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中國古代官場文化讀本》講述了:中國古代的官場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更具有獨特的中國特色。官場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中國古代的官場一直就是一個風波不斷的地方,即便是承平盛世。自古以來,有清官就有貪官,有循吏就有酷吏,透析和解讀中國古代官場文化的本質特徵,才能使我們真正了解中國古代官場與官場文化的諸多現象。
基本介紹
- 書名:官道:中國古代官場文化讀本
-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 頁數:261頁
- 開本:16
- 品牌:哈爾濱出版社
- 作者:梁龍
- 出版日期:2009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535157, 780753515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官道:中國古代官場文化讀本》是由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官道”文化的核心,自古以來,中國人講究“學而優則仕”,“入仕”一直是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人生目標。於是,圍繞著“入仕”,在中國官場的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人生大戲。“忠君、愛國、保民”是很多為官者的“官場理念”,當然這也並不是所有的為官者都能做到的。中國古代的官場,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人性試驗場,是忠是奸,是善是惡,官場百態亦是人生百態。
千姿百態的中國古代官場文化,從古至今就是人們關注和津津樂道的話題。官場中的各色面孔、各種言行。構成了一幕幕生動而又難以預料的“官場大劇”。這些官場文化中的人和事,是現代人解讀中國官場文化的一個入口。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官道”文化的核心,自古以來,中國人講究“學而優則仕”,“入仕”一直是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人生目標。於是,圍繞著“入仕”,在中國官場的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人生大戲。“忠君、愛國、保民”是很多為官者的“官場理念”,當然這也並不是所有的為官者都能做到的。中國古代的官場,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人性試驗場,是忠是奸,是善是惡,官場百態亦是人生百態。
千姿百態的中國古代官場文化,從古至今就是人們關注和津津樂道的話題。官場中的各色面孔、各種言行。構成了一幕幕生動而又難以預料的“官場大劇”。這些官場文化中的人和事,是現代人解讀中國官場文化的一個入口。
圖書目錄
為官·從政·做人
為公情結——官員的職性
大道之禮——官場的本性
仁者人心——官場的起點
百姓情結——為官的人性
忠於職業——官員必備的氣節
官場生態學
勤政巧幹——為官的本分
寬與嚴都是雙刃劍——為官的掌控力度
學會太極拳——官員的行為藝術
防微杜漸——為官的風險意識
為官需要一種境界
中庸不是平庸——官員心中要有桿秤
注意取捨——官場中的進退之道
保持平常心——做官的心靈意境
治大國如烹小鮮——為官的執政藝術
和而不同——為官的最高境界
仕途:向上走和向下走的道路
田會郎、終南捷徑和天子堂——鯉魚躍龍門
扭曲的人生——四書五經和八股文
從門客到師爺——準官員的官場人生
寵辱不驚——在其位和不在其位的官場氣節
歷代權相的典型經驗
綿里藏針——“攝政王”的進退哲學
以柔術求生存——做個幕後操盤手
贏得生前身後名——以小博大的智慧
耿直更懂進退——官場不倒翁的權謀
忽視細節——就是宰相也會無法自救
不要觸及“紅線”——宦海沉浮藝術
官場中的制度與規則
血統論當道——血統決定職位
從文武兼備到職責分明——文武分家
正義的眼睛——行政與監察的博弈
完美制度下的噩夢——官制的完備與殘酷的懲罰
低薪防腐和高薪養廉——泥飯碗和金飯碗
官聲·官望·官譽
權勢是一種春藥——貪權官吏的時代解讀
閣樓人生——追求虛名的宰輔
指頭難以一般齊——官吏百態
固守的底線——清官與貪官的言行藝術
制定者與破壞者——無法遵循的遊戲規則
性善與性惡——人性之間的抉擇
官箴:古代官員的智慧結晶
心中有德——宮箴文化的形成
有規矩的方圓——官箴治吏的妙處
外儒內法——營造有內涵的官箴文化
德禮為本與刑罰為用——官箴法文化的意蘊
胸懷蒼生——官箴文化的高潮
以民為本——官箴理念的升華
後記
為公情結——官員的職性
大道之禮——官場的本性
仁者人心——官場的起點
百姓情結——為官的人性
忠於職業——官員必備的氣節
官場生態學
勤政巧幹——為官的本分
寬與嚴都是雙刃劍——為官的掌控力度
學會太極拳——官員的行為藝術
防微杜漸——為官的風險意識
為官需要一種境界
中庸不是平庸——官員心中要有桿秤
注意取捨——官場中的進退之道
保持平常心——做官的心靈意境
治大國如烹小鮮——為官的執政藝術
和而不同——為官的最高境界
仕途:向上走和向下走的道路
田會郎、終南捷徑和天子堂——鯉魚躍龍門
扭曲的人生——四書五經和八股文
從門客到師爺——準官員的官場人生
寵辱不驚——在其位和不在其位的官場氣節
歷代權相的典型經驗
