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齊

裴斯泰洛齊

裴斯泰洛齊(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紀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他熱愛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對教育革新的執著追求,在教育理論上許多獨創的論述,不僅為世界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一切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裴斯泰洛齊
  • 外文名: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 國籍:瑞士
  • 出生日期:1746年1月12日
  • 逝世日期:1827年2月17日
  • 職業:瑞士民主主義教育家
  • 主要成就: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理論
  • 代表作品:林哈德與葛篤德
  • 配偶:安娜·舒爾特斯
人物生平,介紹,《一位隱士的夜晚時刻》,論效法盧梭,慈愛的兒童之父,心靈陶冶,柔中有剛,拯救貧民,“無情”情書,初次實踐,“實踐家”,有失有得,用筆宣傳,孤兒慈父,德育秘密,實物教學,別開生面,諍諫俄皇,“天鵝”之歌,教育思想,名言警句,

人物生平

介紹

裴斯泰洛齊早年受法國啟蒙思想特別是盧梭思想的影響,又得益於學院一些進步教授的教誨。決心放棄神學研究,38歲開始從事一項教育貧苦兒童的計畫,讓學童一面紡織一面學習,以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發展機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這項計畫最後終於失敗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寶貴的經驗。由於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他就轉而從事寫作。

《一位隱士的夜晚時刻》

1780年出版的《一位隱士的夜晚時刻》概括了他的"教育必須順乎自然"的理論。他堅信人性具有無窮的應變能力;人的道德修養和知識造詣由他自己負責,而教育則應發展人的天才,使他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在《格特魯德是如何教育她的學生們的》一書中,詳細討論的雖然是智育的主要原理,但他卻認為德育最為重要。法國大革命後,年過半百的裴斯泰洛齊才有了實踐自己教育理想的機會,開始致力於兒童教育。他收養了許多戰後孤兒;為了增強學生們的道德品質,他竭力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家庭氣氛的環境。他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時期。他還主辦過兩個學校作為教學實驗基地,以證實他在德育、智育和體育三方面的教學法。其中一個學校聞名世界,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前往參觀。其教學法旨在培養學生自給、自立、自助和助人能力。當時這一教學法為教育界廣泛接受,並促進了教師培訓工作。他的很多教學原理貫注在現代初等教育中。

論效法盧梭

裴斯泰洛齊的課程論效法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的計畫,強調集體的而非個人的背誦,課程以學生喜歡的活動為主,如繪畫、寫作、唱歌、體操、模型製作、採集標本、繪製地圖和郊遊等等。他主張教學要為學生的個別差異留有餘地,學生分組要根據能力,而不要根據年齡,還倡導將正規的教師培訓作為實現科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構想當時被認為是激進的革新思想。
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強調情感教育,愛的教育。他強調教育者首先必須具有一顆慈愛之心,以慈愛贏得學生們的愛和信賴。因此,教師要精心照顧好兒童,注意兒童的需要,對兒童的進步和成長報以慈愛的微笑。教師要用親切的話語、情感、面部表情及眼神打動兒童。當愛和信賴在兒童心中紮下根以後,教師要盡力激勵它、增強它,使之不斷升華。
裴斯泰洛齊也強調教師的權威性,但這種權威性不是來自對兒童的懲罰、告誡、命令和指示,不是來自凌駕於兒童之上的特權,而是來自教師對兒童強烈的愛和責任感。
裴斯泰洛齊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慈愛的兒童之父

裴斯泰洛齊--慈愛的兒童之父
裴斯泰洛齊(1746——1827)是瑞士著名教育家,父為醫生。5歲失怙,賴慈母忠婢成長,性柔懦富於感情,及後入中學、大學,修神學而不信其說教而改學法律,又歷政界腐敗去而習農,試圖通過教育來改善農民的生活。曾在新莊、斯坦茲創辦孤兒院,從事貧苦兒童的教育。常與孤兒同寢食,共憂喜,苦心孤詣以發展兒童道德心,成效頗著。後又在布格多夫、伊佛東創辦學院,進行簡化教學實驗。認為兒童的能力由練習而發達以至於強壯;凡教育及教學均當以直觀實物為基礎;教育的進行及教材的排列,當以兒童的精神、自然的行為為準;凡為教學,當注意數目、形式和詞語三個基本要素。他根據這一原理,改進了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對近代初等教育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著作有《林哈德與葛篤德》、《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子女?》等。

