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雹水村
- 外文名:West Paoshui Village
- 隸屬:河北省保定市唐縣雹水鄉
- 耕地總面積:1651畝(唐縣誌2010年數據)
- 人口:口六千許,戶一千三百許
- 主要姓氏:徐、顧、張、楊、康
- 方言:冀魯官話保唐片定霸小片唐縣話
- 村支部書記:顧建朝
村情概況,自然環境與資源,地理位置與氣候,礦藏,動植物,土地資源,山坡,河流,西大洋水庫,四方地勢,經濟與基礎設施,村落布局,基本布局,四至,街道,井泉,歷史沿革,古代西雹水,抗日戰爭中的西雹水,1949年至文革時的西雹水,修建西大洋水庫時的西雹水,文革中的西雹水,改革開放後的西雹水,人口、民族、姓氏,人口,民族,姓氏,祠堂廟宇古蹟,祠堂,廟宇,其他古蹟,方言土語,風俗,過年風俗,廟會風俗,端午風俗,中秋風俗,名字文化,嫁娶風俗,喪葬風俗,祭祖風俗,住居樣式,西雹水兒童歌謠,一 小小子兒,二 歘大把歌,三 花喜鵲,四 扯大鋸,文化教育,傑出人物,文學藝術家、學者,傑出村幹部,在外任職人物,
村情概況
西雹水村位於河北省唐縣雹水鄉西部位置,位於唐河出山口東部,西漢在此建村,因位於雹水河(即今東雹水村小河)以西而得名西雹水村。雹水鄉諸村也是以在雹水河的方位而得名東西南北雹水,周雹水以多周姓而得名。該村由12個生產小隊隊組成,村委會(即原西雹水生產大隊)位於該村北部正中六隊大胡同北端西側。
西雹水村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雪,春季乾旱多風,秋季秋高氣爽,四季分明,適宜植物生長。冬夏季溫差較大。無霜期適中,日照充分,年均降水量為580毫米,最冷月為1月和2月,平均最低溫度為-9.9.c,最熱月為6月和7月,平均最高溫度為31c`.全年初霜日為10月18日前後,終霜日一般為4月7日前後。
新編《唐縣誌1991年--2010年》載: 2010年西雹水村共1325戶,人口5751人,耕地1651畝,人均收入1335元。除農業外,主要以外出務工為主(多為建築工人),但農收時節會有大量男性青年從務工地回家,以解決農作物收穫時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除此之外,村中還有養雞戶、養羊戶、養牛戶。在村北坡根,有千畝核桃林。2009年底,該村進行了路面硬化建設,交通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西雹水村之前的國小為上海捷運公司援建的西雹水村上海捷運希望國小,位於村西北馬路南側。2016年,新的西雹水村國小建成,位於村東大溝以北,全村的學生搬進了嶄新的教室。
西雹水人傑地靈,是唐縣省市級文學藝術家最多的村(7位)。全村學歷最高的當屬徐士傑,西安交大博士,現任教於香港大學物理系,教授。該村文學藝術開創唐縣先河,在康書樂倡導下《唐河文學》社1986年誕生於該村,從西雹水先後走出3位省級作家,他們是康書樂(筆名常笑)、康永和(筆名康慨)、徐旌人(徐京儒),市級作家康秀苗、楊小婷。國家一級演奏員顧見龍、畫家楊追月。
自然環境與資源
地理位置與氣候
全村土壤分布合理,村南沿唐河岸分布有水稻土,村北丘陵地帶分布有鹽酸褐土,適宜糧食作物栽培。
礦藏
礦產分布在村北的山中。鐵礦分布在猴兒坡,大理石分布在整個北坡,尤以林狼溝材質為最。
動植物
西雹水村野生植物分布廣泛。以豆科、禾本科、菊科、薔薇科分布較廣。木本植物有柏樹、楊樹、柳樹、榆樹、槐樹、椿樹、棗樹、柿子樹、梨樹、杏樹、桃樹、石榴樹、蘋果樹、桑樹、花椒、酸棗樹、苦桃樹、泡桐樹等。草本植物有小麥、玉米、水稻、穀子、芝麻、高粱、綠豆、黃豆、黑豆、紅豆、白豆、蠶豆、花生、黍子、向日葵、山藥、白草等。
動物分布分為平原和丘陵山地。黃鼬分布在村中和村旁。獾分布在丘陵,松鼠生活在山中。野兔在村南村北山中均有分布。田鼠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家屬為褐家鼠分布在村內。刺蝟生在村邊及丘陵。蝙蝠生在山洞及牆夾縫。家養的禽類有雞鴨鵝,野生的禽類野雞分布在山中和村北丘陵。喜鵲、灰喜鵲、黃鸝(鸝雞兒)、斑鳩、燕子、麻雀、石雞、啄木鳥、貓頭鷹、布穀鳥、家鴿、大雁、大山雀、野鴨、地哞兒、咕咕拉、鵝拉、葦雀、野雞等。
土地資源
新編《唐縣誌1991年--2010年》載: 2000年西雹水村共1320戶,人口5596人,耕地1651畝,人均收入1300元。2010年西雹水村共1325戶,人口5751人,耕地1651畝,人均收入1335元。
清朝光緒年間西雹水村共301戶,人口1434人,地3135畝。
1990年西雹水村共1185戶,人口4868人,耕地2595畝。
2000年西雹水村共1320戶,人口5596人,耕地1651畝。
2010年西雹水村共1325戶,人口5751人,耕地1651畝。
村子耕地主要分布在村北、村西北、村西、村南。
西雹水村地名
村東北:貓兒見、東窪、猴兒坡
村北:園子、大園裡、林琅溝、黃石鞍、駱駝石底下、
村西北:大念里、大碌碡、南倉庫
村西:西河裡、林場、和尚司、牛道、
村南:方田(方里)、小車兒道上、河灘、
山坡
穆拉頂:清代唐縣誌作王帽山,以其山形似王帽,故稱。在村北五里。
猴兒坡;在村東部北方向。以其山有一石,形似猴,故稱,已無存。
李家山:東南坡
黃石鞍:在北坡中部。
駱駝石:北坡中部。形似駱駝,故稱,已無存。
老虎脖子山:在村西
鸝雞坡:北坡西部。
鳳山:在村西南,隔唐河相望,上有大力寺,鳳山鐘鳴是唐縣八景之一。
河流
灌渠;:俗稱大溝,在村北,沿馬路。
雹水河:在鄰村東雹水。
唐河:由村西北方向流來,經村南向東南流去,是唐縣境內最長的河流。
漿砌溝:在村西,今已成暗渠。
環山渠:依北坡而建,張秋忙任村支書時帶領修建。
正溝:在村西南部。
北坡有五水:黑棗樹溝、林琅溝、陰死溝、蛤蟆石溝、金裕兒溝
西大洋水庫
西大洋水庫由河北省水利廳設計院設計,始建於1958年1月,1960年1月完工。西大洋水庫是河北省四大水庫之一,承擔著為保定市區提供生活用水的職責,同時也是北京市應急用水儲備地之一。位於唐河出山口,在村西數里。