綿里藏針——“攝政王”的進退哲學
以柔術求生存——做個幕後操盤手
贏得生前身後名——以小博大的智慧
耿直更懂進退——官場不倒翁的權謀
忽視細節——就是宰相也會無法自救
不要觸及“紅線”——宦海沉浮藝術
官場中的制度與規則
血統論當道——血統決定職位
從文武兼備到職責分明——文武分家
正義的眼睛——行政與監察的博弈
完美制度下的噩夢——官制的完備與殘酷的懲罰
低薪防腐和高薪養廉——泥飯碗和金飯碗
官聲·官望·官譽
權勢是一種春藥——貪權官吏的時代解讀
閣樓人生——追求虛名的宰輔
指頭難以一般齊——官吏百態
固守的底線——清官與貪官的言行藝術
制定者與破壞者——無法遵循的遊戲規則
性善與性惡——人性之間的抉擇
官箴:古代官員的智慧結晶
心中有德——宮箴文化的形成
有規矩的方圓——官箴治吏的妙處
外儒內法——營造有內涵的官箴文化
德禮為本與刑罰為用——官箴法文化的意蘊
胸懷蒼生——官箴文化的高潮
以民為本——官箴理念的升華
後記
後記
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官文化則是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中國古代的官文化可能比“國文化”的歷史還長。因為,雖然早在大禹治水之後,禹之子啟就正式建國,但夏朝迄今還無法找到可靠的文字記錄,而尚在傳說中的堯舜的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明確的職責分工,有了專門管理氏族和部落的機構和人員,也就有了官和官文化。
由於五千年的華夏歷史有一半的時間是漫長的君主專制的封建社會,因此,對於官,歷來頗有非議和詬病,但也有其較為積極的方面。例如,在禪讓制度盛行時期建立的官道,在家天下尚未形成時期成形的官制,官的職責就是“牧民”、“為民”,官的本職就是愛國愛民,對於國,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要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對於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正是這種“民本”思想在中國官文化中代代相傳,以至於歷代清官、諫官層出不窮。從春秋公孫儀相魯不受國人贈魚到南宋岳飛的“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再到明朝海瑞僅能以市肉兩斤為母親賀壽,他們的言行舉止,足以垂範後世。中國古代的優秀官員的為官之道、為人之道以及他們近乎苛刻地律己律人,使得他們既是官僚群體的楷模,也是社會群體的典範;他們構建的人文素養,既是中國傳統官文化的精粹,又是華夏文明的結晶,他們本身也構成中國官文化、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至於經過歷代不斷完善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官吏選拔、考核、升遷、黜免和進退制度,更加是中國官文化、制度文化的精粹,其對東亞政治經濟體制、對世界文化的影響至今餘韻猶存。
不容置疑,漫長的封建專制給官文化蒙上了一層陰影,位於官僚體制頂端的家族式統治,強大的專制制度,使得在很長時期內,整個官文化都屈從於皇權文化,君主專制使得“國”與“家”不分,使得“君”成為“國”的代名詞,使得官的愛國愛民不得不以“忠君”為前提。然而,中國的官僚群體、中國的士大夫到底是一個有著睿智思想、獨立思維的群體。從宋代,耿直的官員就直面帝王,“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到了清代,終於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時代最強音。中國的官道重新在思想上回歸到“以民為本”、“以公為本”的主流上。
總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必然擁有一種渾厚、大氣、睿智的文明,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生存,才會在重重打擊和重壓下發展壯大,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而官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始終是其最強音,這本身就說明真正的官文化的核心是一種積極進取、致力向上、以“為民”為核心的進步文化。因此,在研究、批判和反思中國古代官文化的時候,同樣要把官文化中的核心內容、進步內容,把官文化的本性表現出來,這才是對文化的貢獻,才是我們的責任。
由於五千年的華夏歷史有一半的時間是漫長的君主專制的封建社會,因此,對於官,歷來頗有非議和詬病,但也有其較為積極的方面。例如,在禪讓制度盛行時期建立的官道,在家天下尚未形成時期成形的官制,官的職責就是“牧民”、“為民”,官的本職就是愛國愛民,對於國,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要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對於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正是這種“民本”思想在中國官文化中代代相傳,以至於歷代清官、諫官層出不窮。從春秋公孫儀相魯不受國人贈魚到南宋岳飛的“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再到明朝海瑞僅能以市肉兩斤為母親賀壽,他們的言行舉止,足以垂範後世。中國古代的優秀官員的為官之道、為人之道以及他們近乎苛刻地律己律人,使得他們既是官僚群體的楷模,也是社會群體的典範;他們構建的人文素養,既是中國傳統官文化的精粹,又是華夏文明的結晶,他們本身也構成中國官文化、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至於經過歷代不斷完善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官吏選拔、考核、升遷、黜免和進退制度,更加是中國官文化、制度文化的精粹,其對東亞政治經濟體制、對世界文化的影響至今餘韻猶存。
