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譚君字復生,又號壯飛,湖南
瀏陽縣人。少倜儻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俠,善劍術。父繼洵,官湖北巡撫。幼喪母,為父專所虐,備極孤孽苦,故操心危,慮患深,而德慧術智日增長焉。弱冠從軍新疆,游巡撫劉公錦棠幕府。劉大奇其才,將薦之於朝;會劉以養親去官,不果。自是十年,來往於直隸、新疆、甘肅、陝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台灣各省,察視風土,物色豪傑。然終以巡撫君拘謹,不許遠遊,未能盡其四方之志也。
自甲午戰事後,益發憤提倡新學,首在瀏陽設一學會,集同志講求磨礪,實為湖南全省新學之起點焉。時南海先生方倡強學會於北京及上海,天下志士,走集應和之。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游京師,將以謁先生,而先生適歸廣東,不獲見。余方在京師強學會任記纂之役,始與君相見,語以南海講學之宗旨,經世之
條理,則感動大喜躍,自稱私淑弟子,自是學識更日益進。時和議初定,人人懷國恥,士氣稍振起。君則激昂慷慨,大聲疾呼。海內有志之士,睹其丰采,聞其言論,知其為非常人矣。以父命就官為候補知府,需次金陵者一年,閉戶養心讀書,冥探孔佛之精奧,會通群哲之心法,衍繹南海之宗旨,成《仁學》一書。又時時至上海與同志商量學術,討論天下事,未嘗與俗吏一相接。君常自謂“作吏一年,無異入山”。
時陳公寶箴為湖南巡撫,其子三立輔之,慨然以湖南開化為己任。丁酉六月,黃君遵憲適拜湖南按察使之命,八月,徐君仁鑄又來督湘學,湖南紳士某某等蹈厲奮發,提倡桑梓,志士漸集於湘楚。陳公父子與前任學政江君標,乃謀大集豪傑於湖南,並力經營,為諸省之倡。於是聘余及某某等為學堂教習,召某某歸練兵,而君亦為陳公所敦促,即棄官歸,安置眷屬於其瀏陽之鄉,而獨留長沙,與群志士辦新政。於是湖南倡辦之事,若內河小輪船也,商辦礦務也,湘粵鐵路也,時務學堂也,武備學堂也,保衛局也,南學會也,皆君所倡論
擘畫者,而以南學會最為盛業。設會之意,將合南部諸省志士,聯為一氣,相與講愛國之理,求救亡之法,而先從湖南一省辦起,蓋實兼學會與地方議會之規模焉。地方有事,公議而行,此議會之意也;每七日大集眾而講學,演說萬國大勢及政學原理,此學會之意也。於時君實為學長,任演說之事。每會集者千數百人,君慷慨論天下事,聞者無不感動。故湖南全省風氣大開,君之功居多。
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被征。適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覲,奏對稱旨。皇上超擢四品卿銜
軍機章京,與
楊銳、
林旭、
劉光第同參預新政,時號為
軍機四卿。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
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後,不敢行其志。數月以來,皇上有所詢問,則令總理衙門傳旨,先生有所
陳奏,則著之於所進呈書之中而已。自四卿入軍機,然後皇上與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銳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後及賊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變已起。君之始入京也,與言皇上無權西後阻撓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開懋勤殿設顧問官,命君擬旨,先遣內侍持
歷朝聖訓授君,傳上言康熙、乾隆、鹹豐三朝有開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諭中,蓋將以二十八日親往
頤和園請命西後雲。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無權矣。”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鹹知懋勤殿之事,以為今日諭旨將下,而卒不下,於是益知西後與帝之不相容矣。二十九日,皇上召見
楊銳,遂賜