四方地勢
村處唐河出山口,村北方向為北坡一列山,山北為南大洋、石南坡、山莊爾;南為唐河,唐河南為鳳山一列山;西為西大洋水庫;向東出雹水鄉為平原。西雹水整體地勢是在兩列山之間、唐河北岸沖積扇上。
經濟與基礎設施
改革開放前,村中世代以種田為業,改革開放後以來三十年,外出務工是大部分人選擇,今年來,村民的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勢。
村中耕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近年來,村中核桃種植十分成功,在村北北坡根建起千畝核桃林,其中既有本村人承包,也有定州人承包,村中婦女在核桃林務工,解決了一部分村中就業問題。
近年來,村中興起衣服、玩具承包加工,村中婦女很大一部分都從事了這一工作。
村北馬路為雹水鄉的一條柏油路;村內主幹道均已硬化,為水泥道路;
村落布局
基本布局
西雹水村村處西大洋水庫以東、唐河北攤。村子東西長,南北短,呈不規則矩形。
四至
東南:南沙溝最東、雙石橋西二百米
東:已與東雹水村民住居相咬合
東北:原東雹水西雹水分界——小碾子
北:村北馬路沿線
西北:村西大橋處飯店
西:漿砌溝-村西路沿線
西南:南街最西段南幾戶人家
南:廣利渠(村南廢溝)沿線
另,村北地里有養羊戶、承包核桃戶等幾家分布;村西大橋北、西有養羊戶分布;村西大橋北大嵑子有多家養魚戶等聚居。
街道
村外道路
村北馬路:自三岔口入雹水鄉至村西大橋共4.3公里,自該村村東至村西大橋2.6公里;
村西道:自村西大橋至正溝949米;
村西大橋北馬路:自村西大橋至大念里地拐彎處691米,自拐彎處至舊電廠拐彎處1.4公里,水庫壩下馬路自北側舊電廠至溢洪道門口(南端大拐彎亦計入)共1.9公里;自村西大橋經大念里、養魚池、派出所至溢洪道總計4.2公里;
水庫正壩:自南側溢洪道大橋至北側紀念碑1.7公里;
村西大橋西馬路:自村西大橋至風山莊村中心岔口1.9公里,自風山莊村中心岔口至風山莊村西口342米;自村西大橋經鳳山莊至溢洪道總計3.2公里;
村東南路:自唐曲公路南雹水村口經南雹水至雙石橋總計1.4公里。
主街(東西向):
大街:自大街西口至村東大橋1.3公里;
南街:自南街西口至二隊小橋1.0公里
北街(大隊大商店北側道路、暫以此命名):自北街西口至大隊門口655米;
主巷(南北向):
大胡同(六隊胡同):自村北大橋至老母廟294米;
西胡同(楊家胡同):自北口大街至南口南街162米;
牌樓胡同(十隊胡同):自北口大街至南街147米,自南街至村南小車道兒地111米,共258米;
田家胡同(西門街):自南口大街至北與北極相交處194米;
閣爾胡同(九隊胡同):自北口大街至南口徐家廟約173米;
張家胡同(八隊胡同):自北口大街至南口南街約164米;
老母廟胡同(七隊胡同):自北口老母廟至與南街相交處166米,自此向南至小橋與斜街相交處144米;
九道彎胡同:自北口大街至南口南街約269米;
沙溝胡同:自北沙溝北口與大胡同相交處至村東南雙石橋1.36公里;其中北沙溝364米,南沙溝1公里;
井泉
村中多井泉,今多已廢棄。筆者尚能記起者僅下列:
大胡同小北京胡同中一眼
三隊井台大柳樹處一眼
牌樓胡同北口大街北側一眼
楊家胡同中西側一眼
村東大街大鞦韆、一隊井台處一眼
閣爾胡同北口稍東大街北側一眼
九道彎胡同北口處一眼
九道彎胡同內一眼
村北大橋西數十步大溝北側有泉水一眼,俗稱小井兒。
歷史沿革
古代西雹水
西漢建村,秦漢時為木場(村西位置),因西雹水為唐河出山口位置,唐河河水於此變緩,所以冬季順唐河漂下之木材於此打撈,木場是西雹水村最為古老的地名。
清代康熙《唐縣誌》:“縣有雹水,在縣西三十里,發源狼山,西南至雹水村而南入唐河。
清代光緒《唐縣誌》:“西雹水村,屬大洋社,在邸雹水西南二里。距城三十里。街道:東西街二,南北彎街一,巷十二。戶口:民戶三百零一,口一千四百三十四。地畝:三十一頃四十五畝。井泉:村中二十五,村外八。山川:風山在村西四里;王帽山在村北五里;唐河在村西自西北來,東南下;廣利渠在村南。道路:西赴五台。集期:每月逢一、六日。廟宇:甘霖寺在村北;靈濟祠在村西;大力寺在村南。”(編者按:邸雹水即今之北雹水;王帽山即今謂之穆拉頂者,或稱莫洛頂,以形似王帽,故稱;廣利渠即今村南廢溝;靈濟祠即河神祠,今訛傳呼作和尚司者。)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唐縣條:“左人城,縣西北四十里。《晉語》‘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勝左人、中人’ 即此左人也。後魏孝昌三年,五原降戶鮮于修禮等帥北鎮流民反於左城,蓋謂左人城。劉昭:‘唐縣有左人鄉。’ 魏收以為左人城也。劉昫曰:‘唐縣舊治左人城,聖歷初移於今所。’ ”(編者按:左人城在今周雹水、北雹水,嘗為唐縣治所在。)
抗日戰爭中的西雹水
抗日戰爭進入了最後階段,日寇對唐縣地區進行掃蕩。
1941年10月,溫家莊炮台建成駐有日軍皇井中隊;1943年1月,南唐梅修建了炮台駐有日軍1箇中隊。
1943年春,皇井大佐親率駐溫家莊的日軍對雹水一帶進行掃蕩。
西雹水村游擊小隊為了遲滯敵人,在村口要道埋設地雷,為了避免誤炸我方人員,在埋地雷的地方都派專人看守。當時村游擊小隊派了徐老繩和楊冬至兩個人在村東看守地雷。因為二人沒有戰鬥經驗,不幸被荒井的尖兵捉住。押往溫家莊據點。當荒井率日本鬼子行至周武廟(今11隊大街)時,遇上正在躲藏的村民康滿囤(康老貫),鬼子立即抓住了他,押往村西的打穀場上用刺刀戳康滿囤的腿,康滿囤的腿鮮血直流,村民不忍看。接著用碌碡碾壓康滿囤,被壓死。接著鬼子又拉出了村民張六兒,鬼子獰笑著用刺刀在他的大腿上亂戳,痛得張六兒大叫。
皇井回到溫家莊據點後對徐老昇楊冬至用刑,鬼子獰笑著在他們二人頭上撒尿,鬼子殘忍的殺害了徐老繩,由於西雹水村是“愛護村”,加上村中力保,楊冬至倖免一死。
1949年至文革時的西雹水