不容置疑,漫長的封建專制給官文化蒙上了一層陰影,位於官僚體制頂端的家族式統治,強大的專制制度,使得在很長時期內,整個官文化都屈從於皇權文化,君主專制使得“國”與“家”不分,使得“君”成為“國”的代名詞,使得官的愛國愛民不得不以“忠君”為前提。然而,中國的官僚群體、中國的士大夫到底是一個有著睿智思想、獨立思維的群體。從宋代,耿直的官員就直面帝王,“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到了清代,終於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時代最強音。中國的官道重新在思想上回歸到“以民為本”、“以公為本”的主流上。
總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必然擁有一種渾厚、大氣、睿智的文明,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生存,才會在重重打擊和重壓下發展壯大,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而官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始終是其最強音,這本身就說明真正的官文化的核心是一種積極進取、致力向上、以“為民”為核心的進步文化。因此,在研究、批判和反思中國古代官文化的時候,同樣要把官文化中的核心內容、進步內容,把官文化的本性表現出來,這才是對文化的貢獻,才是我們的責任。
序言
自古以來,古代中國人講究“學而優則仕”,又強調“仕而優則學”,一旦入學或者入仕,就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既是古代中國入學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古代中國“官道”文化的核心。
如果追溯古代中國官文化的起源,則可以上溯到西周。公元前11世紀,周公姬旦為了鞏固剛剛建立的周政權,參酌夏商兩朝的禮儀,為新興的周政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敬天、孝祖、保民”為核心,以禮樂刑政為具體內容的官道文化,禮樂刑政的具體內容就是“禮節民心,樂和民心,政以平之,刑以齊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的完整體系,這就是中國可以確切考證的官文化的起源。
中國古代官道文化與世界任何國家都不盡相同,尤其迥異於西方現代文官制度。中國官文化中充滿親情、鄉情、師生情,彌散著溫情脈脈的人性,實際上是一種社會道德觀的濃縮。這是因為,以“禮樂刑政”為核心的官文化最終形成了內容龐大詳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官場道德學、制度學,是中國官文化的精粹。它強調的是先做人後做事,做人要從學習、修身和內省做起,所謂“見賢思齊”,“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復禮”,“慎獨”,“發乎情,止乎禮”,“誠於內,形於外”,“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等。在此基礎上,實踐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要忠恕,仁者愛人,安貧樂道,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要敏於事而訥於言,達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和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境界。
在這種官道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古代的官道可以濃縮為“忠君、愛國、保民”。這就使得在任何時候,忠貞的官員始終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無論是商朝太宰伊尹放逐皇權的繼承者太甲,還是宋朝范仲淹提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最後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官箴,中國古代的官員始終是以“國家”為重,以為君分憂為己任。
