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陵國
- 簡稱:西陵
- 所屬洲:亞洲
- 主要民族:華夏族
簡介,地理,湖北宜昌說,湖北武漢說,湖北安陸說,四川鹽亭說,河南開封說,河南西平說,河南滎陽說,考古資料,地圖信息,
簡介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生於軒轅之丘,因為也長於姬水之畔,所以又姓姬。他是遊牧部落有熊以及附近部落的領袖。他最聰明的事情是娶了嫘祖為妻。嫘祖是西陵國女子,智慧,顯然也充滿想像力,發現了蠶蟲吃桑葉後吐絲,蠶絲可以織布做衣服。她被族長收為女兒,後來還當了族長,全族人養蠶繅絲、織布,成為成都平原的富庶之族。黃帝娶嫘祖,是嫁到成都去的,入贅嫘祖家,當時是母系社會。懂得養蠶繅絲,真是了不起的事;這是衣飾文明之始,中國從此擺脫野蠻。中國的服飾史,要從嫘祖寫起。而且,後來絲綢的漂絮技術,又促成了造紙和印刷術的誕生。
古代女子大都忙於採桑。必備的用具不是籃,而是籠,都很漂亮。樂府《陌上桑》寫羅敷提籠去採桑:“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系在籠上的繩子是用青絲做成,籠的把手則用桂枝。桂枝即是如今的肉桂,是一種香木,以示羅敷的高潔。更遠古的嫘祖當然沒有後人那么講究。她穿一件套頭衫,系圍裙。她相當富有,看她的項鍊是貝殼就知道,因為貝就是錢。
黃帝把部族帶往和西陵族合成一大族,並且結束了遊牧生活,進入農耕時代。黃帝住了兩年,生了兩個兒子,然後回到中原,戰勝蚩尤,統一各部落。母系社會也變為父系社會。那時他的服飾也冠冕堂皇起來。黃帝統一各部落之前,還沒有訂立服飾的樣貌。我給他設計件衣裙,上衣是模仿斜披肩,相連的是密褶裙。後代的君主,不論宋元明清,都愛穿寬闊的密褶裙。
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嫘祖是黃帝的第一夫人。由於嫘祖在中華民族形成史上作出了重大貢獻,諸如種桑養蠶,發明製作布帛衣服等和嫘祖文化至今所存在的社會價值的原因,所以有嫘祖文化的地方,許多都提出確認嫘祖故里的要求。這種崇敬先祖,紀念先祖功德的行為,應給予高度評價,這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但是,作為名人故里,尤其是像嫘祖這樣的歷史人物,我們必須慎重對待。在研究歷史名人的問題上,應當用綜合資料,進行分析研究,不能僅憑某一、二條孤證就下結論。關於西陵的說法,有十處之多。
地理
湖北宜昌說
《戰國策·秦策四》:“頃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燒先王之墓。”這是有關西陵的最早記載。其後,《史記·楚世家》有類似記述:楚頃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二十年,秦將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上述二史說楚有西陵,西陵在楚國何處?清同治年間《宜昌府志》說今湖北宜昌西北處有西陵山。據此,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將上述文獻所記“西陵”繪製在今宜昌市西北。此說出自戰國。然而,有學者 據《漢書·地理志》、《史記·楚世家》和《水經·江水注》以及《史記·正義》等,考證認為“宜昌之為西陵,其名晚出。三國吳時始有此稱,秦置漢因。”還說,西陵原為夷陵,夷陵原為夷山,是三國“吳黃武元年更名為西陵。
湖北武漢說
湖北安陸說
南宋羅泌《路史·國名紀》:“西陵,黃帝元妃嫘姓國,作 傫 同。今江夏安陸(陵)間,故吳以安陵為西陵,有嫘氏、西陵氏。”安陸,秦置縣名,西漢屬江夏郡,在今湖北安陸北。羅泌認為這裡就是嫘祖之西陵氏之國。此說也在江夏郡,疑與武漢說同。此說出自南宋。