衣帶詔,有“朕位幾不保,命康與四卿及同志速設法籌救”之詔。君與康先生捧詔慟哭,而皇上手無寸柄,無所為計。時諸將之中,惟
袁世凱久使朝鮮,講中外之故,力主變法。君密奏請皇上結以恩遇,冀
緩急或可救助,詞極
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初二日復召見。初三日夕,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直詰袁曰:“君謂皇上何如人也?”袁曰:“
曠代之聖主也。”君曰:“天津閱兵之陰謀,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聞。”君乃直出密詔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聖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則救之。”又以手自撫其頸曰:“苟不欲救,請至
頤和園首仆而殺仆,可以得富貴也。”袁正色厲聲曰:“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聖主乃吾輩所共事之主,仆與足不同受非常之遇,救護之責,非獨足下,若有所教,仆固願聞也。”君曰:“
榮祿密謀,全在天津閱兵之舉,足下及董、聶三軍,皆受榮所節制,將挾兵力以行
大事。雖然,董、聶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若變起,足下以一軍敵彼二軍,保護聖主,復大權,
清君側,肅宮廷,指揮若定,
不世之業也。”袁曰:“若皇上於閱兵時疾馳入仆營,傳號令以誅
奸賊,則仆必能從諸君子之後,竭死力以補救。”君曰: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袁笑而不言。袁幕府某曰:“榮賊並非推心待慰帥者。昔某公欲增慰帥兵,榮曰:‘漢人未可假大兵權。’蓋向來不過籠絡耳。即如前年
胡景桂參劾慰帥一事,故乃榮之私人,榮遣其劾帥而已查辦,昭雪之以市恩;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旋升
寧夏道。此乃榮賊心計險極巧極之處,慰帥豈不知之?”君乃曰:“
榮祿固操莽之才,絕世之雄,待之恐不
易易。”袁怒目視曰:“若皇上在仆營,則誅榮祿如殺一狗耳。”因相與言救上之
條理甚詳。袁曰:“今營中槍彈火藥皆在榮賊之手,而
營哨各官亦多屬舊人。事急矣!既定策,則仆須急歸營,更選
將官,而設法備貯彈藥則可也。”乃丁寧而去,時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
袁復召見,聞亦奉有
密詔雲。至初六日變遂發。時余方訪君寓,對坐榻上,有所擘劃,而抄捕南海館(康先生所居也)之報忽至,旋聞垂簾之諭。君從容語余曰:“昔欲救皇上既無可救,今欲救先生亦無可救,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期耳。雖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足下試入日本使館,謁
伊藤氏,請致電上海領事而救先生焉。”余是夕宿日本使館,君竟日不出門,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則於其明日入日本使館與余相見,勸東遊,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家書一篋托焉。曰:“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遂相與一抱而別。初七、八、九三日,君復與俠士謀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數輩苦勸君東遊,君不聽。再四強之,君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於難。君既系獄,題一詩於獄壁曰:“望門投宿思
張儉,忍死須臾待
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蓋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春秋三十有三。就義之日,觀者萬人,君慷慨神氣不少變。時
軍機大臣剛毅監斬,君呼剛前曰:“吾有一言……”剛去不聽,乃從容就戮。嗚呼,烈矣!