到了明朝,隨著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官員認識到,僅僅“忠君”,局限於一國視野,不是官員的全部天職,從而提出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箴言;隨著對高度集權皇權的質疑,逐步提出“天下為公、君為客”,指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雖然古代的貪官污吏不能夠有效的杜絕,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臭名昭著的貪官酷吏,但是,清正廉潔的官員在每個朝代都有,他們聲名遠播,留下了令後人欽佩的業績。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官員始終抱著為國為民的樸素理念,既能夠在關係到國家命運、民族氣節面前做到“捨生取義,殺身成仁”,能夠時刻以“仁、義、禮、智、信”自律,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官員職性,又能夠在困境面前靈活應變、舍小顧大,做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因此,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的官道、官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有著獨特的中國特色。
如果追溯古代中國官文化的起源,則可以上溯到西周。公元前11世紀,周公姬旦為了鞏固剛剛建立的周政權,參酌夏商兩朝的禮儀,為新興的周政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敬天、孝祖、保民”為核心,以禮樂刑政為具體內容的官道文化,禮樂刑政的具體內容就是“禮節民心,樂和民心,政以平之,刑以齊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的完整體系,這就是中國可以確切考證的官文化的起源。
中國古代官道文化與世界任何國家都不盡相同,尤其迥異於西方現代文官制度。中國官文化中充滿親情、鄉情、師生情,彌散著溫情脈脈的人性,實際上是一種社會道德觀的濃縮。這是因為,以“禮樂刑政”為核心的官文化最終形成了內容龐大詳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官場道德學、制度學,是中國官文化的精粹。它強調的是先做人後做事,做人要從學習、修身和內省做起,所謂“見賢思齊”,“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復禮”,“慎獨”,“發乎情,止乎禮”,“誠於內,形於外”,“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等。在此基礎上,實踐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要忠恕,仁者愛人,安貧樂道,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要敏於事而訥於言,達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和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境界。
在這種官道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古代的官道可以濃縮為“忠君、愛國、保民”。這就使得在任何時候,忠貞的官員始終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無論是商朝太宰伊尹放逐皇權的繼承者太甲,還是宋朝范仲淹提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最後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官箴,中國古代的官員始終是以“國家”為重,以為君分憂為己任。
到了明朝,隨著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官員認識到,僅僅“忠君”,局限於一國視野,不是官員的全部天職,從而提出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箴言;隨著對高度集權皇權的質疑,逐步提出“天下為公、君為客”,指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雖然古代的貪官污吏不能夠有效的杜絕,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臭名昭著的貪官酷吏,但是,清正廉潔的官員在每個朝代都有,他們聲名遠播,留下了令後人欽佩的業績。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官員始終抱著為國為民的樸素理念,既能夠在關係到國家命運、民族氣節面前做到“捨生取義,殺身成仁”,能夠時刻以“仁、義、禮、智、信”自律,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官員職性,又能夠在困境面前靈活應變、舍小顧大,做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因此,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的官道、官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有著獨特的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