1958年,河北唐縣西雹水生產大隊隸屬北羅人民公社雹水管理區,1960年,劃歸大洋人民公社,1961年,雹水人民公社建立隸屬雹水人民公社,直至人民公社解體隸屬未變。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分為12個生產小隊,每個生產小隊100多戶,400多人,每個小隊設生產隊長1名,政治隊長1名,會計1名,記工員1名(有的由保管員兼任),保管員1名。
修建西大洋水庫時的西雹水
1958年8月,西大洋水庫施工指揮部成立,地點在西雹水村今林場,新華書店在指揮部南邊,糧站和加工廠開始在村北六隊今張金林、張成庫家的場內後遷至在西雹水村閘上(地名),煤場在柳坊,保定市百貨公司在今張同傑家西邊,醋醬坊在今李壯虎家西邊,唐縣百貨公司在康國申家北房,照相館在田俊士舊家,水庫醫院在今徐鐵章家,病房在十隊街中及閒院內,修造廠在彎子裡,發電廠建在閘上糧站南邊(今存有遺址)。
西大洋水庫動用民工12萬人,分別來自涿縣,新城、徐水、雄縣、容城、滿城、清苑、安新、望都、唐縣、保定市。各縣民工到場後,就開始搭建永久性公棚,既能防雨又能防寒。保定市民工駐西雹水村北,滿城縣民工駐村西,涿縣民工駐古龍崗,徐水民工駐樓子裡,安新民工駐西茶棚,雄縣民工駐張家墳,容城、新城民工駐張家墳北,唐縣、清苑、望都駐鳳山莊村。
西大洋水庫1958年7月15日破土動工,1960年春節未放假,連續作戰。春節保定市和滿城涿縣舉行民間花會,有高蹺、耍獅子等絕活亮相。民工實行軍事化管理,各縣設師,區設團,公社設營,大隊設連排。為了活躍民工文化生活,各縣建有民工劇團,各縣搭有戲台,作演出和誓師大會用。各縣的民工劇團不斷演出,有時保定專區的文藝團體和各縣慰問團到工地慰問演出。保專的戲台搭在河神祠面向東,涿縣的戲台搭在古龍崗面向東,保定市的戲台搭在九隊場面向南,滿城縣的戲台搭在村西面向南,徐水縣的戲台搭在樓子裡面向東,水道工區的戲台搭在今水庫管理處東水庫家屬院,面向南。唐縣戲台搭在鳳山莊。其他縣沒有劇團也沒有戲台。
保定市劇團的戲種為評劇,徐水縣為河北梆子,滿城縣為評劇,唐縣為老調,涿縣為橫岐調。各縣戲的水平以保定市為最高,文武戲都有,且有一個娃娃班。徐水次之。保定市演出次數多,滿城最少。按戲台論保專和水道工區演出的水平最高,都是地市級的。
文革中的西雹水
10月全村各戶家家院子裡的牆上都書寫了“毛主席語錄”,街上的牆上用白灰泥抹成一大塊一大塊的,用紅漆寫上毛主席語錄,村北的公路上將各家墳地里的石碑刷上紅色寫上紅字的毛主席語錄立於公路旁。號稱紅海洋。全村的紅色標語是:“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萬歲!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抓革命,促生產!打倒中國的赫魯雪夫!農業學大寨!要鬥私批修!”
12月,西雹水村出現分裂,民眾分為勢不兩立的兩派。一派為造反團,一派為毛澤東思想紅衛兵。1967年兩派開始武鬥,造反團撤到望都王京一帶,毛澤東思想紅衛兵占據大隊部並奪權,成立革命委員會,建立武鬥隊,在村內挖地道,在村西村北挖戰壕修工事。毛澤東思想紅衛兵一派在村內開始製造手榴彈,村內兩派武鬥升級。在武鬥中造反團的顧忙兒和張軍提兩人被打死。
1969年,4800部隊(38軍)支左進駐西雹水村,張秋忙重任黨支部書記。毛澤東思想紅衛兵這一派失敗,造反團掌權,1078年春,毛澤東思想紅衛兵重新掌權,1982年,造反團又開始掌權。反反覆覆,復復反反,幾個運動紅,官癮大的鬧來鬧去,他們有的想當村幹部,有的想當看秋的,有的想當電工。小民百姓自始至終只顧低頭生產,對政權不感興趣。
改革開放後的西雹水
改革開放後,西雹水按照家庭聯產承包制分了地,村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紛紛進城務工,尤以北京為多。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農村經濟越來越好,村民生活也獲得極大改善。
人口、民族、姓氏
人口
清朝光緒年間西雹水村共301戶,人口1434人。
1990年西雹水村共1185戶,人口4868人。
2000年西雹水村共1320戶,人口5596人。
2010年西雹水村共1325戶,人口5751人。
西雹水村村為全縣第一人口大村。其次為拔茄(5392人,1455戶)、連乙、南崗北、南上素、西下素、南伏城。
民族
西雹水村民族有漢族、毛南族、壯族。
姓氏
徐姓:是村中人數最多的宗族,多居村中、南、西,現有輩分為七輩。徐姓代代相傳,是從浙江遷來。徐姓族人徐旌人先生,特地前往浙江雙溪尋祖。據考,徐姓的發族始祖為汝舟公。徐汝舟,號芳溪,明洪武四年進士及第,授五品監察御史,因為官公正清廉而博得鐵面御史的名聲。其孫徐嵩天資聰慧,明朝年間領功名赴任河北唐縣教諭,後定居於唐縣,西雹水徐姓就是這個近親分支的後人。
徐旌人先生所考西雹水徐姓宗譜
徐元傑(字仁伯,號梅野。學者稱天庸先生。江西上饒人,曾從學於朱熹門人。南宋狀元,有傳。)
徐直方(元傑之子)
徐九華(元傑之孫,居江西上饒)
徐汝舟(明洪武間人。曾任監察御史、巡福建、按江西、列大夫,居浙江江山縣雙溪(茅坂)村,享年75歲。元傑之曾孫,九華之子)
徐仕均(汝舟之子)
徐嵩(汝舟之孫,仕均之子。原系浙江江山縣雙溪村人,永樂間至唐縣任教諭,是唐縣此支徐姓始祖)
徐昇、徐罡(徐嵩留在唐縣的兩個兒子),徐順、徐科、徐舉(徐嵩留在浙江的三個兒子)
徐永泰、徐永康
徐三才
徐文魁
徐登磐
徐化鯉
徐來泰(居西關)、徐開泰(居王京東建陽)、徐興泰(居軍城赤岳村)
徐雅志(來泰子,西雹水徐姓第一代,生八子。)、徐雅士
徐輝
徐克明
徐炳
徐澤廣
徐梅
徐尚忠
徐增義
徐大德
徐濂泉
徐東升
徐占松
徐旌人
顧姓:是村中人數次多的宗族,多居村中、東,現有輩分九輩。從全國來看,顧姓向來有南顧與北顧之分。其得姓始祖各不相同。保定唐縣雹水、阜平王快一帶的顧姓,似為另一支中山堂顧氏,出自姬姓。春秋時期,鮮虞人在今唐縣一帶建立中山國,因中人城(唐縣栗山)城中有山,故名中山。期間經過大國征伐,中山國力衰微。戰國時之中山國似與鮮虞人中山不一貫,此中山國,中山文公為開國始祖,第二代中山武公(姬窟)在魏國打擊下率領臣民在顧城(在今定州)建立新都。後來中山國為趙國所滅,中山公族一部分後代便以顧為姓。
