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述,學院介紹,歷史沿革,學院文化,現任領導,所屬系別,農學系(37人),生物科學系(20人),區域發展系(21人),師資力量,專業介紹,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專業,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知名教授,重點實驗室,成果轉化,科研機構,知名校友,地圖信息,
學院概述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成立於1950年,先後培養各類學生1萬多人,這些同志在各自崗位上為農業科技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成績,國家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獲得者、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先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學院介紹
歷史沿革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起源於1906年成立的
川東師範學堂和1910年成立的私立華西協和大學,經過四川鄉村建設學院農業系(1933)、四川省立教育學院(1937)農藝系、私立相輝學院農藝系(1936)、私立華西協和大學農藝系(1945),於1950年組成
西南農學院農藝系,1952年,隨著
四川大學、
雲南大學、
貴州大學、西昌技專等相關係科的併入,成立西南農學院農學系,1985年,更名為
西南農業大學農學系,2002年改稱西南農業大學農學與生命科學學院,2005年,隨著原
西南師範大學與原西南農業大學合併組建新的
西南大學,學院隨之更名為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
學院文化
學院院訓:追夢求實
辦學理念:以人為本,學術立院
學院精神:心繫三農,頂天立地
現任領導
學院行政
院長:
何光華主持學院全面行政工作,分管學科建設、科研工作。
學院黨委
黨委書記:
盧躍進主持學院黨委工作,兼統戰委員;分管宣傳、紀檢、政保工作。
黨委副書記:
方鳳玲負責學院學生工作,兼青年委員;分管組織、青年、保密工作。
助理
院長助理:
張建奎協助院長和主管教學副院長工作。負責本科生教學日常管理、創新人才培養工作。
院長助理:
戴秀梅協助院長工作。負責重慶煙科所有關工作、學術與科研日常管理工作。
所屬系別
農學系(37人)
成員:
生物科學系(20人)
成員:
區域發展系(21人)
成員:
師資力量
基本情況
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9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人,教授、研究員17人,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實驗師40人,其中,有國家一、二層次人選2名,部級專家2人,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2名,重慶市名師1名。。
兼職研究生導師
博士生導師
李加納,男,1957 年9 月出生,教授、博導,
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原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院長;
王三根,男,教授,原生物科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
何光華,男,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
西南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重慶市作物學會副秘書長,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院長;
蔡一林,男,生於1958年8月,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教代會主任、工會主席、黨委委員,
西南大學玉米研究所所長;
王龍昌,教授、博士生導師,1964年6月出生,三峽庫區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學會耕作制度研究會常務理事;
張正聖,研究員,1964年8月出生,作物育種教研室主任;
專業介紹
博士研究生
培養掌握作物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門知識和熟練的實驗操作和試驗技術;了解所從事研究方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能運用一門外國語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書刊和進行口頭學術交流;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在作物學科領域做出創造性成果;具備從事作物科學研究、教學和技術推廣工作的能力;有嚴謹的治學態度、理論聯繫實際的工作作風和誠摯的協作精神。
全日制博士生3~6年,基本學習年限掌握在3年。應修15學分,其中必修13學分(含必修環節2學分),選修2學分。
培養掌握本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門知識和熟練的實驗技能,熟悉所學領域的國內外科技發展動態和水平,成為有能力獨立從事生態學教學、科研和與生態學相關工作的生態學工作者。能熟練地掌握和套用一門外語查閱本專業的文獻資料,能正確撰寫論文外文摘要,並具有外語運行學術交流的能力,基本達到“四會”。具有健康的體魄。
全日制博士生學制3——6年,基本學習年限掌握在3年。應修15 學分(各學科自定)其中必修13學分,選修2學分。
培養系統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具有廣闊和堅實的基礎,熟練掌握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術,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歷史、現狀和最新動態,能獨立開展與本學科有關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能熟練套用計算機和一門外語。學位論文應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或套用價值,並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全日制博士生學制3——6年,基本學習年限掌握在3年。應修14分(各學科自定)其中必修12學分,選修2學分。
培養系統、全面地掌握植物學及其主要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與實驗技能,熟悉所學領域的國內外科技發展動態;熟練掌握和套用一門外語查閱本專業的文獻資料,正確撰寫論文外文摘要,並能用外語進行學術交流;本專業畢業的博士研究生應具有獨立從事植物學教學與科研工作能力,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具備能夠申報、主持省級以上科研項目的能力。
全日制博士生學制3——6年,基本學習年限掌握在3年。應修14分(各學科自定)其中必修9學分,選修5學分。
遺傳學是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內十分活躍的帶頭學科,它是以基因為中心研究生物的遺傳、變異和進化規律的科學。本學科博士學位獲得者應系統掌握遺傳學及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系統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具有寬廣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紮實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術;把握本學科的現狀和最新發展動態;能獨立設計及承擔與本學科有關的研究課題及教學工作;能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
全日制博士生學制3——6年,基本學習年限掌握在3年。應修14分(各學科自定)其中必修12學分,選修2學分。
