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炙藕梨

蜜炙藕梨是一種以鮮藕,雪梨,白糖,蜜櫻桃,白礬為原料的藥膳食療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蜜炙藕梨
  • 特性:藥膳食療
  • 主治:主治
基本內容,蜜炙藕梨 - 藕,蜜炙藕梨 - 梨,

基本內容

特性: 藥膳食療
主治:主治
配方: 鮮藕350克,雪梨300克,白糖200克,蜜櫻桃、白礬各10克。
製法: 將白礬用2000毫升清水溶化。鮮藕切片,泡入白礬水中;雪梨去皮、核,切成條狀,亦泡人白礬水中。鍋中倒入白礬水,燒沸後入藕片、梨條煮10分鐘,撈出後用清水漂洗2次。把藕片置入碗中,兩邊放雪梨,加白糖,用濕棉紙將碗口封嚴,上籠蒸3小時取出。蒸碗內原汁潷入鍋內收汁。藕、梨翻入付己旋盤中,擺上蜜櫻桃,淋入收汁。
功效: 健脾胃,益陰血。
用法: 隨意服食。

蜜炙藕梨 - 藕

【異名】光旁(陸璣《詩疏》)。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肥大根莖。植物形態詳"蓮子"條。
【採集】秋、冬及春初採挖。
【化學成分】(根莖)含澱粉、蛋白質、天門冬素、維生素C。還含焦性兒茶酚、d-沒食子兒茶精、新綠原酸、無色矢車菊素、無色飛燕草素等多酚化合物共約0.3%,以及過氧化物酶
【性味】甘,寒。
《別錄》:"寒,無毒。"
蜜炙藕梨
《本草蒙筌》:"甘,寒。"
《本草經疏》:"生者甘,寒;熟者甘,溫。"
【歸經】入心、脾、胃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經。"
《本草經疏》:"入心、脾、胃三經。"
《要藥分劑》:"入心、肝、脾、胃四經。"
《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
【功用主治】生用:清熱,涼血,散瘀。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熱淋。熟用:健脾,開胃,益血,生肌,止瀉。
①《本草經集注》:"藕汁,解射罔毒、蟹毒。"
②《別錄》:"主熱渴,散血,生肌。"
《藥性論》:"藕汁,能消瘀血不散。"
崔禹錫《榆臘謎食經》:"主煩熱鼻血不止。"
孟詵:"生食之,主霍亂後虛渴、煩悶、不能食;蒸食甚補五臟,實下焦。"
《本草拾遺》:"消食止泄,除煩,解酒毒,壓葛踏櫃謎食及病後熱渴。"
《日華子本草》:"破產後血悶,生研服亦不妨;搗罯金瘡並傷折,止暴痛;蒸煮食,大開胃。"
《日用本草》:"清熱除煩,凡嘔血、吐血、瘀血、敗血,一切血症宜食之。"
《滇南本草》:"多服潤腸肺,生津液。"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打汁或煮食。外用:搗敷。
【宜忌】贊寧《物類相感志》:"忌鐵器。"
【選方】①治時氣煩渴不止:生藕,搗絞取汁一中盞,入生蜜一合,攪令勻,不計時候,分為二服。(《聖惠方》)
②治霍亂吐不止,兼渴:生一兩(洗,切),生薑一分(洗,切)。上二味,研絞取汁,分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姜藕飲)
③治上焦痰熱:藕汁、梨汁各半盞,和服。(《簡便單方》)
④治紅白痢:藕一斤,搗汁,和蜜糖,隔水滲碑凶燉成膏服。(《嶺南採藥錄》)
⑤治小便熱淋:生藕汁、地黃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半盞,入蜜溫服。(《綱目》)
⑥治凍腳裂坼:蒸熟藕搗爛塗之。(《綱目》)
⑦治麥芒及塵土並物入眼不出:大藕一截,洗淨搗爛,以帛子裹於眼上,挹取汁,落眼中。(《普濟方》)
⑧治眼熱赤痛:取蓮藕一個,連節,以綠豆入滿其中空處,水數碗,煎至半碗,連藕食之。(《嶺南採藥錄》)
【名家論述】①孟詵:"產後忌食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為能破血故也。"
②《本草經疏》:",生者甘寒,能涼血止血,除熱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血,產後血悶,罯金擔諒淚瘡傷折及止熱渴,霍亂,煩悶,解酒等功。熟者甘溫,能健脾開胃,益血補心,故主補五臟,實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歡止怒也。"
《本草匯言》:"藕,涼血散血,清熱解暑之藥也。其所主,皆心脾血分之疾。如陳氏方,治熱渴煩悶,大氏方,治產後瘀血,孟氏治霍亂水泄,皆屬熱邪為患者,取此清芳寒潔、甘淡之味以涼解之,如血熱血滯之病,悉潛消而默化矣。第生食過多,不免有動冷氣,不無腹痛腸滑之虞耳。如煮熟食,能養臟腑,和脾胃。"
《重慶堂隨筆》:"藕以仁和產者為良。熬濃汁服,既能補血,亦能通氣,故無膩滯之偏。"
《隨息居飲食譜》:"以肥白純甘者良。生食宜鮮嫩,煮食宜壯老,用砂鍋桑柴緩火煨極爛,入煉白蜜收乾食之,最補心脾。若陰虛、肝旺、內熱、血少及諸失血證,但日熬濃藕湯飲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藥可也。"