張姓:在村中人數第三,多居村中部。據老人相傳,是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
其他姓氏,其來源多未考,僅胡、李等少數幾姓是修水庫時自大洋遷來。
祠堂廟宇古蹟
村中村外廟宇甚多,祠堂亦有數座,多已被毀。
祠堂
徐家廟:在九隊閣爾胡同南口西側,今其地亦空置。廣半畝余,廟三楹,坐北朝南,廟內有古柏參天。被毀無存。
顧家廟:北沙溝南口西側,大柳樹井台處。面闊三間,坐北朝南。被毀無存。
張家廟:今老母廟西二十步許路北,原張計春商店西側。面闊三間,坐北朝南。被毀無存。
康家廟:楊家胡同北口路北。平房三間,坐南朝北,一過道。被毀無存。
廟宇
老母廟:在大胡同南口。坐南朝北,近年因風雨中大樹倒於廟頂,廟頂塌陷而重修。村中婦女每逢初一、十五(過年時為臘月三十而非正月初一)傍晚皆往此燒香。為村中廟宇中僅存者。
甘霖寺:在大胡同中南部西側,原幼稚園。漢白玉基石,院內有古槐一,有石碑一。無存。
一雙廟:在南沙溝與南街交匯處,即今日之二隊小橋周圍。廟前有圓石柱,高七尺余。無存。
真武廟:牌樓胡同北口正沖,大街路北。無存。遺址可見。
大力寺:在村南鳳山上。遺址尚存。清光緒《唐縣誌》載:大力寺修建於金大定年間,山上、山下各建一處。現山下的寺院遺址已被村莊覆蓋,山上的寺院原建築已被拆毀,僅存建築的基址和碎磚爛瓦,基址南邊有元至大年間的石碑一通,紋龍碑首,上刻“重建鳳山大力寺之碑”。
北坡廟群:在北坡上,有廟宇十數座,有山王廟、龍王廟、藥王廟、齊天大聖廟等。今存完好,農曆正月十八有北坡廟會。
河神祠:全稱唐河伯神祠,亦稱靈濟祠、禹王殿,今已訛傳稱“和尚司”,在村西和尚司地,被毀無存。為明代唐縣知縣楊一桂所修。《唐河伯神祠碑》(楊一桂撰,今已無存)載:“祠在古木場之南,俯臨閘。廣南北三十步,東西二七步。垣內殿三楹,中像以神。門宇亦三楹,內左右二碑豎。外側各有房,守者居。”光緒《唐縣誌》載:“唐河伯神祠在縣西三十里雹水村,明萬曆三十一年知縣楊一桂創建,每歲春秋辰日典史致祭。”
附 楊一桂:字寒質(一說字伯芳,號寒質。)山西安邑人。明萬曆二十五年知唐縣,任八年。任內興利除弊,興修唐縣誌,深為民所戴,故唐縣民於縣城建生祠以奉之,曰“楊公祠”。(唐縣誌:楊公祠在縣治東街北,祀明知縣楊一桂,萬曆三十五年建,國朝雍正十一年重修,每歲春秋用少牢,典史分祭。)
其他古蹟
文昌閣:在原上海捷運希望國小西四十步處。金泰和年間所修,無存。
牌樓胡同牌樓:在牌樓胡同北口。無存。
閣爾胡同券門:在 閣爾胡同北口。無存。
西門:今田鳳傑家靠東康進良家北牆外。單拱門,有大門樓,外左側有石柱一,無字,高七尺許。無存。
方言土語
(一) 、天文 11
老爺兒---- 太陽 老母地兒---月亮
雲彩------雲 降--------虹
潲雨----斜下的雨 都陵---冰
風交雨---風夾雨 蒙星雨---毛毛雨
地動----地震 雹子---冰雹
白毛兒旋風---雪中的風
(二)、時令 28
前時個----前天 夜老個----昨天
今兒個---今天 明兒---明天
後兒---後天 年生個--去年
吉年個--今年 過年個---明年
咱起來---早晨 前晌---上午
後晌---下午 黑界---黑夜
後晌黑老---黃昏 晌伙----中午
往發個---以往 朝兒----現在
多咱----什麼時候 多兒—什麼時候
上冬兒---入冬 頭秋兒--入秋前
春起來---早春 開春兒---剛進入春天
一撲明子 ---天發亮了 黎雞搧翅---天快亮了
朝昏腳子---傍黑 老爺兒靠山兒—-太陽落山前
往發---往日 多咱----什麼時候
(三)、方位 22
半比兒---旁邊 當巴間兒、當楔---中間
四沿遭兒---四周 後一兒---後邊
界比子---鄰居 這台兒---這兒
那台兒---那兒 哈兒里----那邊兒
閘兒里---這邊里 倒伙---後頭
頭裡---前頭 柳頭---裡頭
頂兒上---上頭 底兒協----下頭
奏地兒----地上 席兒底歇----炕席下面
灶火輕里---鍋台前 廈子跌歇---沒前牆的房沿下
界比兒---鄰居 炕腳頭裡---炕靠牆的那邊
老頭裡---最前頭 窼台兒---牆上留下的供神空洞
(四)、稱謂 24
爺---祖父 奶奶---祖母
爹---父 大爹---伯父
大娘---伯母 叔(shou)---叔叔
嬸子----叔母 舅-----舅父
妗子--舅母 小舅子----內弟
大嬤---伯母 挑擔---連襟
兄弟---弟弟 自個兒---自己
男家裡—我媳婦 大官眾---公共的
小閨妮兒---女孩 小小子兒----男孩
嬤街---娘家 婆街----丈夫家
日啊---別人 大佰伴兒---丈夫的哥哥
男們----我們 小叔shou兒---丈夫的弟弟
風俗
過年風俗
春節是所有節令中時間最長,最隆重的節令,它是由一系列活動構成,從臘月初八的臘祭開始直到正月十五。
一、臘八
臘八粥過去由黍子米做成,百姓稱“黏飯”。
二、祭灶
送灶神稱“祭灶”、“送灶”、“辭灶”。臘月二十三日,又叫小年,這一天要進行祭灶。此日黃昏入夜時,各家舉行祭灶活動,先向灶王爺敬香,供上糖瓜、草料、水等。供糖瓜是為讓灶王社甜甜嘴,上天后多說好話,別說壞話,
年三十要在灶台上貼上新灶王爺,點上蠟燭,燃上香,稱為接灶。
三、打春、理髮
打春或在年前,或在年後。打春時刻不管是幾時都不許在炕上,打春這一天已出閣的閨女不許登嬤家門。
依鄉俗從立春和春節兩者中在前的開始到正月結束,不得理髮,所以年前理髮是很重要的一項,往往年前理髮店得工作到晚上十一二點。正月不理髮的習俗據考始於甲申國難滿清剃髮易服。以“正月理髮死舅”暗含“思舊”之意。
四、置辦年貨
置辦年貨是年前的一項重要活動,這從置辦年貨開始,年味也開始濃烈起來。村人置辦年貨主要是在本村集市和鄰村東雹水集市,近年來,經濟發展,村人也經常會去縣城置辦年貨。從臘月二十開始到臘月三十都是置辦年貨的時間,主要是二十、廿二、廿五、廿七的本村集市和廿三、廿八的兩個東雹水大集,東雹水本來就是雹水鄉的大集,臘月三旬的兩個大集更是整天的集,附近十里八鄉都會在這兩個集置辦年貨。臘月三十(小盡時為臘月廿九)的本村集市基本上沒多少人了,主要是村人查漏補缺,補置年貨。