心靈陶冶

裴斯泰洛齊童年不幸,5歲喪父(1751年)。其父一生清廉寡慾,未留下半點遺產,以致他們母子的生活陷入困境。幸虧母親忘我工作,女僕勤儉持家,才使得五口之家得以生存。
母親吃苦耐勞,意志堅強,很快從悲痛之中振作起來,靠微薄的收入維持家計。“她忘記自己的一切享樂,專心為著兒女們的教育犧牲一切”。
女僕名叫巴貝麗,來自鄉下。她雖沒有文化,但精明強幹,忠誠機敏,治家有方。她富有耐心和奉獻精神,為裴斯泰洛齊一家獻出了自己的青春。裴斯泰洛齊的父親臨終前,想到妻兒的前途時,痛苦萬分。他把巴貝麗叫到床前,懇求道:“你不要離開我的妻子,萬一我死了,他們的生活一定很悲慘,如果沒有你的幫助,她絕對無法照料全家,孩子們一定會成為別人的養子,受苦終生”。巴貝麗深受感動,決心滿足主人的遺願,犧牲自己,答道:“您萬一不幸去世,我絕不離開夫人,或許我會終生與她在一起。”
可憐的父親得到了安慰,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巴貝麗勤儉持家,量入為出,常常為買一簍青菜,跑菜市場兩三趟,有時直等到收攤時才去買便宜的。她為了主人家孩子的成長,起早貪黑,耐心教育,吃盡了苦頭。
良好的家庭環境,會在兒童幼小的心靈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對其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母親的勤勞志節、巴貝麗的奉獻精神,使裴斯泰洛齊幼小的心靈受到了良好的陶冶。她們高尚的人格、堅強的意志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使裴斯泰洛齊從小就具有慈愛、信任、克己、無私等良好的品質。

柔中有剛

裴斯泰洛齊從小失去父親,在母親、女僕和姐姐的管教下成長,缺乏男性的刺激和影響,以致男性氣質不足,女性氣質有餘。
裴斯泰洛齊雖然個性柔弱,但意志堅強,遇事勇敢,富於奉獻精神,上國小時就有驚人表現。
有一次,在上課期間發生了地震,幾乎所有的老師都爭先恐後,甚至踏過孩子們的頭衝下樓梯。事後,同學們誰也不敢再回教室,唯有裴斯泰洛齊跑到樓上,把他們的帽子、衣服拿了下來。
裴斯泰洛齊曾給督學寫過匿名信,揭發學校的有關野蠻行為,但缺乏機智,被人告發,引起老師們的憎恨。他一度有輟學的危險。然而經上司調查,他的檢舉證據確鑿,裴斯泰洛齊這才轉危為安。

拯救貧民

裴斯泰洛齊9歲以後,常利用假期去看望爺爺。爺爺是韓谷教區的一位牧師,有時帶他去訪問附近人家。在那裡,他看到窮人處於貧困與墮落之中,無以謀生,灰心喪氣,前途渺茫,全然喪失了人的尊嚴;他也看到窮人子女那突出的顴骨和深陷的眼窩;還看到富人有權有勢,其子女有學可上的情景。
這種巨富和赤貧的兩極分化使裴斯泰洛齊感到震驚。他對窮人產生了深切的同情,這種同情心與他善良的性格產生了巨大的共鳴。他暗下決心,立志“拯救貧苦民眾,消除苦難的根源”,使窮人恢復人的尊嚴,真正過上人的生活。
這一偉大的志向決定了裴斯泰洛齊一生的奮鬥目標。他寫道:“從年輕時代起,我的心就象一條奔騰的激流那樣,孤獨而寂寞地向著我唯一的目標前進:消除苦難的根源。正是從那裡我看到了人們在沉淪著。”
在裴斯泰洛齊看來,民眾苦難的根源是缺乏教育,是他們不會安排農業生產所致。因此,他認為消除苦難的根源,關鍵在於從教育入手,用教育喚醒沉淪著的民眾,用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和技能,進而提高生產效率,以改善其生活狀況,達到恢復人的尊嚴的目的。當然,這種觀點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無情”情書

富家之女安娜·舒爾特斯在與裴斯泰洛齊的交往中,發現了他那崇高尊貴的靈魂。裴斯泰洛齊雖然長相醜陋,可她卻說,“若是自然沒有給你那雙又黑又大的眼睛,藉此證明你心地善良、精神崇高的話,我相信你絲毫也沒有得到自然的恩惠。”。
裴斯泰洛齊和安娜相愛了。但在結婚前,裴斯泰洛齊寄給了安娜一封信,這是一封“無情的”的情書:
“……國家有危難或者朋友遇到了不幸之事,雖然我沒有什麼辦法,但我總會覺得與自己遭遇不幸的事一樣地難過。關於結婚,親愛的,我不能不告訴你,我認為對自己所愛的妻子的義務,不會比對祖國的義務更重要。就是我對妻子如何溫柔關懷,如果她流著淚要阻礙我完成國民義務的話--即使發生任何結果--我也不會為她的眼淚所困惑,我認為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義務……如果為了祖國的利益,需要我發表言論,我絕對不會恐懼、畏縮,只要對祖國有益,我不會顧慮自己的生命,妻子的眼淚,孩子的呼喊……”。
從這封“無情”的情書里,人們看到了裴斯泰洛齊坦率、熱情的個性,看到了他愛祖國愛人類的高尚品質,看到了他無私的奉獻精神、也看到了安娜那善良的心地。她愛的正是裴斯泰洛齊的這種性格、品質和精神,愛的正是這位道似無情卻有情的人。真可謂:“東邊日出西邊雨,說是無晴(情)卻有晴(情)”。

