時無出血、疼痛等症狀。繼之可累及真皮淺層,有輕度疼痛,但無出血。嚴重者,裂口累及真皮深層及皮下組織,有明顯疼痛和出血,影響局部功能。症狀性皸裂常繼發...
金門,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關梁。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之郄穴。在足外側,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足底外側神經及足底外側動、靜脈。主治頭痛,眩暈,癲癇,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名稱釋義 (1)金門。金,肺性之...
疼痛過敏者、足刺劃疼痛過重者,舞蹈症或手徐動症常有不隨意運動,可出現Babinski征,這是由於患者多動之故。臨床表現 巴彬斯基征:患者仰臥位:用一鈍尖刺激物刺劃病人的足外側緣,由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再轉向內側,引起拇趾背屈,其餘四趾屈及扇形展開,稱“開扇征”,是典型的巴彬斯基征陽性表現。第二種方法...
脛神經沿途中發出肌支支配小腿後側所有肌肉及足底肌肉;發出皮支供應小腿後外側、足跟、足外側緣、足底大部分,各趾跖側及背側皮膚。脛神經不可逆性損傷或損傷修復後功能恢復不良者,表現為仰趾外翻畸形或仰趾畸形(跟行足)。對此類畸形應採用腓骨長肌腱或腓骨長短肌腱聯合轉移重建小腿三頭肌功能。麻醉和體位 成人...
(1)皮瓣的設計:根據受損皮膚缺損情況,用甲紫在供區足背標出足背動脈,大、小隱靜脈及腓淺神經的位置,再以足背動脈為中心,標出切除皮瓣的範圍。足背皮瓣的大小受限,其長度自踝下至趾蹼緣,其寬度,內側不超過脛前肌腱,外側可達足外側緣,各人足大小有差異,但一般可切取14cm×10cm。(2)顯露血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