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記憶論》是2006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德忠。
基本介紹
- 書名:社會記憶論
- 作者:孫德忠
- ISBN:7216049500、9787216049504
- 頁數:230頁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12月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個體記憶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本文認為不僅存在自明的個體記憶,而且也存在制約個體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社會記憶。本文立足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記憶是指人們將在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編碼、儲存和重新提取的過程的總稱。
從歷史活動主體的角度來看,社會記憶的深層內涵在於,它是人類主體能力和本質力量對象化結果的凝結、積澱和破譯、復活的雙向運動,是人作為實踐主體對歷史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主體能力和本質力量進行確證、保存和延續的內在機制,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自覺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創造性和依賴性、歷史階段性和活動連續性的統一。特別地,當今世界現代化、全球化的社會轉型,使人類社會的自我意識、自覺調控、自我完善的問題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要課題。而在現代化和全球化運動中,融人世界歷史與守護民族特色、宗教的寬容情懷與原教旨主義、現代化的努力與本土化的追求等,無不折射著社會記憶的開新衝動和回歸心態。因此,在當代,社會記憶已經成為一個文化問題和哲學問題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就要求我們超越自然科學意義上對記憶所進行的心理學和生理學研究,把記憶視為社會文化活動而非純粹個人的自然活動,從個體記憶走向社會記憶。
本文總計六章。導言首先提出社會記憶問題,在對國內外對這一課題研究現狀展開述評的基礎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意義和思路。第二章闡明作為哲學概念的社會記憶的含義,提出了從哲學層面研究社會記憶問題的合法性根據。包括:人性根據,人的類存在是一種全時空的存在,人的過去的生活並沒有也不可能真正消失,人就生活在記憶場中。當我們確認了人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社會存在物和歷史存在物時,也同樣確認了人是記憶存在物;生存論根據,社會記憶的觀點能夠破除人在現代性生存境遇中的理性堅執和工具化、功能化傾向,確立人類生存的實踐具體性、精神全面性和文化豐富性;認識論根據,社會記憶能夠超越對記憶問題所進行的自然科學式的抽象理解,提高記憶活動的自覺性和效率,增強記憶的指向性並強化記憶的效果,以促進認識和實踐活動更加高效有序地進行。然後探討開展社會記憶研究對於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發展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富於人文關懷的精神和對人類活動結構及其演變的深層思考。通過社會記憶的視角去看待現存世界和人類歷史,一方面可以透視到馬克思對於物化世界的批判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領會其關於人的本質、價值和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學說,即突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文哲學維度;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我們對人類活動的結構、模式、進化及其規律等進行總體反思,特別是對於社會發展過程及其機制的深層追尋和總體探求,即突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哲學維度。最後提出了開展社會記憶研究的基本方法,即發生學方法、結構一功能方法、階級分析和社會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及詮釋學方法等。
第三章對社會記憶這一課題進行思想史考察。西方哲學史上大致有四種記憶觀: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代本體論記憶觀,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基督教神學記憶觀,以洛克和休謨為代表的近代認識論記憶觀,以柏格森為代表的當代生命哲學記憶觀。然後著重發掘了馬克思的社會記憶思想,首先對馬克思社會記憶思想的歷史進程進行總體審視,接著整理了馬克思社會記憶思想的邏輯線索,即:對象化是馬克思社會記憶思想的邏輯前提;人化自然是馬克思社會記憶思想得以展開的背景和契機;“ 一切科學都將成為關於人的科學”是馬克思社會記憶思想的理論期待;異化的揚棄是馬克思社會記憶思想的實踐追求。最後剖析了馬克思社會記憶思想的若干基本觀點,包括“打開了的關於人的本質力量的書”、“社會的器官”和“工藝學”、從“人體”到“猴體”的向後思索法等,奠定了社會記憶研究的思想前提和理論基礎。
第四章探討社會記憶的生成與本質,意在回答社會記憶如何可能這一問題。首先從發生學的角度對社會記憶的生成進行了歷史的與邏輯的分析,包括三個階段:從一般物質的記憶特性到高等動物的“悟性”記憶;從高等動物的“悟性”記憶到社會人的個體記憶;從社會人的個體記憶到社會的自我記憶。其次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唯物主義的精神分析了社會記憶的實踐生成、實踐本質,即:實踐使歷史地形成的主體能力和本質力量作為社會記憶保存下來,成為人類活動的歷史基點和前提性制約條件;實踐使社會記憶所保存下來的靜態的主體能力和本質力量得到破譯、復活,使歷史的潛在的主體能力和本質力量成為現實的、被實際掌握的主體能力和本質力量,使歷史活動的前提性制約條件成為“自主活動的條件”;人的實踐活動創造了人類特有的進化發展的社會記憶方式(機制)。最後從社會記憶與歷史、傳統和文化的緊密聯繫中澄顯了社會記憶的普遍意蘊。
