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相桓(1909年-1966年),原名傳學,四川南充市營山縣天池鄉人。西南農學院創始人、著名水稻專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袁隆平之師。管相桓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學成歸國後,任四川省農業改進所技正(相當於高級農藝師),主持全省稻作改進事宜。兼任四川大學農學院、華西大學農學系、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華西大學農業研究所農藝主任、四川省生產計畫委員會專員等職。開展大量科研工作,早在三十年代,就開始水稻雜交育種。選育出川東南新培之雙季稻,川北種植之晚稻等品種。新中國成立,管相桓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國受命創辦了西南農學院,為了振興我國農業科學培養人才。身處逆境積極從事科研,在我國率先建立了水稻品種資源“基因庫”,很可惜的是管先生所研究之基閃遺傳學遭到扼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管相桓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營山縣天池鄉
- 出生日期:1909年
- 性別:男
人物簡介,科研成績,學術著作,主編作品,學術著作,其它,人物故事,
人物簡介
水稻專家管相桓先生
管相桓先生,原名傳學,入中學時更名相桓。四川省營山縣天池鄉人,1909年農曆正月二十八生。幼年孤苦無依,傍堂兄為生,煢煢孑立。家貧,喜讀書,苦無束修,常於宮牆外望,聞讀書聲而和之。先生與王鏡湖(鄧錫侯內弟)有瓜葛之親,王憫其孤苦敦厚,又有志求學,乃贈金送讀。先生伏案潛心,寒暑深夜手不釋卷,歷屆考試皆名列前茅。
中學畢業後,赴成都望考省立蠶桑專科學校,結業後仍望繼續升學,王不勝負擔,乃薦賢於鄧錫侯將軍。鄧常以關懷桑梓青年,為縣人稱道,欣然眷顧,因得赴南京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農藝系。在校受稻作專家趙連芳教授影響,且鑒於我國為世界產稻最古之國,又具有豐富品類資源及優良之栽培技術,由於科學落後,每年需要進口大米二千萬擔以上,帝國主義無視我國,日本學者將中國之粳稻立名日本型稻,中國秈稻定名為印度型稻。對此先生萬分氣憤,立志為提高我國稻作科學、生產水平而奮鬥終生。中央大學畢業後,東渡日本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從事稻學研究,學成歸國,返川任四川省農業改進所技正(相當於高級農藝師),主持全川稻作改進事宜。兼任四川大學農學院、華西大學農學系、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華西大學農業研究所農藝主任、省訓練團建設組教官、四川省生產計畫委員會專員等職。當時國民黨政府不重視國民生計,對科研事業,視之可有可無。先生於困難之中亦致力全川農業建設工作,為國家培養農業建設人才,開展大量科研工作,大力推廣優良稻種,取得突出成果。當時川東南新培之雙季稻,川北種植之晚稻,皆先生主持選育之品種。
先生在省農改所任職時,某盛夏假日中午,省建設廳長盧作率先生便服至農改所探視,全所走遍,直至稻麥改良場辦公室後壩瞥見水稻盆缽星羅模布,其間一人汗流浹背專心致力於工作,盧誤為工人,問訊乃知為留學歸來之高級技術人員管相桓先生,深為敬佩,問所需?謂亟需建一溫室,次日,建設廳批下專款,斯時先生方知訪問者乃盧廳長也,由此足見先生之重實踐。
一九四五年,先生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聘任,並願藉機赴美暨菲律賓、印度等地研究考察,促其學業精進,冀他日得為祖國農業更新效力。但赴美旅費多,生活費高,省府補助有限,乃於當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函黃山縣臨時參議會,請求從地方款項提助法幣一百六十萬元(相當於美金一千元),熟料臨參會競以“本縣財政奇絀力有不足,復請鑑諒”等語拒之,臨參會不念大局,漠視人才,引起輿論指責,不得已乃召會複議,批示補助一百萬元,但事過境遷,法幣貶值已無補於事。
科研成績
解放前,先生在省農改所工作期中,科學研究突出成績有:
一、四川水稻品種之鑑定與良種推廣:他親自主持參加全川水稻品種之蒐集、普查與比較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選出適合於我省各自然、生態區的高產品種,並及對推廣,對當時四川糧食增產做出過貢獻。
