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散(《太平聖惠方》)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蘞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六十四。主治①《太平聖惠方》:惡核焮腫不消,瘰癧結核,根源深固,腫硬疼痛;②《普濟方》:癰疽。

基本介紹

  • 名稱:白蘞散
  •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六十四
  • 組成:白蘞、川大黃、赤石脂、赤芍藥、莽草、黃芩、黃連、吳茱萸
  • 主治:①《太平聖惠方》:惡核焮腫不消,瘰癧結核,根源深固,腫硬疼痛;②《普濟方》:癰疽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附方,

組成

白蘞一兩,川大黃一兩,赤石脂一兩,赤芍藥一兩,莽草一兩,黃芩一兩,黃連一兩(去須),吳茱萸一兩。

用法用量

上為末。以雞子清和如泥,塗布上,貼於腫處,乾即易之。

主治

①《太平聖惠方》:惡核焮腫不消,瘰癧結核,根源深固,腫硬疼痛;②《普濟方》:癰疽。

附方

名稱:白蘞散
組成:白蘞三兩,天雄三兩(炮裂,去皮臍),商陸一兩,黃芩二兩,乾薑二兩(炮裂,銼),躑躅花一兩(酒拌,炒令乾)
用法:上為細散。每服二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主治:白癜風,遍身斑點瘙癢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名稱:白蘞散
組成:白蘞、黃連(去須)、龍骨、烏賊、魚骨、赤石脂各一分
用法:上為細散。每用一錢,綿裹塞耳中
主治:聤耳,出膿血不止
出處:方出《聖惠》卷三十六,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名稱:白蘞散
組成:白蘞半兩,甘草半兩,玄參半兩,木香半兩,赤芍藥半兩,川大黃半兩
用法:上為細散。以醋調為膏,貼於患上,乾即易之
主治:瘰癧生於頸腋,結腫寒熱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名稱:白蘞散
組成:白蘞二兩,黃芩二兩,莽草(艾葉)二兩,地松三兩,石灰五兩,狗頭骨五兩(燒灰)
用法:上為細散。用敷瘡上
主治:金瘡久不愈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