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木質
藤本。小枝圓柱形,有縱棱紋,無毛。卷鬚不分枝或卷鬚頂端有短的分叉,相隔3節以上間斷與葉對生。葉為掌狀3-5小葉,小葉片羽狀深裂或小葉邊緣有深鋸齒而不分裂,羽狀分裂者
裂片寬0.5-3.5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掌狀5小葉者中央小葉深裂至基部並有1-3個關節,關節間有翅,翅寬2-6毫米,側小葉無關節或有1個關節,3小葉者中央小葉有1個或無關節,基部狹窄呈翅狀,翅寬2-3毫米,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有時在脈上被稀疏短柔毛;葉柄長1-4厘米,無毛;托葉早落。
聚傘花序通常集生於花序梗頂端,直徑1-2厘米,通常與葉對生;花序梗長1.5-5厘米,常呈卷鬚狀捲曲,無毛;花梗極短或幾無梗,無毛;
花蕾卵球形,高1.5-2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邊緣呈波狀淺裂,無毛;花瓣5,卵圓形,高1.2-2.2毫米,無毛;雄蕊5,花葯卵圓形,長寬近相等;花盤發達,邊緣波狀淺裂;子房下部與花盤合生,花柱短棒狀,柱頭不明顯擴大。果實球形,直徑0.8-1厘米,成熟後帶白色,有種子1-3顆;
種子倒卵形,頂端圓形,基部喙短鈍,種臍在種子背面中部呈帶狀橢圓形,向上漸狹,表面無肋紋,背部種脊突出,腹部中棱脊突出,兩側窪穴呈溝狀,從基部向上達種子上部1/3處。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遼寧、吉林、河北、山西、陝西、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和四川。生長於海拔100-900米的山坡地邊、灌叢或草地。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可採用種子播種或分栽其地下塊根的方法。籽播可於10月份採收其完全成熟的果實,去除果皮後進行播種。採用此方法可獲得大量的種苗,適宜大面積繁殖,但生長期長,管理較複雜,須2-3年後才能套用。
分栽:觀賞及小面積栽培應採用分栽地下塊根的方法進行繁殖,其優點是成型較快、方法簡單、管理方便。可於3-4月份將野外剛剛開始萌芽的塊根挖出,根據栽培需要選取後另行栽植。為保護野生資源,挖取時不可全部挖盡,應留下部分塊根使其繼續繁衍。
栽培技術
栽培基質:對土壤適應性較強。如果有條件,最好選用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壤土。在瘠薄的土壤中亦能較好生長。
定植方法:地栽,白蘞種苗多在春季進行定植。應選擇地勢較高、陽光充足之地,注意應該避開風口。通常在設立好的支架旁,保持80厘米的株距挖穴,其直徑約為60厘米、深度約為60厘米。如果土質不佳,需填入客土,可在穴中施用豬糞作為基肥,注意要將其用底土蓋好。通常每穴栽種二年生苗一株,先將其扶正,使根系散開,然後填土踩實。再澆透水一次,經3-5天后,還要澆灌二水。此項操作最好在傍晚時進行。
管理要點:白蘞喜微潮偏乾的土壤環境,較耐旱,生長旺盛階段應保證水分的供應。,其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多,除在定植時施用豬糞外,生長旺盛階段可以每隔2-3周追肥一次。白蘞喜日光充足的環境,每天最好接受不少於4小時的日光照射。它性喜溫暖,較為耐寒,在14-28℃的溫度範圍內生長較好。當枝蔓長約20厘米時,應該及時牽引上架。對於已經掛果的枝條,應該摘除新梢,以使養分集中運至所結的果實中。白蘞在光照充足的環境 ,葉質肥厚近革質 ,色澤濃綠光亮,且藤莖粗壯,生長旺盛。而在較隱蔽的環境條件下,雖然能生長,但藤莖細弱,葉片呈薄紙質,葉色暗淡缺乏光澤,不易開花結實。因此,無論地植還足盆栽,應儘量選擇在陽光充足之處。白蘞耐寒,冬季地栽植株可自然留地越冬,盆栽植株則應停止澆水,保持土壤微潤,放在不結冰處即可安全越冬。
病蟲防治
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患褐斑病後可及時噴灑50%多菌靈800-1000倍液進行防治。
根腐病:常因土壤太潮濕引起。患根腐病後可切除病變部位,塗抹50%多菌靈進行處理。
紅蜘蛛:主要危害植株的莖葉。盆植和庭院栽培的白蘞患紅蜘蛛後宜選用低毒高效殺蟲劑速滅殺丁或敵殺死2000-2500倍液進行噴殺。
主要價值
該植物多做地栽,進行棚架綠化效果很好,適合用來配植在假山之側。其枝蔓亦可作為插花材料。全株可入藥,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塊根富含澱粉,可供釀酒。