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中藥)

豆豉姜(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豆豉姜,中藥名。為樟科植物山雞椒Litsea cubeba(Lour.)Pers.的根。分布於西南、華南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西藏等地。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溫中理氣止痛之功效。常用於感冒頭痛,心胃冷痛,腹痛吐瀉,腳氣,孕婦水腫,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近用於腦血栓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豆豉姜
  • 別名:木漿子根、澄茄根、木姜子根、過山香、滿山香、山蒼子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毛茛目
  • :樟科
  • :木姜子屬
  • :山雞椒
  • 分布區域:西南、華南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西藏等地
  • 採收時間:栽培3-5年,9-10月採挖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生理特性,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

歸脾、胃、肝經。

功效

祛風散寒除濕,溫中理氣止痛。

主治

感冒頭痛,心胃冷痛,腹痛吐瀉,腳氣,孕婦水腫,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近用於腦血栓形成。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痹痛:(豆豉姜)根15-30g(或葉9-15g)。煎服或泡酒服。(《恩施中草藥手冊》)
2、治偏頭痛牽引牙痛:木姜子鮮根30-60g。煮糯米飯吃。(《恩施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15-60g;或燉服;或泡酒服。外用:適量,煎水洗。

採集加工

栽培3-5年,9-10月採挖,抖淨泥土,曬乾。

生理特性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10米;幼樹樹皮黃綠色,光滑,老樹樹皮灰褐色。小枝細長,綠色,無毛,枝、葉具芳香味。頂芽圓錐形,外面具柔毛。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形,長4-11厘米,寬1.1-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紙質,上面深綠色,下麵粉綠色,兩面均無毛,羽狀脈,側脈每邊6-10條,纖細,中脈、側脈在兩面均突起;葉柄長6-20毫米,纖細,無毛。傘形花序單生或簇生,總梗細長,長6-10毫米;苞片邊緣有睫毛;每一花序有花4-6朵,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被裂片6,寬卵形;能育雄蕊9,花絲中下部有毛,第3輪基部的腺體具短柄;退化雌蕊無毛;雌花中退化雄蕊中下部具柔毛;子房卵形,花柱短,柱頭頭狀。果近球形,直徑約5毫米,無毛,幼時綠色,成熟時黑色,果梗長2-4毫米,先端稍增粗。花期2-3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丘陵、林緣灌叢或疏林中。分布於西南、華南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西藏等地。

性狀鑑別

根圓錐形。表面棕色,有皺紋及顆粒狀突起。質輕泡,易折斷,斷面灰褐色,橫切面有小孔(導管)。氣香,味辛辣。

藥理作用

治療腦血栓形成。

相關論述

1、《分類草藥性》:“治周身筋骨疼痛,發表,散風寒疹子,去臌脹,理氣。”
2、《廣西中藥志》:“治感冒,胃痛,風濕等症。”
3、《廣東中藥》:“祛風散寒,息肝風,消腫。治風濕痹痛,筋骨無力,產後腳軟,痰濕腳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