四川鹽亭說
據四川鹽亭縣提供資料,唐開元年間《嫘祖聖地》碑曰:“女中聖賢王鳳,黃帝元妃嫘祖生於本邑嫘祖山,歿於衡陽道,遵囑葬於青龍之首,碑碣猶存。”宋《元豐九域志》說:“梓州,蠶絲山,每上春日,遠近士女游此山,以祈蠶絲。”《四川通志》也記述四川鹽亭有“蠶絲山”。嫘祖山也好,蠶絲山也好,都不能說明這裡是西陵氏之國,即無西陵地名。此說出自唐代。
河南開封說
宋張 君房《雲笈七籤·軒轅本記》:“軒轅黃帝,姓公孫,有 熊國君少典之次子也。……帝年十五,心慮無所不通,乃受國於有熊,襲 封君之地。在鄭州新鄭縣。……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為元妃。生二子:玄囂、昌意。”南宋《軒轅黃帝傳》說:“(黃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生二子:玄囂、昌意。”此說出於宋。
河南西平說
河南西平古為西陵記述頗多,史料最早的為漢成帝年間《武威漢簡·王杖十簡》記述:“河平元年,汝南西陵縣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 英 頁 部游 徼 吳賞使從者毆擊先,用訴,地大(太)守上讞。廷尉報:罪名明白,賞當棄市。” 時西陵縣屬汝南郡。這是說今河南之西平縣至少在漢代已有西陵之名。據考西平原名“西陵”,漢高帝四年設“西陵縣”。其後是三國時《三國志·魏書·和洽傳》記載說:“和洽字陽士,汝南西平人也……明帝即位,進封西陵鄉侯,邑二百戶。”和洽,汝南郡西平縣人,居西平縣城西南和樓村(今名猶存),位於西陵亭西南。民國二十二年《西平縣誌》有所載:“魏明帝即位,晉封和洽為西陵鄉侯。酈道元《水經注》:‘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洽封西陵鄉侯,當指此。”上述表明,西平縣是在漢代中後期改名為“西平”的,而改“西陵縣”為“西平縣”之後,其原地乃保留為“西陵鄉”,是故和洽被封於家鄉為“西陵鄉侯”。在漢代和三國時,官員在什麼地方任職,就以什麼地名封為什麼侯,是相當普遍的。再次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東漢桑欽《水經· 潕 水》說:“ 潕 水又東過西平縣北。”酈氏《水經注》說:“縣,故柏國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酈氏指出,到北魏,西平縣的西陵鄉還保存有西陵亭,還說明改西陵為西平,是因為西陵(高台地區)被夷為平地,而稱西平。可惜沒有說明夷平西陵的原因,大約是這裡 潕 水發洪水,年深日久所致?對此記述,清人楊守敬、熊會貞《水經註疏》也有所載,說:“(西陵)亭當在今西平縣西。”並且繪有《水經注圖》為證。最晚記述的是民國 23 年編修的《西平縣誌》:“魏明帝即位,進封和洽為西陵鄉侯。酈道元《水經注· 潕 水》曰: ‘ 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 ’‘ 洽封西陵鄉侯,當指此。 ’ ”實際上,此志是對《魏書》和《水經注》二書合記。上述西平沿革很清楚,西漢初年以前,西平當為西陵,設西陵縣,漢代中後期,因西陵夷為平地,改名西平縣,易名之後仍設西陵鄉,此地又名西陵亭至今。
河南滎陽說
河南滎陽學者根據河南新鄭是有熊氏之國,黃帝居於軒轅丘,軒轅丘在新鄭市境內的史料和滎陽流傳有許多嫘祖種桑養蠶治絲等傳說,尤其是在其青台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絲絹等資料,認為所謂西陵當指軒轅丘(即丘陵)之西,而滎陽在新鄭軒轅丘西北。由此,滎陽當為嫘祖生地西陵氏之國。
考古資料
