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愛主義教育

泛愛主義教育

泛愛主義教育是18世紀後期在德國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因其主要代表人物J.B.巴澤多所創辦的泛愛學校而得名。當時德國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在文化領域展開了反對封建思想束縛的狂飆突進運動。泛愛主義教育的出現便是這一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泛愛主義教育
  • 興起時間:18世紀後期
  • 興起地點:德國
  • 類型:教育思潮
社會背景,指導思想,歷史發展,創始歷程,目的,影響,

社會背景

18世紀末,德意志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在文化領域展開了反對封建思想束縛的狂飆突進運動。泛愛主義教育的出現便是這一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
到18世紀末,德意志各邦的資本主義經濟逐漸有所發展,加之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軟弱的德意志資產階級也開始尋求表達國家統一和反對封建的要求的方式。由於處在法國革命大風暴之後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德意志資產階級具有既嚮往革命又害怕人民的兩重性,他們所選擇的表達方式不是實際的政治鬥爭,而是“抽象的思維活動”,這就是表現在文學、歷史、哲學、教育等科學領域的新人文主義運動。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 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

指導思想

泛愛主義教育宣揚泛愛思想和人道主義,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幸福、健康、對社會有用和能促進人類幸福的人。主張由國家管理和監督學校教育,以擺脫教會的控制和教派鬥爭的影響。認為智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兒童的智力,主張學習廣泛、實用的知識。重視啟發兒童的主動性,使學習變得有趣而令人愉快。要求對兒童進行以愛國主義精神和人類互愛為基本內容的道德教育,培養兒童具有溫良、謙遜的態度。強調進行軍事體育訓練,以促進兒童身體的發展。

歷史發展

1768年,巴西多在J.-J.盧梭著作《愛彌兒》的影響下,發表《為學校、學科及其對公眾福利之影響,敬向志士仁人呼籲書》,要求由國家管理初等教育,強調編寫出版包括各個學科基礎知識和適合教學的初級課本的重要意義。呼籲書得到德國上層社會和一些知名學者如I.康德、J.W.von歌德等人的贊同和支持。 1774年,巴澤多在安哈特-德紹創辦一所新型學校,命名為泛愛學校。該校試圖以人類互愛的精神和人文主義世界觀教育兒童,使其成為幸福的、身體健康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所收兒童不論貧富貴賤、不分宗教信仰。學校設有1個寄宿兒童班、2個幼兒班和1個較大年齡的兒童班。課程側重於自然科學、實用技術、語言課和體育教學上採用J.A.夸美紐斯、盧梭的直觀原則以及對話、遊戲和參觀等方式。學校開辦後引起社會的廣泛注意。J.H.卡姆佩、C.G.薩爾茨曼、E.C.特拉普、F.E.von羅霍等教育家先後在校擔任教學和管理工作。
泛愛主義教育泛愛主義教育
1777年,卡姆佩仿照泛愛學校的模式,在特里頓創辦了又一所新型學校。
1784年,薩爾茨曼在哥達附近的斯內普芬塔爾開辦第三所泛愛學校。泛愛主義教育宣揚泛愛思想和人道主義,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幸福、健康、對社會有用和能促進人類幸福的人。主張由國家管理和監督學校教育,以擺脫教會的控制和教派鬥爭的影響。認為智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兒童的智力,主張學習廣泛、實用的知識。重視啟發兒童的主動性,使學習變得有趣而令人愉快。要求對兒童進行以愛國主義精神和人類互愛為基本內容的道德教育,培養兒童具有溫良、謙遜的態度。強調進行軍事體育訓練,以促進兒童身體的發展。泛愛主義教育思想對德國初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並對J.H.裴斯泰洛齊等教育家的思想與實踐給予了直接影響。