初次實踐

1769年,裴斯泰洛齊以改良農業為宗旨,貸款在列登購買山地100英畝,打算以經營農場為示範,來喚起貧民的信心。但因土質過差和經營不善,最終徹底破產,債台高築,生活陷入困境。他與安娜曾為此相對而泣……
1771年,因安娜家的幫助,裴斯泰洛齊才還清了15000克魯登的債務,可家裡仍然一貧如洗。夫妻倆不顧挫折,計畫在新村創設貧民學校,招收貧民子女,進行教育與勞動實驗。通過教育使每個人內在的要求得到滿足,使其適應生活的需要和環境。他認為把教育同勞動熔為一爐,從勞動中去了解生活的意義,從勞動中去學習生活的方法,才能提高一個人的道德觀念。
1774年冬天,不顧家境貧困,裴斯泰洛齊在新村正式成立了“貧民學校”,收容了18個流浪兒和小乞丐。在勞動之餘,教他們說話、讀書、心算與寫字等。裴斯泰洛齊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以身作則,指導他們的行為,陶冶他們的情操。因此,不到幾個月,這些孩子身體健康,性格活潑。這給了裴斯泰洛齊極大的安慰,更增強了他的信心。
但是,僅靠兒童的勞動,無法自給自足,因而裴斯泰洛齊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重,生活再次發生危機,最後,他僅以一塊黑麵包和一杯水來充飢。可他愈挫愈勇,辦學意志毫不動搖,以驚人的毅力支撐了下來。
1775年,裴斯泰洛齊的舉動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重視,也得到了貧民們的擁護。他為能得到社會的認可而激動不已,因此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到1777年在校兒童人數達80名之多。

“實踐家”

裴斯泰洛齊既是貧兒的老師,也是他們的父親。兒童一入校,他先給他們洗澡,換上新衣服,再安排他們的食宿。兒童們煥然一新,可他卻衣衫襤褸;兒童們喝肉汁,可他卻啃麵包。為了小乞丐,他卻成了十足的老乞丐。他曾敘述道:“我在這幾年裡,與這些小乞丐生活在一起,衣食與共,想讓他們過上人的生活,自己反而過著乞丐的生活。”
裴斯泰洛齊認為,兒童勞動是發展體力、智力和道德能力的手段。實驗的意義就在於通過多方面的勞動訓練,來提高兒童的智力。他的實驗固然具有歷史的局限性,但是,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雛形,可以看到他那閃光的思想火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第一位實踐家。

有失有得

天有不測風雲。1778年下了兩次冰雹,莊稼損失慘重,物價暴漲;安娜因操勞過度,一病不起。但是,政府卻袖手旁觀,冷眼相看。1780年,貧民學校不得不停辦。這時安娜病重,無錢醫治,兒子極度虛弱,裴斯泰洛齊再度面臨困境。
裴斯泰洛齊為貧民子女傾家蕩產,但是人們卻不理解他事業的意義,甚至報以諷刺和嘲笑:“可憐蟲,你比僱工們更拙於解救自己,還夸言要拯救別人。”
但是,當看到兒童的進步時,裴斯泰洛齊卻得到了極大的安慰。他說:“我看到這些幼小兒童以前非常悽慘,現在卻慢慢茁壯地成長,使我感到極大的欣慰。他們臉上泛出滿足的表情,他們已學會了勞動,他們的靈性提高了。他們在祈禱時,眼睛裡掛著晶瑩的淚水。從這些被遺棄的孩子身上,能夠重新發現他們的希望、道德與情感的曙光,這令我無比欣慰。恐怕人們從未敢期待這些貧苦兒童變成具有人類成長的各種素質,在這些悽慘的兒童中,能發現可以造就的人才,其快樂真是難以用筆墨來形容。”
這種觀點,與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樂的觀點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裴斯泰洛齊能從失敗中認識自己。他說:“我對自己的命運的戰鬥……雖然徒勞無功,然而,卻在這無數次的苦鬥中,學到了無數的真理,得到了無數的經驗。在別人認為我是失敗者的那一瞬間,卻使我得到啟示,更加相信我的努力、見解和原理並沒有絲毫的差錯。”
裴斯泰洛齊失去的是家庭資產,得到的是兒童的進步;失去的是世人的理解,得到的是意志的磨鍊;失去的是學校的實驗,得到的是堅定的信念。這些失,這些得,顯示出他多么崇高的人格!

