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材料學院1998年首批被批准為按照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培養博士的單位,並設有
博士後流動站。其中《材料學》和《
材料加工工程》兩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材料學院現設有3個系:材料學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複合材料系。含3個本科專業,包括7個專業方向,其中《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專業被陝西省授予名牌專業。
基礎設施
材料學院擁有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超高溫複合材料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摩擦焊接技術陝西省重點實驗室和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多種大中型設備、儀器約200台,總資產近1億元。在“985”二期建設中,航宇材料科學創新平台被教育部評為一級創新平台。
辦學成就
材料學院已為國家培養高級人才近6000名,其中包括博士500餘名,碩士800多名,有7名兩院院士、2名
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1名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曾就讀過我院,畢業的博士中有15名獲得了
德國洪堡基金。在讀本科生700餘名,碩士生430名,博士生210名,博士後8餘人。
所授榮譽
材料學院始終重視學科的前沿發展方向,大力開展科學研究。“七五”以來,共有18項成果獲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100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500多篇,出版專著12部,科研成果歷年來一直位居全校首位。學院還與國外30多所大學保持密切的學術交流,與國內50多家企業有合作關係。
學院承擔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預研項目等科研項目240餘項,年
科研經費超過3000萬元,已成為我國
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的重要教學與科研基地。
本科生
培養目標
培養在金屬材料、
無機非金屬材料、光電信息功能材料、電子材料與器件、複合材料領域的科學與工程方面具有較寬基礎知識、從事材料設計、研究、開發和技術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深造與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繼續攻讀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近三年本科考取研究生比例60%以上。
畢業生就業實行雙向選擇,畢業後可到研究所、企業從事科學研究、設計、生產管理、工程技術套用及高等院校的教學工作。
學制/學位
本科四年制/工學學士
研究生
西工大材料學院招生專業
西工大材料學院招生規模
材料學院每年招收約200名研究生。根據2012年材料學院招生簡章,共招收78名材料學、77名材料加工、77名材料工程。
西工大材料學院獎學金設定
西工大材料學院獎學金分一、二、三等,每年按照學習成績分配,一等10%,11000元/年(學費7000元免交+400元/月*12);二等40%,9000元/年(學費7000元免交+200元/月*12);三等50%,2000元/年(200元/月*10)。
西工大材料學院就業情況介紹
工作的多數去的是航空航天等國防企業,像
成飛,西飛,沈飛,哈飛等各類飛機製造廠,以及相關研究院等等。也有部分同學出國深造。
學院領導
院長:李金山
書記:董文強
副院長:殷小瑋、王永欣、付前剛
副書記:陳仲昌
院長助理:查剛強、傅茂森、鐘宏
師資力量
材料系
教授
副教授
王 泓 羅 發 范曉麗
材料成型
教授
副教授
陳 靜 王 猛
複合材料
教授
副教授
學科介紹
簡介
起源於原
西北工學院熱加工專業,著名材料學家
師昌緒院士、
李恆德院士、
雷廷權院士、傅恆志院士曾就讀於該專業。1957年西北工學院與
西安航空學院合併組建西北工業大學後即成立了材料熱加工系。1962年擴充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系,1996年建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1998年根據新的學科目錄,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內進行了結構調整。新組建的材料學學科覆蓋了原來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和複合材料兩個博士點及鑄造博士點(原國家重點學科)的一部分,包括超高溫複合材料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部分及碳/碳複合材料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998年被批准為首批"長江學者"設崗學科。
80年代以來曾為航空航天新材料研製做出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4項,2004年
張立同院士獲國家
技術發明一等獎一項,填補了該獎項連續六年的空缺,這幾年學院還獲得了國家發明獎二、三等獎各1項。根據國內外航空航天新材料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學科調整。研究方向以航空航天高性能結構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新材料及特殊功能材料的科學研究及高層次人材培養為特色,
重點學科
2、航空航天特殊功能材料;
3、航空航天高比強、高比模金屬結構材料;
5、高性能樹脂基複合材料。
具備優勢
本學科點已經具備了如下四方面的優勢:
a、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優良的研究生培養條件整合了原鑄造重點學科的一部分、金屬材料熱處理博士點、複合材料博士點的師資力量。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5~30名,碩士研究生30名左右。已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博士和碩士。
b、學科承擔著多項重要科研項目,有充足的
科研經費在科學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承擔著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國家"十五"預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90多個科研項。為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提供了科研條件支持。
c、本學科特色明顯由於歷史的原因和隸屬關係,本學科具有鮮明的國防特色,而軍用新材料始終是
材料科學及其套用技術發展的前沿。該學科的重點發展方向包括以航空發動機及衛星、飛彈為主要套用背景的超高溫複合材料;以
電子偵察與
反偵察為主要套用背景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飛機結構等用先進金屬材料;以
航空航天技術為套用背景的高性能結構與
功能樹脂材料。
d、本學科具有眾多發展機遇地處西安,與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毗鄰,可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優勢,在參與西部建設中取得發展。其次,本學科鮮明的國防特色,在當前國防大加強的外部環境下,可結合承擔的各種國防項目,進行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同時,由於師資力量及所取得的成就,本學科受到所在的西北工業大學高度重視,列為學校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
