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不盡者天下事,讀不盡者天下書,諺語。比喻學習是無止境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見不盡者天下事,讀不盡者天下書
- 拼音:jiàn bú jìn zhě tiān xià shì ,dú bú jìn zhě tiān xià shū
見不盡者天下事,讀不盡者天下書,諺語。比喻學習是無止境的。
見不盡者天下事,讀不盡者天下書,諺語。比喻學習是無止境的。釋義看不完的是天下的事,讀不完的是天下的書。比喻學習是無止境的。例句則那聰明二字,求之不得,如何說聰明不可用盡?見不盡者天下事,讀不盡者天下書,參不盡者天下之理。...
見不盡者天下事,讀不盡者天下書,參不盡者天下理,俗語,意思指人對世事、書本知識的掌握、道理的認識永無止境,不可自恃聰明。解釋 參:參悟,領會。指人對世事、書本知識的掌握、道理的認識永無止境,不可自恃聰明。例句 《警世通言》三:則那聰明二字,求之不得,如何說聰明不可用盡?見不盡者天下事,讀...
不盡讀天下書,不能相天下之士。――湯顯祖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顏之推 韜略終須建新國,奮飛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一個人可以無師自通,卻不可無書自通。――聞一多 一日無書,百事荒蕪。——陳壽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鄭成功 讀書貴神解,...
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 “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諺語,意思是指要了解世界上的事情,必須讀書。解釋 意思是指要了解世界上的事情,必須讀書。出處 《醒世恆言》二:“隨你不和順的弟兄,聽著在下講這節故事,都要學好起來。正是: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
天子向天下發布命令,諸侯從天子那裡接受命令,大夫從本國國君那裡接受命令,兒子從父母那裡接受命令,下聽其上,弟聽其兄,這是最順的秩序。衡石的稱計是統一的,斗斛的量度是統一的,丈尺的標準是統一的,武器的規格是統‘的,書寫文字相同,車轍寬窄相同,這是最正的規範。如果大家都順,而一人獨逆,大家都...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 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郄,忽然而已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
他們在另一處說;“‘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門傳授必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神悟終身受用不盡。”[4]這四種書到了朱子手裡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見解...
太宗欲周知天下事,雖疎遠小臣,皆得登對。王禹偁大以為不可,上疏曰:“至如三班奉職,其卑賤可知。”云云。當時盛傳其語。未幾王坐論妖尼道安救徐鉉事,貶商州團練副使。一日從太守赴國忌行香,天未明,仿佛見一人紫袍秉笏,立於佛殿之前。王意其官高,欲與之敘位,其人斂板曰:“某即可知也。”王不...
” 都說:“今天的談論,很少有保留,沒有不盡意的了。”謝安然後大致提出一些疑問,便暢談自己的意見,洋洋萬餘言,才思敏銳高妙,特異超俗,這已經是難以企及了,加上情意有所比擬、寄託,瀟灑自如,滿座的人無下心悅誠服。支道林對謝安說:“您一向抓緊鑽研,自然很優異呀!”(56)殷中軍、孫安國、王、謝能...
結句更有言盡意不盡的特點。在此以前總結秦亡教訓的詩文很多,也有不少人能從統治者與人民的關係立論,但是,還沒有一篇作品像此賦一樣通過一個特殊的事物(阿房宮的興滅),把人民與獨夫的尖銳對立揭露得如此形象、深刻。此賦結尾的一段議論也是有所借鑑的。《漢書》卷七十五載京房對漢元帝說:“齊桓公、秦...
今焉於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為之,無有乎不盡。於其良知所知之惡者,即 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去之,無有乎不盡。然後物無不格,吾良知之所知者,無有虧缺障蔽,而得以極其至矣。夫然後吾心快然無復余憾而自謙矣,夫然後意之所發者,始無自欺而可以謂之誠矣。故曰:‘物格而後知至,...
世儒爭言萬物一體,盡人性盡物性,參贊化育。不明其所以然,終是人自人,物自物,天地自天地,我自我,勉強湊合,豈能由中而無間?須知我之性,全體是乾元,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無不是這性。人物之性,有一毫不盡天地之化育,有一毫參贊不來,即是吾性之纖毫欠缺矣,則知盡人物,贊化育之不容已也。人見《中庸...
”與君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彌子色衰而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嘗矯駕吾車,又嘗食我以其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前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至變也。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人主...
非禮弗履,應在曾國藩身上,是說他一生恪守儒家“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信仰,不越雷池,不破藩籬。在撲滅太平天國運動後,湘軍核心將領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曾國荃、鮑超等曾以不同方式試探或慫恿曾國藩趁勢滅掉清王朝,恢復大漢正統,甚至還秘密召開過一個“玄武湖會議”,意欲再來一次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但...