1.國號商殷;周,起祖古公 亶 父遷於周原 ,國號為周。根據這一規律,我們可知嫘祖為西陵氏(或說西陵氏之女),其必為西陵國人,只是我們還不知嫘祖西陵國之所在。西陵為古國,史書有明載。如《史記·五帝本記·正義》說:“西陵,國名也。”《路史·國名記》說:“西陵,黃帝元妃,嫘姓之國。”《通志·氏族略》:“西陵氏,古侯國也。”等都說嫘祖是出自一個名叫西陵的地名或古國名。據此,我們可以審視以上諸地有沒有“西陵”這個地名,以西陵地名、國名判定是否嫘祖之西陵氏之國,其中河南的開封、滎陽,四川的鹽亭等地均無西陵地名。
2. 西陵之名必須在秦漢以前。湖北宜昌西陵,戰國時已有(《戰國策·秦策》);湖北武漢西陵,戰國時已有(《史記·楚世家》);湖北浠水西陵,三國時已有(《三國志·吳志·甘寧傳》);湖北安陸西陵,南宋時有記述(羅泌《路史》);四川茂縣西陵,南北朝時已有(《水經注》引《益州記》);河南西平西陵,漢時已有 ( 《武威漢簡·王杖十簡》 ) ;浙江蕭山西陵,為唐代地名。據此,秦漢以前僅存湖北宜昌、武漢和河南西平之西陵,而宜昌和武漢西陵,疑為一個西陵兩地說:
兩地所說西陵引用文獻同,所記事件都是楚頃襄王二十年“秦將白起拔楚西陵”或“秦將白起拔我西陵”,《戰國策》與《史記·楚世家》所記同為一事。由此看來,宜昌與武漢西陵,很可能是一個地名,兩地使用,抑或史書記載有誤。如兩地西陵為一,則秦漢前僅存湖北宜昌和河南西平西陵。
3. 也是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兩個西陵與黃帝所居軒轅丘及其他氏族所處位置,或者說,哪個西陵最可能與黃帝所居軒轅丘發生關係。戰國《世本》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曰嫘祖。”《史記·五帝本紀》也說:“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歷代史書從其說。既然黃帝居軒轅丘,娶西陵氏之女,西陵古國必距軒轅丘不遠。軒轅丘是一個地名,在有熊國內,我們首先確認有熊國的位置。前述,黃帝有熊氏出自有熊之國。關於有熊國,歷代史書記載十分明確,最早記述有熊國的是戰國《竹書紀年》,說:“黃帝,軒轅氏,原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在什麼地方?漢代《焦氏易林》說:“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漢代新鄭屬河南郡。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記述,新鄭自西周初還稱有熊。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在始祖山中華聖地建設促進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說:“新鄭作為‘有熊氏之墟’和‘少典氏之國’,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經《史記》和《史記三家注》等記載下來,應該說,兩千年左右的時間裡沒有人提出任何有力證據來懷疑這一點。”黃帝所居軒轅丘,史書記載也很明確,晉《帝王世紀》說:“黃帝授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軒轅丘在河南新鄭縣。《天下名勝志》說:“新鄭縣城內有軒轅丘。”《大明一統志》則說:“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在《黃帝故里文獻錄·序》中說:“由此足見,黃帝生於軒轅之丘,所居在新鄭,淵源有自,鑿然可據。”上述,我們確定了有熊國軒轅丘的具體位置,不妨再看一下,當時與少典族、黃帝族發生關係的其他部族,即古國的所處位置。黃帝族世代與神農氏族發生婚姻的往來,黃帝的父族為少典氏,在少典氏時代,最早同太昊族發生交往,《元和姓纂》說:“太昊娶少典氏,其後襲封者以為氏。”太昊又稱伏羲,都於陳。太昊之後是神農氏炎帝也居於此。