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管理

負債管理

負債管理是西方國家銀行的一種經營方式,以積極出售債務的方式,擴大資金來源,調整負債結構,增強資金實力。出售債務是指從不同渠道借入資金。銀行資金來源一般有三個方面: ①推銷可轉化的定期存款單證; ②同業往來的歐洲美元市場;③發行期票和債券。銀行主要從以上渠道取得資金,然後貸予客戶,滿足客戶借款需求。採取負債管理的經營方式,可以擴大信貸資金來源,增強資金營運能力,刺激經濟成長。但是,舉債籌措銀行營運資金,風險較大,而且會使短期借入變為長期借出,造成失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負債管理
  • 階段1資產、負債的總括管理
  • 階段2:資產、負債各個項目的具體管理
  • 階段3:流動性管理、資本管理等
定義,不足,含義,方法,目標,銀行負債管理,我國負債狀況,

定義

負債管理理論。負債管理理論產生於60年代,這一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將商業銀行管理的重點由資產轉向負債,主張以借入資金的辦法來保持銀行流動性,從而增加資產業務,增加銀行收益。

不足

這一理論的不足是:容易導致銀行負債結構中的短期資金來源比重過大,增加了經營風險,提高了銀行的融資成本

含義

三個階段的管理
第一階段,資產、負債的總括管理;
第二階段,資產、負債各個項目的具體管理,以求得各項目的最佳組合;
第三階段,為實現利潤目標的利差管理、間接費用的控制、流動性管理、資本管理和稅收管理。
廣義的資產負債管理
實質就是對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各項目的總量、結構進行計畫、指揮和控制,從而使利潤最大化。
商業銀行利差管理
即控制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的差額(淨利息收入),使其大小及變化與銀行總的風險——收益目標相一致。此即其狹義的含義。
資產負債管理理論認為,風險和收益是衡量銀行經營好壞的重要標誌。收益主要來源於利差,利差又是銀行潛在的資產負債結構的反映,是資產負債綜合作用的結果。風險則表現為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動性,利差的大小及其變化決定了銀行總的風險——收益狀況。資產負債管理的目標就是要在股東、金融管制等條件約束下,使銀行利差最大化(從而收益最大化),其波動幅度(風險)最小化,即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穩定。
銀行管理者採取兩種手段
一是根據預測利率的變化,積極調整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即運用利率敏感性差額管理法。
二是運用金融市場上轉移利率風險的工具,如期限管理法、金融期貨、期權、利率調整等保值工具,作為差額管理法的補充

方法

儲備頭寸負債管理方法意味著用借入資金滿足短期流動性需要,也就是說,用借入資金補充一級準備,以滿足存款的提取和增加的貸款需求。與資產管理的各種方法相比較,儲備頭寸的負債管理方法使銀行可以持有較高比例的收入資產。因此,銀行預期收入提高了,但也增加了兩個風險:一是借入資金的成本不能確定;二是有時可能借不到資金。
全面負債管理方法也叫純負債管理,銀行用借入的資金持續擴大資產負債規模。全面負債管理方法實施的前提是借入資金有較大供給彈性,其條件是市場有足夠的資金和參與者,單個銀行的活動並不會對整個市場利率水平造成影響。因此,實施全面負債管理的最大風險是得不到足夠的資金來源,如果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一旦緊縮,實施全面負債管理的小銀行的負債管理結構甚至會崩潰。

目標

負債管理的目標是為爭取流動性大、穩定性強、吸存方式靈活多樣的各種存款,以擴充銀行的貸款能力,並不斷調整負債結構,以短續長、以小聚多、以收益的多重變換來適應資產結構的需要。例如美國對商業銀行的存款管理有一套完整的立法,包括存款種類、方式、支付程式、銀行與客戶的權益關係,都依法進行管理。