用筆宣傳

失敗和挫折並沒有使裴斯泰洛齊放棄自己的主張,也未動搖他救濟貧民的初衷。在這些貧困的日子裡,他仍然安貧樂道,打算用筆來宣傳自己的教育思想。
1780年,裴斯泰洛齊寫了第一篇教育論文《隱士的黃昏》。他用格言的形式寫道:“人類一般的教育應是各種專門教育和階級教育的基礎;”“天賦的能力應該用練習的方法去發展和鞏固。”同時,他主張教育機會人人平等;教育在於培養一個完善無缺的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的方法是順從自然的本性的要求。他說:“為什麼人們毫無系統、毫無目的地研究真理?……;真理使人的心靈深處得到滿足。它發展人的力量,使人人生活愉快,人人得到祝福。”
裴斯泰洛齊認為,自然的教育法才是達到真理的唯一方法,這是一種循序漸進、勿忘勿助的教育方法。他說;“自然的力量雖然無法抵抗,但是在指導的過程中,卻毫無勉強的地方,正如夜鶯在黑夜中的一鳴,絲毫沒有強迫的陰影存在。”
1781年以後的18年間,裴斯泰洛齊用了相當大的精力投入教育理論的研究與文學創作活動,並把理論、文學創作和實踐結合起來。他竭盡全力,想喚起瑞士全社會共同來解決迫切的問題--如何復興農業經濟,使農民的生活有所保障,提高貧苦民眾及其子女的道德和智力水平。
1781年2月,裴斯泰洛齊出版了他的教育小說《林哈德與葛篤德》的第一部(其它各部,相繼於1783、1785、1787年出版)。這本小說是他前半生所從事的社會改革、教育實驗和教育理論研究成長的藝術再現。小說表達了作者試圖通過教育,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貧苦人民子女教育水平的強烈願望,全書洋溢著作者熱愛人民、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道主義熱情。因而,書一問世,就馳名整個歐洲大陸。
裴斯泰洛齊通過小說中的“具有美德的模特兒”的言行,反覆闡述了自己建立新教育,興辦理想學校和改革社會的新觀點。他強調指出: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因為“時代在進步,50年來一切都變了,學校還依然故我,這哪能培養出現代的人才,哪能適合時代的需要呢?……”
裴斯泰洛齊正確地預見到: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社會將會不斷提高學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很多方面的教育在家庭里不能實施,所以學校教育更不可少。”
裴斯泰洛齊通過小說還提出了學生的職業教育問題,認為這是新教育與理想學校最重要的標誌。小說還滲透了要素教育理論,坡那鎮學校的讀、寫、算和勞動入門教育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裴斯泰洛齊用樸實的筆調,借“模特兒們”之口,把自己的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許多觀點至今仍有較高價值,正如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所評價的那樣:“裴斯泰洛齊是他那一時代的兒子”,“他的全部著作是用對人民的熱愛所溫熱了的,並且體現了非凡的觀察能力以及深刻而又獨到的見解”,“他通過天真笨拙的情節,卻洋溢著生動的民主思想和蓬勃的民間生活氣息。”(《克魯普斯卡婭教育文選》第172至173頁)
《林哈德與葛篤德》一經出版,就風靡一時,以其強烈的時代感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勝利,它代表了時代的最強音,使整個歐洲看到了革命的曙光。然而,法國的經濟、文化和教育正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廣大人民仍處在麻木狀態中,因此,喚醒人民的覺悟成了當務之急。這時,《林哈德與葛篤德》傳入法國,其思想給法國的國民教育指明了方向,迎合了法國的時代要求。
1792年,法蘭西立法委員會鑒於裴斯泰洛齊對法國教育的巨大影響與貢獻,授予他“法蘭西共和國公民”的稱號。因此,裴斯泰洛齊成為以“自由保衛者”而聞名的18個外國人之一。他激動不已,興奮地接受了這一光榮稱號,立志把一切獻給人類,並為法蘭西人爭取理想而奮鬥。
這是裴斯泰洛齊應得的榮譽,也是歷史對他的公正評價。他不僅是瑞土人民的教育家,而且是法國和世界人民的教育家。