過去村間家家養豬,殺年豬要在臘月初十後。殺年豬的大多要在集市上賣豬肉,不殺年豬的要到集市上買過年的豬肉。近十年來,村中已基本不再養豬,改為買專門殺豬戶的豬肉,且不像過去那樣置辦大量豬肉,只置辦過年間夠吃的量。
過去鄉間要在過年前自己做豆腐,需要起大早自備黃豆和柴火到做豆腐的人家做,且將豆腐切成小片,用火熏成熏豆腐,用鹽淹上。近年間村間一般已不再做豆腐而是直接購買。
過去對聯多為自寫或托村間寫字好的先生寫,現今多從集市上購買,春聯內容多為吉祥話。
添新衣、新帽、新鞋、年畫、神像、鞭炮、香紙、蠟燭、蔬菜、雞、鴨、魚、瓜子、糖果也是年貨中最為重要的。
五、蒸煮
“二十六,煮年肉”。家家戶戶煮肉、燻肉、灌腸子。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家家在過年時要蒸些饅頭,喻日子蒸蒸日上。二十九日蒸的饅頭與平日不同的是饅頭上都點上紅點,以示喜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村間基本上已不再自家蒸饅頭而是直接買饅頭吃,過年置辦饅頭多,按食羅購買。
六、年三十
1 、掃庭院
上午,各家打掃庭院、街道。下午,婦女開始和餡包年夜餃子,男人寫家親貼、神位牌。近年來,神像、神貼都有售賣,但仍有自家自寫,集市上也會有寫毛筆字寫得好的人售賣家親貼、春聯。
家親貼是一家的祖宗神主牌,上豎行書寫“供奉 某家三代宗親之神 位”,各種神像、神位有昊天上帝像,即中國人俗稱的天、老天爺,像上有對聯“天高自古懸日月,地厚至今載山河”,中書“天地三界十方真宰”,有上帝及諸神像,貼於房屋前牆上;灶王爺、灶王奶奶,灶神,神像貼於廚房灶上部牆上;財神爺,趙玄朗,字公明。神像貼於側屋牆上;六神像,貼於房屋前牆上;井泉龍神像或井泉大吉貼,貼於井泉上;出入平安貼,貼於車上。以上神像,均在除夕傍晚貼上。
2、守歲
以上諸事完畢後,全家團坐在一起,或打牌,或閒聊,或磕瓜子,或男性族人湊在一起飲酒。80年代後,變為觀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以上諸項要到零點後,稱為“守歲”,也叫“熬三十”。
3、辭歲
夜半時,在院中點火迎財神,此時,爆竹聲聲,除舊歲,迎新年。現在鞭炮聲可持續半個小時。稱“辭歲”。
七、過年
1、起五更、敬神祭祖、拜年
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清晨(約5點開始)人們便起來燃放鞭炮,叫“起五更”,鞭炮聲一直響到天亮。老人們煮餃了,小孩子們也早早起來,穿戴除夕備好的衣服。衣服要放在床頭,不能放在櫃中,日出前不能開櫃,不能上井打水,境內有此禁忌。餃子將煮熟時,女人便開始點蠟燭、燒香,男人放鞭炮。意為一則驅邪,二則崩窮。餃子煮熟後先敬祀天地諸神及祖先。然後全家一起吃餃子。
飯罷開始拜年,晚輩依次到本家各位長輩家裡拜年,多在上午就能完成,一般在各位長輩家呆一會,大家絮叨兩句,互問一年來的各種情況,便會結束。一旦家裡孩子結婚,長一輩的便不再出去拜年而改由小輩依家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過去給幾角幾元錢,現在幾十元或幾百元。
依鄉俗,已經出閣的閨女在初一和立春這兩天不能登嬤家門,若兄弟尚未婚娶還好,若是兄弟已經婚娶,則因為嫂子或弟妹的關係,此條依守甚嚴。
2、初二初三閨女、女婿帶著外孫到丈人、姥爺門上省親,在嬤家一家人聚餐。
自由戀愛的年輕人多會在這兩天帶對象到家,讓一大家子認識,或者對方一家子挑這兩天對準親家進行考察。
3、自初三後至十三(初十前為佳)之前,依俗可到姑、舅、姨等長輩(此時指祖父祖母外祖母外祖母已經過世或十分年老,姑舅姨自家也已有一家子,則不再適合依照初二上門省親的風俗)或老師等尊者家中看望拜年。也可在此間組織特別的叔伯姑舅表親之間的家庭聚餐。
八、正月十五
村間過的其實是正月十六,正月十五是比照除夕過的,所以正月十五的活動多集中在晚上。這一天晚上村里放煙花,烤柏靈兒火,用柏樹枝烤火,村中風俗傳說身體哪個部位烤過柏靈兒火哪個部位更健康。在正月十五前幾天,村人會上山砍柏靈枝兒。
九、北坡廟會
西雹水村的過年,真正結束是在正月十八這一天。過完了這一天的北坡廟會,大家才覺得這個年是過完了,工作的就要外出工作了,上學的也就該上學了,村裡的婦女也就該開始一年的工作了。
廟會規模不是很大,主要是經營各種小商品、小吃、和玩樂的商家。賣水果的商家多分布在廟會進口以及村西大橋、村北大橋村東甚至東雹水。
正月十八北坡廟是年後外村親戚來村省親的一個機會,上午村人多會上廟遊玩、上香燒紙,中午下午則會在家待挈(鄉音)。
村人(主要是年輕人)在北坡廟這一天除上廟外也多會爬北山。
廟會風俗
村中廟會為每年的農曆二月廿六,廟會歷史悠久,起廟年代未考。
農曆二月廿六是廟會正日,前後一天會有小廟。廟會規模很大,主要位於大胡同、大街自顧袁超市至村西漿砌溝、村西路、村北馬路自村東至村北大橋。廟會商業繁榮商品種類繁多,為方便管理,把廟會分為花鳥市、菜市、衣物市等數個商市。其中,大隊門前場地主要為各種小商品、小吃;村北馬路主要分布花、鳥、蟲、魚及相關商品;大胡同自大隊至中部主要分布肉食品等食品;大胡同中部主要為小商品;大胡同南端為幾家照相館;大街自大柳樹向西至村西包括村西路主要是衣物市;大街顧袁超市大坡前主要分布各種家用工具,包括板凳、桌子、案板、梯子及其他工具;村北大橋以北主要是各種遊樂場所,大商店北街亦時有幾家氣槍、飛鏢扎氣球的商家。
村中廟會時有包粽子的習俗。這個日子,也是外村親戚來村省親的機會,主要是外嫁他村的閨女、外甥、外孫或村中媳婦的嬤家人等親戚,鄉音作待挈(音且)。
端午風俗
村里俗稱五節單五,有吃粽子的習俗。
中秋風俗
吃月餅,賞月。
名字文化
過去鄉間時興送號,村中所說的表號亦即傳統文化中的表字,但村間之表號又同時融入了傳統文化雅號的一些特點,與表字並不完全相同,其區別主要是:在傳統文化中,最正式的代稱是名,其次是號,字作為一個補充僅限日常他人稱呼,避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而署名、題款不署字而署更正式的名,以示尊重對他人的尊重,對他人自稱時也是這樣。但西雹水鄉間的表號則更為正式,有大名的意味在裡面,鄉間互相稱呼完全用號,記賬亦用號。西雹水人的號與名的關係有學名與譜名的關係的感覺。