蜜炙藕梨 - 梨

【異名】快果(陶弘景),果宗、玉乳蜜父(《綱目》)。
【來源】主要為薔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種的果實。
【植物形態】①白梨
落葉喬木。小枝粗壯,幼時有柔毛,越年生的枝紫褐色,有皮孔。葉互生;革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40厘米,寬約6厘米,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罕圓形,葉緣鋸齒銳細如針,初時兩面有絨毛,後變光滑;葉柄長2.5~7厘米。傘形總狀花序,有花7~10朵;花梗長1.5~3厘米;苞片2,針狀;萼片基部狹窄,有腺狀鋸齒。內面有黃色細毛;花瓣5,白色,卵形;雄蕊20;花柱5或4,與雄蕊約等長,光滑。梨果球狀卵形,直徑2.5~雄精阿全3厘米;先端留有殘萼;果梗長3~4厘米;果皮黃白色,稍有斑點。花期4月。果期協幾9月。
分布華北、西北遼寧等地。
喬木。小枝光滑或幼時有毛。葉略革質;卵狀長橢圓形或卵形,長7~13厘米,寬4~8厘米,先端長尖,基部圓形或近乎心臟形,或廣楔形,邊緣密生刺尖狀鋸齒,兩面無毛,或嫩枝葉有絨毛;葉柄長3~4厘米。傘形總狀花序,有花6~9朵;萼片5,自基部分裂,三角狀卵形,先端長尖,長0.6~1厘米,較花托長2倍,緣有腺質鋸齒,內面基部有黃毛;花瓣5,卵形,長1.5~4.5厘米,白色,先端有不規則的缺刻,基部有短爪;雄蕊20;花柱5或4,無毛,與雄蕊同長。梨果近球形,皮赤褐色,或青白色:果肉稍硬,頂部無殘萼。種子楔狀卵形,稍扁平,黑褐色。花期4月。果熟9月。
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淮河流域。
喬木。嫩枝有綿毛,旋即脫落。葉近圓形或廣卵形,長5~10厘米,寬4~8厘米,先端尾尖,邊緣有刺毛狀尖鋸齒,基部通常圓形,有時心形,兩面無毛,光澤;葉柄長2~6厘米,幼時有毛。傘形總狀花序,有花6~12朵:萼片三角形,先端漸尖,邊有絨毛;花瓣白色;雄蕊多數。梨果近球形,徑長1.5~6.5厘米,暗綠色稍帶褐色,或黃色,常有紅色斑點;花萼宿存;果柄直生,不下垂,長1.5~2厘米。花期4月。果期9月。
分布我國東北及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以上三種植物的根(梨樹根)、樹皮(梨木皮)、枝(梨枝)、葉(梨葉)、果皮(梨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8~9月間果實成熟時採收。鮮用或切片曬乾。
【化學成分】沙梨果實含蘋果酸檸檬酸果糖葡萄糖蔗糖等。白梨果實含蔗糖果糖等。
【性味】甘微酸,涼。
《日用本草》:"甘,酸,平。"
《本草再新》:"味甘,性微寒,無毒。"
【歸經】入肺、胃經。
①《本草經巰》:"入手太陰,兼入足陽明經。"
《要藥分劑》:"入心、肺二經,兼入肝、胃二經。"
