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牡蠣

褶牡蠣

褶牡蠣拉丁學名:Ostrea plicatula,俗名: 蠔、蚝、白蚝、海蠣子、蠣黃、蚵。牡蠣為重要海水養殖品種。褶牡蠣因外形皺褶較多而得名。在亞熱帶、熱帶沿海都適宜蚝的養殖,我國分布很廣,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島,沿海皆可產蚝。蚝乃軟體有殼,依附寄生的動物,鹹淡水交界所產尤為肥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褶牡蠣
  • 拉丁學名:Ostrea plicatula
  • 別稱:蠔、蚝、白蚝、海蠣子、蠣黃、蚵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 :瓣鰓綱
  • 亞綱:翼形亞綱
種群分布,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境,食性,經濟價值,繁殖方法,

種群分布

褶牡蠣和近江牡蠣我國南北沿海均產;長牡蠣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但以廣東、福建較多,為南方沿海主要養殖品種之一;大連灣牡蠣產於黃渤海。產季在11月份至翌年4月份。

形態特徵

貝殼較小,一般殼長3~6厘米。體形多變化,大多呈延長形或三角形。殼薄而脆。右殼平如蓋,殼面有數層同心環狀的鱗片,無放射肋。左殼深凹,成帽狀,具有粗壯的放射肋,鱗片層數較少。殼面多為淡黃色,雜有紫褐色或黑色條紋,殼內面白色。
褶牡蠣褶牡蠣
殼形不規則,大小、厚薄因種而異;左殼或稱下殼較大而凹,附著在岩石或石板上,右殼或稱上殼較小而平,掩覆如蓋。無足及足絲。閉殼肌僅有1個,外套膜外長著多數小觸手,是感覺器官。
褶牡蠣的兩殼形狀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殼中部隆起;下殼附著於其他物體上,較大,頗扁,邊緣較光滑;兩殼的內面均白色光滑。兩殼於較窄的一端以一條有彈性的韌帶相連。殼的中部有強大的閉殼肌,用以對抗韌帶的拉力。殼微張時,藉纖毛波浪狀運動將水流引入殼內(每小時流過的水量可達2~3加侖),濾食微小生物。

生活習性

生境

褶牡蠣生活的海底堅硬的區域叫做牡蠣床,這些床位於或深或淺的海水或有鹽味的河口水域中,褶牡蠣生活在潮間帶中區。

食性

褶牡蠣固著型貝類。一般固著於淺海物體或海邊礁石上,以開閉貝殼運動進行攝食、呼吸。為濾食性生物,以細小的浮遊動物、硅藻和有機碎屑等為主要食料。牡蠣通過振動鰓上的纖毛在水中產生氣流,水進入鰓中,水中的懸浮顆粒被粘液粘住,鰓上的纖毛和觸鬚按大小給顆粒分類。然後把小顆粒送到嘴邊,大的顆粒運到套膜邊緣扔出去。
褶牡蠣褶牡蠣

經濟價值

牡蠣為重要經濟貝類,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1.3克、脂肪2.3克以及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鋅、灰分和降低血清膽固醇的物質。除鮮食外,還可速凍、制罐頭、加工蚝豉和蚝油。蠣肉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殼可燒石灰。

繁殖方法

褶牡蠣為雌雄異體的種類,是卵生型,在它們的生殖腺中不能同時產生精子和卵,精子和卵都是排到海水中受精孵化的。
褶牡蠣褶牡蠣
褶牡蠣產卵的數目很大,卵生型的更大。幼生型的一個雌體,在15分鐘的時間內,能產出卵數十萬粒。而卵生型的一個雌體,在同樣時間內,就能產出數千萬粒。這種繁殖方式保證了後代的繁榮。
褶牡蠣的產卵季節隨著種類和地區略有不同。一般在夏季,約6—9月,南方較北方稍早些。到達個時候,牡蠣產出大量的卵和精子,受精後,受精卵便逐漸發育,經過擔輪幼蟲和面盤幼蟲期,最後變態成成體。面盤幼蟲後期,面盤退化,足生出,這時若遇到適當的環境,就開始附著,變態成為成體,終生過固著式的生活。有趣的是,雌雄異體類型的牡蠣有性轉變的情形,就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它可以轉變雌雄性,如第一年是雄性,產生精子,但到第二年它可以轉變為雌性,產生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