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人口數量,民族構成,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綜述,航運,鐵路,公路,政治,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保事業,歷史文化,地名由來,宗教,風景名勝,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諸國後置郡設縣,樊城隸屬
南陽郡。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樊,置
襄陽郡,樊城隸屬襄陽郡。
南北朝時期,西魏(535~557年),置
樊城縣,隸屬
河南郡;北周(558~580年),廢樊城縣,設安養縣。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安養縣為臨漢縣,永貞元年(805年),移臨漢於古之鄧縣治名鄧城縣,樊城為鄧城縣轄鎮。
宋紹興五年(1135年),撤鄧城縣,併入襄陽縣,樊城為襄陽縣轄鎮。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立
襄陽路,治所襄陽,轄樊城。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襄陽縣設4坊(東北坊、東南坊、西北坊、西南坊)2廂(樊城廂、黑門廂)29里(牛首、蔡林、潼口等)。
清宣統年間,襄陽縣劃分為8區,樊城為襄陽縣第二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襄陽縣分為6區、108聯保(鄉、鎮),於樊城設樊東鎮、樊南鎮、樊西鎮、樊北鎮,均隸屬第二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正式實施新縣制,襄陽縣分設37鄉鎮,樊城分設為樊東鎮、樊西鎮。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樊東、樊西兩鎮合併為樊城鎮。
1949年1月10日,樊城、襄陽第二次解放後(1948年7月第一次解放),中共桐柏行署三專署將襄陽、樊城合併組建襄樊市。3月15日,桐柏區黨政機構奉命撤銷後,襄樊市劃歸漢南工委領導。5月,湖北恢復省區建制,中共漢南工委改為中共襄陽地方委員會,同時成立襄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直轄襄樊市。
1952年,改襄樊市為專署轄鎮。
1953年4月,襄樊市恢復建置,改為省轄(縣級)。
1979年,升為省轄地級市。
1983年8月,襄陽地區撤銷,其行政區域併入襄樊市。
1984年1月,在樊城分設樊東區、樊西區、郊區。
1995年10月,國務院批准襄樊市關於設定樊城區的請示之後,襄樊市委、市政府撤銷原在樊城設定的樊東區、樊西區和郊區,籌建樊城區。
1996年7月12日,樊城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樊城區首屆政府領導人,樊城區正式成立。
2010年12月,國務院批准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樊城區屬之。
行政區劃
截至2023年6月,樊城區實際管轄8個街道、2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漢江街道長虹路23號。
街道、鎮 | 下轄社區、行政村 |
---|
| 高莊社區、劉埂社區、漢江北路社區、菜越社區、萬戶社區、趙家巷社區、漢江南路社區、長虹路社區、毛紡小區社區、人民路社區 |
| 施營社區、喬營社區、七里橋社區、前賈窪社區、衡莊社區、王寨社區、後賈窪社區、軍工社區、建昌社區 |
| 前進中路社區、茂盛社區、建新路社區、陳家營社區、雄風社區、雲集路社區、董家台社區、春園東路社區、洪家溝社區、幸福社區、鐵路社區、水雲間社區 |
| 定中橋社區、水星台社區、勞動街社區、定中街社區、大井台社區、永安橋社區、陳老巷社區、望江街社區 |
| 代家台社區、襄江社區、王家台社區、夏家台社區、明晶巷社區、美滿社區、清河橋社區、旭東路社區 |
| 紅光社區、肖家台社區、回龍寺社區、機坊街社區、丹江路社區、馬道口社區、鹿角門社區、星火路社區、梯子口社區、泰安路社區、明珠路社區 |
| 友誼街社區、十字街社區、立業路社區、星月社區、大慶西路社區、朝晉門社區、韓莊社區、朝虹社區、解放西路社區 |
| 柿鋪社區、柿鋪東社區、柿鋪西社區、韓窪社區、白灣社區、楊湖社區、張橋社區、梁坡社區、王伙社區 |
| |
| |
| |
| 竹條社區、牛首社區、張營社區、湯崗社區、熊營社區、大李營社區、普陀社區、張崗村、竹條村、卓營村、李馬村、劉古崗村、尹胡巷村、張王崗村、興隆村、牛首村、龐營村、花園村、中號村、茶庵村、新集村、袁營村、長壽島村、春芳營村、黃豐村、熊集村、李窪村、李溝村、劉官沖村、堰口村、王坡村、張湖村、汪營村、上堰村、陳李灣村、棗園村 |
| 共建街社區、老街社區、朱坡社區、郭崗社區、陳家湖社區、小樊村、瀋河村、劉河村、喬崗村、蘆灣村、邵樓村、王台村、龍巷村、小龍洲村、蔡崗村、嚴灣村、合心村、龔洲村、楊旗營村、胥營村、王堤村、上茶庵村、錢徐村、梁莊村、大沖村、先進村、李集村、晏樓村、崔灣村、宋閘村、曾崗村、徐堤村、徐莊村、肖笆村、石河村、李家灣村、龍李村、朱坡村、張園村、金牛村、莫崗村、杜灣村、孫蔡村、王板橋村、田山村、高田村 |