銀行負債管理

簡介
負債是銀行經營的主要資金來源,是銀行資產業務擴張和其他業務活動開展的基礎,傳統負債管理的核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通過哪些渠道和工具來籌集足夠的資金以支持貸款及公眾所需要的其他金融服務;第二是如何控制負債成本,為實現銀行整體盈利目標創造首要條件。這兩個方面又相互聯繫;成本是制約籌資方式選擇的因素,對於某種籌資工具的使用,也必須全面衡量其成本,力求通過合理定價,使成本與收益的關係能夠被銀行與公眾雙方接受。
負債管理思想的提出
在早期銀行的經營中,由於在金融資源的掌握上,銀行業居於絕對壟斷地位,因而從整體上看,銀行業的負債管理也處於一種相對消極狀態,負債工具只限於為數不多的幾種簡單的存款產品,被動接受客戶選擇、以既定的負債合理開展資產經營是銀行管理的重點。儘管彼時不同銀行之間在資金方面也存在著競爭,但競爭是初級的,負債產品的創新速度緩慢,負債管理思想保守。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由於主要國家都發生了嚴重通貨膨脹市場利率大幅度飈升,而銀行業由於仍受有關當局嚴格的利率管制,銀行存款的實際收益率呈現負值,導致“脫媒”現象。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銀行業對負債管理再也不敢掉以輕心。積極主動地籌措資金、通過創新負債產品吸引資金流入,一時成為銀行業經營的時尚。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西方銀行的負債管理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銀行的經營管理思想。
負債產品創新思路
銀行負債可分為存款類負債和非存款類負債兩大類。非存款類負債產品的創新首先受制於金融市場整體的發育狀況,因此,負債產品的創新往往從存款類產品著手。從西方銀行存款產品創新的基本思路看,大致有以下4種路徑:
1、將傳統存款產品的特徵重新組合,創造出兼具兩方面或多方面優勢的存款產品。
傳統存款產品有活期(支票)存款、儲蓄及定期類存款等。活期存款具有轉賬支付的便利,但沒有收益或收益極低;儲蓄及定期存款有較高的利息收入,但不具有支付上的便利。存款產品的這種涇渭分明的差異首先給那些不能經營支票存款業務的儲蓄機構提供了一條創新思路:開發具有支票存款賬戶之實而同時又可支付利息的存款產品,以吸引存款資金的流入。於是,可轉讓支付命令書賬戶、超級可轉讓支付命令書賬戶等產品應運而生。這些存款產品首先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開始由儲蓄機構開發,直接目的是與具有經營活期存款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競爭廉價資金來源。由於績效顯著,這股創新浪潮很快席捲美國銀行業,銀行業針對原有存款產品的各種特點重新拆分、組合形式的存款創新就此全面展開,銀行業存款經營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觀。這一時期湧現的存款創新產品主要有:可轉讓支付命令書賬戶;現金管理賬戶;可支付利息的交易賬戶;股金匯票賬戶等。從這些創新的存款產品可以看出,此時金融機構在負債產品創新方面採取的策略主要是目光向內,力圖通過對原有產品的某種改造和交叉融合增強銀行負債的吸引力。
2、將存款產品與直接融資產品的特性進行某種組合,創造出在收益和安全性方面均有所兼顧的負債產品。
存款產品的突出優勢在於其安全性,但劣勢在於其收益相對有限,尤其在市場利率上升時,銀行存款利率的上調明顯滯後,使存款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另外,銀行存款雖具有存取自由、靈活的特點,但無法像證券產品那樣通過二級市場交易獲得利率變化導致的價格收益。在市場利率持續波動的背景下,面對直接融資工具的挑戰,銀行業開始研究開發具有直接融資工具特點的負債工具。首當其衝的是可轉讓大額存單,這一被譽為20世紀60年代最成功的金融創新產品最早出現於1969年的歐洲貨幣市場,它的誕生使存款產品首次具有了二級市場交易,存單持有人不僅可通過交易將存單變現,而且還有希望獲得利率下降時存單增值帶來的收益。另一具有代表性的產品是貨幣市場基金賬戶,這種賬戶的收益直接與貨幣市場工具的收益掛鈎,同時兼具支票賬戶的特性,可在賬戶資金餘額範圍內以支票形式對外直接支付。將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工具相互融合的另一極具代表性的銀行負債產品是股票指數存款。這種存款的收益直接與證券市場的股票價格指數掛鈎,存款人根據其對股市未來走勢的預期選擇購買牛市或熊市存單,到期銀行根據期間股指的變動率及事先確定好的參與率計算該賬戶的收益率。在一般情況下,該類賬戶的本金是有保障的。顯然,這類賬戶對那些既希望獲得股市波動所帶來的利益又對投資安全有一定要求的客戶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事實上,目前,在西方銀行業,這類負債產品五花八門,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收益預期高於普通存款。雖然很多這樣的存款產品不能獲得存款保險的保障,但就實際情形來看,還是比較安全的。
3、在細分客戶的基礎上,開發針對特殊目標人群的負債產品。
負債產品創新的最新發展則是根據銀行的發展戰略,明確銀行的客戶重點,在對目標客戶的需求進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推出量身定做的負債產品。此類負債產品中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是理財服務。它可以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銀行根據某一類群客戶的需求,結合各種短期金融工具的特點及收益,設計、開發收益較之存款利率高的集合理財產品;另一種形式是客戶將自身的需求和條件述之銀行,銀行以一一對應的形式為其設計投資方案,力求使投資的風險、收益及流動性與客戶的特殊需求相匹配。在綜合理財賬戶下,銀行還可以組合投資的形式,將客戶資金在債券、存款、保險等多種產品中組合搭配,包括對每一類產品中不同內容的有機組合。這類負債產品有時並不能直接給銀行帶來可用於放貸的資金,銀行從存貸中獲得的利差也較為有限,但可給銀行帶來大量的交易業務,而這也正是20世紀90年代後西方銀行業收益結構變化的一個顯著特徵,即源自存貸利差的收益在總收益中的比率持續下降,各種市場交易所帶來的價差和佣金收入快速上升,這或許是現代銀行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4、針對客戶的融資需求,設計、開發對應的融資產品。
從嚴格意義上說,這已經不完全屬於銀行負債管理的內容,但其基本思路仍源自於通過籌措資金,滿足客戶的融資需求,並以此獲取銀行盈利這一宗旨,是在金融市場日益發達、投資與融資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銀行對原有經營理念反思和調整的結果。隨著市場的發展,資金盈餘者的投資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對收益有更高要求,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也更強;而資金短缺者也對銀行貸款之外的融資渠道有了更多利用,面對這種“脫媒”的市場發展趨勢,銀行感受的壓力不言而喻。最有效的應對之策是參與其中,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有效地溝通、實現雙方的投融資需求。在這一過程中,銀行雖然不再能獲得存貸之間的利差,但可以獲得不菲的各種中介費用,包括融資方案的設計、融資產品的開發及市場推廣、資金的後續管理等的佣金,並對客戶關係的穩固大有裨益。