君資性絕特,於學無所不窺,而以日新為宗旨,故無所沾滯;善能捨己從人,故其德日進。每十日不相見,則議論學識必有增長。少年曾為考據箋注金石刻鏤詩古文辭之學,亦好談中國古兵法;二十歲以後,悉棄去,究心泰西天算、格致、政治、歷史之學,皆有心得。又究心教宗。當君之與余初相見也,極推崇耶氏兼愛之教,而不知有佛,不知有孔子;既而聞南海先生所發明《易》、《春秋》之義,窮大同太平之
條理,體
乾元統天之精意,則大服;又聞《華嚴》性海之說,而悟世界無量,現身無量,無人無我,無去無住,無垢無淨,舍救人外,更無他事之理;聞相宗識浪之說,而悟眾生根器無量,故說法無量,種種差別,與圓性無礙之理,則益大服。自是豁然貫通,能匯萬法為一,能衍一法為萬,無所罣礙,而任事之勇猛亦益加。作官金陵之一年,日夜冥搜孔佛之書。金陵有居士楊文會者,博覽教乘,熟於佛故,以流通經典為己任。君時時與之游,因得遍窺三藏,所得日益精深。其學術宗旨,大端見於《仁學》一書,又散見於與友人論學書中。所著書《仁學》之外,尚有《寥天一閣文》二卷,《莽蒼蒼齋詩》二卷,《遠遺堂集外文》一卷,《札記》一卷,《興算學議》一卷,已刻《思緯壹壷台短書》一卷,《壯飛樓治事》十篇,《秋雨年華之館叢脞書》四卷,《劍經衍葛》一卷,《印錄》一卷,並《仁學》皆藏於余處,又政論數十篇見於《湘報》者,乃與師友論學論事書數十篇。余將與君之石交某某等共搜輯之,為譚瀏陽遺集若干卷。其《仁學》一書,先擇其稍平易者,附印《清議報》中,公諸世焉。君平生一無嗜好,持躬嚴整,面稜稜有秋肅之氣。無子女;妻
李閏,為中國女學會倡辦董事。
論曰:復生之行誼磊落,轟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論;論其所學。自唐宋以後呫畢小儒,徇其一孔之論,以謗佛毀法,固不足道;而震旦末法流行,數百年來,宗門之人,耽樂小乘,墮斷常見,龍象之才,罕有聞者。以為佛法皆清淨而已,寂滅而已。豈知大乘之法,悲智雙修,與孔子必仁且智之義,如兩爪之相印。惟智也,故知即世間即出世間,無所謂淨土;即人即我,無所謂眾生。世界之外無淨土,眾生之外無我,故惟有捨身以教眾生。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故即智即仁焉。既思救眾生矣,則必有救之之
條理。故孔子治《春秋》,為大同小康之制,千條萬緒,皆為世界也,為眾生也,舍此一
大事,無他事也。《華嚴》之菩薩行也,所謂誓不成佛也。《春秋》三世之義,救過去之眾生與救現在之眾生,救現在之眾生與救將來之眾生,其法異而不異;救此土之眾生與救彼土之眾生,其法異而不異;救全世界之眾生與救一國之眾生,救一人之眾生,其法異而不異:此相宗之唯識也。因眾生根器,各各不同,故說法不同,而實法無不同也。既無淨土矣,既無我矣,則無所希戀,無所罣礙,無所恐怖。夫淨土與我且不愛矣,復何有利害毀譽稱譏苦樂之可以動其心乎?故孔子言:“不憂,不惑,不懼”,佛言:“大無畏”,蓋即仁即智即勇焉。通乎此者,則遊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眾生。
譯文
譚君字復生,又號壯飛,是湖南
瀏陽縣人。年少時豪爽灑脫,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寫文章,喜歡俠義之舉,擅長劍術。他的父親
譚繼洵,官至湖北巡撫。
