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農業

超市農業是指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由連鎖超市主導,以供應鏈為視角,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既重視農產品質量,也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和技術,追求產業鏈效益的新型農業流通業態。之所以說超市農業是新型農業流通業態,一是因為超市農業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較短且不成熟,故有“新型”之稱;二是超市農業業務半徑比較寬廣,涵蓋了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流通在該業態中占據重要地位,故應突出其“流通”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市農業 
  • 類型:經濟術語
特徵,問題,對策,

特徵

第一,超市農業以供應鏈為視角,強調連鎖超市在農產品流通鏈上的主導作用。超市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制定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儲存等流通標準以及質量規範和可追溯制度,對整個流通鏈上各個環節進行統一管理和最佳化,形成了一個超市主導的“垂直統合經營體系”,壓縮了部分流通環節,替代並集成了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功能,提高了流通效率。
第二,超市農業重視農產品質量,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超市農業藉助先進技術、檢測設備和操作規範,形成了整套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超市農業基於差異化競爭和保持良好聲譽的激勵,傾向生產或引進利潤卒問較大的綠色、有機食品以及無公害農產品,促進了農產品生產和加丁過程中的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進而保證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三,超市農業符合現代管理理念交易成本理論認為,頻率很高的交易適合於由組織內部交易。超市農業以利益聯結為紐帶,強調相互回報和利益兼容,將分散的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供應商緊密聯繫在“共生鏈”上,把傳統流通模式中頻繁的臨時外部交易轉化為組織內部的長期交易,既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減少了流通中的道德風險,杜絕了農貿市場中經常出現的“檸檬困境”。
第四,超市農業追求產業鏈效益。農業產業鏈包括農業產前環節、產中環節、產後加工環節、流通環節和消費環節,即農產品從種苗培育到大田管理、農畜產品加、保鮮直至流通、市場銷售等所有環節和整個流程。超市農業的流通加工市場開拓品牌經營、基地示範等市場行為以及管理和技術的外溢效應相互作用,彼此影響,其結果促進了農產品價值的提升,使農產品價值提升所創造的利益通過流通渠道擴散到流通鏈各個環節。
因此,超市農業是指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由連鎖超市主導,以供應鏈為視角,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既重視農產品質量,也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和技術,追求產業鏈效益的新型農業流通業態。之所以說超市農業是新型農業流通業態:一是因為超市農業在我國m現的時間較短且不成熟,故有“新型”之稱;二是超市農業業務半徑比較寬廣,涵蓋了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流通在該業態中占據重要地位,故應突出其“流通”功能。