孤兒慈父

1798的,瑞士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海爾維第共和國。在斯坦茲城,由於貴族和天主教教士的煽動,爆發了農民暴動,政府從法國借兵進行鎮壓,受到頑強抵抗。法軍大肆燒殺,禍及無辜,斯坦茲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留下了111個老人和169個孤兒,還有237個兒童無家可歸。
新政府決定在斯坦茲成立孤兒院,裴斯泰洛齊謝絕了友人所薦的高官厚祿,於12月5日毅然接受了政府的委託,負責孤兒院工作。當時他很興奮,說道:“我為實現我一生的夢想,不惜犧牲一切,我的熱情達到了那樣的程度,幾乎可以說:只要讓我開始工作,即使在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上,沒有火、沒有水的地方,都是可以的。”
裴斯泰洛齊到斯坦茲以後,把修道院改成孤兒院,收容了80個(此數由政府規定)孤兒,這些孤兒“大部分患有嚴重的疥癬,無法行走,頭上長滿潰爛的膿瘡,身上穿著生滿虱子的破爛衣服。個個面黃肌瘦,牙齒暴露,深鎖愁眉,並以猜疑的目光望著人。頭額上的皺紋充分表現了他們飽經憂患與疑慮的生涯。有的養成虛偽等惡習,難以糾正;有的受悲慘環境的折磨,雖然表面意志堅定,卻猜疑、冷酷、膽怯……;懂得ABC的,十個中無法找到一個。”面對貧兒的這般境況,一般人早就會望而卻步;裴斯泰洛齊卻迎難而上,一心撲在了工作上。
除雇用一名婦女做飯以外,裴斯泰洛齊承擔了孤兒院的一切工作。象慈父一樣,他以極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把整個心靈獻給了孤兒。他說;“從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的手牽著他們的手,我的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眼睛,我隨著他們流淚而流淚,隨著他們微笑而微笑,他們不知有世界、有斯坦茲,只知道跟我形影不離。他們的飲食就是我的飲食。我沒有家園、沒有朋友、沒有僕人,只有他們,晚上我最後一個就寢,睡在他們中間,陪他們祈禱、讀書,一直到他們睡著;早上我最早起床,替他們換洗髒衣服,並給他們洗滌身上的污垢。”
這位慈父以孤兒院為家,視孤兒們為親兒子,在這個大家庭里,他充分發揚民主,培養孤兒們的道德習慣,並提高他們讀、寫、算的能力。
戰亂再次降臨了。1799年6月8日孤兒院被迫關閉(被法軍征為野戰醫院)。裴斯泰洛齊為此聲淚俱下,但無濟於事。他因傷心與勞累過度,以致吐血。
裴斯泰洛齊在功成名就、成為世界名人之時,竟不顧高官厚祿的誘惑,以其崇高的品質,把整個心靈和愛心都獻給了孤兒,為貧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這種無私的情懷,這種偉大的精神是常人無法理解的。

德育秘密

裴斯泰洛齊認為,強迫兒童遵守表面的、形式的規則,無法培養兒童崇高的品德。必須先喚醒兒童內在的倫理情感,以此為出發點,才能進一步使他們對外在的事物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於是他利用典型的實際生活,對兒童進行品質教育。
一次,阿爾德堡發生了火災,裴斯泰洛齊把兒童們集中起來問:阿爾德堡失火了,一定有成百的兒童無家可歸,讓我們向政府請求撥20個左右的人到我們這裡來吧!”兒童們很感動,一齊答道;“贊成!贊成!就這么辦!”他接著說:“但是,各位小朋友,我要你們考慮一下,我們沒有那么多的錢,如果你們要這些孩子進來,你們必須努力工作,也許你們不得不縮衣節食。如果你們不是真正為這些兒童忍受一切痛苦的話,最好不要隨便答應他們進來。”兒童們的決心非常堅定,紛紛回答道:“食物差些也好、工作增加也好,少得一件衣服也好,只要那些可憐的孩子能夠進來,我們什麼也可以忍受。”
裴斯泰洛齊用這種方法進行道德教育,既生動又感人,既現實又深刻,使兒童真正體會到了道德的意義。而當時一般學校的道德教育和品德訓練,往往注重口頭說教,與真實生活相脫離,忽視人格感化的力量。因此,言者諄諄,聞者藐藐,毫無效果。正如裴斯泰洛齊所說:“兒童的意志並不是以語言教訓可以培養成功的,我們必須從各方面去訓練他們。這樣,才能喚醒他們內心的感情與力量,才能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意志。語言並不能代表事實本身,語言只能使人了解事實並意識事實的存在而已。”
在道德教育中,裴斯泰洛齊主張師生民主,重視兒童尊嚴,但對於兒童的頑固、粗暴的行為,他從不肯輕易放過,甚至於用懲罰來加以矯正。由於他與兒童們朝夕相處,食寢與共,儼然成為大家庭的家長,師生感情非常深厚。他施行懲罰後,立即主動與被罰者握手、接吻,因此,學生雖然受罰,不但不恨,而且還主動承認錯誤,表示願意受罰。
當然,這與一般教師濫用體罰不可同日而語。他的懲罰是在愛的基礎上進行的,既關心愛護,又嚴格要求,用握手和親吻的奇妙方式,勾通了師生間的感情,使受罰者獲得了心理平衡,真正體會到沒有愛就沒有罰,罰是為了更深的愛。