【功用主治】生津,潤燥,清熱,化痰。治熱病津傷煩渴,消渴,熱咳,痰熱驚狂,噎膈,便秘。
①《千金·食治》:"除客熱氣,止心煩。"
《唐本草》:"削貼湯火瘡,不爛、止痛、易差。又主熱嗽,止渴。"
③《食療本草》:"胸中痞塞熱結者可多食好生梨。卒闇風失音不語者,生搗汁一合頓服之,日再服。"
《日華子本草》:"消風,療咳嗽,氣喘熱狂;又除賊風、胸中熱結;作漿吐風痰。"
⑤《開寶本草》:"主客熱、中風不語,又療傷寒熱發,驚邪,嗽,消渴,利大小便。"
《滇南本草》:"治胃中痞塊食積,霍亂吐瀉,小兒偏墜疼痛。"
⑦《綱目》:"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
《本草通玄》:"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
《本草求原》:"梨汁煮粥,治小兒疳熱及風熱昏躁。"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去皮、核)搗汁或熬膏。外用:搗敷或搗汁點眼。
【宜忌】脾虛便溏及寒嗽忌服。
④治紅白痢:藕一斤,搗汁,和蜜糖,隔水燉成膏服。(《嶺南採藥錄》)
⑤治小便熱淋:生藕汁、地黃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半盞,入蜜溫服。(《綱目》)
⑥治凍腳裂坼:蒸熟藕搗爛塗之。(《綱目》)
⑦治麥芒及塵土並物入眼不出:大藕一截,洗淨搗爛,以帛子裹於眼上,挹取汁,落眼中。(《普濟方》)
⑧治眼熱赤痛:取蓮藕一個,連節,以綠豆入滿其中空處,水數碗,煎至半碗,連藕食之。(《嶺南採藥錄》)
【名家論述】①孟詵:"產後忌食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為能破血故也。"
②《本草經疏》:",生者甘寒,能涼血止血,除熱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血,產後血悶,罯金瘡傷折及止熱渴,霍亂,煩悶,解酒等功。熟者甘溫,能健脾開胃,益血補心,故主補五臟,實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歡止怒也。"
《本草匯言》:"藕,涼血散血,清熱解暑之藥也。其所主,皆心脾血分之疾。如陳氏方,治熱渴煩悶,大氏方,治產後瘀血,孟氏治霍亂水泄,皆屬熱邪為患者,取此清芳寒潔、甘淡之味以涼解之,如血熱血滯之病,悉潛消而默化矣。第生食過多,不免有動冷氣,不無腹痛腸滑之虞耳。如煮熟食,能養臟腑,和脾胃。"
《重慶堂隨筆》:"藕以仁和產者為良。熬濃汁服,既能補血,亦能通氣,故無膩滯之偏。"
《隨息居飲食譜》:"以肥白純甘者良。生食宜鮮嫩,煮食宜壯老,用砂鍋桑柴緩火煨極爛,入煉白蜜收乾食之,最補心脾。若陰虛、肝旺、內熱、血少及諸失血證,但日熬濃藕湯飲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藥可也。"