問題

(一)農貿市場的低成本競爭與超市農產品的艱難盈利
農貿市場低成本優勢來自於其相對較低的投資成本、管理費用以及運營費用。在我國,特別是在二三線城市,農貿市場多為棚頂式建築結構、通道式攤位格局,設施相對簡陋,市場本身的前期投資成本較低。農貿市場的粗放式經營,基本不用購置大型、先進農產品檢測儀器設備以及聘用專業檢測人員,業主前期投資成本也比較少。農貿市場業主多數採用家庭經營模式,管理簡單,除了機會成本外,幾乎沒有管理費用。農貿市場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經營組織,業主享受政府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政策優惠,其稅費、水電費、維護費等運營成本較為低下。馬路交易式農貿市場幾乎連運營費用都沒有。這種低成本實際上是一定程度的壟斷,市場效率改進動機被嚴重弱化,超市農業發展的市場秩序被扭曲。
我國超市農業不僅面臨前期投資大、運營成本和管理成本高的困境,也面臨著市場培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低毛利艱難期。超市需要打造良好購物環境、需要購買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設備以及確保質量安全的先進檢測儀器,其前期投資遠大於農貿市場。超市經營中的人工工資、房租、水電、稅費、耗材費以及損耗費等運營與管理成本,也高出農貿市場許多。當前我國大部分家庭對農產品的購買,依然是以方便、價廉為主要參考因素,去農貿市場購買農產品的路徑依賴尚未改變。在循環累積因果機製作用下,超市農產品零售價格難以降低,市場培育步伐減緩,超市農業自我發展能力受到了制約。
(二)傳統農戶經營理念的落後與農業組織化水平的低下
傳統農戶是相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的,主要指分散經營的小生產者、小私有者。傳統農戶一般奉行小富即安的人生價值觀,聽天由命、知足常樂的落後觀念根深蒂固。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傳統農戶主動參與商品化、專業化生產的意願比較弱。傳統農戶自我封閉的藩籬與超市農業發展所需市場化運作前提背道而馳。部分傳統農戶即使與超市簽訂了購銷契約,但在經營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並不嚴格按照超市指導標準施肥灑藥,致使農產品質量不符合超市要求,逆生態行為和道德風險問題時常出現。傳統農戶缺乏環保意識,生產生活中存在諸多不良習慣,造成了嚴重的農村環境面源污染。這也與超市農業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相背離。
農業生產受水、熱、光、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影響極為明顯,具有分散性和季節性特點。這種特點與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經營模式具有很強吻合性。在當前我國土地流轉機制尚未健全的背景下,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戶依然是農產品生產流通的主體部分。個體農戶生產的最大特徵就是固守在面積極為有限的土地上沒有組織地耕作,其生產的產品也是以零散的形式進人流通渠道,缺乏組織化的特徵明顯。我國的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處在培育和發展階段,其組織化程度也有待提高。而連鎖超市農產品需求具有品種多、採購量大、供給穩定等特點,這種特點需要組織化程度較高的農業體系來支撐。
(三)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的落後與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
農產品流通中的運輸包裝裝卸搬運加工以及信息處理等每環節功能的實現,都與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技術水平密切相關。農村物流基礎設施主要指供農產品從產地運輸出去的道路設施、為提供及時有效的流通信息而建立的通訊網路平台,以及具有儲藏、保鮮和調節市場餘缺功能的農產品倉儲設施等¨¨。我國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後的表現是多方面的。農村道路等級低與路況差、水運設施或陳舊或不完善,造成了高物流成本;農產品流通中的保鮮設施匱乏以及缺少現代化專用運輸車輛,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導致了流通中的高損耗;農村網路建設滯後,阻礙了農產品流通信息的有效傳遞。物流基礎設施落後,是農產品流通的硬約束,無疑阻礙了超市農業的發展。
在我國許多地區,地方保護主義根深蒂固,表現名目繁多,原因錯綜複雜。地方保護主義用顯性或隱性手段互設壁壘,畫地為牢,造成了市場條塊分割現狀,阻礙了資源自由流動,影響了資源配置效率。我國GDP掛帥的政績考核模式和財政“分灶吃飯”制度,是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的“罪魁禍首”。連鎖超市主要通過低毛利、多店鋪、大流通的模式來擴張和發展。地方保護主義給農產品雙向流通設定了人為障礙,使得許多具地方特色的優質農產品無法自由流向消費地,雙重損失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福利。同時,地方保護主義不支持本地資本外流,這直接阻礙了超市的區外擴張,違背了連鎖經營多店鋪擴張的本質。