實物教學

斯坦茲孤兒院被關以後,裴斯泰洛齊於1799年7月,不顧身體虛弱,去布格多夫國小任教。在這期間,他認真研究,勇於探索,進行直觀教學實驗。最初,他事先繪出實物的圖片,然後以此為媒介教學生觀察與記述。
有一天,當裴斯泰洛齊拿著“窗”的圖片講課時,一個學生詢問他道:“從真正的窗子上不是能更好地學到窗的屬性嗎?”這一問使他恍然大悟,他自言自語地說;“正是如此,你說得很對。”從此,他就直接讓學生觀察實物。如在算術教學中,他製作了著名的“算術箱”,箱內是各種形體的實物。教學時,他讓學生觀察實物,等他們獲得了初步印象後才進行講解,學生既有興趣,也便於理解和掌握。
裴斯泰洛齊的實驗獲得了初步的成功。1800年3月,在布格多夫的統一考試中,他的學生的考試成績非常優異,該地學務委員會頒給他獎狀書,書里寫道:“可見,如果教師知道如何發現兒童的才能,並按照心理學的方法使其發展的話,很明顯,所有的兒童都會有進步。你的教學法是教育所依據的根本法則更加明顯……兒童的進步不但影響初期的學業,而且會影響他的一生。”
1800年7月,裴斯泰洛齊向“教育之友會”(1800年6月,布格多夫的教育部長斯塔普爾創立的專門研究裴斯泰洛齊教學法的學術組織)提出專題報告,這篇報告中寫道:“我想把人類教育心理學化,所謂心理學化,就是把教學的形式建立在人類的精神發展所依據的不變法則上並且依據這個法則,使人類知識的要素單純化,然後以簡賅的語言作有系統的敘述,藉此使最底層的國民也能夠獲得自然的、精神的以及道德的陶冶……”
裴斯泰洛齊通過實物教學法的實驗,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教育心理學化”這一偉大理論,使教育與心理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給後世的教育和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他對人類教育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別開生面