| 團山社區、余崗社區、黃家社區、祥雲社區、鄧城社區、台子灣社區、蔡莊社區、施坡社區、陸寨社區、鏖戰崗社區、黃莊社區、望豐社區、學府社區、桃園社區、江山社區、華光社區、曙光社區、中車社區、馬棚村、李沖村、王灣村、胡灣村 |
| 米莊社區、謝窪社區、順正河社區、桐樹店社區、孫莊社區、連山社區、米芾社區、葉店社區、官莊社區、油坊崗社區、車城湖社區、清河村、劉家村、馬莊村、王湖沖村 |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樊城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南襄盆地。地理坐標東經111°45′—113°47′,北緯31°13′—32°35′,東和北與
襄州區接壤、南以漢江為界與
襄城區相望、西與
穀城縣和
老河口市相鄰,東西長約40千米、南北寬約20千米,總面積566平方千米。
地質
地形地貌
樊城區全境位於襄陽市中部崗地平原,又叫鄂北崗地,俗稱“三北”(
襄州、
棗陽、
老河口三區市北部)崗地,介於
桐柏山與
武當山、
荊山山脈之間。第四紀黃褐土沉積層受地表水切割,浸溶形成波狀起伏的壠崗地貌。海拔在85~140米之間,相對高差10~30米,崗坡一般在10°左右,區內植物稀少,水土易流失。
水文
樊城區境內大小河流溝溪13條,即:漢江、大李溝、姚家河、黑魚溝、石河畈、龍爬溝、杜家溝、黃龍溝、白龍溝、普陀溝、清河、洪家溝、總長約400千米,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3條,即主要河流漢水及其支流小清河、大李溝。樊城區皆屬漢水水系。
氣候
樊城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南北過渡型的特徵。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適中,雨熱同季,氣候溫和。
春季3月中旬至5月中旬,長60多天。開春後氣溫回升較快,2月氣溫平均4℃、3月下旬末平均氣溫超過12℃、4月中旬平均氣溫可達15℃。一般每隔5至7天遇一次冷空氣南侵,天氣冷暖劇烈變化。春季降水量一般在170~240毫米之間,占全年降水量的22%左右。
夏季5月下旬至9月中旬,歷時110多天。初夏約56天,氣溫一般在22℃~28℃之間。7月16日至8月上旬為盛夏,平均氣溫在28℃以上。8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夏末,平均氣溫在22℃左右。夏季降水量一般在400~500毫米之間,占年降水量的50%。樊城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帶北緣,降水過程頻繁,常有大到暴雨天氣。
秋季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歷時50多天。入秋後常遇強冷空氣影響,氣溫下降迅速,最高氣溫在20℃以下、最低氣溫低於15℃。9至10月,7天以上連陰雨天氣一般二年一遇、10天以上連陰雨天氣一般四、五年一遇。秋季降水量一般在120~14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4%左右,易發生伏秋連旱。
冬季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歷時120天左右,嚴寒時間短。冬季日均氣溫等於或低於0℃的天數在10至15天。冬季降水量為在60~130毫米之間,占年降水量的7~14%。
全年平均氣溫15℃~16℃,氣溫年變化以7月最高,1月最低。12月至2月一般2℃~3℃、3月至5月15℃~16℃、6月至8月27℃~28℃、9月至11月16℃~17℃,年平均氣溫的年際變化約2℃左右。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2.5℃,極端最低氣溫為-19℃。氣溫的日變化呈單峰型。日最高氣溫一般在15時~16時之間;日最低氣溫時間因季節而異,7月最早在5時,4至10月居中在6時,冬季最晚在7~8時。氣溫日差一般在8~10℃,6月最大為11.6℃,9月最小為7.5℃。
多年日照時數1800~21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1%~48%,年總輻射量在101~110餘千卡/平方厘米之間。日照的年變化呈雙峰型,8月份有一個高峰值,另一個高峰值在10月份。夏季的日照時數占年總時數的34%,6至8月日照時數都在200小時以上;冬季日照時間短,占全年日照時數的19%~20%;春季日照時數比秋季日照時數多190小時左右。
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100毫米之間,多雨可達1200毫米以上。全年降水天數為110天,每年降水量超過250毫米的天數平均8~10天,出現暴雨的天氣平均2至3天。年內降水分布不均,夏季多,冬季少,春季稍多於秋季。7、8月降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32%左右,強度大,月平均可達10.8~15.4毫米/日。降雪一般始於11月底或12月初。斷雪一般在3月上、中旬。年平均降雪日為13天左右。初霜日一般出現在11月中旬,終霜日一般出現3月中、下旬。有霜日多年平均為50天,無霜期228~249天之間。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樊城區土地總面積600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3.1%。其中耕地面積20.5萬畝、山林草場20萬畝、沙洲灘涂地5萬畝、漁業養殖水面1萬畝。2023年,樊城區常用耕地面積19310.5公頃。