譚嗣同小時候就死了母親,被父親的小妾虐待,受盡孤臣孽子之苦,所以操心危難的事,憂慮禍患比較多,品德才智一天天增長起來。20歲從軍新疆,游巡撫
劉錦棠的幕府。劉錦棠很欣賞他的才華,打算向朝廷推薦他,恰逢劉錦棠因為侍奉親人而辭官,事情沒有結果。自此以後十年,譚嗣同來往於直隸、新疆、甘肅、陝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台灣各省,察看風土人情,物色英雄豪傑。然而最終因為他父親為人拘謹,不許他遠遊,未能了卻其遊覽四方的志向。自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後,
譚嗣同更加發奮提倡西方的新學,起始在瀏陽開設了一個學會,徵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琢磨學問品性,這實際上是湖南全省新學的起點。當時,
康有為先生正在北京與上海倡設強學會,天下的有志之士,都奔走回響。譚嗣同於是從湖南沿江而下,到上海,再遊歷北京,打算拜謁康先生,可是先生正好回廣東,所以沒有見到。我正在北京強學會任編輯工作,始與他相見,告訴他康有為講學的宗旨,治理國家的思想,他聽了很受感動,十分歡喜,自稱是康有為的私淑弟子,從此學識更加長進。
當時中日議和的《馬關條約》剛剛簽訂,人人心懷國恥,士氣稍有振作。他慷慨激昂,大聲疾呼。海內有志之士,看到他的丰采,聽到他的言論,便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因父親的要求,他做了候補知府,在金陵等待補官一年,閉戶靜心讀書,深探孔子、佛家學說的精奧之處,融會貫通群賢的思想方法,推廣
康有為的學說宗旨,寫成了《仁學》一書。又經常到上海與同志商量學術,討論天下
大事,未曾與污濁的官吏相接觸。他經常對自己說“做了一年的官,無異於躲入深山隱居一般”。這時
陳寶箴做湖南巡撫,他的兒子
陳三立輔佐他,慷慨激昂,將湖南的開化當作自己的使命。1897年6月,
黃遵憲恰好就任湖南
按察使,8月,
徐仁鑄又來督辦湘學。湖南紳士某某等精神振奮,行動積極,提倡新學於家鄉,有志之士逐漸會集於湖南一帶。陳寶箴父子與前任
學政江標,打算在湖南大集豪傑,一起出力經營,做其他省的先導。於是聘任我及某某等做學堂的教習,召集某某回來練兵。
譚嗣同也是被陳寶箴所敦促,辭官回家,把家屬安置在瀏陽家鄉,一個人留在長沙,與眾多志士一起辦理新政。於是湖南倡辦的事,像內河小輪船、商辦礦務、湘粵鐵路、時務學堂、武備學堂、保衛局、南學會,都是他提倡論證策劃的,這中間以南學會最為盛大。開設南學會的用意是,打算集合南部諸省的志士,聯結為一氣,相互講述愛國的道理,謀劃救亡的辦法,先從湖南一省開辦,這實際上兼有學會與地方議會的規模。地方上有什麼事情,大家一起議定而行,這其實是學會的意思。這個時候,譚嗣同其實是學會的學長,擔任演說的事務。每次會議集合有幾百上千人,他慷慨激昂,談論天下
大事,聽的人無不受到感動。所以說,湖南全省風氣大開,他的功勞是很大的。
今年四月,決定國家大計的詔書已經下達,
譚嗣同由於學士
徐致靖的推薦,被光緒皇帝宣召,恰巧生大病,不能去。到七月,譚嗣同才帶病進見皇帝,他回答的話很合皇帝的心意,皇上破格提升他,賞賜四品卿的官銜,做
軍機處辦理文書的官,和
楊銳、
林旭、
