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師職業精神

論教師職業精神

對於學校管理者來說,如何更好地讓全體教師去做好各自的工作是一門藝術,但反過來,教師如何去發揮自己的能量,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這名教師的職業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教師職業精神
  • 作者:吳小華
  • 關鍵字:教師 職業精神 職業作風 
  • 內容摘要: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
作者,內容摘要,關鍵字,參考書目,

作者

吳小華

內容摘要

教師職業精神指與教師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具有教師自身職業特徵的一些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從面上來看,教師的職業精神在其職業生活中最突出地表現為一種職業作風,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職業精神更多地體現在教師的職業態度和綜合能力上。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要教書育人,自覺做到“行為世范”,潛心治學,淡泊名利,這是教師應有的最基本的職業精神。團隊協作作為教師職業精神的一個側面,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科學性,它最重視優勢互補,不僅強調合力,而更多的則希望團隊成員的每一分力都能得到更好地發揮。

關鍵字

教師 職業精神 職業作風 職業態度 團隊協作
教師職業精神,是目前一個使用非常廣泛,概念指向又極其寬泛的術語,可以這樣說,對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裡,教師職業精神可能就意味著不同的事情。正如2008年5月由教育部師範司、《中國教師報》、《中國教育報》社聯合主辦的“教師職業精神”大討論徵文啟事中所提到的那樣,教師職業精神涵蓋的範圍很廣,從大的視覺來看,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信譽、職業道德、職業情感、職業操守、職業協作、職業規範、職業奉獻,等等,都可以囊括到教師職業精神的範疇中來。如果我們在教師群體中作一番簡單調查,哪怕就是一次再簡單不過的談話交流,你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被調查參與對象都以為自己知道何謂教師職業精神,而對它的界定卻莫衷一是,無法從理論的層面對教師職業精神這一術語做出明確而規範的定義。
在我看來,教師職業精神定義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我們進行“教師職業精神”大討論,並以此為基點,進一步密切教師職業精神理論與實踐之間聯繫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現在就要對教師職業精神給出一個切合時代要求的、精確的定義和用法,並為我國教育界所普遍認同,單從個人的角度,僅憑個人自身的力量來說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在於使大家認識到,每一種教師職業精神的定義和用法,都隱含著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以及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某種信念,從中可以看出它最關注教師職業精神的哪些方面。換句話來說,我們應當首先理解對方所提及的教師職業精神到底指的是什麼,隱含在這個教師職業精神背後的哲學假設、價值取向,以及對教育與管理實踐的意義,從中探索比較合理的教師職業精神定義的方式,其意義和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在我國,“職業”一詞,始見於戰國時期。《荀子·富國》中提到:“事業所惡也,功利所好也,職業無分,如是,則人有樹事之患而有爭功之禍矣。”後人楊倞在其後的注語中說,這裡的“職業,謂官職及四人之業也”,也就是指官事和士、農、工、商四民之常業。《國語·魯語下》中記載:“昔武王克商,通道於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這裡的“職業”一詞大致應作職分應作之事來理解,而明代王鏊在其《震澤長語·官制》中提到的:“宋承五代之弊,不能釐正,故台省寺監衛率之官,止以辨班列之崇卑,制廩祿之厚薄,多無職業。”這裡的“職業”又作職務、職掌來理解。還有把“職業”一詞理解為事業的,如宋代石孝友在其詞作《水龍吟》中有:“職業才華競秀,漢庭臣無出其右”等,但古人用這個詞的含義與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職業”意思相去甚遠,現代意義上的“職業”一詞通常情況下是指個人服務社會並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
那么所謂“精神”又是指什麼呢?在我國古代“精神”一詞一般指人的精氣、元神,相對於人的軀體而言,比如《呂氏春秋·盡數》中說:“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又如:漢代王符《潛夫論·卜列》中說:“夫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而《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則第一次把“精神”理解為“人的意識”,譬如:“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歷史上基於這種理解的還有像清代劉大櫆在《見吾軒詩序》中所提及的:“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蘊結也”。宋代的王安石則把“精神”理解為實質,要旨,也就是說專指事物的精微所在,如王安石《讀史》詩:“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而同為宋代的李清照在她的作品中則把“精神”理解為精力體氣,如她在《後序》中描述的:“(趙明誠)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世說新語·言語》“周僕射”劉孝標註引《晉紀》:“伯仁儀容弘偉,善於俛仰應答,精神足以蔭映數人。”形容人有生氣,而《紅樓夢》第四十九回中:“十數枝紅梅,如胭脂一般,映著雪色,分外顯得精神,好不有趣。”,這裡的精神,則形容物有生氣,還有把“精神”理解為心神、神志,指向於人的一種神情意態的,如戰國時期楚國宋玉所著《神女賦》:“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縱觀我國古代歷史,還有把“精神”理解為風采神韻的、精明、機警的以及神通等等。在我看來,“精神”與“物質”相對。唯物主義常將其當作“意識”的同義概念。指人的內心世界現象,包括思維、意志、情感等有意識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方面,“精神”作為一個哲學名詞,概括地說,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為物質運動的最高產物。
有了前面的理解作鋪墊,我們就能很自然地得出教師職業精神的大致含義,很遺憾,幾乎查遍了所有的工具書都無法找到“職業精神”這一詞條。在我看來,教師職業精神應當指與教師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具有教師自身職業特徵的一些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如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道德、職業情感、職業操守、職業協作、職業奉獻,等等。一個人一旦從事教師這一職業,也就同時承擔著與之相應的社會責任,並同他所從事的教師職業利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種基於教師職業整體利益的認識,有助於促進教師對於具體社會義務的自覺責任。這種自覺責任可以逐步形成教師所特有的職業道德,並進而升華為職業精神。它是教師職業精神的習慣性表現,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果說我們的教師隊伍整體有了優良的職業作風,那么,處在這一群體中的成員就可以互相間產生一種正面影響、互為榜樣,就能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職業風尚與進取精神。使新教師茁壯成長,老教師永保優良的職業品質。