依鄉俗,並無冠禮與及笄禮流傳下來,這或與滿清強迫漢族人剃髮易服那段歷史有關。但是鄉間男子,一至成年,便要由村間人送其表號,因為成年了,大家不能再 直呼其名。主人擺宴回謝鄉里,並用紙張謄寫表號以示鄉里,日後大家便以表號來稱呼他。
嫁娶風俗
西雹水村自漢建村以歷2千餘年,期間文化積澱深厚,古老婚嫁習俗是該村文化的代表,它以文化大革命為界限,分為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後三個時期,三個時期的婚嫁習俗有所變化和發展。
村內雖提倡自由戀愛,但時至今日,除少部分在學校期間自由戀愛者和網上戀愛外,絕大部分要靠媒人介紹,婚嫁習俗大體由以下幾步組成。
一,提親
兒女結婚尋對象,都是家長看好有誰家與自家相配,便托請媒人,也就是由介紹人去提親。以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親為多見。
二、相親
經過媒人提親後,雙方如有意,女的在媒人和家長的陪同下,男女雙方見面談話,互相了解,有的女方還到男方家去看一看。此叫“相親”或“相看”。
三、轉
此俗起於文革以後,興於90年代。相看後男女雙方如無意見,雙方則由媒人和女方家人陪同到縣城轉一轉。此時男方要到飯店請飯。回家時,男方要為女方買些東西相送,或衣服,或首飾,或手機。有的女方還到男方家中吃飯。
四、掐算
雙方有意聯姻,則各自讓陰陽先生掐“八字”,如屬相不相剋,或不怕忌諱,則雙方確定聯姻。
五、訂婚
雙方同意聯姻,則舉行訂婚儀式。互相交換信物,俗稱“換東西”。信物為男女雙方喜歡,且實用,並有紀念意義。文革前為男方送女方布料,女方送男方毛巾;文革中男女互送毛主席語錄本或毛巾,女的為花毛巾,男的為白毛巾;90年代後多為衣服、首飾。訂婚儀式要吃訂婚宴,規模不一,可大可小。雙方父母參加。婚宴有的在家有的在飯店舉行。這是21世紀後興起的新習俗。
六、換帖
結婚前,雙方互相交換生辰八字帖,稱“換帖”,也叫“拿帖子”。男方父母請陰陽先生根據男女的生辰八字測算迎娶時日和下轎時刻,俗稱“看工夫兒(意為時刻)”。男方將看好的“工夫兒”交由女方,由女方請陰陽先生再掐算,俗稱“合算”。女方確定無礙後,由媒人轉告男方,迎娶時日才算確定。
七、登記
這是結婚前必辦的手續。男女雙方選約定日子在媒人陪同下,到婚姻登記部門辦理登記手續。文革前到區或公社登記,文革中到公社登記,21世紀始,全縣統一到縣民政局婚姻登記處辦理登記手續,領取結婚登記證。有的不到結婚年齡先結婚,等到了結婚年齡再補結婚登記手續。
八、拍結婚照
此俗興於文革中,那時大部分不拍照,即使拍照,最大的也只是五寸的黑白照片;九十年代後興起拍結婚照,是由專業攝影師拍大型的,動不動就花千元以上。拍照時穿婚紗,大幅婚照掛洞房,小的製成相冊存念。
九、催妝
迎娶前,男方將一百個大餑餑,一個蓮花捲子,肉、鹽、麵條若干送到女方家,稱“催妝”。文革前大餑餑每個一斤。小餑餑每個半斤。21世紀後,大餑餑變成了3斤,蓮花捲子變成了重幾百斤。饅頭圓形的稱餑餑,長方形的稱卷子,蓮化卷子是由一個個蒸熟後的各種造型的小卷子組插在一起的組合體。女方對催妝人熱情招待,並發放喜錢。女方到男方送嫁妝時男方需加倍發喜錢。故此一些準備到男方送嫁妝的人就自己墊錢連同女方的喜錢一起送給催妝人,這樣女方送嫁妝者就可多得喜錢。
十、送嫁妝
文革前嫁妝隨迎娶新娘的婚車一起轉街,一起進新郎家。文化大革命中變為迎娶前的下午送嫁妝。文革前的嫁妝一般講究四抬:一對箱兩抬,大鏡子花瓶臉盆,茶壺茶碗兩抬。每抬兩個人,共八人。文革中由於破“四舊”一切從簡,結婚時不再用車迎娶,改作新娘自己騎腳踏車或步行到新郎家,嫁妝於婚前下午送新郎家。
70、80年代,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嫁妝為縫紉機、腳踏車、手錶和收音機;90年代後,發展成組合家具、灶具、彩電、冰櫃、空調、洗衣機、電腦音響、影碟機、腳踏車、三輪車、機車、轎車、麵包車等。21世紀全縣送嫁妝的人最多的要數西雹水村,如新郎家為本村,送嫁妝的人多的可達百人。
十一、迎娶
文革前迎娶用馬車,車上放一車棚遮蓋。文革中用腳踏車,文革後改用拖拉機、三輪車迎娶新人。90年代後用汽車多輛迎娶新娘。近年來,村中結婚都請專業錄像的錄像,結婚的每一個情節都進行錄像。
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門時要燃放鞭炮,新娘家人將迎親隊伍迎進家中吃茶,新娘梳洗打扮完畢由伴娘陪著,家中一不犯忌相的男子將新娘背上車。一小男孩坐與車上,舊時這一男孩坐大車的遮簾前,改拖拉機、三輪車、汽車後則坐車內,俗稱“提壺的”或“壓車的”。迎娶時男方陪同新郎者稱“娶女挈(音且,客之意)”女方陪伴新娘者稱“送女挈”.到達男方家時要燃放鞭炮,為壓車的男孩發喜錢,新娘按事先看好的時刻下車,稱“下轎”。
十二、拜天地
新娘下轎後,由主持人安排新人先拜天地,向祖宗叩拜;接著拜爹娘,此時父母端坐,夫妻跪拜;最後夫妻對拜,三拜完畢進洞房。
近年來,村中結婚多會交託婚姻公司承辦,時興在家中舉行類似西方的結婚典禮,有司儀有主婚徵婚有攝像記錄。
十三、婚宴
婚宴俗稱“擺席”。席面隨時代變化而變化。文革前,擺席分為葷席和素席。家境好的擺葷席,條件差的擺素席,不論哪種席都是白菜豆腐粉條唱主角,喝的酒是散裝白酒,香菸是兩毛上下的。三年饑荒時,村內顧天義結婚送份子的吃的是稀稀的小米粥。80、90年代的席面變為不見白菜,全部是豆腐打底,肉唱主角。每桌不下冷熱十幾個菜。酒是上檔次的瓶裝的酒,香菸是5元以上過濾嘴的。21世紀有的家在飯店舉行婚宴,有的從外地請專業的上門服務的飯店到家中做菜擺席。
參加婚宴的由三方面的人:新娘家的人(今年也有新娘的朋友),新郎的親戚、朋友,送份子的鄉親。婚宴中,新娘新郎要對參加婚宴的長輩上拜,被拜者均贈禮金。禮金因人而異,少則幾十元、百元,多則上千元,萬元。
參加婚宴的親友,要隨份子,親戚要送食羅。
十四、鬧洞房
婚禮當晚要鬧洞房。新郎的弟弟、妹妹、侄子等躲在新房外偷聽新婚夫婦的悄悄話,以此作為今後取笑一對新人的笑料。此稱“聽房”。