晉代乾寶《搜神記》說:“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女,世與少典氏婚。”神農氏炎帝也居陳,陳即陳丘,在今河南淮陽。由此足見,有熊氏黃帝與神農氏炎帝有交往。再看黃帝與有蟜氏部族的交往。春秋《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有蟜氏也是一個古國名。《帝國世紀》說 :“皇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女,世與少典氏婚。”不僅黃帝的母親附寶是有蟜氏女,炎帝的母親也是有蟜氏女,並且是世代婚姻。有蟜氏之國在什麼地方?據馬世之先生《試析炎黃的發祥地》和其他專家考證,有蟜氏在河南河洛地帶的平逢之山,即河南嵩縣一帶。最後,我們再看兩個西陵氏之國,一個在河南的西平縣,一個在湖北的宜昌市,將這兩個西陵置於上述幾個世代為婚的古國之中,可清楚地看出少典族、黃帝族在中原的中部,即今河南新鄭,太昊族、炎帝族在中原的南部,即今河南淮陽。兩個世代為婚的部族相去僅 150 公里。有蟜氏在居河南嵩縣一帶,在少典和黃帝族之西,相去約 100 公里,而西平之西陵,也在黃帝族之南,相去約 120 公里,這四地恰構成一個近似平行四邊形,他們之間世代為婚是肯定的。而湖北宜昌之西陵遠在長江中游,距有熊國相距約 700 公里,在黃帝早期是決不可能到千里之外的湖北宜昌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的。
4. 考古學文化的確認是判斷嫘祖西陵氏之國的重要條件之一。多數考古學家、史學家及炎黃文化專家認為,炎帝和黃帝世代所創造的歷史文化為仰韶文化。而炎帝文化所對應的是仰韶早期文化,其考古學文化主要是陝西渭水流域的半坡類型文化;黃帝文化對應的是仰韶中晚期文化,其考古學文化主要是河南鄭州新鄭一帶的大河村文化和洛陽地區的廟底溝文化。而黃帝居於中原地區的中心地帶,黃帝文化應是中原仰韶文化的代表。 2002 年,由李學勤、張豈之總主編,鄭傑祥主編的《炎黃匯典·文論卷》收錄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於 1993 年發表的《古史、考古學與炎黃二帝》文章說:“黃帝的區域比較清楚,大家知道,傳說他都於新鄭,黃帝亦稱有熊氏,新鄭號稱為有熊氏之墟,也就是黃帝居處的故址,這個地點剛好在中原的中央。所以黃帝可以代表中原是很清楚的。”而黃帝所居中原的中央恰好是鄭州新鄭一帶的仰韶中晚期文化,即大河村類型文化,代表性遺址為大河村遺址、西山城遺址和新鄭唐戶遺址,而在中原的中央黃帝故里以南 100 多公里的西平縣及其周圍一帶存有 20 多處仰韶文化遺址,其中代表性遺址位於呂墟,即西陵鄉(亭)的高台地帶和董橋遺址,面積達 48 萬平方米,裸露地表的石鏟、石斧、石鐮、石錛、石鏃以及夾砂彩陶鼎、碗、罐、缸、壺等俯首皆是。這裡的仰韶文化彩陶、器形特徵與黃帝故里一帶的仰韶器物同類,而湖北宜昌或四川鹽亭等地區的考古學文化是與黃帝文化所對應的仰韶中晚期文化不同類型的考古學文化,即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東自鄂中,西至川東,南抵洞庭,北達漢水中游地區,其文化特徵是一種以紅衣陶為主,含有少量彩陶的一種考古學文化,它與中原地區的以紅彩陶為主和小口尖底瓶等器物在彩繪藝術風格和陶器形制上有明顯區別。有學者提出中原的彩繪藝術和陶器形制對大溪文化有一定的影響。不錯,是有影響。大溪文化中含有的中原早期仰韶文化特點,這很可能是炎帝族由陝西渭水流域南遷湖北烈山一帶,流傳過去的文化;大溪文化中含有的中晚期仰韶文化特點,很可能是黃帝族統一天下之後,疆域拓展到達長江流域,傳入的仰韶文化,似與嫘祖故里西陵氏之國沒有多大關係。
地圖信息
位置:宜昌市夷陵區西陵峽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