碩士研究生
培養掌握本學科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深入了解國內外本學科現代理論與技術的發展水平和動態;能用一門外國語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書刊;具備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學制2—5年,基本學習年限掌握在3年。應修32學分,其中必修17學分(含必修環節2學分),選修15學分。
種子工程培養掌握種子工程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備現代化田間、實驗室及計算機的操作技能;了解所從事研究方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至少能用一種外國語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書刊和撰寫論文摘要;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獨立開展種子系統工程的科學研究、教學和推廣工作。
學制2—5年,基本學習年限掌握在3年。應修32學分,其中必修19學分(含必修環節2學分),選修13學分。
作物栽培與耕作培養掌握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門知識、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術和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所從事研究方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具有獨立從事本學科的教學、科研、推廣及管理工作的能力;能運用一門外國語熟練地閱讀和翻譯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較好的讀、寫、聽、說能力;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和先進儀器設備。
學制2—5年,基本學習年限掌握在3年。應修32學分,其中必修19學分(含必修環節2學分),選修13學分。
生態學培養目標培養掌握本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門知識和熟練的實驗技能,熟悉所學領域的國內外科技發展動態和水平,具有獨立從事生態學教學與科研工作的能力,能夠從事生態環境領域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專業人才。能熟練地進行本學科專業的專業論文寫作,掌握和套用一門外語查閱本專業的文獻資料,能正確撰寫論文外文摘要,並具有用外語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
學制2—5年,基本學習年限掌握在3年。應修30學分,其中必修20學分,選修10學分。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培養目標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系統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了解本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基本上能獨立開展與本學科有關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能熟練套用計算機和一門外語。學位論文應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套用前景。
學制2—5年,基本學習年限掌握在3年。應修32學分(各學科可自定),其中必修19學分,選修13學分。
植物學培養目標系統、全面地掌握植物學及其主要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與實驗技能,熟悉所學領域的國內外科技發展動態,熟練掌握和套用一門外語查閱本專業的文獻資料,正確撰寫論文外文摘要,並能用外語進行學術交流。本專業畢業研究生應成為適應師範、農、林、園藝、製藥等方面的教學、科研、管理及產品開發等的高級專門人才。
學制2—5年,基本學習年限掌握在3年。應修30學分(各學科可自定),其中必修24學分,選修6學分。
遺傳學遺傳學是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內十分活躍的帶頭學科,它是以基因為中心研究生物的遺傳、變異和進化規律的科學。本學科的碩士生培養以高級課程訓練和科研訓練並重,旨在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在遺傳學領域內具有獨立從事教學、科學研究,或相關專門技術工作能力的德才兼備的具備的高層次人才。要求學生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遵紀守法,具有團結合作,勇於追求真理和獻身於科學研究及教育的精神;熟悉本門學科的發展趨勢和掌握一定的相關學科的知識;較熟練地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初步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有關領域中做出一定的成果。能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
學制3年。應修32學分,其中必修18學分8,選修14學分。
藥用植物栽培培養目標具有堅實的藥用植物栽培學理論基礎知識,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技能。了解藥用植物栽培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能熟練地使用計算機,掌握所從事研究方向的試驗設計、實驗技術,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掌握一門外語,能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國語閱讀專業書刊,並能撰寫論文。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及行政管理部門,從事中藥材產業基地建設、中藥材規範化種植、中藥材產品研發、中藥材資源保護、中藥材行銷和管理等方面的教學、科研、科技推廣或科技管理工作。
學制2—5年,基本學習年限掌握在3年。應修32學分,其中必修18學分(含必修環節2學分),選修14學分。
農業推廣
本科專業
培養目標:主要培養掌握生物學科和農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備作物生產、作物遺傳育種以及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農業生產,特別是作物生產的技能和方法,了解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具有一定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畢業後能在農業及其它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
主要課程:基礎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普通遺傳學、生物統計與試驗設計、農業生態學、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種子學等、主要作物形態、發育、自交、雜交、種子生產及種子檢驗等方面的實驗。
培養目標: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要求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學和園藝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園藝植物科研、生產、管理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園藝植物生產、技術開發和推廣、園藝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養目標:主要培養培養適合我國農村、農業、農民發展需要,掌握與當代農村發展相關的農業技術、農業推廣、農業經濟管理、農村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受到農村發展調查與分析、規劃與設計、組織實施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農村發展規劃與項目設計實施的技能,具備農村社會調查與分析的能力,掌握農村經濟、農村企業管理的基本知識,具備組織與管理、經營與促銷的技能,熟悉國家關於農村、農業、農民的方針政策與法規,熟悉農業資源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基本知識,具備農業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畢業後能在政府及事業單位、農業企業、農業推广部門,從事農村發展計畫、規劃實踐、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方面工作。