十四、回門
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回新娘娘家,稱“回門”。回門時新郎要由弟弟或另一晚輩陪伴。一說回門時要在太陽落山前回婆家,晚了老婆婆患紅眼兒。
十五、九天
婚後第九天,新娘的父母,要去接閨女,新郎家熱情招待,稱“九天”。新娘隨父母回家住18天后,再由父母送回婆家,以後新娘來去不再講究。21世紀後,新娘於當天便回到婆家。
十六、謝媒人
婚後,男方要感謝媒人,給媒人100個小餑餑,一個大餑餑,外加被面或衣服。
十七、第一個新年
新人結婚後的第一個新年,新人兩口子要到本家各長輩家拜長輩,從這開始,就意味著這家下一輩的新媳婦要開始代表此家每年拜年了,而老一輩的則不再外出拜年。
大年初一下午,村中婦女會成群結隊在村中本年結婚的幾家看新媳婦兒。
喪葬風俗
1、叫魂。人咽氣後,長子上房哭著叫魂。家人跪哭,燒“倒頭紙”。給逝者穿裝裹衣(壽衣)。
2、停屍。置一門板於堂屋,逝者頭朝西,仰臥其上,雙腳用麻繩綁住,全身由“蒙單”覆蓋。門板前置一桌子,將逝者遺像四周鑲黑邊置於桌中央,點上蠟燭(長明燈),放香爐燃香,擺放供品,放一碗小米撈乾飯,“打狗棒”(筷子長的細棍插上捏的煙火烤過的面棒)插於其上,桌前置盆或三塊土坯圍成三角形用於燒紙。將亡者的枕頭內的裝填物倒於街門前。
有的村人逝世後在院中搭靈棚,停屍。
3、報喪。人咽氣後要放兩響,以告眾鄉鄰,家中有人逝世;“管事”的派人到親戚家去“報喪”。
4、開書。由陰陽先生寫出“殃榜”,也叫“開書”。寫明逝者生卒年月日,貼於街門側。分男左女右。一說殃榜為陰間的戶口。同時要掛“祚錢”。也分男左女右。陰陽先生要糊紙馬、哭喪棒、引魂幡。
5、破孝。兒子戴孝帽,穿孝衣衫。女兒戴孝巾,穿孝衣衫。侄兒(女)孫子輩戴白孝帽或白孝巾。近當家子(五服內)入伙吃飯;遠當家子(五服外)則不入伙吃飯,只是發喪(鄉音讀作發僧)當日入伙,但也要戴孝帽或孝巾。孝衣孝褲的規矩不同姓氏略有不同。
6、守靈。逝者晚輩晝夜守在靈前。要使長明燈不滅。靈前鋪上稻草或谷秸,子女要披麻戴孝坐跪草上守靈。有的逝者當日入土,有的逝者要停屍三天。
7、打棺罩。由女兒為逝者由紙匠打棺罩和紙紮,包括童男、童女、宅院、房屋、搖錢樹、家電、汽車等。
8、弔唁。親朋好友為逝者弔孝,有的送果供,有的送花圈,有的送挽嶂,有的送禮金。男子弔孝時,由孝子在靈前點燒紙,弔孝者磕頭(四個)或三鞠躬,孝子向弔孝者磕頭還禮。女人弔孝稱燒紙,要在靈前哭,由女晚輩跪下攙扶,稱還禮。境內有死者為大的說法,凡弔孝者均對亡者施禮。
9、刨墳。刨墳要由長子先挖三下後,再由掘墓人挖刨,墳講究向口,頭枕腳蹬何處都有講究。
10、淨面。入斂前由長媳或長子用棉絮蘸水為逝者淨面,民間稱為“沾臉”。
11、火化。境內平原及淺丘區從二十世紀初開始要求火化。有的地方火化前按輩份辭拜逝者。屆時將逝者用靈車運至火葬場火化,將骨灰置於骨灰盒內。有的人家將骨灰盒置於棺材內,一切仍按舊習俗發喪,沒有起到火化的作用。
12、入殮。棺材底撒“墊背錢”(硬幣),五穀雜糧等,墊鋪補褥,放逝者生前喜愛之物及壺碗,洗漱用具等。從靈堂移至棺內時,門前要用蓆子或傘遮擋,不讓屍體見天,稱遮屍,同時用鐵杴頂住屋門框。
13、蓋棺。屍體入棺,一切安排停當之後,孝子哭天喊地,“管事的”高喊“蓋棺”,攢忙的將孝子們推向一旁,將棺蓋置於棺材上並用釘了釘住。如逝者為女,娘家人不到不得入斂。有的娘家人難為主家,入斂時故意拖延不到,使喪事不能按時進行。
14、出殯。吹鼓手奏哀樂。眾孝子辭拜逝者,然後長子持引魂,其餘孝子持哭喪棒,跪於街門靈柩前,長子“摔獻”(砸碎盛打狗棒的碗),然後起殯。長子持引魂幡在前引路,孝子隨後;女兒兒媳趴在棺材兩旁哭,其他孝女乘車隨棺柩後。陰陽先生(舊稱提斗的)一路走一路撒紙錢(買路錢),過橋時要在地上壓一張燒紙。過去出殯由16人抬靈,21世紀後多為拉靈車拉靈柩。
15、辭靈。在村口停靈,女婿、侄女婿親戚按順序辭靈,施大禮。長子還禮,這些人不再去墳上。
16、安葬。棺木放入墓穴,將頭枕和腳蹬方向調正,將哭喪棒置於棺木上,孝子先在棺木上填三杴土,然後眾人一齊填埋。長子將引魂幡插於墳上逝者頭部,燃放鞭炮,燒棺罩,孝子向逝者磕頭告別。
17、燒馬。逝者入土當晚,孝子們到三叉路口燒馬。燒馬時要烙“歲數餅”,按逝者一歲一個計,裝入紙馬的馬袋內,同時放硬幣若干。長子抱紙馬前行,至村外三叉路口,孝子們圈一圈,將紙馬正傳倒傳各三圈,邊傳邊囑咐逝者一路走好,最後將紙馬頭向西放好點燃,同時長子叫一位晚輩為逝者拉馬。然後眾孝子往家走,路上不準回頭看。
18、圓墳。逝者三日後孝子們穿孝到墳前將童男童女和逝者的衣服燒掉。同時做一碗麵條埋於墳前供桌邊。孝子們將墳頭重新整理稱“圓墳”。
19、回禮。女人過世安葬後,兒子要帶上食羅到舅家回禮,進屋不說話跪下就磕頭,稱謝孝或回禮。
20、燒三天紙。逝世三天時孝子們戴孝到墳上燒紙。稱燒三天紙。
21、燒七天紙。逝世第七天孝子戴孝到墳上燒七天紙,以後每七天燒一次,直到“十七”為滿。最後一七要少一天,為六天,滿七前孝子不理髮。
22、忌日。逝者周年時,孝子們到墳上燒紙,稱忌日或周年。
一夫多妻者,境內有夾葬和排葬兩種喪葬方式。若女方無後,逝後一般均排葬。
祭祖風俗
出發前,要在家中打紙,即把紙幣在燒紙上用手按壓,直到把整張燒紙全部打滿。在墳上燒紙前,需先在地 上畫圖案(男畫十字,女畫圓圈)。圓圈和十字均為道家之符咒。
傳統燒紙錢的時間
3、人過世紀念:三天、一七至九七(老兩口中後過世的要燒到十七)、忌日(三年之內)。
住居樣式
西雹水村的舊式民居房屋以土坯房為主,俗稱四窩頭,現村中已不多存。
現今房屋以磚石混凝土結構住房。近年來房屋樣式越來越來具有洋樓因素。該村正房房屋樣式傳統上多為五間或七間並列五間樣式的一般有兩間外屋,三間裡屋,兩間廚房洗澡間。廁所在房外院中靠里角落,過去家家養豬,廁所與豬圈相連,現今不再養豬,新建的房屋不再有明圈,一般會用石灰板把豬圈完全遮起來。過去多為一間過道,近年新建的房屋若院子夠大一般會有兩間過道,院子夠大的還會有幾件偏房,俗稱配房。
西雹水兒童歌謠
一 小小子兒
小小子兒,
坐門墩兒,
啼哭媽呼要媳婦兒,
要媳婦兒幹嘛?