水資源
樊城區地表水水資源量地表水水資源量0.6741億立方米,地下水水資源量0.3618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0.8715億立方米。樊城區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13.7毫米。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為11107萬立方米。有26座水庫,總庫容11367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341.24萬立方米;中型水庫4座,總庫容7273.9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046.2萬立方米;小(一)型水庫7座,總庫容3488.27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985.2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15座,總庫容603.8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09.84萬立方米;塘堰912處,總蓄水容積840.1萬立方米;泵站92處,總裝機0.44萬千瓦,總設計流量3.56秒立方米;機井480處,總灌溉面積2357.9公頃。
礦產資源
樊城區因地處秦嶺褶皺系,地層內含豐富的石膏、
岩鹽、鈣芒硝等化工、蒸發岩類礦產。太平店鎮、牛首鎮境內漢水拐彎處的內環和河心沙灘中,有
河漫灘沉積型金礦。
生物資源
樊城區生物資源豐富,全區約有種子植物120科、1000餘屬、3200種,以殼斗科、山礬科、竹亞科為主。主要農作物有麥類、豆類、水稻、紅薯、玉米、高粱、粟谷、芝麻、花生、油菜、棉花、菸草、蔬菜。
樊城區動植物種類繁多,有狼、獾、狐、九節猩、黃鼠狼、鼴鼠(地老鼠)、野兔、喜鵲、烏鴉、斑鳩、鵪鶉、麻雀、鷂、鷹、貓頭鷹、野雞、麥雞、秧雞、野鴨、畫眉、八哥、黃鷥、燕、雁、布穀、鷺鷥;蛇、龜、鱉;蝦、蟹、等野生動物50多種。有黃牛、水牛、馬、驢、騾、山羊、綿羊、水貂、豬、兔、狗、雞、鴨、鵝、鴿、魚、家蠶、蜜蜂等飼養動物20多種。
人口
人口數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樊城區常住人口632393人。
截至2023年末,樊城區戶籍人口60.73萬人,常住人口70.91萬,其中流動人口10.18萬。新出生人口3075人,其中男性1593人,女性1482人,人口出生率5.06‰。死亡2517人,人口死亡率4.14‰,人口自然增長率0.66‰。共有人口22.19萬戶、60.7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7.93萬、農業人口12.8萬,男性30.2萬人、女性30.53萬。
民族構成
樊城區有回族、維吾爾族等常住少數民族19個,居民近5000人,回族社區1個,回民居聚小組1個。
經濟
綜述
地區生產總值
2022年,樊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77.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2%。
2023年,樊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6.65億元(現價),比上年增長5.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15億元,比上年增長3.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05.15億元,比上年增長4.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83.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三次產業結構為2.6:29.0:68.4。
固定資產投資
2023年,樊城區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16.0%。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完成投資比上年增長92.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比上年增長33.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比上年增長11.7%。全區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比上年增長10.6%。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78.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3%。全區有在庫5000萬以上投資項目(含房地產)106個,其中億元以上96個。
財政稅收
