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理論(theory of memory),是認知心理學的重要內容。是研究人類記憶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的認知心理學理論。...
雙重記憶理論(dual memory theory),亦稱“兩過程理論”、“雙重貯存理論”。把記憶區分為長時記憶與短時記憶兩種貯存系統的理論。最初的模型由布羅德本特提出。後經...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是指關於個人闡釋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社會認知理論。旨在通過分析和推測行為的因果關係,以控制人們的環境及其影響下的行為。知覺者如何...
1995年由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恩德.托爾文(Endel Tulving)提出,該理論認為人類的記憶系統和記憶過程的關係應該被統一到一個綜合的框架中去理解。...
記憶分子理論,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學說之一。認為核糖核酸是記憶分子,核糖核酸分子的結構承擔記憶經驗,神經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藉助核糖核酸傳遞遺傳信息。...
關於記憶學,最早文獻源自於西元2500年前希臘演說家西蒙尼提斯〈Simonides〉...世界上重視記憶學研究的國家,每年都會定期舉辦世界記憶錦標賽。...
記憶是人腦對經驗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它是進行思維、想像等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1。人類記憶與大腦海馬結構2、大腦內部的化學成分變化有關3。記憶作為一...
記憶痕跡是指用來解釋記憶印象之保持的假設機制。是對經驗保持的最古老解釋。其依據是常識。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認為,若經驗在心理的白板上“書寫”,則該經驗的...
“大腦記憶鏈理論”,是最近由生物學界提出的一門新的理論。重點研究大腦產生記憶的基本原理。其中也包括大腦的記憶能力,信息組織能力,創造力等等。...
自從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在1885年發表他的實驗報告後,記憶就成為心理學中實驗研究最多的領域之一。其後,記憶理論和研究方法即不斷...
個體記憶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本文認為不僅存在自明的個體記憶,而且也存在制約個體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社會記憶。本文立足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記憶是指...
記憶的系列效應 serial effect of memory,學習材料的順序對記憶效果的影響。一個系列性材料通常是由單詞、無意義音節、字母、數字、圖形或圖畫組成的系列表。在學習...
《大腦功能模式(型)理論:記憶、思維和意識的秘密》是2010年5月6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席有。...
《學習和記憶機制》是2012年1月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斯維特(J.David Sweatt)。...
學習是個體後天與環境接觸、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變化的過程。記憶是學習的認知側面,一般分識記、保持和重現三個過程。...
記憶法是記憶的方法,常見的記憶法有編故事記憶法(又稱導演記憶法)、連鎖記憶法、定樁法、口訣記憶法、首字母記憶法、歸納記憶法、圖表記憶法、繪圖記憶法等。...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家加里·施瓦茨(Gary Schwartz)把器官移植後的改變現象稱為“細胞記憶”。他的理論是,由於細胞囊括了人體整套基因“材料”,因而接受器官移植的...
長期記憶是能夠保持幾天到幾年的記憶。它與工作記憶以及短期記憶不同,後二者只保持幾秒到幾小時。在生物學上來講,短期記憶是神經連線的暫時性強化,而通過鞏固後...
前瞻性記憶是指當事人記得將要採取的行動,是相對於回顧性記憶(retrospective memory)的一種記憶。前瞻性記憶更關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其信息內容比較貧乏;它明顯...
快速記憶法,遵循“人類左右腦機能分擔論”,把人的左腦的邏輯思維與右腦的形象思維相結合,把人的注意力、想像力、記憶力、創造力和自信心,轉化為強大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