劉光第共同參預新政,當時號稱“軍機處四大臣”。參預新政的人,就像唐、宋的“
參知政事”,實際上是宰相的職位。皇上想重用
康有為先生,可是皇上害怕西太后,不敢實行自己的意志。幾個月以來,皇上有什麼事情要詢問,就命令總理衙門傳達聖旨,康先生有什麼事情要陳述啟奏,就只能寫在呈給皇帝的奏書里。自從四大臣進入
軍機處以後,皇上和康先生的意見才能略微溝通,皇上決心要進行大改革了。可是西太后和那些反對變法維新的
頑固派的忌恨也更加深了,不到十天,
戊戌政變就發生了。
當初,
譚嗣同剛進京時,有人同他說皇上無權、西太后阻撓變法的事,譚嗣同不相信。到了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想要開懋勤殿,設顧問官,命令他起草詔書,先派太監拿了歷代皇帝的遺訓給他,傳達皇上的話,說康熙、乾隆、鹹豐三代皇帝都有開懋勤殿設顧問官的先例,要他查出來寫在詔書中,原來皇上將要用這些材料於二十八日親自到頤和園向西太后請示。他退朝回來,就告訴共事的人說:“今天才知道皇上真的沒有權。”到了二十八日,朝廷里人人都知道要開懋勤殿的事,認為今天聖旨就能下達,但終於沒有下達,於是更加知道西太后與光緒帝不相容了。二十九日,皇上召見
楊銳,於是想給他
密詔,上面有我的皇位將近不保,命令
康有為與
軍機四大臣以及志同道合的人火速設法籌劃營救的話。
譚嗣同和康先生捧著密詔痛哭,但皇上手中沒有一點權柄,沒有什麼辦法。當時許多將領當中,只有
袁世凱長期出使朝鮮,研究過中國和外國強弱不同的原因,極力主張變法,譚嗣同就秘密上奏,請皇上拿優厚的待遇聯絡他,希望危急時刻或許能救助皇上,言詞十分激昂迫切。八月初一日,皇上召見袁世凱,特別賞賜侍郎的
官銜。初二日,又召見袁世凱。初三日晚上,譚嗣同直接到袁世凱所居住的法華寺,直接問袁世凱:“您認為皇上是怎樣一個人?”袁世凱說:“是一代少有的賢明君主呀。”
譚嗣同說:“天津閱兵的陰謀,您知道嗎,”
袁世凱說:“是的,確實聽到過一些傳聞。”譚嗣同於是直接拿出
密詔給他看,說:“現在可以救助我們聖主的,只有你了,你如果想救就救救他!”又用手摸著自己的脖子說:“如果不想救,就請你到頤和園告發我,並殺了我,你可以憑藉這得到富貴了。”袁世凱聲色俱厲地說:“你把我袁某當成什麼人了?聖主是我們共同事奉的君主,我和你同樣受到非同一般的恩遇,救護的責任不僅在你。如果有什麼指教,我自然願意聽的。”譚嗣同說:“
榮祿的陰謀,全在於天津閱兵的舉動,你和
董福祥、
聶士成三支軍隊,都受榮祿的指揮調遣,將要用兵力挾持皇上逼他退位。雖然這樣,董福祥、聶士成不值得一提,天下的英雄豪傑只有你。如果事變發生,你用一支部隊抵擋他們二支軍隊,保護皇上,恢復大權,肅清君主周圍的壞人,整肅宮廷里的秩序,指揮起來鎮定自若,這是當世無比的事業啊。”袁世凱說:“如果皇上在閱兵時快速馳入我的軍營,傳下號令來誅滅
奸賊,那么我一定能緊隨你們之後,竭盡一切力量來拯救。”譚嗣同說:“
榮祿待你一向優厚,你用什麼對付他?”
袁世凱笑著不說話。袁世凱慕府里一個人說:“榮賊並不是推心置腹地對待慰帥,過去有人要增加慰帥的兵力,榮賊說:‘漢人不可給他大兵權。’他不過一向籠絡慰帥罷了。就像前年
胡景桂彈劾慰帥一事,胡景桂是榮賊的親信,榮賊指使他彈劾慰帥,而自己來查辦,洗清冤情來顯示對慰帥的恩德。不久,胡景桂就委任寧夏知府,隨即升為
寧夏道,這是榮賊極其陰險奸詐的地方,慰帥難道不知道他!”