大批臣民逃命南方,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們的心幕上時時閃動著汴梁的富華景象,依依不盡地頻頻回首那饜足人心的生活。孟元老懷著對往昔的無限眷念和對現實的無限傷感,撰寫了《東京夢華錄》,此文是冠於書首的序文。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序文一開始對書名“夢華”的解釋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古人有夢遊華胥之國,其樂...
末尾筆鋒一轉,回到冷酷的歷史現實:即六國決策者目光短淺,不識“天下之勢”,彼此“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以致“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突”,從而自食惡果,相繼滅亡。文章截然而止,含不盡感慨。全文緊扣“天下之勢”,縱論六國與秦爭天下中的成敗得失,層層解剖,鞭辟入裡,說透“自安之計”。而...
中間委曲推闡,但往往言之不盡,復又重言以申之。甫父燮師從陸九淵,而其自己則為楊簡弟子,簡又為陸九淵高足,甫之學術淵源亦出自九淵一派。故甫解《中庸》,為文立說多與九淵相合,以“心學”為本,發揮了陸氏的形上學的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如解“語大語小”一節,甫認為包羅天地,該括事物,天下不能載...
公在兩浙,奏罷苛稅二百三十餘條。在京西,又與三司爭論,免民租,釋逋負之在民者,蓋公之所試如此。所試者大,其庶幾矣。公所嘗言甚眾,其在上前及書亡者,蓋不得而集。其或從或否,而後常可思者,與歷官行事,廬陵歐陽公已銘公之碑特詳焉,此故不論,論其不盡載者。公卒以齟齬終,其功行或不得...
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惟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
吁吁!二十餘年傾蓋之友,六七十歲皓皤之夫,萬里相逢,聚首他縣,誓吐肝膽,盡脫皮膚。苟一蔓衷赤不盡,尚有纖芥為名作誑之語,青霄白日,照耀我心,便當永墮無間,萬劫力驢,與兄騎乘。此今日所以報答百泉上知己之感也。縱兄有憾,我終不敢有怨。作者簡介 李贄(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學家,...
蓋自去秋至春半,天下苦旱,京東尤甚,河北次之。國家常務安靜振恤之,猶恐民起為盜,況於兩路聚大眾、興大役乎?此其必不可者一也。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後,繼以凶年,人戶流亡,十失八九。數年以來,人稍歸復,然死亡之餘,所存者幾,瘡痍未斂,物力未完。又京東自去冬無雨雪,麥不生苗,將逾暮春,粟未布...
黃綰 :先生與正學先生,生當興運,懷經綸之志,然卒皆不究厥志,殉義以死,悲夫!嘗聞太孫聰明好古,篤信儒術,志欲以《周官》致治,竟失天下遁死,果天命然乎?抑人事也?余於是益感君臣相遇之難,又信祖法之未可以輕議也。讀先生貽正學書,為之至複流涕者久之,嗚呼識慮遠哉!鄒守益:受中以生,孰...
所當然字說不盡,故更著所以然也。理者氣之主,今曰理隨氣具,各各不同,氣顧為理之主耶?曰此理所以為氣之主也,變化無方,大與為大,小與為小,常活潑潑,故曰理一而分殊。嘗自其分殊者而觀之,健不可以為順,順亦不可以為健,四德五常以至萬物之理,各不能相通,此理疑若滯於方所矣。不知各在...
近代林紓:說三子之所以不能去,即去三子,尚有繼三子而進之人;流弊在威公多欲而狎群小。語語皆切中威公之病。至謂“天下不復有管仲,而吾不信”,則說得太容易矣。然非此亦不能自圓其說。妙在收處“管仲何以死哉”一語,奇極,耐人尋味不盡。(《古文辭類纂選本》)作者簡介 蘇洵(1009年-1066年)...
到了明朝,隨著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官員認識到,僅僅“忠君”,局限於一國視野,不是官員的全部天職,從而提出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箴言;隨著對高度集權皇權的質疑,逐步提出“天下為公、君為客”,指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雖然古代...
與客談中州文獻,滔滔不盡。山喜苦酒,自稱老糵禪,眉乃稱小糵禪。後世紀念 傅山墓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陶淑著,河北省《衡水縣誌》地理卷之二地理丘墓第十五頁載:“明傅山墓在治西四十里”。清道光二十三年編印的《陽曲縣誌》中,有如此記載:“國朝征君傅山墓在西山“。太原市尖草坪區柴村鎮呼延村西...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上善若水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載營魄抱一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其上不,其下不昧 致虛極,守靜篤 大道廢,有仁義 絕聖棄智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曲則全,枉則直 希言自然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域中有四大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