第五章剖析社會記憶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其中從四個方面進行結構分析:主體—中介—客體的基本要素結構,這是一切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都共同具有的基本結構;社會記憶的主體是人,是生活和活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中並以一定方式結合而成的層次不同的人群共同體。因此,從主體來看,社會記憶具有個體記憶—集體記憶—人類記憶的不同層次結構;無限豐富的感性世界、人類世界是社會記憶的客體,它表現為器物記憶—制度記憶—觀念記憶等不同的客體層次結構;人類社會是在時間中展開的連續不斷的運動,它既要承載過去又要開創未來,因此社會記憶也具有過去記憶—現實記憶—未來記憶的時間向度結構。社會記憶的特點表現為四個方面:澄顯與遮蔽的交替,記憶與遺忘的互動,文本性和詮釋性的共存,超生命、超個體、跨時空的累積性。社會記憶的功能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是認識功能,即社會記憶滲透在認識系統結構中,形成認識由以發生並不斷返回的現實生活世界;它作為主客體雙向塑導的內在因素推動新認識的形成;它作為“世界3”保存並推動知識的進化發展。其次是規範功能,即社會記憶作為實踐理性引起、推動、制導具體的實踐行為;作為個體完成自我意識實現自我確證的社會化功能;社會記憶還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社會啟蒙和社會控制的雙重變奏功能。再次是社會記憶的基因信息功能,它實施著社會信息、社會經驗的保存和傳遞,從而保證社會歷史的連續性。最後,是社會記憶的批判功能,包括現實批判、歷史批判和未來批判。
在實踐基礎上社會記憶三個向度的批判相互導引、相互貫通,形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自覺活動過程、自我意識過程三者的動態統一。
第六章考察社會記憶與當代社會轉型的關係。社會記憶的轉型具有技術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廣泛基礎。立足於物質技術基礎和交往的普遍化發展,社會記憶的歷史轉型曾經經歷了三種類型:神話傳說、口承記憶和文字元號。社會記憶的當代轉型表現為信息化大眾電子傳媒體系,它是以現代高科技為物質標誌和核心,對人類主體能力和本質力量進行大規模、大範圍、便捷高效地積澱、儲存和破譯、復活的多樣化社會記憶體系。它具有儲存的信息化、傳遞的加速化、覆蓋面廣等特點,並具有促進社會發展加速化、活動空間虛擬化、文化選擇多樣化的社會效應。當代社會轉型具有現代化和全球化兩大趨勢,社會記憶在當代社會轉型中的存在和運動方式表現為兩個方面:全球化中的社會記憶自我認同和現代化中的社會記憶歷史定位。最後本文提出了社會記憶合理建構的三個方法論原則:客觀性原則,這是歷史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必然要求;主體性原則,因為社會記憶是人的主體性表現得最強烈、最廣泛的現象和活動之一;長時段意識和大空間意識相結合的原則,這是充分顯露社會記憶的豐富蘊藏和完整規定性,並努力探尋人類歷史連續性的內在機制和人類活動整體性的文化基礎的必然要求。
目錄
序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第二章 作為哲學概念的社會記憶
第一節 社會、記憶與社會記憶
第二節 社會記憶的合法性根據
一、人性根據
二、生存論根據
三、認識論根據
第三節 社會記憶研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文哲學維度
二、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哲學維度
第四節 社會記憶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發生學方法
二、結構—功能方法
三、階級分析和社會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四、詮釋學方法
第三章 社會記憶問題的思想史考察
第一節 西方思想史上的記憶和社會記憶觀
一、古代本體論記憶觀
二、基督教神學記憶觀
三、近代認識論記憶觀
四、生命哲學的記憶觀
第二節 馬克思的社會記憶思想
一、馬克思社會記憶思想的歷史進程
二、馬克思社會記憶思想的邏輯線索
三、馬克思社會記憶思想的主要觀點
四、馬克思社會記憶思想的方法論意義
第四章 社會記憶的生成與本質
第一節 社會記憶的歷史生成
一、從一般物質的記憶特性到高等動物的“悟性”記憶
二、從高等動物的“悟性記憶”到社會人的個體記憶
三、從社會人的個體記憶到社會的自我記憶
第二節 社會記憶的實踐本質
第三節 社會記憶的普遍意蘊
一、社會記憶與歷史
二、社會記憶與傳統
三、社會記憶與文化
第五章 社會記憶的結構、特點和功能
第一節 社會記憶的結構
一、基本要素結構:主體—中介—客體
二、主體層次結構:個體記憶—集體記憶—人類記憶
三、客體內容結構:器物記憶—制度記憶—觀念記憶
四、時間向度結構:過去記憶—現實記憶—未來記憶
第二節 社會記憶的特點
一、澄顯與遮蔽的交替
二、記憶與遺忘的互動
三、文本性與詮釋性的共存
四、超生命、超個體、跨時空的累積性
第三節 社會記憶的功能
一、認識功能
二、規範功能
三、社會發展的基因信息功能
四、批判功能
第六章 社會記憶與當代社會轉型
第一節 社會記憶轉型及其技術、社會和文化基礎
第二節 社會記憶的歷史轉型
第三節 社會記憶的當代轉型
第四節 當代社會轉型中的社會記憶
一、全球化中的社會記憶自我認同
二、現代化中的社會記憶歷史定位
第五節 社會記憶合理建構的方法論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
二、主體性原則
三、長時段意識與大空間意識相結合的原則
結束 語面向新時代的社會記憶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