二、蒐集、保存大量水稻品種資源(註:品種資源即現代科學上稱為“基因庫”,—切生物件狀皆由不同基因支配,被培育優良品種必須有各種類型多樣之優良基因之遺傳行為,適應相聯繫等,研究愈清楚則能更有效培育出優良品種):他所保存水稻品種數量之多為全國當時之冠,在國內進行水稻科研工作亦屬空前。
三、在水稻性狀遺傳方面之研究:對此項研究工作,當時為國內首創,其部分研究成果詢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至今尤為國內外同行專家及有關專業書籍所引用。
四、積極興辦發展我國農業教育事業:隊為了振興我國農業科學,他強烈主張要為我園培養大批優秀農業科技人才。
解放前處於極其困難之環境下,與幾位熱心農業教育之同志於華西協和大學理學院內創辦之農業專修班、專修科及農學系,先後培養出一批從事農業科研工作之人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先生愛國心切,毅然放棄美國高薪厚祿,重返祖國,期能獻出所學,振興中華。眼看黨重視發展教育事業,深感祖國大有希望,心情振奮。在受命創辦西南農學院,並主持教務及農學系工作時,堅信能實現農業科學教育之宏願。為使學校早日成立,教學井然有序,先生不辭辛興,日夜操勞,四處延聘教師,為創建和發展西南農學院土立下汗馬功勞,受到黨和政府敬重。1951年被選為重慶市人民代表,先生肩負雙重行政職務,又兼教學工作,常往來於重慶、成都、北京。
五十年代初,我國學習蘇聯—邊倒;當時蘇聯學閥李森科反對基因學說,並談之令“反動理論”、“形上學”予以批判。管先生所研究之基閃遺傳學遭到扼殺。
1955午肅反,先生被錯誤審查,一度蒙冤。次年得平反。1957年春,在青島全國遺傳學會亡,中央指示:兩派遺傳學(即蘇聯李森科主張的米邱林遺傳學派與美國摩根遺傳學派“即基因學派”)均可自由研究。當年整風反右時,先生又被錯劃為右派,1961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先生不計既往,愛國情深。不分寒暑,無舍晝夜,積極著書立說,從事實驗工作。據夫人張月輝教授稱:“她與相桓相伴二十七個春秋,未見其閒度—節假口,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先生全身嚴重浮腫。因常下水田觀察記載而引起皮炎、奇癢、頭痛、腰痛病時時發生,先生皆置之不顧。先生購置大量專業理論書籍,訂閱中、外文刊物二十餘種,廢寢忘食,博覽群書,通讀細研,窮理潛思,凡過目之書皆能記憶,人或提出問題,耐心——作答,並能指出其出於某刊幾期卷上,學識淵博,令人敬仰”。
先生廉潔奉公,熱心助人。私物常作公用,從不索償。勉勵有志青年上進,常解囊相贈,桃李輩中稱道頻傳。先生向有關單位徵集之野生稻種,進行遠緣雜交試驗,得到有希望之雜交種子,在“文革”中競被視作“資本主義”苗子而毀壞殆盡。
先生於1966年10月16日,受“四人幫”迫害逝世,享年五十七歲,悲哉!
學術著作
先生遺著及譯述有四十餘篇(附),至今仍流傳中外,評價甚高。
主編作品
先生主編之《四川省水稻地方品種檢定彙編》共分上、中、下三冊。是四十年代主持省農改所水稻科研時組織人員分組深入農村,他親率一組同志跋涉邊遠縣區,歷盡艱難險阻,對各縣之地勢、河流、水利、土質、稻田分播、品種類型、特性、耕作栽培特點等,按縣分寫,均有詳細圖表及說明。該書不僅當時有極高參考價值,即在今日對研究四川水稻品種資源仍為珍貴之歷史資料。
學術著作
先生所著《稻作學》全書二十餘萬字,內容涉及稻之起源、分類、型態、生長發育、生理生態及遺傳育種等方面之系統知識,每一問題均參閱國內外有關資料,並系統總結出國內外科研成果,為一部極有價值之參考書。從1961年至1966年編纂始成。已與印刷本位約定文稿付印,不意十年災禍,被多次抄家,此書稿毀於一旦!實為我國農業科學之巨大損失。
其它
另擬寫一都《水稻細胞遺傳學》曾多方蒐集大量資料,但亦遭搜洗罄盡,長使先生含恨於九泉。
先生夫人張月輝,現任西南農學院農學系教授,與先生伉儷二十七載,相互砥勵研究,遺著四十餘篇中,多篇系她倆共同辛勞結晶,且賴以保存。先生畢生熱愛祖國,奮志科研,功在人民,名揚中外,月輝同志亦有力焉。
人物故事
袁隆平和管相桓
在他敬重的老師中,特別有一位是管相桓。記得他特別提到在他開始自學遺傳學的時候,想辦法向母校的遺傳學家管相桓請教的情景,回想到這裡,他深情地說:“管教授名字中的桓,是齊桓公的桓。他是因為堅持遺傳學而在1957年被錯誤地打成了‘右派’,在‘文革’初期被迫自殺了,真可惜。”
以上資料來源:謝玉康 郭受棋:《營山文史資料選集1989》(根據張月輝教授提供資料和營山縣參議會檔案以及口碑資料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