2023年,樊城區地方財政總收入415069萬元,比上年增加19.4%。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1967萬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稅收收入18.6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占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92.1%。稅收收入中,增值稅收入6.7億元,增長39.6%;契稅收入3.2億元,增長33.0%;企業所得稅收入2.7億元,增長14.1%。
居民收入
2023年,樊城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767元,比上年增長4.9%。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06元,比上年增長7.4%。
第一產業
樊城區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
2023年,樊城區農林牧漁總產值32.56億元,同比降低3.28%。其中:農業產值20.7億元,下降4.1%;林業產值1.43億元,增長53.24%;牧業產值6.26億元,下降12.13%;漁業產值1.86億元,下降2.61%;農林牧漁及輔助性活動產值2.3億元,增長9.5%。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5.06萬畝,下降0.07%,產量14.4萬噸,下降2.02%。全年生豬出欄18.05萬頭,增長3.99%;牛出欄0.3萬頭,增長4.7%;羊出欄1.31萬隻,下降21.95%;家禽出欄123.05萬隻,增長2.97%;能繁殖母豬0.75萬頭,增長227.98%。
第二產業
2023年,樊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32家,較上年增加10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4.8億元,增長5.7%;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133.6億元,增長0.8%;實現利潤總額0.3億元,稅金0.2億元。工業投資比上年增長33.1%,其中技改投資比上年增長301.7%。培育國家級服務型製造示範和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企業各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家,省級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1家,省級綠色工廠2家。
2023年,樊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布產量5.1億米,下降1.9%;紗產量6.2萬噸,下降1.3%;服裝產量118.6萬件,下降87.2%;化學纖維產量11.4萬噸,增長20.9%。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65739.3萬千瓦時、天然氣11243.1萬立方米、原煤20.1萬噸。
2023年,樊城區有規模以上化纖紡織企業64家,實現產值62.8億元,比上年增長2.3%;營業收入52.4億元,比上年下降3.8%;利潤總額0.4億,實現稅收0.7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布產量5億米,比上年下降1.8%;紗產量6.2萬噸,比上年下降1.3%;服裝產量118.6萬件,比上年下降87.2%;化學纖維產量11.4萬噸,比上年增長20.9%。
2023年,樊城區有規模以上機械製造企業24家,實現產值32.3億元,比上年增長15.4%;營業收入24.3億元,比上年增長24.4%;實現稅收0.98億元,比上年下降690.4%。
2023年,樊城區有規模以上航空航天企業4家,實現產值9.2億元,比上年增長14.8%。營業收入8.2億元,比上年下降0.2%;實現稅收0.09億元,比上年增長32.1%。
2023年,樊城區有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13家,實現產值12.1億元,比上年增長7%;營業收入12.9億元,比上年增長4.2%;實現稅收0.47億元,比上年增長36.2%。
2023年,樊城區183家具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建築業法人企業實現總產值273.41億元,比上年增長1.5%。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3年,樊城區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79家,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1.7%。新增限額以上商貿法人181家、個體67家,法人新增數量超過過去三年總和。分區域看,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402.06億元,增長11.7%;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20.44億元,增長11.4%。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153.96億元,增長14.25%,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額42.49億元,增長17.33%;零售業實現零售額91.63億元,增長14.65%;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09億元,增長9.96%;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8.75億元,增長6.35%。