蜜炙藕梨 - 梨

【異名】快果(陶弘景),果宗、玉乳蜜父(《綱目》)。
【來源】主要為薔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種的果實。
【植物形態】①白梨
落葉喬木。小枝粗壯,幼時有柔毛,越年生的枝紫褐色,有皮孔。葉互生;革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40厘米,寬約6厘米,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罕圓形,葉緣鋸齒銳細如針,初時兩面有絨毛,後變光滑;葉柄長2.5~7厘米。傘形總狀花序,有花7~10朵;花梗長1.5~3厘米;苞片2,針狀;萼片基部狹窄,有腺狀鋸齒。內面有黃色細毛;花瓣5,白色,卵形;雄蕊20;花柱5或4,與雄蕊約等長,光滑。梨果球狀卵形,直徑2.5~3厘米;先端留有殘萼;果梗長3~4厘米;果皮黃白色,稍有斑點。花期4月。果期9月。
分布華北、西北遼寧等地。
喬木。小枝光滑或幼時有毛。葉略革質;卵狀長橢圓形或卵形,長7~13厘米,寬4~8厘米,先端長尖,基部圓形或近乎心臟形,或廣楔形,邊緣密生刺尖狀鋸齒,兩面無毛,或嫩枝葉有絨毛;葉柄長3~4厘米。傘形總狀花序,有花6~9朵;萼片5,自基部分裂,三角狀卵形,先端長尖,長0.6~1厘米,較花托長2倍,緣有腺質鋸齒,內面基部有黃毛;花瓣5,卵形,長1.5~4.5厘米,白色,先端有不規則的缺刻,基部有短爪;雄蕊20;花柱5或4,無毛,與雄蕊同長。梨果近球形,皮赤褐色,或青白色:果肉稍硬,頂部無殘萼。種子楔狀卵形,稍扁平,黑褐色。花期4月。果熟9月。
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淮河流域。
喬木。嫩枝有綿毛,旋即脫落。葉近圓形或廣卵形,長5~10厘米,寬4~8厘米,先端尾尖,邊緣有刺毛狀尖鋸齒,基部通常圓形,有時心形,兩面無毛,光澤;葉柄長2~6厘米,幼時有毛。傘形總狀花序,有花6~12朵:萼片三角形,先端漸尖,邊有絨毛;花瓣白色;雄蕊多數。梨果近球形,徑長1.5~6.5厘米,暗綠色稍帶褐色,或黃色,常有紅色斑點;花萼宿存;果柄直生,不下垂,長1.5~2厘米。花期4月。果期9月。
分布我國東北及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以上三種植物的根(梨樹根)、樹皮(梨木皮)、枝(梨枝)、葉(梨葉)、果皮(梨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8~9月間果實成熟時採收。鮮用或切片曬乾。
【化學成分】沙梨果實含蘋果酸檸檬酸果糖葡萄糖蔗糖等。白梨果實含蔗糖果糖等。
【性味】甘微酸,涼。
《日用本草》:"甘,酸,平。"
《本草再新》:"味甘,性微寒,無毒。"
【歸經】入肺、胃經。
①《本草經巰》:"入手太陰,兼入足陽明經。"
《要藥分劑》:"入心、肺二經,兼入肝、胃二經。"
【功用主治】生津,潤燥,清熱,化痰。治熱病津傷煩渴,消渴,熱咳,痰熱驚狂,噎膈,便秘。
①《千金·食治》:"除客熱氣,止心煩。"
《唐本草》:"削貼湯火瘡,不爛、止痛、易差。又主熱嗽,止渴。"
③《食療本草》:"胸中痞塞熱結者可多食好生梨。卒闇風失音不語者,生搗汁一合頓服之,日再服。"
《日華子本草》:"消風,療咳嗽,氣喘熱狂;又除賊風、胸中熱結;作漿吐風痰。"
⑤《開寶本草》:"主客熱、中風不語,又療傷寒熱發,驚邪,嗽,消渴,利大小便。"
《滇南本草》:"治胃中痞塊食積,霍亂吐瀉,小兒偏墜疼痛。"
⑦《綱目》:"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
《本草通玄》:"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
《本草求原》:"梨汁煮粥,治小兒疳熱及風熱昏躁。"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去皮、核)搗汁或熬膏。外用:搗敷或搗汁點眼。
【宜忌】脾虛便溏及寒嗽忌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