譚嗣同於是說:“榮祿本是
曹操、
王莽似的人物。當代少有的奸雄,對付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凱怒目而視說:“如皇上在我的軍營,那么殺榮祿就像殺一條狗罷了。”於是互相詳細地研究了救皇上的打算。袁世凱說:“現在軍營中槍彈火藥都在
榮祿的手裡,而營、哨各官員,也多屬於舊黨人員,事情緊急了,既然已經確定計畫,那么我必須急送回營,另選
將官,並設法準備貯存彈藥,就可以了。”於是再三囑咐
袁世凱,就離開了。當時是八月初三日夜晚,三更天了。到了初五那天,袁世凱又被召見,聽說也接到秘密詔書了。到初六日,政變就發生了。
當時,我正在
譚嗣同的寓所拜訪他,相對坐在榻上,籌劃著名救助皇上的辦法,可是搜查
康有為住處,逮捕康有為的訊息忽然傳到,不久,又聽說西太后
垂簾聽政的詔書。譚嗣同從容地告訴我說:“以前想救皇上,已經無法可救,現在想救康先生,也已經無法可救。我已經沒有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雖然這樣,天下事情知道它不可能卻要做它。您試著進入日本大使館,拜見伊藤先生,請他發電報給上海領事來救護康先生吧。”我這個晚上就住在日本使館,譚嗣同整天不出門,等待逮捕他的人。逮捕的人結果沒有來,就在那第二天,進入日本使館,和我相見,勸我去日本,並且攜帶了他所著的書和詩文辭稿本數冊。家信一箱,託付給我。說:“沒有出走的人,就沒有辦法謀取將來的事,沒有犧牲的人,就沒有辦法報答賢明君主。現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預料,
程嬰杵臼、
月照西鄉,我和您分別充當他們。”於是互相擁抱一下就分別。初七、八、九三天,
譚嗣同又和俠士們商議救護皇上,事情終於沒有成功。初十日,就被捕了。被捕的前一天,有幾位日本志士苦苦勸他去日本,譚嗣同不聽;再三勸他,他說:“各國變法,沒有不經過流血就成功的,現在中國沒聽說有因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這是國家不富強的原因啊。有流血犧牲的,請從譚嗣同開始吧。”終於沒有離去,所以遭了禍。
譚嗣同已經囚在監獄裡,……在八月十三日這天,在刑場上被害,享年三十三歲。就義的那天,圍觀的達萬人,譚君慷慨激昂,神情沒有絲毫改變。當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譚君喊剛毅上前來說:“我有句話……”
剛毅走開不聽,於是從容就義。啊!壯烈呀!
譚嗣同天資超人,在學問方面無不探究,以日日求新作為求學的宗旨,所以能做到無所拘束,善於捨棄自己的短處學習別人的長處,所以他的學問每天都有進步。每隔十天不見面,他的議論學識一定會有所增長。他少年時曾做過考據、箋注、金石刻鏤、詩古文辭之學,也喜歡談論中國古代的兵法。三十歲以後,就都放棄了,專心探究西方天文、自然科學、政治、歷史等方面的學問,都很有心得。又細心研究宗教,他和我最初相見的時候,十分推崇基督教兼愛的教義,卻不知有佛教,不知有孔子,不久,聽到
康有為所闡發的《易》、《春秋》的義理,徹底了解了大同太平的道理,體會到
乾元統天的精妙意思,就十分佩服。又聽到《華嚴》性海的學說,領悟到世界沒有限量,現身沒有限量,無人無我,無去無住,無分垢淨,除了救人之外,就沒有什麼有價值的道理。聽到相宗識浪的學說,領悟到眾生學佛的能力沒有限量,所以說法沒有限量,種種差別,和法界圓融、常住不滅的道理,更加佩服。從此豁然貫通,能融會萬法為一,能衍繹一法為萬,無所牽掛,做事的勇猛勁頭更加明顯。在金陵等待做官的一年,日夜用心探究孔佛之書,金陵有個居士叫楊文會,博覽三學教典,熟悉佛教義理,以流通佛經為自己的使命。
譚嗣同經常和他在一起,於是得以看遍佛家的經律論三藏,收穫日益精深。他的學術宗旨,主要的思想見於《仁學》一書,又有一些散文見於與友人討論學術的書信中。他所著的書除了《仁學》之外,還有《寥天一閣文》二卷,《莽蒼蒼齋詩》二卷,《遠遺堂集外文》一卷,《興算學議》一卷,這些都已經刊刻。《思緯吉凶台短書》一卷,《壯飛樓治事》十篇,《秋雨年華之館叢脞書》四卷,《劍經衍葛》一卷,《印錄》一卷,並《仁學》都收藏在我這兒。還有幾十篇政論,發表在《湘報》上,以及與師友論學論事的書信幾十篇,我將和他的好朋友一起搜尋合輯,編《譚瀏陽遺集》若干卷。他的《仁學》一書,,先選擇其中稍微平易的部分,附印在《清議報》中,公諸於世。
譚嗣同平生沒有什麼嗜好,修身嚴肅齊整,面部稜角分明,有端莊嚴肅的氣質。沒有子女。妻子
李閏,是中國女學會倡辦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