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少鹹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省成都市
- 職業:語言文字學家
趙少鹹(1884~1966),任職,著作,青年時代的趙少鹹,先生為人,學術思想,代表作,
趙少鹹(1884~1966)
任職
著作
著有《〈廣韻〉疏證》(28冊,300萬字,存殘稿8冊)、《〈經典釋文〉集說附箋》(30多卷,300萬字,存殘稿9卷)、《新校〈廣韻〉》《古今切語表》《〈說文〉集注》(14卷,存抄本)、《〈廣韻〉諧聲表》(山東大學油印本)等專著,均未正式出版。《新校〈廣韻〉敘例》(《四川大學季刊》1935年第1期)、《古今切語表敘》(《金陵學報》1938年第8卷第1、2期合刊)、《斠段》(《學林月刊》重慶1939年第1、2期)、《跋十三經音略》(《四川大學文學集刊》1942年第1期)、《史籀篇疏證辨》(《四川大學文學集刊》1945年第2期)、《批判胡適的〈入聲考〉》(合作,《山東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57年第1期,收入《漢語論叢》,中華書局,1958年)、《談反切》(《漢語論叢》,中華書局,1958年)、《〈廣韻〉和〈《廣韻》疏證〉》(《光明日報》1961年11月13、14日)、《〈切韻序〉注釋》(其長女趙苑雲整理補輯,《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等。其中《〈廣韻〉疏證》一書,是其集幾十年之精力及辛勤耕耘著成的一部博大精深之作。書中特別注意音證,對《廣韻》所收錄的音義儘量考訂出它的來源。以唐、宋以前的音義諸書中的讀若、直音和反切來證明《廣韻》的構成體系,即26000多個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詞為什麼恰恰在某韻某紐上。據介紹,《〈廣韻〉疏證》共校訂《廣韻》的訛落之處3830條,有關的68種書籍中的錯漏之處1458條,71種書籍中觀點有錯誤的地方348條等。勘誤訂訛,多有增益;資料所涉,可謂廣徵博引。作者還對“反切、同用、獨用、分等、分部”等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進行論述,提出己之新見。惜《〈廣韻〉疏證》及《〈經典釋文〉集說附箋》均未能完整傳於後世,實乃我國語言文字學術事業的一大遺憾。
青年時代的趙少鹹
青年時代的趙少鹹曾經參加當時的革命運動,因為反對袁世凱稱帝,被捕坐過牢,差一點被殺頭。出獄以後,眼看政局的腐敗,轉而一心從事學術工作。抗日戰爭前,先後在石室中學、成都高等師範、成都大學、四川大學、華西大學任教,講授音韻、文字、訓詁方面的課程。
抗日戰爭爆發,中央大學內遷到重慶沙坪壩。當時中大教語言文字學課程的黃侃教授去世不久,黃侃生前曾推薦趙少鹹到中大任教,由此他應聘於中大,在沙坪壩紅槽房賃屋而居,前後一共5年。當代一些學者如殷煥先、周法高、李孝定都是那個時期的學生。
40年代初,他回成都,受聘為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還擔任過一段時間系主任,主持中文系的工作。四川解放時,他雖然巴近古稀之年,到講堂上課有一定困難,但是仍然以極大的熱情負擔起培養青年教師和進行科學研究的任務。他的兩部巨著《廣韻疏證》和《經典釋文集說附箋》都是70歲以後才定稿的。
先生為人
先生為人,厚道坦蕩,從來不臧否人物。對於後學,更多獎掖。家裡藏書極富,凡有人前來借閱,他都慨然允諾,決不吝惜,更沒有留一手的作法。對於前來商討學術的同行,更是熱情接待,不以專家長者自居。因此,不少學人來川,都願前來造訪。
先生生活謹嚴,早起早睡,極有規律。天還未明,人們還在酣夢中,他就起床到書房看書了。天一黑馬上就寢,從不熬夜。他常說:“開夜車是傷陰的,千萬不能幹。”平生沒有不良嗜好。年青的時候他喜歡喝酒,後來害腳氣病,也就戒了。這也就是他長壽的原因。如果不道“文革”的劫難,他可能活得更長久一些。
學術思想
