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平城

襄平城

襄平城是前284年左右興建的燕長城的東部堡壘,本為東胡山戎或者箕子朝鮮的重要城市。城為土築方城,四面設門。經建國後考古調查和史料證明,城址在今遼陽市區中心。近年於城內四大廟、金銀庫一帶出土戰國汲水陶管井、日用陶器、建築瓦件、燕通行襄平布、一刀圓錢銅幣、弩機銅兵器、管狀銅車件,北牆內地表還有漢代銅耳杯、銅鈴、磚瓦等遺蹟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襄平城
  • 實質燕長城的東部堡壘
  • 城址:今遼陽市區中心
  • 地位: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燕國的軍事要塞
介紹,爭論,歷史,戰國,秦,兩漢,晉,南北朝,唐朝,遼金,元明清,

介紹

襄平城是中國東北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燕國的軍事要塞。
襄平城地理位置,東、北衍水(太子河),西小遼水(渾河),西南首山在望。自古以來為我國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和軍事重鎮。
襄平是遼陽最早名稱,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將秦開擊敗東胡,築長城以為屏障,自造陽至襄平,並設遼東等五郡以轄其地。襄平為遼東郡治所在地。

爭論

值得引起關注的是“襄平”影響到“紅學”中關於曹雪芹的祖籍問題,就更有襄平考定的必要。康熙六十年《上元縣誌》記載:“曹璽……著籍襄平”,也把遼陽稱襄平,曹璽是曹雪芹的曾祖父,遼陽無疑是曹雪芹的祖籍,即為雪芹故里。既不是河北豐潤,也不是鐵嶺。清末民國迄今,史學家認定襄平為遼陽,如楊同桂《盛京疆域考》,金毓黻《東北通史》及今人的《東北歷史地理》都記載了漢遼東郡治襄平為遼陽。現在的遼陽市文聖區,“文革”前一直稱“襄平區”。為了紀念遼陽古襄平這個名字,現在依然存在著“襄平辦事處”基層組織。鐵嶺為什麼沒有呢?鐵嶺曹雪芹研究會為了曹雪芹“關內祖籍豐潤,關外祖籍鐵嶺”說,編印《紅樓夢與鐵嶺》和《曹雪芹真祖捷運嶺》兩本專輯。文中借“著籍襄平”發表“遼陽不是古襄平”一文。學術討論有不同看法而相互切磋,是正常現象,也有益於學術的發展,但不能把秦漢時期遼東郡治襄平隨意說是鐵嶺,是無分岐的爭論。作者引用《盛京通志》中“鐵嶺,本襄平縣地”這一條,書原意是說鐵嶺屬襄平轄境,即屬遼東郡,誤為鐵嶺是“襄平”和襄平在鐵嶺,更是不可思議。
曹雪芹祖籍遼陽,有三碑為證,不是靠推論而爭的,而鐵嶺說:有墳墓、有故城、有後代,全是空話,又無碑石記載。否定遼陽是曹雪芹祖籍,卻又拿不出任何真憑實據,而在“襄平”這個遼陽古名上,大作空空無味的文章。至於鐵嶺有無曹家一支族人,有待今後去探討,現在提出祖籍鐵嶺說,為時過早,襄平是鐵嶺,更是無稽之談。

歷史

戰國

燕昭王時,有燕將秦開,在東胡作為燕國的人質,東胡人很信任他。秦開歸國後,起兵襲擊大破東胡,“東胡卻千餘里”,結果燕國邊境向東推進了一千多里,大大開拓了燕國的疆域,而燕國亦隨即開始修筑北長城。北長城西端起自造陽(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東北),向東到達襄平城(今遼寧省遼陽市北面)。

公元前222年,燕國終被吞併。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全國分為36郡,遼東郡仍沿襲燕國郡制,郡府設在襄平縣
襄平城 始建於戰國燕,經秦漢至晉600餘年仍稱其名,是東北地區建城之始。