對策

發展超市農業必須結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政府、超市、農業組織、農民以及社會各界力量,形成合力,方能破解當前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推進“農改超”工程與支持超市農業發展
本世以來,因農貿市場糟糕的購物環境和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農改超”工程受到了各方高度重視。但因大多農貿市場規划起點低、基礎設備過於落後以及各方利益難以協調等原因,該工程推進速度並不快,效果也不明顯。首先,地方政府應該根據本地現有農貿市場實際情況,用具有前瞻性的視野,系統地制定改造計畫。對於建築質量和環境狀況尚可的農貿市場,政府可引導當地經營狀況較好的超市,以股份制形式進行合併,將農貿市場改為超市;對於建築質量和:境狀況較差、改造成本過大的市場,儘快依法拆除並引導社會資本新建超市進行替代;對於服務:叻能明顯但輻射半徑較小的農貿市場,進行社區小型超市改造。其次,對於新建大型社區,政府應要求開發商將超市同時納入項目規劃,並要求在:頃目驗收時同步交付使用。最後,對路邊占地經營的農貿市場,要果斷取締。“農改超”完成後,超市農業的發展才會有一個公平市場競爭環境。
超市農業在我國尚屬新型業態,其芡展需要各方共同支持。地方政府應根據當地社區和人口分布情況,制定超市農業發展的區域布局規劃。鑒於巨觀經濟調控、市場行為監管的職責,政府應做好農業合作社組織與連鎖超市之間的協調工作,並從支持“三農”高度出發,制定一些必要的優惠扶持政策,促進農商互動。對於超市農產品經營盈利不佳的現狀,政府可以組織工商、稅務、銀行以及保險等機構對其給予一定的財稅、信貸以及保險優惠支持。對於超市自建各類標準化示範農業基地,政府應按照類似家庭農場的政策給予鼓勵並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建造農產品物流冷鏈系統、質量快速檢測系統,強化農產品流通的公共服務,減少超市涉農設備的前期投資。鑒於資本逐利本性,正常盈利空間的保證,是超市農業發展的前提。
(二)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提高農業產業組織化水平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指具有相對較大的經營規模、較好的物質裝備條件和經營管理能力,勞動生產、資源利用和土地產出率較高,以商品化生產為主要目標的農業經營組織¨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開啟了我國沉悶農村經濟語境的破冰之旅_l引,也直接或間接地更新了傳統農戶經營理念。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建設,需要儘快規範土地流轉政策、加大農業補貼資金向新型主體的傾斜力度、最佳化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和人才支撐並提供全方位的融資與保險服務。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建設不應忽視超市農業,應採取超市農業與其它經營主體共建的策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建設和發展,是改變影響了我國廣大農民數千年的傳統落後觀念和思維的有效途徑。傳統農戶理念的更新,是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前提,也是超市農業發展的基礎。
組織形式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程度,組織化程度的提高要求本質上是對農村生產力發展新階段的積極回響。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運用現代科技發展農業生產、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並以此推動農業生產力發展,是提高農業產業組織化的基本前提。當然,提高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不應由政府單方面強制實施。超市應通過“超市+企業”、“超市+農民合作組織+農民”和“超市+基地”等經營模式的示範,讓農民看到實在的利益,主動加入到超市主導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之中。村“兩委”應該改變“只對上級負責”的機械行為邏輯,積極履行“集體統一經營”職責,強化村莊自主組織能力的訓練與提升,加快本地農業產業組織化建設步伐。農業產業組織化水平的提高是農超高效對接的有力保障。
(三)改造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與開放區域市場
德魯克的“物流黑大陸”和西澤修的“物流冰山”學說均揭示了加強物流管理的巨大潛力-1。落後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既直接降低了農產品流通效率,也減緩了超市農業的發展步伐。地方政府應深入落實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在加大政府直接投資的同時,也要鼓勵和引導民間工商資本按市場原則參與農村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道路方面,應加強農村等外公路的等級化建設以及等級公路的路況改善,完善連線生產基地和城鎮超市的交通運輸網路。倉儲方面,應通過貨款支持和補貼的形式,鼓勵超市加大對蔬菜、水果等時令性農產品倉儲設施的建設投資。信息方面,應採取由政府主導,超市、農民合作組織共同參與模式,儘快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電子結算系統,完善市場信息收集與傳播機制,消除超市與農產品供應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障礙。只有通過全方位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才能挖掘和利用尚處在黑大陸中和冰山水下部分的物流寶藏,為超市農業發展開闢第三利潤源泉。
根據布坎南的“尋租”理論,政府管制的減少、放鬆甚至取消,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成長的有效途徑u。首先,中央政府要加強反地方保護主義的頂層制度設計並健全社會監管機制,儘快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並建立科學的官員考核體系,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產生的制度性根源。各級政府要拓寬公眾參與監督的渠道,發揮輿論監督和民主測評的作用,擴大市場主體表達利益訴求的空間。其次,要更新地方官員觀念、轉變政府職能,地方政府應摒棄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觀念,從全局出發,樹立大市場理念,不再分割市場和直接干預市場,轉向市場行為監管、公益建設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只有政府直接操縱市場或指導操縱或默認操縱的地方保護主義行為真正消失了,市場才能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農產品自由流通和超市順利擴張才能暢通無阻,超市農業才會擁有廣闊發展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