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惠方,讀音為shènɡ huì fānɡ,漢語詞語,意思是指靈驗有效的藥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惠方
- 讀音:shènɡ huì fānɡ
- 釋義:靈驗有效的藥方
- 出處:《太平聖惠方》
聖惠方,讀音為shènɡ huì fānɡ,漢語詞語,意思是指靈驗有效的藥方。
聖惠方,讀音為shènɡ huì fānɡ,漢語詞語,意思是指靈驗有效的藥方。解釋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官修藥方百卷,名曰《太平聖惠方》。後藉以指靈驗有效的藥方。出處宋·周密《齊東野語·疽陰陽證》:“ 洪景盧所載,時康祖病...
《太平聖惠方》是中醫書名,作者是王懷隱。內容簡介 全書100卷,分為1670門,載方16834首。卷一敘為醫、診斷、脈法;卷二至卷七論處方合和、用藥反忌及臟腑證治諸方;卷八至卷十八為傷寒、熱病論治;卷十九至卷九十三按臨證各科...
附子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三。主治肝中風,上攻頭目眩暈,心驚悸悶,四肢筋脈拘急。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酸棗仁(微炒)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羚羊角屑半兩,人參(去蘆頭)三分,桂心半兩,羌活半...
生乾地黃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六。主治肺痿咳嗽,吐膿血,胸脅脹滿,短氣羸瘦,不思飲食。組成 生乾地黃一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赤茯苓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去滑)三分,麻黃(去根節)...
桂心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主治五膈氣,咽喉不利,難下軟食,胸背俱悶,或時嘔噦。組成 桂心、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訶黎勒皮、木香、昆布(洗去鹹味)、琥珀(細研)、陳橘皮(湯浸,去白瓤...
《太平聖惠方校註:5》是2015年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王懷隱著,北宋醫家,商丘人。中國宋代官修方書,簡稱《聖惠方》。全面系統地反映了北宋初期以前醫學發展的水平,是宋王朝組織編纂的部大型方書,全書共1670門...
當歸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十八。主治熱病熱毒,痢下赤白,腹中絞痛。組成 當歸(銼,炒)二兩(60g),甘草(炙微赤,銼)一兩(30g),黃連(去須,微炒)二兩(60g),黃柏(微炙炒)一兩(30g),乾薑(炮裂,銼...
大黃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九。主治癖結,兩脅脹痛。組成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30g),京三棱(微煨,銼)一兩(30g),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一兩(30g),檳榔一兩(30g),木香三分(23g),...
郁李仁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惠》卷六。主治肺氣,面目浮腫,咳嗽煩熱,心腹壅滯,胸滿氣促。組成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漢防己、赤茯苓、貝母(煨令微黃)、商陸、木香、檳榔、桑根白皮(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
《太平聖惠方食養療病智慧方》是2014年1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獻國。內容簡介 本書將宋代官修本草《太平聖惠方》中與養生有關的內容加以重新歸納和整理,如輕身、延年、耐老、增壽的醫論及方藥,將這些方藥分門別...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七十一 名稱:地龍散 組成:豬脂蚯蚓 用法:上搗如泥。敷患處,一日四五次 主治:代指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名稱:地龍散 組成:地龍一兩(微炒),滑石一兩,膩粉一...
沉香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九十八。主治久虛積冷,脾腎氣上攻,心腹壅脹,不思飲食,四肢無力。組成 沉香一兩,木香一兩,桂心一兩,白朮一兩,訶黎勒皮一兩,高良姜(銼)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蓽澄茄...
主治:①《聖惠》:風毒攻兩腳,軟弱無力,行立艱難。②《普濟方》:中風,半身不遂,身體筋脈攣急,肝心壅滯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二十一 名稱:獨活散 組成:獨活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分,防風(去蘆頭)半兩,麻黃(去...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二 名稱: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為《肘後方》卷五“大黃湯”之異名見該條 名稱:大黃散 組成:川大黃(銼碎,微炒)半兩,川升麻半兩,梔子仁半兩,川朴消半兩,葵子半兩 用法:上銼。以水...
