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問

設問

設問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常用於表示強調作用。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正確的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突出某些內容,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運用設問要抓住讀者關心的問題,如果問題既不重要,也不新穎,人們並不關心,修辭者卻故弄玄虛,不僅不能提高表達效果,反而令人生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生命的路
  • 創作年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 作品出處:《對話魯迅》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魯迅
基本信息,常見用法,答題規範,注意事項,形式,自問自答,問而不答,實際套用,作用分析,與反問的異同,

基本信息

常見用法

1.可以用設問做文章的標題,這樣做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節文章的開頭或結尾,能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3.在說理文章中,為了使論證深入,在關鍵性的內容上,設問說理。

答題規範

一.通過一問一答,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並引起聽者的深思
二.引出下文

注意事項

一.設問是自問自答。要求問句和答句要貼切,不能答非所問。
二.設問句套用在描寫、議論、抒情的前面,以提醒讀者,引起下文。
三.設問句,要用在節骨眼上,不需要強調時,就不要問。

形式

自問自答

這是設問的主要形式。它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①一問一答
即提出一個設問句,緊跟著寫一個答句。此種設問,能迅速集中讀者注意力和吸引讀者。
②幾問一答
即先集中提出一連串設問句。然後,集中加以回答。此種設問,能增強論辯力量,引人深思。
③連續問答
即連續地使用一問一答式。此種設問,能造成一種步步緊逼、勢不可擋之氣勢,具有強大的論辯力量。

問而不答

例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實際套用

作用分析

①什麼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魯迅《生命的路》)
②誰是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③啊,是誰,這么早就把那親愛的令人心醉的鄉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誰,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悅耳動聽的音樂喚來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個青年人。(峻青《鄉音》)
蔣介石總是要強迫人民接受戰爭,他左手拿著刀,右手也拿著刀。我們就按照他的辦法,也拿起刀來。這是經過調查研究以後才找到的辦法。這個調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裡拿著東西了,我們就要調查一下。他手裡拿的是什麼?是刀。刀有什麼用處?可以殺人。他要拿刀殺誰?要殺人民。
……(毛澤東《抗日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⑤日本日立公司電機廠,五千五百人,年產一千二百萬千瓦;咱們廠,八千九百人,年產一百二十萬千瓦。這說明什麼?要求我們乾什麼?(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⑥老岩不是要在南方過年么?為什麼提前回來了?一推門,我就看到了一個奇蹟:一把褐色的樣式古樸的陶土瓦壺,在蜂窩爐上噝噝地冒著水汽。(葉文玲《心香》)
⑦她像一隻輕捷的小鳥一樣飛走了。她剛一走,我就後悔了。晚上,校門口---這不明明是約會嗎?萬一讓人看見了還講得清楚?她怎么敢?到底有什麼事呢?對了,一定是想把那張照片要回去,可是照片還在呂宏手裡哩!(張抗抗《夏》)
上面例①和例②是一問一答;例③是二問一答;例④是連線三個一問一答;例⑤和例⑥是二問不答;例⑦是四問不答。前面四個例句中,先故意設問,然後再自己回答,是為了提醒讀者的注意,引起讀者深入思考;後面三個例句中,問而不答,目的是讓讀者去聯想,去回味。設問的基本特點是"無疑而問",在運用時首先要求我們對問題清晰明確的認識,心中有數,然後才能做到善問善答;還要立足全局,當問則問,不當問則止,這樣才能使行文不呆板、有波瀾。

與反問的異同

不同點
形式上:設問是先問再回答;反問是只問不答,但問題的答案卻在句子之中。
作用上:設問主要是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激發讀者的興趣;反問主要是為加強語氣,明確表達某種觀點和思想感情。
句意上:設問不表示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只是一問一答的形式;反問則明確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內容,語氣通常更為強烈。
相同點
設問和反問都是用問句的形式表達的,都是沒有疑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