做鞋做襪,
吹燈說話。
二 歘大把歌
你一我一,制錢買雞。
你二我二,油炸果子兒。
你三我三,耕地拐彎。
你四我四,叫哥撥刺。
你五我五,白菜豆腐,
你六我六,鋼刀剁肉。
你七我七,滾鍋下米。
你八我八,過年回家。
你九我九,骨頭餵狗。
你十我十,節約糧食。
三 花喜鵲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
把娘背到山到後,把媳婦背到炕頭上。
稻米飯,澆肉湯,不吃不吃還盛上。
四 扯大鋸
扯大鋸,拉大鋸,姥姥家門上唱大戲。
叫閨女,請女婿,外甥兒非也跟著去。
鍋里煮著大公雞,姥姥說軟了,妗子說硬哩。
一碗不夠兩碗飽,抹嘴就往家裡跑。
文化教育
民國時期拆除甘霖寺建成國小。
1957年建高級國小,1965年建農業國中,文革中建國中和高中,均為二年制,國中四個班,高中兩個班。1978年最後一屆高中畢業。
1990年代,由上海捷運公司及村民捐款建成了西雹水村上海捷運希望國小。
2016年,新的西雹水村國小建成開學。
在康書樂倡導下唐河文學社1986年誕生於該村,後解散。2013年唐縣文學藝術創作協會成立,已有10人成為河北作家協會會員。
傑出人物
文學藝術家、學者
康書樂,筆名常笑,男,漢族,1960年生,河北省唐縣西雹水村人。板凳詩人,河北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音樂文學協會會員,保定市作家協會理事,唐縣文學藝術創作協會會長,《唐河文學》雜誌主編。自幼患小兒麻痹症,上下肢肌肉高度萎縮,腿不能站立行走,手不能正常舉握。行走靠一隻小板凳,寫字時右手握筆要靠左手握右手腕移動,每分鐘寫字超不過100字。靠發小抬著只進過8天校門,硬是以《新華字典》做老師,自學成才,喜愛文學,擅於寫作散文和詩歌。1987年,他倡導成立唐河文學社,任社長。他寫的勵志散文《好大一匹馬》被譯成英文刊登於2016年1月14日的《倫敦晨報》上,還被譯成德文刊發在《柏林文藝》上,成為唐縣第一個在海外發表文學作品的人。
康秀苗,女,保定市作家協會會員。唐河社社員。任教於雹水鄉初級中學。
康永和(慷慨) ,河北作家協會會員。
徐京儒(徐旌人),作家。曾代表西雹水村徐氏宗族前往浙江尋根。作品有《過濾日子》《一個在京打工的山西作家》《西部旅行中的哲理性思考》《在起飛線上》等。
楊曉婷,保定市作家協會會員。康書樂老師夫人。
顧見龍,河北省河北梆子一團首席鼓師,國家一級演奏員。
楊追月(楊進樂),國家一級畫師、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書法家協會會員、定州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徐士傑,西安交大博士,現任教於香港大學物理系,教授。已在半導體光學及物理和器件領域開展研究工作20年,在半導體自組裝量子點及其器件套用上做出幾項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工作。在任教於香港大學前,曾先後在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單位工作和學習。是全村最高學歷。
傑出村幹部
張秋忙,1958年任支部書記,他做了三件事:一是帶領全村社員將村南的水澆地整成了方田,規劃了渠道和機耕道;一條機耕道貫穿東西,道旁兩側各有水渠一條。四條機耕道通南北。二是在1972年,帶領全村社員在村北坡前修建了一條環山渠,該渠自西大洋水庫碌碡坡前泄洪洞取水,沿北坡東去至北雹水村西村界,全長3000多米。自此環山渠以南全村旱地全部變為水田。這條水渠是全縣目前效益最好的水利設施,這條水渠已經載入新《唐縣誌》。三是1957年將村內國小擴建辦高小,在舊校址蓋南房7間,1963年又將國小由舊址遷建到村西新址,後又在唐河灌區南側建教室8個,均為拱式,創建國中,創辦高中。實現了中國小分開。張秋忙的這些業績為全村解決溫飽奠定了堅實基礎。
苑乾年,參與領導環山渠建造。
徐雙奎,曾任村委書記,帶領修建林琅溝水庫和黑棗樹溝水庫。
顧建朝,現任村委書記,任內完成了全村街道的硬化,改善了全村交通條件。
在外任職人物
下列人物是村中曾在外出任職務者
顧太侃,西雹水最早的企業家,縣政協委員、政協常委。
李保全,縣政協委員。
田紀偉曾任遼寧省工會主席。
徐國順曾任江西省糧食廳廳長。
徐壁仁曾任吉林市委秘書長。
顧新 曾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參贊。
徐記造曾任烏魯木齊軍區司令部三局顧問,1962年授上校軍銜、1984年副軍職離休。
張木田,於1950.4—1953.3曾任陽朔中學校長,後曾任廣西桂林行署副專員、地委常委。
馬鳳芝曾任廣西桂林地區外貿局副局長。
陳現庚曾任保定市南北市區區長、書記,保定師專書記。
顧振軍曾任曲陽縣委副書記,
陳同好曾任蠡縣武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