建設目標
在"十五"期間,本學科點將以"突出特色、強化優勢、改善條件、創新教學,培育數個國內外知名的研究方向"為指導思想,以如下六方面為建設目標。
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航空航天超高溫複合材料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中心。
建成以航空航天用
高溫吸波材料、II-VI族化合物
光電轉換材料、紅外增透保護膜等特種功能材料設計與製備技術為特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及高層次人材培養基地。
以連續纖維增強鈦基複合材料和新型金屬結構材料為主導,建設國內領先的航空航天特種金屬結構材料的設計與製備研究基地。
以航空航天套用為背景,建成國內領先的航空航天先進結構與
功能複合材料用高性能樹脂的教學、研究與套用開發基地,並開拓民用。
圍繞材料學各個學科方向的科研和教學的需求,對
X射線衍射儀等常用分析測試設備進行更新和改造。
以材料學本科生教學為對象,改革與完善教材體系和教學手段,建設能夠反映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啟發創新思維、便於學生實踐的材料學教學基地。
擬通過今後五年的建設,在超高溫航空發動機結構材料、高性能飛機結構材料、航空航天特殊功能材料方面建立起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材培養基地,並取得一批對
航空航天技術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為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提供材料科學基礎的支持。
材料加工
起源於原
西北工學院熱加工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著名學者
師昌緒院士、
李恆德院士、傅恆志院士和雷廷權院士曾就讀於該專業。材料加工工程學科覆蓋了原有的國家重點學科鑄造博士點,金屬塑性加工博士點和焊接碩士點,包括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陝西省
摩擦焊工程技術中心和摩擦重點實驗室。1999年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 特聘教授崗位,2002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相關的材料成型及控制本科專業被評為陝西省首批名牌專業,名列全國專業排名前三甲。形成了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已成為我國材料成型及控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擔了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國家高技術研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要科研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我國航空航天高技術領域材料先進成形加工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本學科的主要特色是面向航空航天高技術領域發展金屬材料的精確成形和高性能一體化控制理論與技術。
主要研究方向
1. 材料加工過程原理與組織性能控制
4. 精確塑性成形
5. 焊接
獲得獎勵
本學科歷年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國家發明三等獎2項,四等獎2項。
傑出人才
本學科現有實驗室面積約6000平方米,科研設備資產總額約6000萬元。
材料科學
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於1991年6月被批准成立,至今已為我國培養了52名材料科學界優秀人才。建站以來始終重視學科的前沿發展方向,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已經形成了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功能材料、材料的結構與性能、材料的腐蝕與防護、材料熱處理、凝固過程原理及組織模擬 、凝固技術及材料製備成形 、塑性加工與控制 、焊接技術與控制、高分子加工 、複合材料製備工藝及環境行為模擬、材料的計算機設計、材料加工過程的數值模擬 、材料科學中的計算方法、新材料模擬最佳化與控制等專業方向。在超高溫複合材料的製備與加工技術、難成形材料的塑性成形技術、先進材料的凝固理論與技術和先進焊接技術與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七五”以來,共有18項成果獲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其中張立同院士主持完成的“耐高溫長壽命抗氧化陶瓷基複合材料套用技術研究”獲200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該獎項之前已經連續六年空缺;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周義剛教授等解決了鈦合金近β鍛造工程套用中的多項關鍵技術,為鈦合金變形理論及組織結構研究和工程實踐方面做出突出貢獻。100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5000多篇,出版專著12部,科研成果歷年來一直位居西北工業大學首位。承擔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預研項目等科研項目100餘項。
系部介紹
材料系
1. 概況
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材料系起源於1957年
西北工學院與
西安航空學院合併組建後成立的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熱加工系。著名的材料學家、
物理冶金學家
師昌緒院士、
李恆德院士、傅恆志院士及雷廷權院士曾就讀於該系。1981年設立我國鑄造學科第一個博士點,1984年設立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博士點,1991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2001年“材料學”及“
材料加工工程”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3年根據西北工業大學院系調整方案,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調整為下設3個系:材料系、材料成形與控制系及複合材料系。材料系由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部、原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教研室以及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組成。現有包括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博士生導師12人、教授18人、副教授13人的40名教師。
2. 研究方向
● 先進功能材料的製備及性能表征
☆ 光電子器件製備基礎;
☆ 銅單晶的製備及其物理性能研究
☆ Nb基合金的物理冶金;
☆ Ti基複合材料的製備技術及其性能;
☆ 先進Al合金、Mg合金的製備及其組織性能最佳化;
☆ 固態相變理論;
● 現代凝固理論及技術
☆ 超高溫超高梯度定向凝固技術;
☆ 非晶、準晶材料的製備及其性能表征;
☆ 凝固過程的計算機模擬
☆ 新型熱處理設備的開發;
☆ 其它新型熱處理工藝的開發
● 材料的結構與性能
☆ 材料的疲勞與斷裂;
☆ 高溫抗氧化性能;
☆ 光電子性能測試與研究;
☆ 先進金屬結構材料的強韌化研究;
3. 科研項目及獲獎情況
材料系承擔著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計畫、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 “973”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