創始歷程

泛愛主義教育的主要代表人和創始人是J.B.巴西多(1723~1790)。巴西多生於德國漢堡,幼年到霍爾斯坦為一位醫生當僕人。1743年後,入漢堡文科中學和萊比錫大學學習。1748年,他在霍爾斯坦任貴族家庭教師時,採用自由遊戲和實物教學法,使10歲的兒童達到相當文科中學畢業生的水平。因此,受到貴族推崇而名揚德國。1752年,他獲得基爾大學的碩士學位。次年,被丹麥索勒文科中學聘為教授。1761年轉任阿爾托納文科中學校長。因寫了許多關於自然神教的小冊子,被視為異端邪說,被迫辭職。從此他潛心考慮教育、教學改革和編寫新教材等問題。當時盧梭的《愛彌兒》正轟動歐洲上等階層,巴西多在此影響下,於1768年發表了一篇《為學校、學科及其對於公眾福利之影響,敬向志士仁人呼籲書》。呼籲書除陳述德國的初等學校教育應由國家管理而不能由教會控制的意見外,著重說明編寫出版包羅各種學科基礎知識、適於教學的初級課本的重要意義。呼籲書深受王侯大臣的嘉許,特別得到名人學者G.E.萊辛、I.康德、J.W.von歌德等人的大力贊助,獲得捐款45000馬克。1770年先發行了《父母、教師用書》。1774年,附有100幅插圖的4卷本的初級課本問世。當時,該書被譽為18世紀的J.A.夸美紐斯式的《世界圖解》。該書出版後,巴澤多又多方尋找創辦新學校的機會。由於得到歌德等人的推薦,在侯爵利奧波德第一監督下,1774年在安哈特-德紹建立了一所新型的、示範性的學校,命名為泛愛學校(Philanthropium)又稱“一視同仁”學校。 泛愛學校試圖以人類互愛的精神和人文主義世界觀教育兒童,使其成為幸福的、身體健康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所收兒童不分貧富、不管宗教派別。學校設有 1個寄宿兒童班、2個年幼兒童班和1個較大年齡的兒童班。各班均有詳細的作息時間表課程自然科學、實用技術、語言課和體育教學採用夸美紐斯、盧梭的直觀原則(儘可能利用實物教學或者看圖教學)以及對話、遊戲和參觀等方式。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兒童學習的主動性,提倡理解記憶,發展兒童的智力。在訓育方面,注意培養兒童溫良、謙遜的態度,互助互愛的精神,以獎勵代替懲罰,嚴禁體罰。學校的教師多是泛愛主義的擁護者或忠實信徒,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J.H.卡姆佩、C.G.扎爾茨曼、E.C.特拉普和 F.E.von羅霍。他們在協助巴西多實施泛愛教育方面作出了貢獻,並且繼承和發展了泛愛主義的教育事業。
卡姆佩在哈雷大學研究神學後,除在巴西多的泛愛學校任教外,他還在漢堡附近的特里頓開辦過泛愛學校,想通過教育增進人類幸福。不久,他又從事教育叢書的編輯工作,共編輯出版了16卷包括有J.洛克和盧梭教育著作譯文的教育叢書;還編有5卷德語字典,其中有他創造的不少新的辭彙。他因編寫了《少年魯濱孫》(1779)一書,得到了兒童文學創始人的稱號。
扎爾茨曼於1784年在哥達附近的施內普芬塔爾建立了一所泛愛學校(一直存在到20世紀20年代)。這所學校的教師中有後世稱為西方近代體育創始人的J.C.F.庫茨·謨芝和地理學家C.里特爾等人。扎爾茨曼強調學校的家庭性質,重視體育和手工勞動的教育和教學,著有《蟹之書》(1780)、《蟻之書》(1806)和《教育餘論》等書,論述什麼是不合理的或合理的教育,並指明正確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特拉普主持過教師養成所,人稱他是師範教育的創始人,著有《教育學》等書。
羅霍對普及泛愛主義初等教育也有很大貢獻。

目的

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西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進人類的現世幸福,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 1774年,巴斯多在德梭(Dessou)創辦了一所“泛愛學校”,貫徹他的教育觀點,得到康德的聲援。泛愛主義教育家們還通過他們的著作廣泛宣傳泛愛主義,巴斯多所著《方法論》成為康德講授教育學的課本。在他們的影響下,泛愛學校在當時的德國不斷湧現,竟形成一種運動。

影響

泛愛主義教育思想對德國初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並對J.H.裴斯泰洛齊等教育家的思想與實踐給予了直接影響。
泛愛主義的許多觀點雖然並非巴斯多等人所首創,而且其中也有謬誤,但是在當時的德國它起到了反對封建教育、傳播資產階級進步思想的歷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