那么教師應該具有怎樣的職業作風呢?我認為“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是首要的任務。我們教師要進一步樹立終身學習的發展理念,只有不斷加強學習,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以主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責任,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如果教師不注重自身內在知識體系的更新,又怎么能成為不斷給予學生一杯“水”的桶水呢?更何況,我們目前還要考慮所給予學生的這一杯水到底是新鮮可口的純淨水、礦泉水還是早就過期了的垃圾水。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程學科骨幹教師省級培訓、新課程學科教學地市級培訓等活動正有序展開,“不培訓不上崗”。文憑與教師能力、水平簡單劃等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幾乎已經成了我們當代教師的共識。面對當前新課程內容中所出現的諸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科技新進展等時代性較強的內容(如生物學科中的基因、胚胎、生態工程等),我們教師要主動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加以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充實和完善各自內在的知識儲備體系,當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發揮好組織、協調與保障作用。不僅如此,作為教師,更要保持一種謙虛、謹慎、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要不斷反思不斷實踐。要應時適變,惟有這樣才能時刻應對各種挑戰,以適應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英國哲學家培根在其人生隨筆中這樣寫到“歷史川流不息,若不能因時變事,而一味格守舊俗,這本身就是致亂之源。” 作為教師來說,“與時俱進”,我認為,應當理解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教師群體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先進思想同步前進,要在摒棄落後教育、教學思想的同時,主動順應時代的變更,去發掘出更加符合教育發展的前途。
教師職業精神來自於人內心對於自己工作本身的尊重,因此,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教師積極性的高低和履行工作崗位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職業價值觀念。有資料表明,先進教師與職業態度指標通常呈正向關係。因此,我認為,認真是一名教師對待工作所應具有的一種最基本的態度,是教師想幹事、乾成事、乾好事,保證工作成效的基礎。要勤業敬業,不斷地完善和充實自己,要教書育人,自覺做到“行為世范”,潛心治學,淡泊名利,這是我們教師應有的最基本的職業精神。我們教師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才能夠做出過硬的創新科研成果,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發揮出教師群體引領整個社會風氣的積極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職業精神首先體現為一種良好的習慣,如待人接物的行為細節,是一種自然的流露,而非刻意為之。記得我在1988年剛進入師範學習的時候,那時候還是學生,第一次上課時,向某學科老師提問,我說:“老師,我有一個問題。”老師回答我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好,請講”,就是他這句簡短的話語,不經意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話語間所流露和展現出的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一種良好的習慣與文明素質。我曾經見過很多有這種習慣的教師,有時甚至連在接電話時都顯得非常有修養。當然,這需要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事實上,教師在不經意間所散發出來的那種職業精神,其實,是他(她)們多年的習慣所養成的。教師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會受到環境和人自身兩個方面的影響。前者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表現為硬性的條款規定,比如說,學校的一些規章制度,其次是周圍教師行為方式的影響。顯然,明確基本價值導向是教師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前提,而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則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願,作為教師來說,要正視自己的各種缺點,不斷加以改正。要讓教師的良好行為變成“下意識”的反應,一種習慣,則要把重點落實在堅持與自控力上。與教師的行為習慣相比,我認為,教師職業精神更多的還是體現在教師的職業態度和綜合能力上。教師團隊精神就需要具備一種協調能力。教師的工作榮譽感以及價值觀問題,則更需要一種在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中去收穫去體驗樂趣的這樣一種能力。不管是對工作也好,對學科教研組,對學校、對學生、都是這樣。因此,我認為教師職業精神還應該包括團隊協作。協作作為教師職業精神的一個側面,它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團結,團結只強調集體內部的和諧與一致對外,而協作,則除了團結之外,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科學性,它最重視優勢互補,最重視對個體軟性資源的最佳化整合,它不僅強調合力,而更多的則希望團隊成員的每一分力都能得到更好地發揮。因此,我認為,團隊協作與創業、創新精神的缺乏是直接制約當代學校教育發展的瓶頸所在,我們要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以我的理解,整個團隊能否真正做到團結協作,這本身就是教育管理上的一種創新。21世紀,置身於新課程大背景之下的學校教育,其各項工作正日益呈現複雜化和精細化的發展態勢,我們現代社會迫切需要一專多能、複合型、高素質、適應能力強、善於合作的教師。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不僅要會合作,更要善於合作。團結協作的目的是要對團隊內部的一些軟性資源進行最佳化整合。只有樂於合作、善於合作才能起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不注重合作,僅靠個人的力量,對於整體橫向來說,無疑是缺乏競爭力的。近幾年來,我感受到很明顯的一點就是,一所學校高考成績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群體的協作狀況,能否重視優勢互補與橫向聯繫。我總這樣認為,對於學校管理者來說,如何更好地讓全體教師去做好各自的工作是一門藝術,但反過來,教師如何去配合,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這名教師的職業精神。
教師的職業精神,就像天生承擔著的一種神聖使命,是在培育,在塑造人,歸根結底是在用愛來塑造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責任之大,不敢稍越雷池一步,這種大無畏的超我精神,需要充分的文化底蘊和物質積累。

參考書目

①《辭海》(1999年版)普及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次印刷。
②《漢語大詞典2.0版》,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版。
③《培根人生隨筆》,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英)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著;何新譯,ISBN號:9787800028397 / 780002839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