對外經濟
2023年,樊城區外貿出口237457萬元,比上年增長19.1%。外商直接投資1萬美元。
旅遊業
2023年,樊城區國內旅遊總人數895.22萬人,實現旅遊總收入78.89億元。
交通運輸
綜述
樊城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她承東啟西,連南貫北。西接渝陝,東連江漢,南通湘粵,北達宛洛,是鄂、豫、川、陝毗鄰地區交通樞紐。古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譽,歷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樊城的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為線,形成了水、陸、空立體交通運輸網路。
航運
穿境而過的
漢江屬三級航道,全年可通航500噸級駁船,市區內的港口年吞吐量在1500萬噸以上,並建有汽車滾裝專用碼頭。
鐵路
公路
政治
職務 | 姓名 |
---|
| |
| |
| |
| |
僅列四大班子主要領導,不列副職,截至2024年6月 |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23年,樊城區認定高新技術企業6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284家,技術契約登記額47.09億元。全區企校聯合創新中心增至15家。5家企業入庫省科技廳科創“新物種”瞪羚企業,全區瞪羚企業增至7家。
2023年,樊城區專利授權總量86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38件。全區共有新型研發機構15家,全區參與高新技術產業統計企業有79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9.35億元,比上年增長7.9%。
教育事業
2023年,樊城區共有普通中學25所,國小76所(含市直)。
2023年,樊城區有永久保留學校77所,其中國中13所,國小3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公辦幼稚園23所,職高1所,另有農村教學點44個。在編在崗教師4795人,在校中小學生(含中職)85263人,在園幼兒15694人,國中應屆畢業9553人,國中三年鞏固率99.4%。投入資金2300萬元對17所學校運動場進行改造,面積9.8萬平方米。新增義務教育學位675個、公辦幼稚園學位720個。投資4.62億啟動學校住宅樓征遷578戶,騰出學生活動場地3萬平米。落實各項學生資助政策,發放各類資助資金1129.05萬元,惠及學生7702人次。
文化事業
2023年,樊城區共有社區活動室164個,公共圖書館1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電視綜合覆蓋率為100%。全年策劃和主辦各種文化體育活動25次。
2023年,樊城區舉辦市民大講堂、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活動18場,“鐘情湖北·四季村晚”樊城區2023年“油菜花兒開·樊城等你來”村晚示範展示活動、“大地歡歌·荊楚四季村晚”2023年“金秋採摘季·樊城等著你”區域協作文旅走親活動分別入選第一季度、第四季度國家公共文化雲網路直播名單。“牽鉤”“李氏鋦瓷”“湯氏胎毛筆(畫)製作技藝”“太平豆腐製作技藝”“一丁甜酒製作技藝”“襄陽特型黃酒(酒麴)製作技藝”“杜氏平衡因果療法”“李氏千捶膏製作技藝”入選襄陽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襄樣漆藝展示館和紫雲軒胎毛畫藝術館被評定為第二批襄陽市級非遺傳承示範基地。
體育事業
2023年,樊城區共有社會體育指導員80人,獲得市以上體育競賽前三名獎牌數45枚。
2023年,樊城區新建社區建設文體廣場11個,建設社區智慧型步道3.2千米。開展傳統武術、氣排球等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共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110人,推薦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5人、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5人。
醫療衛生
2023年,樊城區共有衛生機構21個(區屬),其中,醫院、衛生院8個;衛生機構床位數738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95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95人。