裴斯泰洛齊在伊佛東執教期間,仍致力於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改革。他上地理課就頗有特色。裴斯泰洛齊早年的學生、後來成為知名教授的弗由伊曼回憶道:“為了學習地理的基礎知識,我們被帶到戶外,向伊佛東附近人煙稀疏的比由侖河谷步行。我們首先觀察河谷的整體與各個部分,對這個河谷漸漸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挖取河谷的粘土,把它包在一張大紙裡面。回到學校,大家就站在一張大桌子邊,把帶回來的粘土捏造成河谷的模型。次日我們觀察較高的地方,繼續擴展我們的研究範圍。最後,我們終於把整個伊佛東盆地研究完畢,把它做成鳥瞰的彩雕模型。然後,我們才開始學習地圖。”
裴斯泰洛齊為什麼這樣做呢?他深信,感覺是一切知識的基礎,人的頭腦並非是感覺的被動接受器,而是一種積極的力量。它努力把得到的感覺進行分析、辨別、聯繫和組合,形成概念,這才是知識的真正對象,只有在教育開始於實物的前提下,兒童才能形成清晰的概念。兒童的學習是從已知物向未知物的發展,只有從直接經驗上認識事物,它的名稱才會有意義。
同時,裴斯泰洛齊對傳統的文字教學深惡痛絕,說道:“試想這種殺人的恐怖現象多么可怕。兒童在5歲以前享受的自然樂趣突然消失了,他們無拘無束的行動遭到專制的統治,像羔羊一般被關在發出惡臭的屋子裡,被迫接受文字教育,過著殘酷的生活……,這種反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只不過是窒息人類的工具而已。”
裴斯泰洛齊的真知灼見,獨具匠心,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裴斯泰洛齊在伊佛東時,為兒童們規定了嚴格的作息制度,其安排與眾不同,特別注重兒童的健康問題。他給學生規定:起床後預習一小時,然後進行冷水浴,再穿上汗衫跑步到運河邊,即使嚴冬,也依然如故。
裴斯泰洛齊的學生弗由伊曼回憶說:“我們每天早上排隊站在井旁,接受冷水浴……。”“全體同學沒有人戴帽子。有一天,冷風颼颼,我父親給我買了頂帽子,我戴著去上學。同學們看到我的帽子,驚奇地叫道:'帽子!帽子!'於是,帽子被打落,被幾百隻手從運動場傳到了走廊,最後竟被拋向城下的河裡,我再也看不到那頂帽子了。”
顯然,裴斯泰洛齊把學生的體育鍛鍊和意志訓練巧妙地結合起來,通過冷水浴,既增強了學生的體質,也磨鍊了學生的意志。
裴斯泰洛齊把整個時間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兒童,卻對自己的儀表無暇修飾。弗由伊曼記述道:“試想一下……,一個非常醜陋的男子,頭髮蓬鬆地直立著,臉上布滿了天花斑痕和雀斑,鬍子尖出而髒亂;不系領帶、褲子極不合身,一雙太大的鞋,襪子掉了出來;走路蹣跚不穩,氣喘吁吁;眼睛忽而又大又亮,一會兒又閉起來陷入沉思。表情要么極度悲傷,要么十分幸福;談吐緩慢而富有音樂感,但是突然間又轉為雷霆萬鈞之勢。這就是'裴斯泰洛齊老爹'給人們的初步印象。我們愛他,我們全都十分愛他。因為他愛我們所有的人。我們的愛十分深切。如果有一陣子看不到他,就會感到悲傷,而一旦他回來,我們就再也不能把目光從他身上移開。”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難道裴斯泰洛齊就不愛美嗎?當然不是。只是因為他只顧了追求內在的美,而無暇顧及自己的外在美而已。他雖其貌不揚,卻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那顆心是那樣的美,那樣的動人,那樣的純潔,那樣的崇高。就是那顆心足以能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正如一位來訪者所言:“我在瑞士看到了比天堂更美的地方,因為我看到裴斯泰洛齊,發現了他偉大的心靈和巨大的才華,我從未如此地充滿了對自己職業的神聖感和人格的尊嚴……。”

諍諫俄皇

1813年,拿破崙在俄國吃了敗仗。與俄國結盟的奧地利士兵欲借道瑞士開往法國追殺。1814年1月9日奧地利軍部命令在伊佛東設立陸軍醫院,但士兵中流行著可怕的傷寒,為阻止奧兵將此病帶入伊佛東,市參事會派兩名代表去巴西爾(地名)的聯軍司令部,請求撤回上述命令。
裴斯泰洛齊為學校的師生著想,也與代表們同行。到了巴西爾,他受到了各國國王的熱烈歡迎,並獲準謁見俄皇亞歷山大一世。裴斯泰洛齊認為,這是發展俄國國民教育的好機會。在被官員們前呼後擁的俄皇面前,他侃侃而談,說明國民教育與農奴解放的重要性。由於過分的熱心和激動,他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漸漸逼近俄皇,使得俄皇不得不向後退,最後竟把俄皇逼到了牆角。當打算強調某一問題時,裴斯泰洛齊舉手去抓俄皇上衣的鈕扣。這時,他才突然清醒過來,明白了自己的過失,遂向俄皇道歉,並吻了俄皇的手。俄皇深受感動,主動與他擁抱,為了感謝他的熱情建議,臨別時俄皇頒給他一枚“聖烏拉度美爾第四等勳章”,並贈給他從烏拉爾山蒐集的礦石,同時把駐兵伊佛東的命令撤回,使伊佛東免受了一場流行病的浩劫。
裴斯泰洛齊為使國民教育廣泛普及,忘記身份,不顧禮儀,其熱忱可撼人心。他的感召力確實非同一般。