在學術思想上,他師承清代乾嘉學派的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父子,在近代學者中,他和章太炎、黃侃均有交往,學術觀點也比較接近。但是,他的思想並不保守,他決不墨守陳說,對新的觀念,只要弄清楚了,還是能夠接受的。30年代未40年代初,他發表在《學林》月刊上的《覯段》,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有許多中肯的批評。他還寫了《史籀篇疏證辨》,發表在《四川大學文學集刊》第二期上,對王國維關於《史籀篇》的看法多有駁正。40年代後期,他讀到董同龢關於《廣韻》重紐的文一章,反覆吟詠,最後把一些論點批在自己使用的《切韻考》上面。
作為一名教師,他的教學態度是認真嚴肅的。每開出一門課程,事前都要作大量的準備工作。不僅要寫講義,而且要編參考資料。這些講義和參考資料一經整理就是很好的論文和專著。
20年代他在成都高等師範任教的同時又在石室中學兼課,主講的課程是文字學。他以《說文解字》作為教本,逐字講解。現在保留下來的《說文集注》一至六篇的殘卷,就是當時寫的講稿。這份講稿以段注為基礎,參考了章太炎的《國小答問》和《文始》,注重以聲音通訓詁。受教於先生的一些人現在還能談起當年他教學的情況。
代表作
作為先生學術方面的代表作,首先要推《廣韻疏證》。
他研究《廣韻》大體上分兩個階段。30年代以前是校勘階段,以後是疏證階段。
20年代初,他用《古逸叢書》本《廣韻》為底本,開始校理《廣韻》,校記寫成,巴縣向宗魯教授看了,亟力讚許,並且把這份稿子推薦給武昌徐行可先生。徐先生非常支持這項工作,把當時非常難得的王國維手校《廣韻》和王氏過錄的段、顧校《廣韻》借給他參考,他把這些全部錄入校記,寫成了《新校廣韻》5卷。當時商務印書館曾準備影印,多次商討影印方式,交換過影印用的清稿,但後來抗日戰爭爆發,聯繫中斷,寄給商務印書館的那份稿子也就沒有下落了。
《廣韻疏證》的題目是黃侃建議的。1934年9月,趙少鹹路過南京會晤了黃侃,談到《廣韻》的校理。黃侃勸他作《廣韻疏證》,並且說《經典釋文》的音義就是證明《廣韻》構成體系的好材料,同時還提供了劉履芬過錄的十四家校本《經典釋文》供參考。這是醞釀寫《廣韻疏證》的開始。
對於傳抄本的段玉裁校語,先生在寫《新校廣韻》時絕大部分都採用了。後來他又用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詩經國小》、《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等同段玉裁的《廣韻》校語相比較,發現前者對《廣韻》有一些很精當的校釋而後者卻沒有,在立論方面兩者也存在一些矛盾。因此,在寫《廣韻疏證》的時候,他對段校《廣韻》有所選擇,並且從段玉裁的其他著作里補充了一些校訂精當的材料。
50年代末,《廣韻疏證》寫成,全書共280餘萬字。校正《廣韻》的訛誤近4000條,分裝成28巨冊。書前有敘例,談了《廣韻》的版本、韻目下的“同用”和“獨用”、分韻、切語、引書、四等、段校《廣韻》等問題,這些專題反映了先生多年研究音韻學的心得。
與此同時,先生用《經典釋文》比勘《廣韻》,又多有發現。他將所得的材料匯總起來進行綜合分析,看到這部書里的切語不全都表示語音的變異,有的是表示經傳異文,還有表示文字假借的。他還研究了這部書裡面聲紐、韻類混用的現象,還發現書里有聲同用字不同的情況。他決定再寫一部巨著《經典釋文集說附箋》,以通志堂本《經典釋文》為底本,在十四家校本的基礎上又參考法偉堂的校語,附上自己的意見。這部30萬字的著作於1964年寫成,分裝為30冊。成書的時候正是先生80壽辰。
“文化大革命”對中國人民是一次大災難,先生也沒有倖免。一頂莫須有的“反革命”帽子扣了過來,大字報貼到將軍街40號家門口的牆上,紅衛兵們就來“破四舊”。家裡70餘箱藏書和手稿連同他女婿殷孟倫暫存的80箱書籍全部被抄走。那時他正患膽囊炎,臥病在家,目睹這種情況,非常傷心,不久就含恨去世了。時間是1966年冬至的前一天。
先生一生在學術上的遭遇是夠不幸的了。他校《廣韻》的成果本來在30年代就可以問世,遇上抗日戰爭,《新校廣韻》手稿寄到商務印書館就沒有下落。解放後寫成的《廣韻疏證》,中華書局正準備出版,應該說是沒有問題的了,可是萬萬沒有料到,來了一個“文化大革命”,全部手稿都被抄去。近年來多方收集,《廣韻疏證》找到了8冊,《經典釋文集說附箋》找到9冊,現在都保存在他的兒子趙呂甫處。
先生離開我們已經20年,他的學術成果在他的學生中得到繼承發揚。在全國空前安定團結的大好形勢下,先生的家屬和學生正在積極整理其遺稿,爭取早日問世,嘉惠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