主要課程:農村發展學、農村發展研究方法、發展經濟學、農村社會學、區域經濟學、農業推廣學、經濟管理學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農村發展規劃與項目設計等。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先後選育農作物新品種50多個,產生社會經濟效益30多億元,獲得國家和省級科技成果獎30多項。十五期間,承擔國家及省市科研課題100餘項,到位經費1500多萬元。目前在水稻、油菜、棉花、小麥等作物的基礎和套用研究方面具有優勢和特色,部分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
知名教授
原頌周(1886-1975)男,廣東番禹縣人。1911年畢業於美國愛沃華農業大學,中國近代運用遺傳學原理開展水稻育種的首創者之一,早年撰寫出版的《中國作物論》的是我國較早的一部作物栽培生長發育的理論基礎書籍。1951年調任西南農學院教授,講授《作物栽培學》課程,從事紅苕、玉米、豆類等研究。
陳兆畦(1895-1986),男,漢,廣東省新會縣人。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24年獲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碩士。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協和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曾任上海中華工業化學研究所主任,中國西部科學院理化研究所主任等職。1953年任西南農學院教授,兼任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主任。擔任過中國原子能農學會名譽理事,重慶市生化學會名譽理事長等。長期從事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對生物化學,農業生化及同位素在農業上的套用都有較深造詣。發表論文20餘篇,撰寫有《放射化學》、《植物生物化學》等專著。
陳讓卿(1901-1989)男,漢族,四川渠縣人。1926年南京中央大學畢業,1937年獲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碩士,1950年參加籌建西南農學院,歷任教授、教務長。對四川省甘蔗發展貢獻卓著,著有《甘蔗育種及其技術研究》(英文)、《四川沱江流域蔗糖業調查報告》、《中國甘蔗栽培學》、《西南地區作物栽培學》等。
管相桓(1907-1966)男,漢族,四川營山縣人。1935年畢業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曾經留學於日本、美國,加利福尼亞博士。先後任華西大學、四川大學農學院、金陵大學教授。1950年調至西南農學院,講授《進化論》、《達爾文主義》、《遺傳學》、《作物栽培學》等課程。畢生致力於四川農業建設和水稻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果。
易明暉(1912-2005)男,四川富順縣人。1933年畢業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氣象專業。歷任重慶大學、四川教育教院、四川大學教授。為國內知名氣象學家。1953年9月調任西南農學院教授。1963 年任農業部高等農業院校氣象學教材編審組長,主編有《氣象學及農業氣象學》一書,發表論文多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王翊金(1912-1962)男,漢,江蘇省東台縣人。1935年畢業於江蘇省南通大學後留校任教。曾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先後在四川大學、華西大學、貴州大學、四川教育學院、中央大學、相輝學院、西北農學院任教,1952年在西南農學院農學系任教授。講授《棉作學》《作物栽培》、《生物統計學》等課程。主要從事棉花的科學研究工作,成果突出,編著有《棉花栽培學》等多部教材;撰寫了“棉花纖維品質測定”等多篇論文。
劉明釗(1915-2002)男,四川樂山人。194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後留校任教,1952年到西南農學院,任教授、院長、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顧問、重慶市作物學會理事長等職。曾編寫《細胞遺傳學》教材和《英漢生命科學詞典》,主編《農業科學技術自學叢書》。主持“棉花多抗育種及其理論基礎研究”,成果突出,達國內外先進水平。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重點實驗室
重慶市三峽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三峽庫區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重點實驗室
成果轉化
重慶環球石化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乙醇生產基地和綜合利用優良的科技環保型企業。公司以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為技術依託,著眼於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全局,以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工為切入點,利用三峽重慶庫區豐富的甘薯資源生產醇類產品。
重慶市利農一把手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由重慶市必揚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與重慶市英紅物業發展有限公司、西南農業大學科技諮詢公司等共同出資組建,成立於2000年5月,註冊資本3500萬元,公司專門從事甘藍型黃籽油菜新品種“渝黃1號”(2003年通過國家審定)和“渝黃2號”(2004年通過國家審定)的種子生產、銷售,以及黃籽油菜商品菜籽的收購、加工。
重慶西農種業有限公司是由原西南農業大學科技開發公司(其中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270.9萬元)、校工會、品種選育者共同出資組建的有限責任公司,屬西南大學校辦產業。
科研機構
西南大學套用生物技術研究室
麥類研究室
棉花研究室
三峽庫區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重點實驗室
生物資源與環境研究室
作物分子育種中心
知名校友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李加納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農業生物高技術與育種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余懋群西南農業大學農學與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三根國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副主任、併兼任國際花生青枯病工作網首席專家、國際花生研究與發展協會理事、湖北省遺傳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廖伯壽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張正聖地圖信息
地址:天生路2號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