“天鵝”之歌

1824年10月,伊佛東學校走完了艱難的20年曆程,終於因承受不了各方面的困難而關閉。裴斯泰洛齊回到新村以後,與孫子團聚。可他不顧80歲高齡,仍不遺餘力,著書立說。他首先撰寫了《天鵝之歌》這部名著,接著完成了《我一生的命運》一書,並著手寫作《林哈德與葛篤德》第五集。
1826年冬天,燃料價格暴漲,附近貧民買不起。裴斯泰洛齊非常擔心許多家庭會因此而患病,他努力尋求經濟簡便的禦寒方法。他發現在地上鋪一層細石,在上面再蓋上兩、三層稻草,這樣,貧民就能安度嚴冬而維持健康。為了把這種方法推廣給貧民,他先在自己家中做實驗。他選擇了一個房間,然後把裝滿石子的口袋搬到視窗前,從視窗把小石子拋進去。後來他的孫子幫他運了幾車石子,但裴斯泰洛齊拒絕幫助,他雙手不斷地拋著。此時正值嚴冬,他獨自在冰天雪地里幹著,終於精疲力盡而病倒。
在病床上,裴斯泰洛齊偶爾看到一家報紙上發表了侮蔑他的文章。文章的措詞極為荒唐,竟然寫道;“裴斯泰洛齊就像看到棍棒、立即畏縮躲藏起來的動物一般,否則他一定會答覆上面的批評”。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他病情加劇。他要求醫生再讓他活6個星期。醫生一再勸他不能活動,可他還是拿起了筆,開始寫答覆文章,寫著寫著,筆掉了,他終於耗盡了心血,一顆璀璨的明星隕落了。桌上放著還未寫完的文章:“我心中有無法形容的痛苦,是因為他們侮辱了我的理想……。”
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為貧民而病倒,在追求真理中去世。這隻潔白的“天鵝”、慈善的“天鵝”,為了給貧民銜來一點食物,送來一點溫暖,帶來一點光明,與狂風搏鬥,為理想而爭,為事業而拼;從幼雛到老,從未歇息過,可現在安息了,永遠地安息了。

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齊受18世紀啟蒙思潮的影響,認為教育是社會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來,社會的腐敗和道德的墮落,是由於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勞苦大眾的貧困和悲慘的生活境遇,同樣也是因為他們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識的結果。因此,他要求徹底改變這種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張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會各階級的兒童,包括貧民的兒童都能受到一種合理的、符合他們實際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過提高勞動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識水平,改變他們實際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過提高勞動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識水平,改變他們悲慘的生活境況。裴斯泰洛齊還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賦予的潛在能力,並且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發展的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全面和諧地發展人的一切潛在能力。教育者必須深入研究和認識兒童的自然發展,並努力使教育與其自然發展相一致,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因此,與夸美紐斯、盧梭一樣,裴斯泰洛齊將教育適應自然作為最基本的教育原則。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思想。他在1800年發表的《方法》一文中說:“我試圖將人類的教學過程心理化。”在他看來,只有使教學過程與兒童心理的自然發展相一致,才能使兒童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和諧地發展。反之,如果不和兒童自己對事物的親身經驗有機聯繫起來,一切教學活動都是沒有價值的。因此,他反對機械灌輸的舊式教學方法,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及其與之相適應的正確的教學方法。裴斯泰洛齊關於教學心理化的思想和實踐探索,開啟了19世紀歐洲教育心理化運動,揭示了教學過程科學化的發展方向。
裴斯泰洛齊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他的要素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齊認為,在一切知識中都存在著一些最簡單的“要素”,它們是兒童自然能力最簡單的萌芽。教育過程應該從這寫最簡單的、能為兒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開始,逐步過渡到較為複雜的要素,以促進兒童各種潛能的和諧發展。裴斯泰洛齊將教育分為德育、體育和智育。據此,他指出德育的要素是兒童對母親的愛,因此道德的要素教育就應該從培養親子之愛出發,逐步發展為愛兄弟、愛鄰人、愛全人類和愛上帝;體育的要素是兒童身體各關節的活動,因而體育應該從鍛鍊關節活動開始,逐步擴展為站、行、跑、跳、擲、搖、角力等各種活動能力;兒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對事物的感覺與觀察能力,這種能力又與兒童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簡單的外部特徵,即數目、形狀和名稱相統一。兒童認識這三個要素的相應能力是計算、測量和表達,培養這三種能力的是算術、幾何和語文三門學科。裴斯泰洛齊的要素教育思想,是他長期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的結果。在此基礎上創立的初等教育的各科教學法,為初等教育的發展與普及作出了很大貢獻。
總之,裴斯泰洛齊為近代教育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得教育思想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福祿貝爾、第斯多惠等,也都受到深刻影響。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在清末開始傳入我國,對我國初等教育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名言警句

1. 一個人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則要看他的處世為人是否道德無虧,能否作社會的表率。
今天應做的事情沒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誤了。
實踐和行動是人生的基本任務;學問和知識不過是手段、方法,通過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 人生必須具備的知識應該按實踐和行動的需要來決定。
2. 道德教育最簡單的要素是“愛”,是兒童對母親的愛,對人們積極的愛。這種兒童道德教育的基礎,應在家庭中奠定。兒童對母親的愛是從母親對嬰兒的熱愛及其滿足於身體生長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這一要素,則有待於學校教育。教師對兒童也應當具有父子般的愛,並把學校融化於大家庭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