我國負債狀況

客觀而言,我國銀行業對負債一向高度重視,但長期以來,我國的負債管理基本處於一種粗放式經營狀態;負債產品單一,負債產品的定價與賬戶的具體條件沒有任何聯繫。當然,形成這一局面,政府的管制是主要原因之一。在銀行業加快改革進程的今天,政府的監管思路也在發生變化,商業銀行正在獲得更多在負債產品創新和定價方面的權力,這對提升我國銀行業的負債管理水平無疑是有利的。在外部管制環境越來越寬鬆的情況下,借鑑西方銀行業在負債管理創新方面的經驗,對提高我國銀行的競爭力將起到積極作用。
在產品創新方面
近些年來,我國銀行在負債產品創新方面已有了一定改觀。資金的爭奪戰也帶動了負債產品的推陳出新。細觀國內銀行業目前在負債產品方面的創新,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 為儲蓄賬戶提供各種轉賬支付便利。
在我國的銀行存款中,個人儲蓄占有絕對的份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轉賬支付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針對公眾的這一需求變化,藉助於銀行卡的發行與流通,各銀行相繼推出了類似於招行“一卡通”這樣的產品,使存款人可以儲蓄存款為基礎,憑銀行卡在多個賬戶之間劃轉資金,更可以銀行卡方便地進行各種對外支付。以客戶授權為基礎,銀行也可以直接為客戶從其賬戶中扣繳各種公共事業費用。這類賬戶和業務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客戶,提高了客戶資金的使用效率,也對銀行負債規模的擴張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二, 開設各種理財賬戶,為客戶提供綜合理財服務
1998年後,在存款利率仍由中央銀行管制的背景下,市場利率持續低迷,存款收益相對較低。針對這一現象,各銀行相繼推出理財賬戶,吸引存款資金。這類賬戶一般以較高的存款額作為基礎,賬戶所有人可獲得銀行提供的多方面金融服務,如投資諮詢與設計、賬戶組合管理、匯兌、轉賬等,較具代表性的如招商銀行的金葵花賬戶、工商銀行的理財賬戶、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賬戶等。銀行的意圖在於通過提供理財賬戶,吸引高端客戶,而這通常被認為是真正能夠給銀行帶來利潤的群體。
負債產品定價方面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對儲蓄客戶提供幾乎是完全免費的各項金融服務。在傳統銀行業務利潤日益稀薄的今天,免費的金融服務使銀行不勝重負。於是,順應國際銀行業的發展趨勢,對與存款相關的金融服務收費開始成為各銀行共同的價格政策取向。但由於價格政策的轉變激烈,社會反響很大,各方對能否收費、如何收費針鋒相對,使銀行在價格政策調整時不得不瞻前顧後,慎之又慎。
西方銀行業負債管理創新帶來的啟示
對比西方銀行與我國銀行負債管理創新的具體做法,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有不少共同之處。適應客戶需求的變化,創造豐富多樣的負債產品以及關注負債成本、強調賬戶盈虧平衡是一個總體趨勢。儘管如此,中資銀行的負債管理水平較之於西方銀行仍存在巨大差距。體現在:
負債管理理念方面
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是銀行的傳統經營之道,而現代西方銀行早已突破這一盈利模式,經營理念變為通過為客戶創造價值而實現銀行自身的價值,銀行風險管理者、資產管理者這一角色日益突出。因此,適應市場的結構性變化,以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的負債產品吸引客戶,通過多種形式,包括貸款、賬戶管理、投資諮詢、投資組合管理、交易代理等滿足公眾多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並以此實現銀行的價值將成為銀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雖然我國銀行業目前受分業經營的制約,一些業務,主要是交易類業務上尚無法涉足,但對這一未來的發展趨勢卻不能不給予高度重視。
產品創新方面
