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述
記憶(memory),這個曾經被披上神秘色彩的心理現象,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專家和學者,也引起了幾乎全人類的關注。
記憶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學習,同時又都是一種記憶。假如我們對以往的經驗無法保持任何記憶的話,我們就學不到什麼東西了。同時,我們的思維也完全要靠記憶才能順利進行。萬物中只有人類具有過去、現在、將來的時間觀念,這主要因為人有記憶的緣故。人們都嚮往自己成為一個“過目不忘”的強記憶力者,能夠把所有有意義的信息都貯藏在大腦里,然而,記憶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往往很難隨心所欲。
那么究竟什麼是記憶呢?大多數心理學教科書和詞典都這樣說: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漢語中的“記憶”一詞簡潔地表明了人對過去經驗的反映,總是先有“記”再有“憶”,用信息加工的觀點解釋記憶,把記憶看作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以後在一定條件下提取的過程。例如,我們熟讀了一首李白的詩,過幾天還能把它背出來,這就是通過記憶來實現的。
近些年來,一些新的觀點對這個看法提出了挑戰。愈來愈多的研究者提出,不應把記憶看作單一的實體,而應把它看作是由不同的結構(form)、系統(system)或類型(type)所組成,它們之間具有性質不同的功能(Schacter,1985)。他們提出了多重記憶結構multiplememoryform)這一術語。記憶的多重結構意味著記憶的不同類別或組合,它是指功能相互獨立的過程所引發的性質不同的記憶效果。近十年來,愈來愈多的證據揭示,在有意識的外顯記憶(explicitmemory)之外還存在著一個相對獨立的記憶系統,即內隱記憶(implicitmemory)。這種記憶的特點是人們並不有意識地知道自己擁有這種記憶,它只是在對特定任務的操作上表現出來。
有關內隱記憶的研究已成為當今認知心理學的中心課題。幾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權威人士對內隱記憶的主要領域進行長篇綜述,如Schacter(1987),Tulving等(1990),Moscovitch等(1993),Roediger等(1994),Engelkamp等(1995),Jac0by 等(1997),而且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有增無減。例如1997年1至6期的《實驗心理學雜誌:學習,記憶和認知》(Journal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上涉及內隱記憶研究的論文就達半數,而《心理學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雜誌則更是把1995年第3期和第4期合訂本闢為內隱記憶專輯。
內隱記憶是指人們不能夠回憶其本身卻能在行為中證明其事後效應的經驗(Roediger,1993)。其操作定義是在不需要對特定的過去的經驗進行有意識或外顯的回憶的測驗中表現出來的對先前獲得信息的無意識提取(Graf和Schacter,1985)。艾賓浩斯對記憶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遺忘曲線”廣為人知。他曾將記憶分成三大類,其中第三類就是內隱性質的記憶。這類記憶“會在當前的思想和行為上有所反映,但此過程無意識參與的痕跡”。他還指出這類記憶不能用“內省”的方式探測。正因為探測手段的限制,在艾賓浩斯之後的漫長歲月中,內隱記憶研究處於中斷狀態。直至六七十年代因為健忘症研究使內隱記憶再次浮出海面,成為研究熱點之一。
科研工作的進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研究方法的創新。迄今為止,內隱記憶的研究方法主要經歷了三大階段,1991年以前主要是採用任務分離範式;1991年開始採用分離程式研究內隱記憶;最近,內隱記憶的研究開始進入建模階段。
內隱記憶研究如此廣泛地受到重視,並成為當今認知心理學的前沿和熱點,這有著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套用前景。主要原因有:
本書是華東師大心理學系“記憶研究”課題組在完成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教委“八五”和“九五”重點研究項目以及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基礎上,集多年來研究之成果,並參閱了國內外大量的研究文獻編寫而成的。它是國內一本系統介紹國內外記憶研究成果的著作,也是反映記憶研究最新成果和最新方法、技術的教材。
編輯推薦
記憶是人們保存和積累個體經驗的過程;記憶是一種基本的心理過程,與其他心理活動緊密相關;記憶連線著人們的心理世界的過去,是個體生活的基本技能。本書在大量總結中外關於記憶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歸納並闡述了記憶的有關理論和特點,如記憶的結構與過程的模型,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的信息加工過程,工作記憶、內隱記憶、元記憶、記憶錯覺的有關理論和研究熱點等。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記憶的結構與過程
第四章 短時記憶
第五章 長時記憶
第六章 學習和記憶的聯結主義取向
第七章 工作記憶
第八章 內隱記憶
第九章 元記憶
第十章 記憶錯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