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側

清君側

清君側指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奸臣。 《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唐·李商隱有感》詩:“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新唐書·仇士良傳》:“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君側
  • 注音:qīng jūn cè
  • 相關文獻:《公羊傳·定公十三年》
  • 釋義:指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壞人
注 音,釋 義,示 例,出 處,英文解釋,用法,歷史事件,

注 音

qīng jūn cè

釋 義

指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壞人。本應是正義之舉,但總是成為叛亂發動者反抗中央政府的主要理由。

示 例

若變起,足下以一軍敵彼二軍,保護聖主,復大權,清君側,肅宮廷,指揮若定,不世之業也。——梁啓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

出 處

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
·李商隱有感二首》詩:“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
新唐書·仇士良傳》:“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
[rid the emperor of “evil” ministers] 《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因以“清君側”謂清除君主身旁的壞人。也指王國或藩鎮起兵反對朝廷的一種政治鬥爭手段。
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新唐書·仇士良傳》

英文解釋

rid the emperor of "evil" ministers <clear the court>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佞臣

歷史事件

①歷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側是西漢初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年間。御史大夫晁錯向皇帝上書,建議削藩,為漢景帝所採納。而當時的各藩國中,以吳、楚的實力最強,吳王劉濞為了保住自己的實力,糾集了包括楚國在內的七個藩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為了平息叛亂,只好將晁錯殺掉,但叛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
安祿山天寶十四年(755年),以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叛亂後稱帝,757年,被其子謀殺。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羅帖木兒也以“清君側”的名義,攻入大都。
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後,他年輕的孫子朱允炆即位,史稱建文帝。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等的削藩建議,著手進行削藩。而盤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對此極為不滿,他打著“誅齊黃,清君側”的旗號攻入南京,自立為帝,年號永樂,即明成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