兩漢

兩漢時期沿襲秦制也設定遼東郡管轄遼東地區,但是西漢時東北亞大多數事務由後來被稱為漢四郡樂浪郡玄菟郡等管轄。如扶餘國屬於東漢的屬國,據後漢書記載,扶餘國行政區劃本來隸屬玄菟郡漢獻帝時,其王求改屬遼東郡(後漢書/卷85)。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中原少安,而遼東郡偏居東北,則得以振興,此時襄平城的規模宏大,很多中原文人志士避難於此,城內外居住人口達到30餘萬人。189年,遼東太守公孫度襄平人)自立為遼東侯,稱平州牧,分遼東郡為遼東、中遼、遼西三郡,遼東郡領襄平、居就、安市等8縣。公孫度之孫分公孫淵執政後,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不久稱藩於東吳孫權。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奉命率魏軍討公孫淵,同年公孫氏割據政權被消滅,遼東郡併入魏國版圖。魏在原公孫氏控制地區設平州(仍治襄平城),轄遼東等5郡。在襄平設東夷校尉,統管高句麗等東夷民族。曹魏時遼東郡轄9縣,襄平為首縣。後平州合併於幽州

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復置平州,轄遼東玄菟昌黎3郡。 又設護東夷校尉,平州刺史兼護東夷校尉,管理自平州以北至今黑龍江流域東北大陸及朝鮮半島各民族 。晉朝鹹寧三年(227年)封司馬蕤遼東王遼東郡改為遼東國。六年後,復為遼東郡。晉大興二年(319年)鮮卑族慕容廆前燕,攻陷遼東郡,占據襄平,並把遼河以東地區劃為遼東屬國,治所在襄平。前燕時期,平州下轄遼東遼西等10郡。東晉鹹和八年(333年),慕容廆死,子慕容皝襲遼東郡公,後自稱燕王東晉太元五年(380年),前秦前燕,遼東歸前秦管轄 。
公元384年,慕容皝慕容垂起兵復國,是為後燕。東晉末,中國北方高句麗族興起。公元404年(東晉元興三年)高句麗據有遼東之地,改襄平城為遼東城。襄平一名 至此廢除。後燕地入高句麗北燕又喬置遼東郡於今遼寧西部。

南北朝

北魏太延元年(435年),高句麗高璉派使臣進貢於北魏,北魏拜璉都督遼海諸軍事,為遼東郡公,高句麗王。公元492年,魏以高句麗王雲都督遼海諸軍事,為遼東郡開國公。公元519年高句麗王雲卒,以世子安為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封高句麗王陽為遼東郡開國公,遼東王。北齊後廢遼東郡,高句麗短期處於實際獨立地位。此時遼東城城廓位置和規模與西漢時期相同。由前燕南北朝末期近300 年間,遼東地區先後由前燕前秦北魏北齊北周等王朝統治。

唐朝

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舉兵征高句麗,遼東城,在被高句麗統治了240餘年之後重新歸屬中央政權。唐太宗改遼東城為遼城, 置遼州,第二年罷遼州。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攻滅高句麗。置安東都護府,公元676年(儀鳳元年),安東都護府移治遼東城。

遼金

遼神冊三年(公元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占遼城州。翌年改為東平郡,置防禦使,並“鑄鐵鳳以鎮之”,因稱遼陽為鐵鳳城。遼天顯三年(公元92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改東平郡為南京,遷東丹國首都於遼陽,建東丹王宮(今遼陽市老城東北隅)。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南京為東京,設東京道,置遼陽府並遼陽縣,遼陽遂為五京之一。這是遼陽行政建置上稱“遼陽”的開始。從襄平縣到遼陽縣,治所一直在今遼陽市白塔區。公元1116年,新興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攻克遼東京遼陽府,金襲遼制,以遼陽為東京,仍為國之陪都,以後改東京道遼陽府為東京路遼陽府,路、府均治遼陽老城。遼陽府轄四縣一鎮:遼陽縣、鶴野縣、宜豐縣、石城縣、長宜鎮(隸屬鶴野)。

元明清

元朝建立後,公元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設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行省直轄七路一府,省、路治所均在遼陽城;遼陽路領遼陽、蓋州、懿州三縣。明代在遼東廢州縣,實行軍衛制。公元1384年(洪武十七年)置定遼中衛、治遼陽城。遼東都指揮使司治所亦在遼陽。遼東都司下轄二十五衛、二州,其轄區相當今遼寧省的大部。公元1621年(後金天命六年),遼陽為後金攻克。當年努爾哈赤便定都遼陽,在太子河東岸建了新城——東京城,三年後又遷都瀋陽。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遼陽設府,下轄遼陽、海城兩縣,府、縣均治遼陽老城,不久府治移至瀋陽。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遼陽縣為遼陽州,屬奉天府管轄。此建制延續至清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