總裝備部預研項目、國防科工委“十五”預研項目、國防科工委軍轉民項目、航空科學基金項目、航天科學基金項目及陝西省自然科學研究項目等各類縱向科研項目近200項,橫向合作科研項目近100項,年到款科研經費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
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國家發明獎、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等各種國家級及省部級一等獎獎勵20餘項。年均申請專利5~8項,年均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
材料成型
西北工業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系起源於原
西北工學院熱加工專業,著名材料學家
師昌緒院士、
李恆德院士、傅恆志院士和
雷廷權院士曾就讀於該專業。1957年與
西安航空學院合組建西北工業大學後即成立了材料熱加工系。1962年擴充成材料科學與工程系,1991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建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1998年根據國家教育部新的學科目錄調整,形成了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學兩個二級學科。材料加工工程學科覆蓋了原鑄造和金屬塑性加工兩個博士點和焊接碩士點,包括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陝西省
摩擦焊工程技術中心和摩擦焊重點實驗室。1999年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 特聘教授崗位。隨後以材料加工工程學科為基礎成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系,材料加工工程學科2002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評為國家重點學科,材料成型及控制本科專業被評為陝西省首批名牌專業,在全國開設該專業的105所高校中排名前三,形成了從本科生到碩士、博士、博士後,以及
工程碩士等專業學位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已成為我國材料成型及控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該系承擔了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國家高技術研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要科研項目,取得了國家與省部級科技獎等豐碩成果,為我國航天領域材料先進成形加工理論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基礎紮實、工作踏實、作風樸實、開拓創新”的優秀人才,其中的傑出代表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複合材料
複合材料系現有教職工30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8人、博士生導師7人、副教授2人;高級工程師3人,工程師5人,技師1人。複合材料系現有
陶瓷基複合材料、炭/炭複合材料和高溫強度3個教學及科研實驗室,實驗室面積達5000m2,儀器設備總資產3000萬元。複合材料系所在的材料學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在
張立同院士的領導下,複合材料系形成了一支從教學、科研、技術、試驗到管理等方面配套的骨幹隊伍。
近幾年來,複合材料系承擔了超高溫
結構複合材料領域的國家級重大基礎研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級重點預研、國家863和重點攻關項目等65項科研項目,
科研經費總計4500萬元。獲得發明專利13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和省部級二等獎4項。已培養博士27人、碩士36人和博士後6人。現有博士生40人、碩士生50人和博士後5人。
複合材料系主要從事超高溫結構複合材料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 超高溫結構複合材料的設計和製造;
(3) 超高溫結構複合材料環境性能模擬與表征;
(4) 超高溫結構複合材料的套用研究等;
複合材料系廣泛開展了學術交流,與法國
波爾多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美國Delaware大學、德國宇航院、韓國機械研究院和英國Strathclyde大學等單位和機構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有兩人分別被聘為國際該領域最權威會議HT-CMC5的顧問委員會和科學委員會成員,主辦了中英陶瓷材料先進技術研討會和第五屆中日材料高溫強度國際會議。
實驗室
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坐落於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都西安,依託於國內唯一具有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特色的國家211和985建設重點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西北工業大學原鑄造專業的基礎上,1989年經國家計委和教委批准,利用
世界銀行貸款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1995年10月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1998年4月通過專家組評估。2003年7月通過由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評估,被確認為凝固技術與材料學領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學術交流的基地。專家們一致認為實驗室是國內一流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定位於材料科學與工程套用基礎研究,涵蓋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學兩個國家重點建設學科,設立三個主要研究方向,即:現代凝固理論與先進凝固技術、材料精確成形和高性能控制技術和先進材料設計製備,研究領域涉及金屬、半導體、陶瓷等多種結構和功能材料的加工製備成形及相關理論。實驗室的目標是,在凝固科學與技術領域成為代表中國學術水平,並在國際凝固界和材料界具有重要影響的科學研究基地、人才培養基地、技術創新基地和學術交流基地。實驗室承擔了大量的各級各類的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和生產項目,每年科研經費到款均超過2000萬元。
實驗室現有人員總計85人,其中固定研究人員59人。研究人員中有教授32人,博士生導師23人,其中包括4位院士,分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堯和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傅恆志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立同教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廉教授,3位教育部“長江計畫”特聘教授,5位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固定研究人員平均年齡39歲(4名院士除外);固定研究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者46人,占總數的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