防風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一。具有《聖濟總錄》:托里內補的功效。主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組成 防風(去蘆頭)一兩,白茯苓一兩,白芷一兩,桔梗(去蘆頭)一兩,遠志(去心)半兩,甘草(炙...
防己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具有逐水氣之功效。主治皮水,腫如里水在皮膚中,四肢習習然動。方劑組成 漢防已、桑白皮、黃芪、桂心各一兩,赤茯苓、甘草(炙)各五錢。用法用量 ?咀,每服五錢。清水一大盞,煎至五分...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二十九 名稱:白茯苓散 組成:白茯苓一兩,大棗(去核)十枚,麥門冬(去心)半兩 用法:上銼細。分為五服,每服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溫頻服 主治:霍亂心煩渴 出處:方出《聖惠》卷四十七,名...
白豆蔻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八十四。具有行氣暖胃,理氣健脾之功效。主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憎寒壯熱,不納乳食。組成 白豆蔻(去皮)一分(30g),黃芪(銼)半兩(15g),甘草(炙微赤,銼)一分(30g),乾木瓜...
甘遂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五十四。具有破痞除熱之功效。主治水氣,心腹鼓脹,上氣喘息 組成 甘遂(煨令微黃)半兩,檳榔半兩,牛蒡子(微炒)二分,商陸一分。用法用量 上為細散。每服半錢.用豬腎一隻,切作四五片...
鹿角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十四。主治傷寒後虛損,夜夢泄精不禁。組成 鹿角屑一兩,川芎三分,當歸(銼,微炒)一兩,白茯苓三分,麋角屑一兩。用法用量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薤白三七莖,生薑半分...
白茯苓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四。主治心氣虛寒,心膈脹滿,悲思憂愁。組成 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防風半兩(去蘆頭),桂心三分,遠志半兩(去心),桔梗三分(去蘆頭),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訶...
牛膝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七十七。主治胎動安不得,尚在腹,母欲死。組成 牛膝(銼,去苗)半兩,水銀二兩,硃砂二兩半。用法用量 上藥以水五大盞煮牛膝,可餘一半,去滓,即以少蜜和硃砂及水銀研如膏。每服以...
大黃葶藶丸,中醫方劑名。出自方出《太平聖惠方》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二十八。主治肺氣咳嗽,頭面虛腫,小便秘澀。組成 甘遂(煨令微黃)半兩,川大黃(銼碎,微炒)半兩,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半兩,前胡(去蘆頭)二...
大黃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十五。主治時氣三日,頭痛煩熱。組成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30g),秦艽(去苗)一兩(30g),桂心一兩(30g),石膏二兩(60g),柴胡(去苗)一兩(30g),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中國宋代官修方書,簡稱《聖惠方》。全面系統地反映了北宋初期以前醫學發展的水平,是宋王朝組織編纂的第一部大型方書,全書共1670門,方16834首。包括脈法、處方用藥、五臟病證、內科、外科、骨傷、金創、胎產、婦科、兒科、丹藥、食...
白芍藥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十四。主治傷寒虛損,小腹拘急,腰背強疼,夜夢失精,四肢羸瘦。組成 白芍藥、桂心、白朮、人參(去蘆頭)、白茯苓、五加皮各一兩,乾薑三分(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用法用量...
枳實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六。主治肺臟風毒壅熱,鼻塞乾燥,大腸秘澀。組成 枳實一兩(麩炒令黃),川大黃(銼,微炒)、川朴硝、郁李仁各一兩半(湯浸,去皮尖,微炒),川芎、牛蒡子(微炒)各三分。用法用量...
金花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七十二。主治婦人月水不通,心腹煩悶,四肢痛弱。組成 桂心(末)半兩,斑蝥(去翅足)一兩,麝香(細研)一錢。用法用量 先用水和白面裹斑蝥,以慢火翻復燒令煙盡,放冷,淨,去卻焦面,...
沉香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四十四。主治腎臟風虛冷滯,腰間久痛,連腿膝痹麻,或時疼,乏力羸瘦。組成 沉香三分,補骨脂(微炒)一兩,石斛(去根,銼)三分,桂心三分,木香半兩,牛膝(去苗)三分,萆薢(銼)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