從銀行業的整體情況看,目前國內銀行所積聚的儲蓄資源仍保持在極高的比例。居民金融資產過度集中於存款,第一,使社會融資需求過度傾向於銀行,銀行面臨放貸的極大壓力,容易引發信貸風險和導致不良貸款資產的增長;第二,超大規模的存款也為今後存款的波動留下了巨大的空間,而一旦存款出現大規模流失,銀行將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第三,單一的存款品種使銀行經營的利潤主要依賴於存貸的利差,而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競爭的加劇勢必導致利差不斷縮小。因此,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的角度,銀行都有必要繼續推進負債產品的創新,既保持銀行存款的持續生命力,又為其他業務活動的開展創造條件。目前我國銀行業負債產品欠缺的主要是與直接融資產品結合或可獲得市場化收益的負債產品。從2003年下半年後,我國通貨膨脹的陰影開始出現,物價上漲超過銀行存款利率,負利率成為我國銀行存款的威脅。開發能夠與直接融資產品結合的負債產品,使銀行負債的債權人獲得市場化的收益,不僅有利於穩定負債資金來源,還可以擴大銀行的業務範圍,增加銀行的收入渠道。這要求銀行對於各種金融市場工具能夠靈活自如地進行交易和操作,並能有效控制交易中的市場風險,當然,前提是整體金融市場發育完善,管制較為寬鬆,商業銀行有操控的餘地。就最新動態來看,銀監會已經放鬆在這方面的管制力度,商業銀行已被允許以理財產品的方式進行貨幣市場基金的發售和操作,且實際運行良好,獲得了公眾的普遍認可。銀行設立證券投資基金的準備工作也在各銀行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但由於目前國內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都極為有限,銀行在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操作空間還較為狹窄,人民幣的理財產品還有待進一步發展。
中國的銀行負債管理
1979年以前,銀行的負債業務主要是存款,銀行的負債管理基本上是存款管理,而且以吸收存款為主要內容。
銀行吸收存款的方式有兩種:
①行政手段。現金管理制度規定,一切單位都要在銀行開立存款帳戶,無論是轉帳還是現金收入都要存入銀行。因而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都是銀行的存款對象,有著法定的存款義務。
②自願存款。銀行按照存款自願的原則,廣泛設立儲蓄存款機構,吸收城鄉居民參加儲蓄。銀行吸收的各項存款,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統一分配使用,存款銀行很少有獨立的支配權。在這種體制下,對存款的管理一般只限於業務核算與檢查存款指標完成情況的管理,沒有形成規範的管理內容、管理目標和管理手段,也缺乏普遍的持續的管理動力機制和制約機制。1979年以後國家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在改革中推行存款與貸款掛鈎,實行資金自求平衡的原則,對存款的管理才普遍地引起重視。經過十年的改革初步形成了存款管理的原則、內容和方法。
存款管理的現行原則
款管理的現行原則是在業務經營中逐漸形成的,雖然未上升為法律規範,但在實際中發揮著指導作用,這些原則主要是:
①存款第一原則。各級銀行的資產業務,必須在存款許可的範圍內進行活動,這是改革中的一個重大轉變。在改革前,經營行只要有上級批准的貸款指標就可以對客戶發放貸款;改革以後,一家銀行即使有上級銀行批准的貸款指標,但沒有存款資金,就不能發放貸款,也就是業務經營中的實存實貸、先存後貸。
②擴展鼓勵存款、方便存款的措施,促使短期性存款向穩定方向轉化。
③提高存款利率,除財政預算存款外,實行普遍的有息存款制度。
④增加存款種類和確定不同存期,開辦多幣種的外匯存款
⑤對存款進行結構、期限管理,保持貸款與存款的對稱性。⑥充實和創新存款的考核內容與方法。如考核儲蓄存款吸儲比率、財政存款的最低保存率、派生存款比率、企業存款穩定率、存款存期結構和存款成本等等,從而使銀行的存款管理質量顯著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