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背景
宋太宗趙光義平素留心醫學,收得要方千餘首。太平興國三年(978)詔翰林醫官院徵集各家應效藥方,合萬餘道,令尚藥奉御王懷隱、王祐、鄭彥、陳昭遇校勘編類,於淳化三年(992)完成是書,先賜宰相李昉、參政黃中沆、樞臣仲舒準,後頒行天下。
流傳版本
原刊本早佚,明清兩朝未予重刊,現僅存少數殘本或抄本,主要有福建路轉運使司刊本及抄本、日本永正十一年(1514)抄本,195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作者簡介
王懷隱,北宋醫學家。宋州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初為道士,精通醫藥。太平興國初(約977年)詔令還俗,為尚藥奉御,後升任翰林醫官使。時太宗出平日所藏名方千首,又命翰林醫官院徵集各家傳經驗方達萬餘首,詔其與副使王祐、鄭奇,醫官陳昭遇四人參對編類,撰成《太平聖惠方》一百卷(982年),淳化三年(992年)刊成。各部首列《諸病源候論》條文,次述方藥。部分古典醫籍佚文賴此得以保存。書成數年後卒。
書評、序言
御製《太平聖惠方》序
朕聞皇王治世,撫念為本。法天地之覆載,同日月以照臨;行道德而和慘舒,順寒暄而知盈縮;上從天意,下契群情,罔憚焦勞,以從人慾,乃朕之願也!且夫人稟五常,藥治百病。能知疾之可否,究藥之徵應者,則世之良醫也。至如風雨有不節之勞,喜怒致非理之患,疾由斯作,蓋自物情。苟非窮達其源,窺測其奧,徒煩服食以養於壽命,訊息可保於長生矣,自古同,多乖攝治,疾之間起,積之於微。勢兆已形,求諸服餌。方既弗善,藥何救焉?書曰:藥不瞑眩,厥疾弗瘳。誠哉是言也!且如人安之道,經絡如泉。或馳騁性情,乖戾形 體,莫知傷敗,致損壽齡。蓋由血脈榮枯,肌膚盛弱,貪其嗜欲,不利機關,及至虛羸,不防他故。四時逆順,六氣交爭,賢者自知,愚者未達。是以聖人廣茲仁義,博愛源深。故黃帝盡岐伯之談,虢君信越人之術。揆度者,明於切脈;指歸者,探乎幽玄。論之,則五音自和,聽之,則八風應律,譬猶影響,無不相從。求妙刪繁,備諸方冊,討尋精要,演說無所不周,詮詁簡編,探賾悉聞盡善,莫不考秘密,搜隱微。大矣哉,為學乃至於此耶!則知天不愛其道,而道處其中;地不愛其寶,而寶舍其內。夫醫者,意也。疾生於內,藥調於外。醫明其理,藥效如神。觸類而生,參詳變易,精微之道,用意消停。執見庸醫,證侯難曉。朕昔自潛邸,求集名方,異術玄針,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餘首,無非親驗,並有準繩。貴在救民,去除疾苦。並偏於翰林醫官院,各取到經乎家傳應效藥方,合萬餘道。令尚藥奉御王懷隱等四人,校勘編類。凡諸論證,並該其中;品藥功效,悉載其內。凡候疾之深淺,先辨虛實,次察表理,然後依方用藥,則無不愈也。庶使天高地濃,明王道之化成;春往秋來,布群黎之大惠。昔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民播種,以省殺生;嘗味百草,區別藥性,救夭傷之命,延老病之生,黔首日用而不知,聖人之至德也。夫醫道之難,昔賢猶病。設使誦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盡,窮此之道者,其精勤明智之士歟!朕尊居億兆之上,常以百姓為心,念五氣之或乖,恐一物之失所,不盡生理,朕甚憫焉!所 以親閱方書,俾令撰集,冀溥天之下,各保遐年,同我生民,躋於壽域。今編勒成一百卷,命曰《太平聖惠方》,仍令雕刻印版,遍施華夷。凡爾生靈,宜知朕意。
內容簡介
全書100卷,分為1670門,載方16834首。卷一敘為醫、診斷、脈法;卷二至卷七論處方合和、用藥反忌及臟腑證治諸方;卷八至卷十八為傷寒、熱病論治;卷十九至卷九十三按臨證各科分列病證治方,主要有中風、虛勞、骨蒸、諸痛、腳氣、咳嗽、痰飲、霍亂、積聚、消渴、水病、黃病、諸蟲、諸淋、痢疾、五痔、癰疽、瘰癧、傷折、金瘡,以及婦人、小兒、五官等病證;卷九十四至卷九十八專列神仙(養生)方、丹藥、酒藥及補益方;卷九十九至卷一百為針灸及人形經穴圖。每門之首總論病源、證候及治法,其內容大多錄自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故理論觀點比較統一。繼則按證列方,內容豐富,條理清楚。每方有主治證候、藥物組成、製劑用法等內容。書中強調醫者治療必須辨明陰陽、虛實、寒熱、表里,務使方隨證設、藥隨方施;並論述病因病機證候與方劑藥物的關係,體現了理法方藥較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所選用的藥物品種繁多,而且有些是前代所罕用或不用的。宋人蔡襄曾說《聖惠方》多“異域瑰奇”之品。在經絡、腧穴及針灸治法等方面,也都“採摭前經,研復至理”。宋太宗在序言中謂“凡諸論證,並該其中;品藥功效,悉載其內。凡候痰之深淺,先辨虛實,次察表里,然後依方用藥,則無不愈也。”
影響評價
本書是繼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後由政府頒行的又一部大型方書。詳盡地記錄了北宋之前方書及當時民間的醫方,對中醫方劑學發展有重大影響,在醫學理論方面也有頗多論述和闡發。由於卷帙龐大,慶曆六年(1046)由何希彭選其精要,輯成《聖惠選方》,作為教材套用了數百年之久。本書對整理和研究中醫藥學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作為宋以前醫方集成之宏著,備受歷代醫家重視,廣為徵引。還流傳到朝鮮、日本,成書於朝鮮李朝初期的《鄉藥集成方》,即大量引用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