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愛派

泛愛派(Philanthropists),一譯“泛愛主義”。18 世紀後期在德國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因其主要代表人物巴西多所創辦的泛愛學校而得名。當時,在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下,德國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思想文化領域中展開旨在反對封建束縛的“狂飆突進”運動。這一教育思潮的出現正是這場思想解放運動在教育中的表現。

1768 年,巴西多在盧梭著作《愛彌爾》的影響下,發表《為學校、學科及其對公眾福利之影響,敬向志士仁人呼籲書》,要求由國家管理初等教育,強調編寫出版包括各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和適合教學的初級課本的重要意義,得到上層社會和一些知名學者如康德、歌德的贊同和支持。1774 年,巴西多在德紹創辦一所新型學校,命名為泛愛學校,根據人類互愛和人道主義精神,招收學生不論貧富貴賤,不分宗教信仰,開辦後引起社會廣泛注意。卡姆佩、薩爾士曼、特拉普、羅考等教育家先後在校任教和擔任管理工作。 1777 年,卡姆佩仿照泛愛學校的模式,在特里多弗創辦又一所新型學校。1784年,薩爾士曼在哥達附近的斯納普芬塔爾開辦第三所泛愛學校。該派宣揚泛愛思想和人道主義,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幸福、健康、對社會有用和能促進人類幸福的人。主張由國家管理和監督學校教育,以擺脫教會的控制和教派鬥爭的影響。強調進行軍事體育訓練,以促進兒童身體的發展。要求對兒童進行以愛國主義精神和人類互愛為基本內容的道德教育,培養兒童具有溫良、謙遜的態度。反對道德說教,強調通過對榜樣的模仿、道德行為的實際練習和講故事的方法,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認為智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兒童的智力。主張學習廣泛、實用的知識,注重自然科學、語言、實用技術的傳授。提倡運用直觀教學方法和通過兒童自己的活動與遊戲進行知識的傳授和學習。強調啟發兒童的主動性,使學習變得有趣、令人愉快;採用個別教學方式,以適應兒童的個別差異。巴西多的《教育方法論》、卡姆佩的《教育論集》等集中體現其基本主張。該派對德國初等教育的發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並直接影響裴斯泰洛齊等教育家的思想與實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