截至2023年末,樊城區有醫療衛生機構132家。其中,區直綜合醫療機構2家,區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技術服務中心1家,鄉鎮衛生院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8家,村衛生室93家,共有區管醫務人員820名,其中高級職稱32人,中級職稱109人。全區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142個,累計建立居民健康電子檔案63.96萬人,家庭醫生簽約17.43萬人,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體檢4.27萬人,定期上門開展慢病隨訪服務高血壓4.48萬人。
社會保障
2023年,樊城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767元,比上年增長4.9%。全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06元,比上年增長7.4%。
2023年,樊城區新增失業人員481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9%。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4428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340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100人。依託“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春暖行動”“民營企業招聘月”“金秋招聘月”“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人才服務月”舉辦招聘會64場次,其中線上招聘會49場(網路直播招聘會2場)、線下招聘會15場,累計組織招聘企業2110家,提供就業崗位8萬個。2023年,全區就業創業培訓3531人,發放培訓補貼3237人。新增返鄉創業261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7億元。
環保事業
2023年,樊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59天,優良天數比例為71.0%。
2023年,樊城區廢水排放總量為1084.8萬噸,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為313.0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37.4噸。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為樊而得名。
宗教
2018年,樊城區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甲類宗教活動場所3處,基督教乙類活動場所和各類“以堂帶點”活動場所10處,神甫、牧師、阿訇等教職人員10人,五大宗教信眾7000人。
風景名勝
米公祠
米公祠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國家3A級旅遊景區,位於襄陽市樊城區沿江大道2號,坐落於樊城柜子城上,隔漢水與襄陽小北門相望。米公祠是紀念北宋書法家、畫家、鑑賞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始建於元,明代被毀後重修擴建,祠內收藏陳列的石刻、碑帖拓片、書畫楹聯等藝術珍品,是研究米氏書法繪畫藝術及中國書法史的重要資料,被譽為“千年書家聖地,南派園林典範”。2022年被公布為“湖北省首批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關聖古鎮
關聖古鎮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位於樊城區。景區以關聖文化作為核心支點,匯集襄陽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發源地的歷史文化特色,利用樓、坊、亭、台、閣、橋等元素構建文化景觀,沿襲漢代棋盤式街道布局,關聖古鎮重點打造美食民俗區、休閒娛樂區、商貿度假區、康養生活區、國學文創區五大片區。
地方特產
涼麵
襄陽人有句名諺:"冬至包面夏至涼麵"。"涼麵"也叫"麻汁面",為襄陽人夏季最喜愛的主食。涼麵製作簡便,麻汁、食醋、蒜泥、黃瓜絲、胡羅卜菜末、香椿菜末、鹽水製成菜馬。煮好的麵條用冷水淘涼後,盛於碗中,澆上菜馬拌勻即成。
襄陽黃酒
襄陽黃酒色似乳汁,香氣好,味微酸甜,略帶酒味,其酒精度因加漿稀釋,一般只有2-3度。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繼承了古老傳統的製作方法。黃酒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硫胺素、核黃素,特別是碳水化合物和尼克酸含量,每百克中分別達到78.9克和2.6克。
牛油麵
牛油麵的特點是一辣二麻三鮮,味道可口。麵條以鹼性為主,先將其撈至八成熟,加香油拌勻備用;吃時,撮一把面放入搭勺,伸進沸水中冒熱;然後加上熬好的牛油、辣子及其它佐料,再輔以蔥花、大蒜,綠白點綴。
襄陽夾沙肉
襄陽夾沙肉以肥膘肉和綠豆沙為主料,以肉裹沙,入鍋炸制而成,是筵席上受歡迎的一種甜食炸菜。製作講究選料、刀功、火候。成菜色澤金黃,沙餡飽滿,外酥里嫩,肥而不膩,香甜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